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问题分析性写作:分析原则、模式及其教学策略_石修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1361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问题分析性写作:分析原则、模式及其教学策略_石修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问题分析性写作:分析原则、模式及其教学策略_石修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问题分析性写作:分析原则、模式及其教学策略_石修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 学JIAOXUE问题分析性写作,就是以问题分析为思考起点的说理性写作。“人们早已认识到,提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认知能力的要核,问题在科学方法中被看作是科学的动力源和逻辑原点。”1中学生的说理性写作是依靠思维,通过语言载体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思维是写作活动的核心,而让学生学会问题分析性写作,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更能培育学生多维度、多层次分析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让学生学会问题分析性写作,也是课标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在“学科核心素养”中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

2、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2可见,思维发展在课标与教学中占据核心地位,而学生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离不开问题的发现与分析。然而,问题分析性写作并未得到教师的充分关注,学生写作大多还是以陈述理由为主的封闭式论证。比如2022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大多数考生的写作思路是:工作、生活首先要打好基础,努力打造本手;在此基础上,打造妙手,彰显自己的价值;如果不这样就会变成俗手,生命平庸甚或贻害社会。这样的思路没有指出观点所针对的“问题”(比如人们忽视打造本手),也没有分析打造本手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比如人们的不解、落实时的

3、瓶颈),缺乏思辨分析、问题分析的意识,文章也就没有针对性、深刻性以及改变现状的建设性。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课标与教材中没有说理性写作的理论与具体可行的方法,更没有对说理性表达失误的分析与矫正示范;二是教师缺乏说理性写作的意识,在这方面所作的探索十分有限。因此,探讨问题分析性写作及其教学策略有其现实的迫切性。一、问题分析性写作的重要原则英语中的“问题”有 question、problem 两种说法。question指有答案、有共识的问题;problem指难题,是需要探索解决的,尚无共识的。问题分析性写作中的问题应该是problem,这个“问题”分为初级、高级两个层级。初级的问题是指基于某

4、种事实,对其发生原因产生的追问。“从心理学角度看,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问题分析性写作:分析原则、模式及其教学策略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石修银【摘要】目前,学生的说理性写作中常见单维度、封闭性、浅表性等问题。这样的写作不指向现实、读者等层面,没有解决问题的现实价值。这不仅无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也无法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承担责任的意识。引导学生掌握问题分析性写作方法,不仅是为了提升说理性写作品质,更是为了发展审辩思维,培育具有创造思维、承担社会责任的生命个体。【关键词】问题分析性写作;分析原则;分析模式;教学策略41DOI:10.16412/ki.1001-8476.2023.0

5、7.0192023.04识和实践活动中因遭遇到矛盾和疑难而产生的困惑、怀疑和欲求解决的心理状态。强烈的问题意识能够促使个体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 这往往应用于文章的开头,即提出基于现实的“问题”与自己要研究的“问题”,使文章有思考的方向,也就体现出思考的针对性、迫切性,彰显现实价值,折射责任意识。高级的问题是指向认知改变、指向真理探寻的问题,是最有价值、最为需要的问题。笔者和董毓教授在微信上作了交流,董教授回复:“我们首先讨论的问题,是那些需要认知和需要作出决策的两大方面的问题,人生中遇到的问题多以这两大类为基础。而决策的问题常常需要以认知的问题的解决为前提。因此,我们集中讨

6、论的重点问题,是那些认识真理的问题。”但从中学生的问题分析性写作来看,由于认知、视域与环境等原因,写作中的“问题”大多属于初级层面。本文就是基于这个现状对问题分析法的“问题”展开研究的。问题分析性写作,其核心就是问题分析,审视问题的特质、认知心理与说理要素,它具备如下三个特点。一是推进性。董毓认为:“问题是有来源的,观念和情境构成的网形成了问题;而问题本身又要推动,甚至决定对这个网的发展。问题以自己的形式反映认知的复杂和变化的状态。”4这在写作实践中表现为问题链的形成。比如以“青年当有科技情怀”为主题,一学生这样写 莫让施一公之叹再次响起:第一步,提出问题。施一公慨叹:在清华大学就读的全国高考

7、状元,基本上首选的专业是金融。进而分析问题的危害,指出这种现象让人忧心:青年缺乏抱负,源自对社会责任的无视;如果这样的青年普遍存在,于社会、于国家的危害是什么?第二步,分析问题的原因:为什么今天的青年缺少社会责任感?第三步,指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必要性:(1)青年强则国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生命强大,更带动国家发展。(2)作为新时代有担当的青年,应与中国梦同频共振,不被眼前的功利驱遣,守护时代赋予的责任。第四步,举例来谈今天的中国青年当有科技情怀,该解决什么问题。这就构成一个追问推进的问题链与思维流,文章带着问题不断深入探讨,演绎高阶思维的深度写作,彰显交流互动的说理姿态。二是多维性。董毓认为:

8、“对这样的多层、多维、并在相互联系中运动的问题,准确的问题分析就必须是多维的和流动的,必须是构成、功能、系统、认知、历史、社会等综合的视角。”5 中学作文中,思考问题的维度有二。一是关系维度。这是指向问题关系方各自思考出发点的分析。如谈论环境问题,可从关系环境的企业、当地政府与周边群众三个视角,讨论分析他们各自思考的出发点。二是社会维度。美国学者徐贲认为:“说理之文(essay),它是作者写给别人看的,所以必须考虑到它的公共性,必须考虑到别人会要求提供什么论据,可能会有不同意见,如何才能说服他们。”6 同样是环境问题,就应思考社会中的法律界、道德界、经济界等对环保的不同看法。通过这样多维的分析

9、,能够促使问题的原因、性质等得到全面认识。三是可信性。一方面,问题要具有真实性。说理性写作中常见“稻草人”现象,即虚拟一个不存在的问题来探讨。比如2020年全国高考卷作文题:“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有考生以 唯有包容能致远 为题,文章提出一个问题:现在社会上有人认为“不要包容他人,只需考虑自己即可”,这个问题就缺乏真实性,因为没人不知道包容的意义,只是因为自私、情绪、短视等,不肯包容他人。可以把问题换为:“有人担忧:我会包容他人,但别人不一定会包容我。”另一方面,问题要来自生活中,且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比如,下面两个问题:1.有人提出:我是企二代,拆二代,父母的财产让我衣

10、食无忧,我为什么要苦苦读书?2.有人提出: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无法就业甚至做低端劳力工作,我们农民、一般工薪阶层的孩子,读书还有希望吗?显而易见,问题1不具有普遍代表性,因为企二代、拆二代人数不多;问题2则具有代表性,很多农民的孩子、城市工薪阶层的孩子占了学生的大多教 学JIAOXUE数。如果先探讨问题 2,再探讨问题 1,那未尝不可。如果写作时间有限,就应当选择生活中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探讨。二、问题分析性写作的模式例析董毓认为:“对问题的全面分析,应该是以下两方面的综合:关于对象的分析;关于其他思维性质、形成和发展的分析。”7考察作文实践与说理特点,问题分析可以采用如下模式。问题陈述

11、维度一,信息分析:问题性质分析已有观点(正反)寻求更多信息(多层次、正反)维度二,对象分析:原因分析价值分析(正反)综合评价信息在这个模式中,对现象式问题与观点式问题的分析,提出问题的内容有些差异。先来看现象式问题分析。这是对具体现象展开的分析。比如父亲反对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就读高中,让孩子和他一起做泥瓦匠,传承他的收入较高的技术。对此可从信息维度与对象维度来综合分析。信息维度是基于信息的分析,分三步走。第一步,确定问题的性质,这是一个关于如何获得更好未来的问题。其实,这件事本身并不是问题,人的知识和观念到一定阶段才会发生特殊矛盾,其中卷入了背景、知识、观念,这就成了问题。第二步,发现有人支

12、持、有人反对,于是就应分析已有的不同观点。第三步,寻找老师、高中毕业的学生家长、未上高中的学生家长多方的观点。对象维度是就对象所作的分析,分两步走。第一步,分析父亲不让孩子就读高中的多维原因。第二步,分析危害或正面影响。据信息维度与对象维度的综合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继而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案。这样的说理性写作,具有全面性、逻辑性、严谨性。二是观点式问题分析。这是基于某个观点、说法的背景与出现的问题展开的分析。比如“我们要守护环境”,大多同学就会写守护环境带来的美好生活,写国家环保措施以及折射的国家意志、情怀。这是平面、单维度的浅层论证。依照上面的模式,可对其作如下探讨:信息维度,分三步走。第一步

13、,寻找违背这个观点的问题或背景,比如,现在人们不重视环保,牺牲环保获取利益的现象。第二步,分析问题的性质,环保与自身利益相关,继而分析现在已有的赞成或反对观点。第三步,从历史、道德、文化等方面寻找更多信息。对象维度,分析这个现象的背景与出现的问题。先分析人们忽视环保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继而分析给自己、社会带来的危害。这样立体对比思考,说理即从观点的相关“问题”出发,再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信息,最后形成全面的分析,得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分析具有针对性与批判性,也彰显出对现实的探究思考,文章也就有了深度。三、问题分析性写作的教学策略董毓指出:“思维的习性和能力,需要从小开始培养。但广泛的共识是,基

14、础教育恰恰没有做到这一点。”8 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关键阶段,说理性写作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要让学生改变单维度、自说自话的平面论证,理解并掌握审辩式的说理性写作。一方面,进行符合认知心理的引导。教学中应常用演绎问题引导的问答法。即为了让学生获得某种概念,不是先阐释概念,而是先向学生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作答,如果学生回答错误,就提出另外的问题带动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也就是先用问题分析形成子问题,每个子问题又产生出新问题,从而形成追问推进的探究,推动学生层层思考。比如:师:夏陆的父亲是泥瓦匠,他不让学习成绩差的儿子继续读高中,你身边的人怎么看?

15、生:身边的人认为夏陆成绩跟不上,考不上好大学,可以现实一些,去学个技术。现在很多本科生找不到工作,而技术工人越来越吃香。“身边人”的看法似乎不无道理,教师审视学生的认知心理与认知背景,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不同维度的问题,形成渐渐推进的子问题链,引导学生432023.04思考回答;或提出相关案例,促进学生纵深思考,让学生不断否定自己的先前认识,一步步确立自己的思想。比如提出如下问题,与学生探讨。1.夏陆同学考不上好大学与没有好未来的关系何在?2.上一般大学之后做个技术工人,与没有高中学习经历直接做个技术工人,有差别吗?3.家长认为自己做泥瓦匠收入不低,孩子接受这个技术也是不错的选择,你觉得呢?4.

16、城市或附近地区的孩子家长也有不让孩子上学而学技术的做法吗?5.在乡下,为什么有这种想法的人较多?6.还有别的不同观点吗?7.现在综合起来,你认为夏陆同学该不该继续上高中?这样,从学习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城乡差别、现在与未来的就业形势变化等方面提问,层层推进,寻找问题的实质。由此可见,教师既要充分思考,也要审时度势,不断调整“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开展高质量的问题分析性写作。另一方面,搭建元认知反思支架。矫正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方面的错误。课堂教学中,当学生运用元认知策略监控自己的问题意识与问题分析时,教师要提供元认知监控的支架。比如:支架1:我提出的问题的内涵与作文命题材料观点

17、的内涵一致吗?这个支架,帮助学生反思、矫正自己提出的问题超过材料内涵的逻辑错误。比如这个命题:“让孩子在炽热的沙漠中行走的磨难教育,你赞成吗?”一个学生在文章开头提出:“我赞成,这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实问题。现在的学生没有吃苦意识、挫折意识,生活中一遇到磨难就沮丧、痛苦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学生列举的这个问题中的磨难是意识方面的,与沙漠中身体与心理的磨难的内涵并不一样。支架 2:我搜集的他人对问题的看法是否重复?是否具有真实性、代表性?这个支架可以排除差异性不大的观点,凸显观点的比照性与丰富性。反思问题是否真实,是让问题的思考指向真实生活,彰显最大的思考价值。支架3:我对信息的分析是否具有逻辑

18、性?西村克己认为:“所谓逻辑思考力就是建立逻辑思维来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9这个支架引导学生反思分析是否具有逻辑的自洽,特别须要注意两点:一是句子间的逻辑缜密,反思是否转移话题,观点与材料是否契合,例证是否确证、多元等;二是语意的清晰,语脉的流畅。支架4:对方的原因分析是否尊重事实?是否具有辩证性、深刻性?对方的原因分析常见的两个问题有:一是罔顾事实,强词夺理;二是原因单一,分析浅表,不是从历史、社会、文化等维度立体探寻,也不具有全面性与深刻性。反思与矫正这样的错误,就是演绎原因分析的深度推进。写作关乎思维,也关乎责任。问题分析性写作源自批判精神。一个具有批判精神的人,一定会发现问题,进而深

19、入思考、分析问题,而不会人云亦云或浅表思考。引导学生掌握问题分析性写作,从探讨现实问题、寻找解决策略开始,继而改变认知、探寻真理,这不仅是为提升说理性写作的品质,更是为发展其高阶思维能力,培育具有创造力的生命。参考文献1Popper,Karl.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TheG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M.London:Routledge&K.Paul.1963.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3 何红娟.学生问题意识缺乏原因及发展对策 J.中国教育学刊,2014(1).4 5 7 董毓.批判性思维二元问题分析法初论 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8(5).6 徐贲著.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 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18.8 董毓,吴妍.基础教育批判性思维技能测试:目标、原则和途径 J.中国教育科学,2021(6).9 西村克己.逻辑思考力 M.邢舒睿,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6:3.44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