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员工反馈倾向对反馈寻求策略的双路径影响研究_潘清泉.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0753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员工反馈倾向对反馈寻求策略的双路径影响研究_潘清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员工反馈倾向对反馈寻求策略的双路径影响研究_潘清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员工反馈倾向对反馈寻求策略的双路径影响研究_潘清泉.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员工反馈倾向对反馈寻求策略的双路径影响研究潘清泉 柏元金 (广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西柳州 )摘要:基于前景理论构建了员工反馈倾向到反馈寻求策略的双中介理论模型,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反馈倾向与询问式、监控式反馈寻求策略均显著正相关;在反馈倾向到询问式反馈寻求策略的路径中,成本感知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在反馈倾向到监控式反馈寻求策略的路径中,收益感知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此外,成本感知与收益感知不存在联合中介效应。关键词:反馈倾向;反馈寻求;前景理论;成本;收益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智联招聘发布的 春季跳槽报告 显示,中国企业员工经常与同事或领导进

2、行反馈沟通以谋求快速成长。这种反馈与被动接受“自上而下”的反馈形式不同,它是个体采用直接询问或暗中监控的策略主动寻求工作环境中有价值信息的行为,即反馈寻求()。在国外主流的研究中,学者们更多关注的是询问式反馈寻求策略()的诱发因素,因为这一策略在西方企业员工的职业评估中报告频率最低,故如何帮助员工表现出更多的反馈寻求策略成为了西方从业人员的难题。而中国组织情境下的员工不仅会频繁地向周围群体 直 接 询 问 反 馈 信 息,还 会 采 用 暗 中 监 控 式()的反馈寻求策略以避免个人敏感信息暴露的尴尬局面。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策略运用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为了回答上述问题,学者们试图从不同视角进行研

3、究,一是基于个体研究视角关注个体反馈特征,如 等和王宁等认为反馈倾向()是员工采取不同反馈寻求策略的重要诱因;二是基于反馈源研究视角关注领导风格,如胡晓龙等认为影响下属反馈寻求策略的领导类型主要有辱虐管理等;三是基于交互作用研究视角,即除了关注个体特征外,还强调组织所处的环境特征如高承诺工作系统对反馈寻求策略产生影响。然而,个体研究视角中关于反馈倾向与反馈寻求策略关系的内部作用机制仍有不明晰的地方。具体而言,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反馈倾向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内在动机,这对反馈信息的收益和成本会产生不同的感知,继而在成本收益比较的基础上选择收益较大或成本较小的最佳行为策略,。以往遵循这一思路的研

4、究主要聚焦于调节焦点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 等,强调动机在反馈倾向与反馈寻求策略之间起到的传递作用。也有研究将成本与收益博弈的相关变量作为中介变量以理解反馈信息价值的感知过程,如人际信任和自我效能感 等。总结以上研究可以发现,一方面,研究理论更多倾向于与动机相关的解释上,而动机与成本收益感知之间是否存在强有力的联系有待进一步探究。另一方面,虽然在国外 年第期(总第 期)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企业经济与管理研究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时间窗视角下双收入夫妻的身份建构对工作家庭边界渗透的效应机制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组织中被嫉妒员工的矛盾性体验及其二元对立性选择反

5、应机制研究”()。作者简介:潘清泉,男,广西象州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通讯作者:柏元金,女,湖南郴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少数的此类研究中,已有学者通过构建成本感知和收 益 感 知 路 径 探 讨 了 反 馈 寻 求 策 略 的 产 生 机制 ,但这些研究仅关注“询问式”策略,无法解释中国情景下的企业员工为何亦会使用“监控式”的反馈寻求策略。针对现有研究中的不足,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前景理论来探讨反馈倾向对反馈寻求策略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探讨反馈倾向对询问式、监控式反馈寻求策略的直接影响。)探析成本感知和收益感知在反馈倾向与询问式、监

6、控式反馈寻求策略之间的中介作用。)探索成本感知和收益感知双中介路径的联合中介效应。具体而言,本研究立足于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引入行为经济学中的前景理论,分别从成本感知、收益感知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揭示中国企业高反馈倾向的员工采用不同反馈寻求策略的深层原因,有助于企业管理人员深入理解员工反馈寻求策略的发生机制。在理论上拓展了反馈寻求策略的研究领域,在实践上帮助企业管理人员深入理解员工反馈寻求策略的内在心理过程,继而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理论前景理论最早由 和 提出,被看作是期望效用理论的一种选择,解释了投资者在收益和亏损情况下的风险行为,即在收益领域表现出一种

7、规避损失的行为,在亏损领域表现出一种寻找风险的行为。该理论具有以下三个基本原理:)大多数人在面临收益时是风险规避的。)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偏爱的。)相比收益而言,人们对损失更敏感。前景理论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行为经济学,强调人们的行为不仅受到经济因素影响,也受到非经济因素(如认知、情感、态度、内在动机等)所影响,认为人们的行为发生改变是由其自身状态或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所驱使。为此,部分学者应用前景理论阐明了在风险和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过程 ,并指出前景理论是一种关于个体行为决策的方法论,即个体采取的行为取决于其对收益亦或损失的反应,且心理因素在实现收益与避免损失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反馈寻求策略包

8、含了由动机、认知和行为所构成 的 不 断 实 现 自 我 提 升 和 改 变 自 我 评 价 的 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的反馈寻求策略往往受到关注绩效改善的工具性动机 和关注他人评价的印象管理动机 两类不同动机的激发。根据前景理论,由于两类动机的实现标准有所不同(改善绩效保护形象),以此表现出规避损失行为或寻找风险行为。换言之,反馈寻求者在两类动机的激发下会在收益领域(改善绩效)与亏损领域(保护形象)的权衡中对反馈信息产生不同的价值感知,进而表现出不同的反馈寻求策略。反馈寻求策略可以划分为直接询问与间接观察两种。直接询问即询问式反馈寻求是指个体通过直接询问组织内外的人员来获得他所在乎的信息

9、,从而了解自身所处的环境;间接观察即监控式反馈寻求则是个体以观察他人行为和组织情境的方式从而掌握对自身有用的线索。也指出不同动机可能会对员工的反馈寻求行为产生差异影响,但在实证研究中还并未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与此同时,大多研究将直接询问与间接观察视为反馈寻求的整体 表 征,对 两 者关 系 差异 以及 前 因 变量 少 有研究。因此,本研究运用前景理论来探析个体反馈寻求动机背后可能存在的复杂的内在心理过程。反馈倾向与反馈寻求策略反馈倾向是指个体对反馈的总体接受度,包括如何接受、如何寻找以及如何加工处理反馈信息等。研究发现,反馈倾向易受较强的环境因素影响,因而在管理实践中作为一个可塑的人格特质而备

10、受组织人员青睐,也一直是人力资源开发实践关注的重点。等 提出反馈倾向这一构念时就指出,高反馈倾向的员工能成功地将反馈应用于绩效提高的目的上。因为具有较高反馈倾向的员工能够更好地控制和克服自己对反馈的情绪反应,也能更有意义地处理反馈并克服归因错误。因此,反馈倾向越高的员工越可能经常询问反馈以维持较高的绩效水平。如 等就证实了反馈倾向与询问式反馈寻求策略之间的关系,并认为“询问式”虽然是一种个人风险较大的反馈寻求策略,因为它会让自己能力的缺点暴露在他人视 年第期(总第 期)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潘清泉柏元金 文野之下,但这种策略却也能更为直接、更为有效地将反馈应用在绩效提升的目的上。由此可以推断,

11、高反馈倾向的个体出于改善当前工作绩效的目的,即使面临因直接询问而带来的尴尬、身份降低等风险,但由于自己处理反馈信息的水平较高,仍然可能采用询问式反馈寻求策略。在中国组织情境下理解反馈倾向与反馈寻求策略之间的关系表明中国企业员工的社会知觉更为显著。尽管高反馈倾向的员工能充分发挥信息的价值并利用反馈提高工作绩效,但社会知觉显著的员工在寻求反馈过程中会特别在乎他人的评价,即高反馈倾向的个体在获取反馈信息的时候,既想直接寻求反馈以改善绩效,也想保护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印象而采用间接获取的方式。与此同时,监控式反馈寻求策略作为一种保守的反馈寻求方式,能减少不确定性所带来的资源损耗的风险并降低社会成本的担忧,

12、因为员工不必担心因直接询问而产生的尴尬或降低身份的风险以及对信息可靠性的质疑,有助于维护员工的印象管理。有研究也已证实,中国企业的员工会在工作中“察言观色”,即观察他人的工作方式并与自己进行对比而避免印象受损等,。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认为高反馈倾向的员工不太可能只使用某一种反馈寻求策略,为改善绩效并维护印象管理,员工可能会综合使用“直接询问”和“暗中观察”的反馈寻求策略。由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反馈倾向与询问式反馈寻求策略正相关。:反馈倾向与监控式反馈寻求策略正相关。收益感知和成本感知的中介作用收益感知是指个体感知到反馈信息给工作绩效或能力提高带来的好处,也称为反馈寻求的期望价值。根据前景理

13、论,本研究认为,为了改善工作绩效,高反馈倾向的员工可能会在收益领域表现出一种规避损失的行为,即对反馈信息产生更高的收益感知,进而倾向于选择监控式反馈寻求策略行为。研究发现,高反馈倾向的员工除了在认知上对自己的能力更为自信外,对改变当下工作绩效有着更强的动机 ,可以理解为反馈倾向越高的员工越愿意改善当前无效或低效的行为,并会有意地从他人提供的反馈中寻求诊断性信息将其应用到工作中。实际上,个体具有让外界反馈信息与自我评价保持一致的内在动机。因此,高反馈倾向的个体为了极大地改变当前的工作现状,维持自我能力的认可,可能会深度加工反馈信息以获取其较多的期望价值。据此,本研究推测反馈倾向可能有助于增强反馈

14、寻求者的收益感知。根据前景理论,行为决策者对某一目标的较高收益感知会激发其风险厌恶的偏好。所谓风险厌恶,是指人们对未来的损失而非未来收益更敏感,因此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保守的行为方式或策略来规避风险。刘文兴等 指出,风险厌恶型员工会避免高风险、高失败的行为,即使该行为能够给个体带来更多的回报。姜凤珍和胡斌 在模拟实验中把风险设定不同的值,发现风险值较小即风险厌恶情形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员工的理性决策行为是合作行为而非激进的冲突行为。可见,产生收益感知的员工,即便发现某一风险性较高的行为有改变现状的可能性,但为了减少损失也不太会做出有损人际关系或违反组织规定的高风险行为。反馈寻求者由于向领导直接

15、询问可能会暴露能力不足的缺点而威胁自身已有的地位和权威,向同事询问反馈则因敏感信息泄露而可能有损人际关系。因此,即便高反馈倾向的员工具备处理复杂反馈情况的技能从而将“直接询问”带来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但只要存在一定的失败率和风险性,在感知到反馈信息收益后都不太可能将该行为作为最佳策略选择,而倾向于选择较为保守的监控式反馈寻求策略以规避风险。由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收益感知在反馈倾向与监控式反馈寻求策略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成本感知是指个体接受到来自他人的评价后,可能承受有损自我自尊、自我评价的代价。同理,基于前景理论,本研究认为,出于印象管理的目的,高反馈倾向的员工也可能在亏损领域表现出一

16、种寻找风险的行为,即对反馈信息产生更高的成本感知,进而倾向于选择询问式反馈寻求策略行为。反馈倾向较高的员工其社会知觉较为显著,对负面反馈信息的敏感性更高。这是因为高反馈倾向 年第期(总第 期)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潘清泉柏元金 文个体有着较强的提升自我形象的动机,在信息加工时对负面评价尤为敏感,因此可能产生较高的成本感知。也有相关研究指出,高权力距离使得中国企业的员工有较强的情绪距离,所以他们认为向周围群体寻求信息所付出的成本较大。故高反馈倾向的个体由于有着较强形象管理方面的需要有可能对反馈信息尤其是负面信息产生更高的成本感知。据此,本研究猜测反馈倾向可能会增加反馈寻求者的成本感知。已有研究表

17、明,行为决策者对某一目标的较高成本感知会激发其风险追求的偏好。与风险厌恶相反,风险追求的个体对未来的收益而非未来损失更为敏感,因而他们可能选择风险较高的“直接询问”反馈寻求策略。主要表现在有风险追求偏好的员工对成功的渴望性较为强烈,会主动地寻求风险,对风险性行为的后果也有较高的容忍度。因此,当高反馈倾向的员工即便感知到较高的反馈信息成本,为了增加未来的收益,提高成功的可能性,也有可能会倾向于选择“铤而走险”的“直接询问”策略。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成本感知在反馈倾向与询问式反馈寻求策略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综上,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如图所示:图理论研究模型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与数据收集本研究采

18、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对象主要来自广西、江苏和山东等地区的企业员工,涉及行业包括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等。共发放 份问卷,剔除答案规律性较强、信息不完整的无效问卷后,最终保留有效问卷 份,问卷有效回收率达 。统 计 结 果 表 明:从 性 别 上 看,男 性 占,女性占;从受教育程度上看,本科及以上占,说明本研究调查对象的受教育水平普遍 较 高;从 工 龄 上 看,年 比 例 最 大,占;从职务类型上看,基层员工比例最大,占。测量工具为了保证测量结果有较好的信效度,本研究所施测的量表均来自国外成熟的量表。测量变量采用点式李克特量表,表示“完全不同意”,表示“完全同意”。询问式反馈寻求策略采用 等

19、编制的题项量表。题项如“我会向我的领导同事主动询问他们对我工作期望方面的看法”等。本研究中此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监控式反馈寻求策略采用 等 编制的题项量表,包括“观察你的老板奖励你哪些表现行为,并以此作为对你自己表现的反馈”等。本研究中此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反馈倾向采用 和 编制的 题项量表,包含“我依赖反馈信息提高工作技能”“反馈帮助我了解他人对我的印象”“我相信我具备有效处理反馈的能力”“只有对反馈予以回复,我才不会有封闭感”等。本研究中此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成本感知采用 等 编制的题项量表,题项如“如果我向领导同事获取绩效信息会很尴尬”等。本研究中此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

20、为 。收益感知采用 等 编制的题项量表,题项如“对我来说,收到对我绩效的反馈很重要”等。本 研 究 中 此 量 表 的 内 部 一 致 性 系 数 为 。控制变量在反馈寻求策略的研究文献中,员工的性别、年龄、学历以及工作年限等对其有重要影响,故本研究将上述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其中,性别为二分类的虚拟变量,分别以和代表女性和男性。学历和职位均为多分类变量,参照统计学的相关建议将其作为连续变量处理,即采用从开始的连续整数表示。年第期(总第 期)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潘清泉柏元金 文数据分析和结果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本研究采用了 单因子检验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通过该方法观察因子在未旋转情况下得到的第一

21、个主成分是否过大,若该主成分的因子载荷量低于 建议值,且不超过总解释率的一半,即可初步认为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结果显示,单因子的最大解释率为 ,低于 且未到总解释率 的一半,说明该因子未解释大部分的方差,即表明共同方法偏差在可接受范围内。区分效度检验本研究采用 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询问式反馈寻求行为、监控式反馈寻求行为、成本感知、收益感知和反馈倾向共五个变量之间的区分效度,结果如表所示。五因子模型对于数据的拟合最佳,说明本研究中的五个构念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上述变量为五个不同的构念。表变量的区分效度模型 单因素:.两因素:.三因素:.四因素:.五因素:.注:表示反馈倾向,表

22、示收益感知,表示成本感知,表示询问式反馈寻求行为,表示监控式反馈寻求行为。描述性统计分析本研究所涉及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见表。由表可知,反馈倾向与询问式反馈寻求行为正相关(.,.),与监控式反馈寻求行为正相关(.,.),与成本感知正相关(.,.),与收益感知正相关(.,.);成本感知与询问式反馈寻求行为正相关(.,.),与监控式反馈寻求行为正相关(.,.);收益感知与询问式反馈寻求行为正相关(.,.),与监控式反馈寻求行为正相关(.,.),上述结果为本研究后续的假设检验提供了初步支持。表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变量 反馈倾向 ()收益感知 ()成本感知 ()询问式反馈寻求行为 ()监控式反馈寻

23、求行为 ()注:表示.,表示,对角线括号内数值为量表的信度系数。假设检验本研究首先构建了反馈倾向和询问式反馈寻求策略、监控式反馈寻求策略之间的直接效应研究模型,在考虑控制变量的影响后,对该模型的拟合效果进行检验,图是模型标准化路径系数图。由图可知,员工的反馈倾向与询问式反馈寻求策略之间的路径系数为.(.),与监控式反馈寻求策略之间的路径系数为.(.)。因此,员工的反馈倾向正向影响询问式反馈寻求策略和监控式反馈寻求策略。即反馈倾向越高的员工,越可能采用询问式和监控式这两种反馈寻求策略。模型、和的拟合度分析结 年第期(总第 期)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潘清泉柏元金 文果如表所示。模型的拟合效果(.,

24、.)表明主效应整体模型的拟合一般。反馈倾向到询问式反馈寻求策略或监控式反馈寻求策略的影响路径受到其他诸因素的影响,表明中介效应存在。图模型标准化路径系数图(表示.)在模型的基础上,本研究加入成本感知和收益感知两个中介变量,控制了年龄、性别、学历和工作年限后构建了双中介模型。接着,本研究去掉反馈倾向到询问式反馈寻求策略和监控式反馈寻求策略的直接效应路径以确认直接效应是否存在,从而构建了模型。表结果显示,模型的 ,自 由 度 ,。可见,模型的拟合效果优于模型的拟合效果。去掉直接效应路径后,模型的 ,模型拟合效果与模型的拟合效果相比没有太大变化。基于模型简约原则,本研究采用模型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并将

25、得到的标准化路径系数结果呈现在图中。表模型、和的拟合度分析结果模型 模型 .模型 .模型 .图模型标准化路径系数图(表示.,表示.)本研究采用 方法检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详见表。对于反馈倾向到监控式反馈寻求策略路径而言,其总间接效应为 ,在 的置信区间内显著,表明反馈倾向到监控式反馈寻求策略的总间接效应是显著的。成本感知和收益感知的点估计值分别是 和,但收益感知的中介作用在 的 置信区间内显著(置信区间不含),而成本感知的中介作用在 的 置信区间内不显著(置信区间包含),因此员工反馈倾向到监控式反馈寻求策略的影响路径主要通过收益感知来传递,即假设得到了数据支持。对于反馈倾向到询问式反馈寻求策略

26、路径而言,其总间接效应为,在 的置信区间内显著,表明反馈倾向到询问式反馈寻求策略的总间接效应是显著的。成本感知和收益感知的点估计值分别是 和 ,但成本感知的中介作用在 的 置信区间内显著(置信区 间 不 含),而 收 益 感 知 的 中 介 作 用 在 的 置信区间内不显著(置信区间包含),因此员工反馈倾向到询问式反馈寻求策略的影响路径主要通过成本感知来传递,即假设得到了数据支持。年第期(总第 期)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潘清泉柏元金 文表 中介效应显著性结果因变量效应点估计 矫正偏差 置信区间百分位 置信区间低高低高 间接效应()间接效应()总间接效应()间接效应()间接效应()总间接效应()

27、上述结果表明,在反馈倾向与反馈寻求策略之间虽然存在四条路径,但仅有两条中介路径,即理论模型中的虚无关系并不存在。为了进一步验证理论模型中的虚无关系是否存在,本研究还采用 中的 宏程序检验整合中介效应。由表可 知:首 先,成 本 感 知 的 中 介 检 验 效 果(,)不包含,表明成本感知的中介效应显著;当成本感知与收益感知共同介入反馈倾向询问式反馈寻求行为路径后,成本感知的中介效应(,)不包含依旧显著,而收益感知的中介效应(,)包含不显著。其次,收益感知的中介检验效果(,)不包含,表明收益感知的中介效应显著;当成本感知与收益感知共同介入反馈倾向监控式反馈寻 求 行为 路径 后,收 益 感知的中

28、 介 效应(,)不包含依旧显著,而成本感知的中介效应(,)包含不显著。上述分析表明,本研究中的虚无关系未得到数据支持,因此并不成立。表整合中介效应检验路径值中介效应标准误 置信区间下限上限反馈倾向成本感知询问式反馈寻求行为 反馈倾向收益感知监控式反馈寻求行为 反馈倾向成本感知收益感知询问式反馈寻求行为 反馈倾向成本感知收益感知监控式反馈寻求行为 注:表示,表示 最后,本研究根据中介效应和总间接效应的值比较各条中介路径中介效应的形式以及作用强度,结果见表。成本感知(收益感知)在反馈倾向和询问式(监控式)反馈寻求策略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作用强度是()。表两条路径的中介效应变量关系路径系数中介效应总

29、间接效应作用强度反馈倾向成本感知 成本感知询问式反馈寻求策略 反馈倾向收益感知 收益感知监控式反馈寻求策略 年第期(总第 期)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潘清泉柏元金 文讨论与分析研究结论与理论价值本研究基于前景理论验证了反馈倾向与不同反馈寻求策略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反馈倾向与询问式、监控式反馈寻求策略之间均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成本感知和收益感知在反馈倾向与反馈寻求策略之间起中介作用;在两条路径中,当成本感知与收益感知同时出现后,并不存在联合中介效应,证明收益感知只对监控式反馈寻求策略起到中介作用,成本感知只对询问式反馈寻求策略起到中介作用,排除了对另外一种策略的中介作用,与理论假设

30、相符合。本研究具有如下理论价值:第一,本研究解释了中国组织情境下员工采用不同反馈寻求策略的原因,突破了现有的员工反馈寻求策略研究的视角。将行为经济学中的前景理论引入到员工反馈寻求策略的探讨中,以此来解释中国情景下的企业员工为何采用“询问式”反馈寻求策略的同时亦会使用“监控式”反馈寻求策略,相比于国内单一维度反馈寻求策略的研究,本研究将反馈寻求策略划分为不同类型更符合中国企业员工行为策略的高频多样性特点,这在员工行为本土化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第二,揭示了反馈寻求者不同价值感知在反馈倾向和反馈寻求策略之间的内在作用机理。为进一步阐明反馈寻求者内在价值感知在反馈倾向和反馈寻求策略之间的作用效应

31、,本研究通过构建基于前景理论的成本感知和收益感知双中介路径模型,丰富了反馈寻求策略的影响机制研究。与此同时,本研究回答了现有研究中关于“不同动机的个体是如何对信息的价值做出判断”的困惑,。未来研究应更多关注员工反馈倾向与反馈寻求策略间中介作用机制的倡议,对于揭开中国情境下员工反馈倾向与反馈寻求策略关系的黑箱具有重要理论构建意义。第三,探索了反馈寻求者价值感知与成本感知的联合中介效应。本研究基于前景理论尝试性地提出并证实了员工在选择反馈寻求策略时会存在对同一问题不同表达方式的情形,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有所区别。因为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反馈寻求策略是员工将反馈信息成本和收益直接进行比较之后的结果,

32、本研究则发现员工并不是直接通过收益和成本的权衡来感知反馈信息价值,而是会根据内心已有的评价标准进行比较从而产生两条不同的价值感知路径。这拓展了对中国组织情境下员工采取不同反馈寻求策略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管理启示首先,建设并推行反馈型文化。反馈倾向作为一种可塑的个人品质,容易受到环境特征的影响。为此,组织管理人员应该有意识地构建支持反馈的工作环境,尤其是领导应以身作则,带头重视反馈信息的价值,并保证组织间反馈通道的畅通,从而引导下属形成正确的反馈态度,增加寻求反馈的表现频率。通过这种方式构建的反馈型文化可以使员工在业绩管理周期中长期处理反馈以促进反馈倾向的形成。可见,建设反馈型文化和

33、员工反馈倾向的加强对推进企业的成长有着极大的意义。其次,中介效应表明,中国企业员工复杂的心理博弈正是受改善绩效和保护形象两类不同动机的诱发从而产生不同的心理感知。可以说,当代企业员工除了有谋求个人发展的需求之外,还有维护自身形象的诉求。为此,企业管理人员可通过建立灵活的互动机制来时刻关注员工的内心变化,比如心理咨询热线等,以防员工的价值评价标准与反馈信息的成本、收益感知之间的差距过小。最后,联合中介效应显示,员工对反馈信息的成本感知过于敏感,些许感知变化就让员工主动询问反馈信息。而询问式反馈寻求策略使用过多反而容易激发人际矛盾,比如暴露他人的敏感信息造成关系紧张等。为此,管理人员应该将目光放在

34、增强收益感知上,比如设立评价中心来给员工提供更多有关绩效的信息,这样有助于充分地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研究不足与未来方向尽管本研究较为深入的探索了员工反馈寻求策略的影响机制,但仍存在一些局限:其一,研究变量的测量均来自员工自评。尽管本研究从程序和 年第期(总第 期)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潘清泉柏元金 文统计两方面对共同方法变异进行了控制,但未来研究仍需要采用他评和自评结合的方式以进一步控制共同方法变异。其二,参照点的设定主要通过定性描述,未来研究可以结合其他领域的相关研究,比如采用计算实验、仿真模拟实验等确定员工具体的参考点值,而且本研究仅提供了反馈寻求者的两种可能参照点,对于在反馈寻求过程中

35、是否存在其他参照点的问题未来还可继续讨论和研究。其三,员工在感知反馈信息的价值过程中可能存在某些边界条件,比如任务性质、情境特征等,未来研究可做进一步探索。特别地,成本感知既然是效应更大的路径,这可能与不确定性规避等跨文化差异价值观有关,未来也应积极找寻这样的调节边界来区分双路径的实现条件。其四,横断面数据难以解释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未来可在现有基础上增设反馈情景实验以确证其因果逻辑。参考文献 ,():,:,():张建平,秦传燕,刘善仕寻求反馈能改善绩效吗?:反馈寻求行为与个体绩效关系的元分析心理科学进展,():,?:,():肖德云,郝唱,王宗军 反馈寻求行为对制造业服务化的跨层次影响机制 科

36、技管理研究,():,:,():胡晓龙,王结辱虐管理对员工反馈寻求的影响机制研究软科学,():,():王宁,周密,赵西萍 反馈倾向、人际信任对反馈寻求策略的影响研究 管理评论,():颜爱民,林兰 暗中监控还是直接询问?高承诺工作系统对反馈寻求的影响研究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陶建宏,赵玉 员工反馈寻求行为与其职业成功:自我效能的中介 企业经济,():,:,():年第期(总第 期)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潘清泉柏元金 文 ,:,():,:,():,():,():,():,():,():张正堂,丁明智,刘宁领导奖励缺失对员工反馈寻求行为的影响机制经济管理,():,:,():

37、,:,():,:,():,:,():,:,():,?,():,():李燕萍,李皓璇固步自封还是开拓进取?员工工作反刍对其反馈寻求策略的影响机制研究 科 技 进 步 与 对 策:年第期(总第 期)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潘清泉柏元金 文 厉杰,鲁宁宁,韩雪 新员工反馈寻求会促进角色外行为的产生吗?自我效能与正向框架的作用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刘文兴,张鹏程,廖建桥 基于创造自我概念与风险偏好影响的授权领导与创新行为研究 管理学报,():姜凤珍,胡斌人与组织的合作与冲突行为研究及鲁棒性分析:基于群体性突发事件系统管理学报,():苏倩倩,钱白云,郑全全成就目标启动对风险偏好的调节作用应用心理学,():,:,():,:,():,:,():陶建宏,赵玉员工反馈寻求行为与其职业成功:自我效能的中介企业经济,():林新奇,徐洋洋 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与员工反馈寻求行为的关系:变革型领导和工作投入的影响 管理评论,():(责任编辑黄涛)年第期(总第 期)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潘清泉柏元金 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