收藏 分销(赏)

粤港澳大湾区九市产业集聚与...间格局的关联效应及时空演化_朱金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1478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0.9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港澳大湾区九市产业集聚与...间格局的关联效应及时空演化_朱金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粤港澳大湾区九市产业集聚与...间格局的关联效应及时空演化_朱金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粤港澳大湾区九市产业集聚与...间格局的关联效应及时空演化_朱金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44卷 第2期 城 市 学 刊 Vol.44 No.2 2023年3月 JOURNAL OF URBAN STUDIES Mar.2023 粤港澳大湾区九市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的关联效应及时空演化 朱金勋1,高维新1,温 馨2(1.广东海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2.湖南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长沙 410128)摘 要: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产能资源和制度支持,城镇空间格局与产业空间集聚深度融合,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动能。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省九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重心模型剖析二者关联效应及

2、空间分异,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纳入分析框架,利用空间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探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产业集群对城镇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九市城镇空间格局指数在产业功能互补的作用下逐年优化,但是城镇单元衔接不足,产业协同转型升级难度较大,产业集聚指数增幅不明显。各城镇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匹配度均稳步提升,但珠江口西岸耦合协调的发展程度弱于东岸。关键词:产业集聚;城镇空间格局;关联效应;粤港澳大湾区 中图分类号:F 0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2096-059X.2023.02.004 文章编号:2096-059X(2023)02002907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

3、家未来“双向”开放的重要平台和“一带一路”的重要连接点。2017年 10 月,中共十九大提出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重点,全面推进香港、澳门互利合作。2019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紧扣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布局、定位及经济发展,提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包括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海洋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等。2021 年 3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指出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

4、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加快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在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迎来新的发展动能,联系将越来越紧密。作为世界湾区第四极,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区域合作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有特别行政区到珠江三角洲的国家统筹和顶层设计,也有各城市群的自主发展空间和管理模式;其次,由于发展区位和生活习惯相近的原因,大湾区内部具备深厚的合作基础,“大珠江”与“龙头”的集聚效应较大;最后,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层级明显,处于成熟阶段,互补性较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服务完善,具有产城融合发展的基础。伴随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衍

5、生了诸多深层次的问题:一方面,城镇无序扩张带来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另一方面,城镇间同质竞争导致发展要素流失、环境承载力减弱,形成了城镇发展不均衡、不可持续的症结。破解问题的关键在于粤港澳大湾区引导集聚功能产业,合理布局城镇产业,大力促进产城融合,形成组团布局多样、空间结构紧凑、功能高度混合的空间形态。目前,许多学者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分析大多是从发展战略角度与国内外长三角、京津冀、纽约湾区、东京湾区等城市群作对比,从内部行政收稿日期:2021-10-2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STA016);广东省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项目(2019SFKC32);广东海洋大学人文社科重点项目(2

6、01901)作者简介:朱金勋(1990),男,云南曲靖人,硕士生,主要从事区域合作与空间经济研究;高维新(1966),男,江苏盐城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新兴经济体研究;温馨(1994),女,广东佛山人,博士生,主要从事区域联系与区域模拟研究 城 市 学 刊 2023年第2期 30 边界模糊化等方面展开研究。张艺帅等以“场所空间”和“流动空间”为分析点,运用卫星遥感、产业普查等方法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发展态势,研究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沿珠江口地区呈现高度集聚发展的特征,对内辐射区初具规模。1武文霞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的深入研究发现该区域产业协同面临着行政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的障碍。2

7、宋敏等利用超效率 DEA 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对比了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的综合交通运输率的差异,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运输效率较高,排名较前的大多数是核心发达地区。3汪彬等通过对比粤港澳大湾区和世界三大湾区的产业发展,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存在东西两岸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同构化、经济和法律制度异质化的难题,并提出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和促进区域合理分工的对策建议。4张筱娟等从经济、土地、人口和社会方面分析粤港澳城镇化耦合协调程度,发现粤港澳区域分化现象明显,经济发达地区的热点格局稳定性较强。5安宁等基于现代政治地理学理论,从尺度政治、地缘文化和地缘经济等方面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和行政边界,提出了将粤港澳大湾

8、区发展置于地缘经济框架以达到凝聚湾区一体化发展的观点。6学者们对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协调发展的研究为本文的探索提供了基础,但其从区域协同角度探讨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的关联效应的研究不足。为此,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省九市为研究对象,基于耦合协调度、空间重心模型和空间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等研究方法,从动态角度分析产业集聚和城镇空间格局交互关系及其发展趋势,探究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九市产城融合发展的相关对策。一、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的交互关系(一)产业集聚优化城镇空间格局 产业的空间集聚催生城镇形成和发展,而城镇时空格局的演变加速产业集聚,因此,城镇格局和产业集聚犹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产业结构的不

9、断优化发展带动城镇形态的空间演变规模扩张,其中规模产业集聚是城镇空间格局变迁的主导动力,吸引大量的人力资本集聚,扩容就业岗位,同时外地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镇,催生新的生活功能服务空间,刺激城镇空间的增长及城镇功能的增加。总体来看,规模产业集聚需要重构新的城镇空间格局,产业集聚促进相关配套服务产业发展,进而带动新的工业空间和服务空间出现,原有空间的规模和结构因此发生演变。(二)城镇时空格局演化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城镇时空格局演化过程优化了资源的空间配置,更新了劳动力及资本等发展要素,为规模产业集聚提供了发展基础。另外,城镇时空格局的演化也改善了营商环境,完善了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组网压缩了城镇时空距离

10、,加速了发展要素流动,便捷了知识和经验传播,降低了发展成本,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之间形成竞合、创新的新发展局面。二、研究方法 根据推拉理论,产业集聚和城镇空间拓展存在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动态关系。一方面,产业集聚规模的扩大会催生相关产业的发展,引领城镇经济效能的提高,激活城镇空间拓展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城镇空间拓展本质上是人力、资金、物质等发展要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辐射强化过程,促进了知识和经验等资源的传播,为产业集聚发展提供外部支撑。为了测度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动态关系的强弱,本文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和空间重心模型。(一)指标体系构建 遵循科学性、统一性、可获取性原

11、则,结合既有参考文献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思想,选取 17 个指标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指标体系(见表 1)。产业集聚是指相同产业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过程。考虑到产业集聚在吸纳效应的作用下具有指向性和联系性的特点,本文通过产业集聚规模和产业集聚效益对其展开测算。学界对于产业集聚规模的测量主要以空间基尼系数、E-G 系数、区位熵指数等为主。其中,区位熵指数能够依据特定区域内某产业占有率较为真实地反映出产业要素在地理空间的分布情况。由此,本文借鉴杨仁发和耿长伟等学者的研究成果,选取第二产业区位熵指数和第三产业区位

12、熵指数来测算产业集聚规模。7-8区位熵指数的计算公式为()()ijijijLQLLLL=。其中,LQij为区位熵指数;Lij为 i 地区 j 行业就业人数;Li为 i 地区所有产业就业人数;Lj为全国 j 行业就业人数;L 为全国所有产业就业人数。产业集聚效益的衡量借鉴王超 朱金勋,等:粤港澳大湾区九市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的关联效应及时空演化 第 44 卷 31 和颜长春等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各市港口货物吞吐量、农林牧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等指标衡量。9-10城镇空间格局是人口分布、交通条件、空间蔓延、环境治理、经济发展以及科技支撑等城镇要素在地域上的分布和联结状态。在曹炳汝、肖

13、金成等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本文选取人口密度、通车里程、城镇建成区面积、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镇污水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镇化水平、地区生产总值、科技活动人员比例、新产品产出值以及R&D 经费内部支出等 11 项指标来衡量城镇空间格局。11-12 表 1 粤港澳大湾区九市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 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权重 产业集聚 各市港口货物吞吐量(万吨)0.176 农林牧渔(亿元)0.156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0.163 工业总产值(万元)0.160 第二产业区位熵指数 0.163 第三产业区位熵指数 0.182 城镇空间布局 人口密度(人/km2)0.093

14、通车里程(公里)0.088 城镇建成区面积(km2)0.093 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m2)0.088 城镇污水处理率(%)0.085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0.081 城镇化水平(%)0.082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0.098 科技活动人员比例(%)0.095 新产品产出值(万元)0.094 R&D 经费内部支出(亿元)0.103 选取 20112020 年粤港澳大湾区九市为面板数据,对该地区的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研究数据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广东统计年鉴等,部分年份的缺失数据经插值法处理得出。考虑到各指标之间的量纲差异,本文运用 Z-scor

15、e 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熵值法赋权,加权求得产业集聚和城镇空间格局指数。公式如下:)ln()ln(11=-=iiniiiiZZZZnE,(1)-=niiiiEEW1)1(1,(2)iniiiiZWUrbanIndustry=1。(3)式中,Ei为信息熵;Zi为指标标准化值;Wi为指标权重值;Industryi和 Urbani分别是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指数,由指标标准化值及其权重加权求出。(二)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协调度模型是测算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相互关系的一种分析方法,在国内外学术界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其中,耦合度反映了系统间相互关系的强弱程度,协调度进一步测算得到相互关系下的协

16、调程度。公式如下:2)(iiiiUrbanIndustryUrbanIndustryC+=,(4)iiUrbanIndustryT+=,(5)TCD=。(6)式中,D 是耦合协调度;C 是耦合度;T 是综合发展度。由于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发展重要程度相当,故待定系数 和 均取值 0.5。在参考相关研究基础上,将耦合协调度分为以下四个区间:D0.3 时,为低水平耦合协调区间;0.3D0.6 时,为拮抗区间;0.6D0.9,为磨合区间;0.9D1.0,为高水平耦合协调区间。13-14(三)空间重心模型 空间重心模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来源于经典力学,反映了区域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平衡结构。假设每个城镇

17、均为无差别的平面,其重心即为粤港澳大湾区九市的几何中心,构建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的耦合协调度的空间重心模型。公式如下:=niitniiittSMSA)(,(7)=niitniiittSNSB)(,(8)22)()(CGtKtGtKttGKAABBD-+-=-。(9)式中,At和 Bt分别为第 t 年耦合协调度重心的经纬度值;Mi和 Ni分别是地区 i 的经纬度值;Sit为地区 i 第 t 年的耦合协调度;tGKD-为空间偏离度,反映的是空间相互作用下第 t 年城镇空间格局与产业集聚的匹配度和耦合时空趋势;C 为 城 市 学 刊 2023年第2期 32 常数,取标准值111.111 换算经纬度

18、为平面距离。15(四)面板门槛回归模型 随着产业集聚规模的扩大,新的产业需求可能引发城镇空间格局的“边际递增”。为分析产业集聚对于城镇空间格局扩大的非线性影响,本文采用 Hausman 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产业集聚规模产生突变时对城镇空间格局的影响程度,以样本数据的“内生分组”替代主观性较强的“外生分组”。为了降低异方差和偏态性对结果造成的影响,本文对数据进行了对数线性化处理。公式如下:+=itititititiitIndustryIndustryIIndustryIndustryIIndustryUrbanln)(ln)(lnln321211 itititZIndustryI+)(32。(

19、10)式中,Urbanit为地区 i 第 t 年城镇空间格局指数;Industryit为地区 i 第 t 年产业集聚指数(受门槛影响的解释变量);1、2和 3为产业集聚指数的待估门槛值,可用来划分样本类型;i为不随时间变化的个体固定效应;it为随机误差变量;I(*)为示性函数,若括号内条件满足,则取值为 1,否则为 0;Zit 为控制变量,由科技活动人员比例、新产品产出值和 R&D 经费内部支出构成。由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集聚对城镇空间格局的影响不一。为提高分析结果的稳健性,本文选取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作为门槛变量。三、实证结果及分析(一)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指数的测算结果 从整体上看,

20、粤港澳大湾区九市的城镇空间格局指数在产业功能互补的作用下逐年优化(见图 1)。一方面,城镇在产业布局上分工明确、优势互补,依托产业的集聚与升级形成了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T”字形产业湾区。另一方面,在国家政策的加持下,粤港澳大湾区九市通过绝佳的地理区位,良好的基础条件,活跃的国际贸易、多样的产业结构等要素持续释放制度红利,纵深拓展以深圳为核心的城镇空间格局。但是,粤港澳大湾区九市产业集聚和城镇空间格局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除了广州、深圳之外,大部分地区的发展水平较低,这与行业集中度不高,产业体系不健全,相关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等因素密切相关。这种差距一方面反映出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一流湾

21、区的差距,另一方面也说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潜力巨大。粤港澳大湾区在一体化框架下充分挖掘地方优势,提高经济效能,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将会实现更好的发展。图 1 2010、2014、2019 年粤港澳大湾区 产业集聚和城镇空间格局指数 (二)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的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特征 进一步利用 ArcGIS 对粤港澳大湾区九市的耦合协调度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生成空间分布图(见图 2)。从局部看,2010 年除广州和深圳的耦合协调度值处于磨合区间外,其他地区处于拮抗和低水平耦合协调区间,珠江口东岸地区的耦合协调度较优。到 2014 年,在广州和深圳的辐射带动下,粤港澳大湾区九市低水平耦合协调

22、地区的数量略有减少,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协同关系越来越紧密,表明广深“两核双驱”的辐射带动功能效用显著,对周边地区的产业集聚和城 朱金勋,等:粤港澳大湾区九市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的关联效应及时空演化 第 44 卷 33 镇空间拓展有较好的促进作用。2019 年,粤港澳大湾区九市耦合协调度再次发生变动,磨合区间面积进一步扩大。深圳已经达到高水平耦合协调阶段,但肇庆和江门仍处于低水平耦合协调阶段。图 2 2010、2014、2019 年粤港澳大湾区九市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 (三)耦合协调度重心移动轨迹 上文的耦合协调度分析反映了粤港澳大湾区九市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之间的耦

23、合度在时空演变中不断优化。相应地,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的重心距离有相似的发展趋势。粤港澳大湾区九市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的耦合协调度重心发生偏移的程度较低,空间距离间接波动且缩小趋势明显,并在广州集聚(见图 3)。其中,20102014 年向西北方向移动了 图 3 20102019 年粤港澳大湾区九市产业 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空间距离趋势 0.059 6 千米,耦合协调度重心由(113.515E,22.791N)移向(113.482E,22.795N);20142019年向东南方向移动了 0.001 4 千米,耦合协调度重心移向(113.486E,22.792N)。由此可见,粤港澳大湾区九市的

24、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的空间匹配度处于优化状态中,在广州的辐射带动下,依托政策优势和产业优势,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空间格局不断优化。(四)门槛效应检验 本文采用“自抽样法”(Bootstrap)进行 300次反复抽样,模拟产业集聚对城镇空间格局影响的渐进分布,构造对应的 P 值(见表 2)。结果显示,当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作为门槛变量时,粤港澳大湾区九市产业集聚的城镇空间效应具有单一门槛特征,在 10%的水平上显著。进一步对门槛值估计得到在 95%的置信区间内单一门槛值为9.154 8(见表 3),且似然比函数直观表明门槛值引致了系数方向产生反转(见图 4)。回归结果显示,产业集聚对城镇空间格局的

25、影响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有所差异,体现出显著的非线性特征。当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小于 9.154 8时,产业集群对城镇空间格局有显著负影响。当 城 市 学 刊 2023年第2期 34 表 2 产业集聚对城镇空间格局的门槛效应检验 模型 F 值 P 值 1%临界值 5%临界值 10%临界值 单一门槛 27.690 0*0.023 3 32.156 6 19.508 3 14.608 4 双重门槛 17.810 0 0.133 3 83.655 3 49.911 1 24.014 1 三重门槛 5.610 0 0.916 7 156.482 0 80.458 1 62.263 8 注:*、*、*分别表

26、示在 10%,5%,1%水平上显著。表 3 门槛估计值及置信区间 门槛值 估计值 95%置信区间 1 9.154 8 9.100 0,9.245 4 图 4 似然比函数图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大于 9.154 8 时,产业集群对城镇空间格局有显著正影响(见表 4)。这表明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尚未成熟的产业集群不利于城镇空间格局拓展,企业生产成本较高,联系效果不明显。随着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产业集群的空间外溢效应逐渐增强,城镇化率得以强化。为此,粤港澳大湾区九市地方政府可依据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特征,采取差异化政策设计引导产业集群发展,遵循城镇发展的客观规律,合理统筹规划城镇空间布局。对控制变量考察

27、发现,新产品产出值与 R&D 经费内部支出的提升有助于城镇空间格局拓展,使得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的空间匹配度不断优化。科技活动人员比例的正向影响不显著,其原因是各地工业化阶段和开放程度不同,产业间的衔接性和技术吸收能力存在差异。表 4 面板门槛模型估计结果表 变量 系数估计值 T 值 P 值 产业集聚(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154 8)0.669 0*1.920 0 0.078 0 产业集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154 8)0.308 4 0.860 0 0.404 0 科技活动人员比例 0.217 7 1.330 0 0.207 0 新产品产出值 0.223 3*2.790 0 0.015

28、 0 R&D 经费内部支出 0.039 2*2.250 0 0.043 0 注:*、*、*分别表示在 10%,5%,1%水平上显著。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 2010 年、2014 年和 2019 年粤港澳大湾区九市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空间重心模型探究产业集聚和城镇空间格局的耦合协调关系,运用空间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了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产业集聚和城镇空间格局的关联程度。研究发现:第一,粤港澳大湾区九市的城镇空间格局指数在产业功能互补的作用下逐年优化,但也存在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第二,在广州和深圳的辐射带动下,粤港澳大湾区九市产业集聚和城镇空间格局的耦合协调程度不断优化,但珠江口西

29、岸地区大部分处于低水平耦合状态;第三,粤港澳大湾区九市产业集聚和城镇空间格局的耦合协调度重心偏移程度较低,空间匹配度较高,主要集中在广州;第四,产业集聚对城镇空间格局的影响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综上,粤港澳大湾区九市应联合行动,合理统筹规划城镇空间格局,以实现“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城市群组团发展带动区域一体化的产业集聚,携手香港、澳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产城融合格局。首先,明确战略地位,进行错位发展。打造梯度分布、聚集发展的生产布局。强化中心地区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中心地区辐射带动作用,科学引导生产要素、产业结构和信息流通有序地配置和整合,并最终形成梯度科学、各展所

30、长的多中心网络化发展的产业格局。其次,构建网络关联的立体城镇体系,发挥规模城镇的比较优势,发展多样化、专业化的产业,承担生产的各个环节。带动产业的地理空间区域协同。从制度和基础设施上加强相同区域位置的产业的协调融合,打破行政边界,进一步深化地理空间优势,建设沿海产业带、城镇产业核心区和重点产业园区,加强城镇联系,推动同城化发展的进程。再次,港、产、城协调发展,布局多元产业,完善城镇、港口服务功能,实现港口建设与产业发展、城镇发展融合对接。打造以深圳和广州为枢纽,珠三角为支线的海陆空综合交通体系,对接港澳,共同推进稳定安全的能源、信息和水电供应体系,打破地域限制,延展产业价值链。根据粤港澳大湾区

31、九市不同的生态环境特点和发展状况,建设相互交融持续的生态格局。最后,搭建粤港澳大湾区专业智库和数字家庭平台,重视 朱金勋,等:粤港澳大湾区九市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的关联效应及时空演化 第 44 卷 35 员工技术创新,提高人员流动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和机制,最大限度整合产权,促进产业主体间信息技术交流和成果服务网络建设。-参考文献:1 张艺帅,赵民,王启轩等.“场所空间”与“流动空间”双重视角的“大湾区”发展研究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8(4):24-33.2 武文霞.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探讨J.江淮论坛,2019(4):29-34.3 宋敏,陈益鑫.城

32、市群综合交通运输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比较研究J.城市问题,2019(9):45-53.4 汪彬,杨露.世界一流湾区经验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J.理论视野,2020(5):68-73.5 张筱娟,徐维祥,刘程军.粤港澳“经济土地人口社会”城镇化耦合协调时空分异及其影响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9(10):54-64.6 安宁,马凌,朱竑.政治地理视野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思考J.地理科学进展,2018,37(12):1633-1643.7 杨仁发,李娜娜.产业集聚能否促进城镇化J.财经科学,2016(06):124-132.8 耿长伟,段正梁.长三角城市群旅游产业集

33、聚与旅游经济增长的关系J.城市学刊,2018,39(3):42-51.9 王超.物流园区与城市产业发展协调性实证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8,40(5):15-19.10 颜长春,张佳佳.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跨区域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测度J.统计与决策,2021,37(19):106-110.11 曹炳汝,孙巧.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的耦合关系及时空演化 以长三角区域为例J.地理研究,2019,38(12):3055-3070.12 肖金成,洪晗.城市群人口空间分布与城镇化演变态势及发展趋势预测J.经济纵横,2021(1):19-30+2.13 黄金川,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

34、律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3,22(2):211-220.14 王立栋.秦皇岛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25(5):22-25.15 赖文凤,许萌,王芳芳.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结构重心的空间演变及关联测算J.城市观察,2020(1):30-40.A Research on the Correlation Effect and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Urban Spatial Layout in the Nine Cities of Guangdon

35、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ZHU Jinxun1,GAO Weixin1,WEN Xin2 (1.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Guangdong 524088,China;2.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Law,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128,China)Abstract:Guangdong-Hong Kong

36、-Macao Greater Bay Area has unique location advantages,industrial resources and institutional support.The deep integration of urban spatial layout and industrial spatial agglomeration is a new driving force for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Taking nine cities 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37、 Greater Bay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index system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urban spatial layout is constructed,an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and spatial center of gravity model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effect and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he two.The per

38、capita GDP is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 framework,and the spatial panel threshold regression model is used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on urban spatial layout under diffe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dex of urban spatial layout in the Nine Cities of Gua

39、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is optimized year by year under the complementary industrial functions,but the convergence of urban units is insufficient,the industrial collabor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s difficult,and the growth rate of the convergency index of the industry is not

40、 obvious.The coupling degree and spatial matching degree of each city have been improved steadily,but the coupling degree on the west coast of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is weaker than that on the east coast.Key words:industrial agglomeration;urban spatial layout;correlation effect;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责任编校:张 晴)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