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华职业教育社“富教合一”实践探索及当代启示_宋超军.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0264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职业教育社“富教合一”实践探索及当代启示_宋超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华职业教育社“富教合一”实践探索及当代启示_宋超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华职业教育社“富教合一”实践探索及当代启示_宋超军.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9摘要:20 世纪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农村改进中倡导“富教合一”原则,在徐公桥乡村改进实验区围绕“富农”和“教农”两方面展开实践,既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农民的参与素质。“富教合一”原则为当下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启示:以教智农,激发农民主体意识;以教助农,提升农民素质能力;以教富农,增强农民致富本领;以教睦农,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关键词:中华职业教育社;“富教合一”;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K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014(2023)03-0039-06一、引言20 世纪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中国大地上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作为这

2、股洪流中的重要一支,中华职业教育社因其改进理论的独特性以及实践的多样性,成为“足以代表这个运动的整个方面之较早者”。1当前,学界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视角对职教社主要代表人物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具体实践及对社会变迁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研究,取得了一批优秀成果。但总体而言,学界对于职教社农村改进事业的关注较少,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当前,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全面实施之中。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乡村振兴战略既要塑产业兴旺之形,又要铸乡风文明之魂;既要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又要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职教社在农村改进实践中提出的“富教合一”原则对其具有重要的思考借鉴意义。基于此,本文试对职教社乡村“

3、富教合一”原则做一初步探讨,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提供有益的历史参照。二、中华职业教育社“富教合一”的实践理念20 世纪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中国农业经济凋敝,农村危机日益加重,农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面对农村的日益衰败,众多有志之士以救活农村为己任,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职教社的农村改进运动者们以“为最大多数的人民谋最大的福利”为使命,深入民间,身体力行,艰苦地从事着振兴农村的工作。中华职业教育社是由教育家黄炎培先生联合教育界、实业界及政界知名人士蔡元培、梁启超、张骞、蒋梦麟等 48 人于 1917 年 5 月 6 日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

4、,山东 青岛 266580)宋超军,崔军伟中华职业教育社“富教合一”实践探索及当代启示收稿日期:2023-03-23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研究(19331949)”(18YJA710008)作者简介:宋超军(1998),男,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崔军伟(1978),男,山东文登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相关研究成果有:田正平、李笑贤:黄炎培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年;吴雨:黄炎培职业教育教学思想的缘起、内涵与现代价值,职业技术教育,2018

5、年第 22 期;孔祥光:民国时期郑文汉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职业技术教育,2021 年第 24 期;李梦卿、赵国琴:江恒源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教育与职业,2022 年第 14 期等。社会学研究2023 年 06 月第 40 卷第 3 期Jun.2023Vol.40.No.3长 治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Changzhi University40上海创办的中国第一个职业教育团体。立社之初由黄炎培任办事部主任,蔡元培任议事部议事员,蒋梦麟任办事部总书记。在 1920 年前,职教社的工作重点在职业教育,事业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调查、研究、劝导、指示、讲演、出版、表扬、通讯答问

6、;第二类是设立职业学校、设立教育博物院;第三类是组织职业介绍部。2此后,由于民族经济发展顿挫,职业教育停滞及当时农业农村异常严峻的形势,职教社的工作重心开始向农村转移,逐渐实现了从城市到农村,从工商业到农业的转变。在长期的农村工作实践中,职教社领导者们指出中国农民有四种“缺憾”:一穷,二愚,三弱,四散。其中穷是最关键的,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愚弱散三样多是由穷字发生出来的。因此,“我们讲农村教育的人,当然要以农民生活为对象,讲到农民生活,便要首先注意到物质一方面,不要把他们一个最根本的问题穷字忘掉!”3陆叔昂进一步指出:“乡村改进的工作,能就农民最需要的来做,是最合农民胃口,可以得其同情,并

7、成功极速,若反是,势必难以成就”。4“目前农民急待解决的,就是一个穷字,倘然有人用有效的救穷的方法来施予农民,没有不五体投地的来欢迎你,如或离开了救穷途径,天天教他怎样做人?怎样求智?他们谋生还没法,怎会饿了肚子,跟你受教育呢?所以改进农村第一个问题,就是要用经济力量来帮助农民。”5黄炎培更是明白无误地指出:“乡村经济,在农友们眼里,怕要占第一位,要使我们没有法子在他们的生活上,尤其是生产上,增加些利益至少减少些损害,随你讲多么好听的话,全不中用。”6172因此,他强调,“到农村去,第一要取得农民信仰,须先识得农民心理。农民所苦,贫第一”,自然要“就此下手必须做出实实在在的事绩,使农民的确减免

8、痛苦,万不可徒托空言”。7职教社的“富”不单单限定富农一方面,他们还强调了发展公共经济的必要性。“乡村改进事业,一方面在替每个村民解决生计问题,一方面仍须解决乡村的公家经济,因为如果公家没有经济,也是很危险的,公家的事业既不能发展,而全村没有自卫的能力,有了土匪等,便要遭劫。所以乡村的公家经济和私人生计,都要解决我们切不要忘掉生计问题之外,还有公家经济的问题。”8职教社的这种发展公私经济的认识是与其农村事业实施办法中“经营公有企业,保管公有款产”的设计遥相呼应的。富裕农民,实现农民增收固然是农村改进的关键,但是,农民的富裕绝不仅仅止于解决温饱问题,他们同样要享受到尽可能多的社会公共产品。在当时

9、国家公共产品无法覆盖农村,农村基础设施举办面临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发展公共经济一方面能够解决无钱办事的困难,可以使农民真正从中获利,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农村改进的领导组织自我筹资,自我发展,从而便利于各项事业的开展,给农民带去实实在在的实惠,增强该组织在农民中的凝聚力、向心力,为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在强调必须抓住“穷”,使其“富”的同时,“富教合一”原则还强调了“教”。“农民所最感痛苦的,就是一个穷字,农民所感不到急切,而国家因此受其影响的,就是一个愚字。惟穷于是要谋福,惟愚于是要讲教,富与教,实为今日改进农村两件最急要的宝贝,二者并行而不可离,此为建设事业的先决问题。”9江问渔也表达

10、了同样的看法。他说:“把农村经济和农村教育,联合起来,打成一片,可以说是现在解决农村问题最根本、最紧要的方法,也可以说是解决全国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最重要的办法。”3因此,在职教社组织者们看来,农村改进事业的实施应分为两点,一点是属于物质方面的,也就是要使农民富起来,使农民生活便利起来。如生计的救济、道路的建设、桥梁的修建、市政的改良、村容的整理、学校的推广、自卫的充实;一点是属于精神方面的,就是使农民得到教化,精神生活富起来。比如民众的训练、身体的健康、风俗的改良。这两方面的事业自然首要解决农民的吃饭穿衣,但是对第二方面也要兼筹并顾,甚至宜多致力。因为教育事业的成功,就是经济建设,也就是“富”

11、的成功,只偏重“富”,而轻视“教”,是形式的成功,注重“富”,而兼及“教”,乃根本的成功。9对为何如此重视教育在农村改进中的作用,职教社组织者们也做出了回答。他们认为强调教育“不是故意替教育提高身价,扩充区域,而实际情况却是如此”,因为农村改进事业“大概皆是分成文化教育、经济农事、村政组织三大类。这三类要推行尽善,可以说没有一样不是拿教育41工夫来枢纽的。”“倘使把农村改进工作,离开教育范围,轻视教育作用,抹煞教育精神”,那么农村改进将“无一事能成功”。10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职教社“富教合一”原则的“教”并不是单限于黑板上、教科书里的“识字读书”,而是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

12、反映到农村改进中便是黄炎培所说的,举办教育“万万不可妨害他(受教育的农民引者注)的农作时间”“所授与的知识,须完全切合他们生活上的应用”,就怕“给他的不切实用,反而妨害他们工作”。6173江问渔说得更明白:“农村成人教育第一步便当注重农事,以及其他改善生活之事即使设立民众夜校,要教他们的书,也应在教材方面,特别注意,最好能以农事为中心。”“这种教育是跟着致富方法走的,是以物质为基本的,不是谈空话,强迫人家不吃饭去做好人的所谓实用知识,要从利用厚生的效验上,证明出来。”3在内战连绵、民生凋敝的岁月里,职教社一反“先富后教”“富而后教”传统,将“富”和“教”并行,两步合一,这既是中国知识分子“挽救

13、农村”急迫心情的一种表现,也是中国农村危机严峻性的清楚反映。这种“富教合一”不仅仅是指在农村改进中要将发展经济同发展教育结合起来,把农村改进看作一个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协调发展的系统性工程,也意味着在每一项具体的改进事业中要两者俱兼。在“富教合一”原则的指导下,职教社在徐公桥、黄墟、善人桥等地的乡村实验活动紧紧围绕“富农”和“教农”两个方面展开,既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农民的参与素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三、乡村“富教合一”原则的实践推进:徐公桥乡村改进实验在“富教合一”原则的指导下,职教社在江苏徐公桥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实验活动,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一)徐公桥

14、乡村改进区的经济建设1.改良农业(1)推广优良品种改进会对种子的改良以麦、稻为主,采用两种途径:一是指导民众选种方法,“每于收获之际,择产品之优良者,或令农民自行选藏,或由本会购买保存”;二是介绍良种,“代购各地优良种子,转售于农民”。1198改进会推广的新品种主要有金大 26 号麦种、苏州改良稻种和山东的济南棉种。这些新品种产量丰、市价高,深受农民欢迎。到实验期满,“推行金大 26 号小麦已达全区十之六七,收获量自八九斗增为一石四五斗,稻种改良亦知注意。”1257(2)推广新式农具为了购买、推广新农具,改进区提出了三种筹款方法:一是集股法,选择各村有志改良农业的农民,集股购买;二是集款法,由

15、乡村改进会“设法集款购买”;三是合作法,通过与农具公司接洽合作,或与热心农民合作购买。在改进会的大力倡导及中华新农具推行所的赞助下,到实验期满,改进区内的新农具大部分都“为职业教育社附设之新农具推行所之出品”,打稻机、砻谷机、打水机、碾米机、弹花机等新式农具“已推行有效”。13(3)杀灭病虫害杀灭病虫害是徐公桥乡村改进会农事改良的重点项目。改进会一方面通过民众教育、试验农场向农民介绍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一方面派技术人员下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除害。针对大麦、裸麦的黑穗病,改进会则要求群众在麦作下种时,用炭酸铜粉浸泡麦种消毒。此方法虽未能彻底消除病害,但效果是明显的,到实验期满时,黑穗病“已减少十之七

16、八”。12592.提倡副业(1)提倡养鱼徐公桥属于江南水乡,区内河道纵横,具有养殖鱼类得天独厚的条件,当地养鱼农户不在少数。为了因势利导,改进会于 1931 年筹集 200 元款项,组织成立了养鱼合作社,专门划定了油车浜等两处水塘,投放鱼苗 2500 条进行养鱼实验。养鱼实验取得了巨大成功,仅 1933 年就推广鱼池9 处,全区投放鱼苗 2 万余尾。14到实验期满,“至副业之推进,以养鱼最为发达,已有合作鱼池十三处”。1259(2)推广种树徐公桥乡村改进实验区的农民多有植树习惯,改进会成立后,同样重视推广植树。针对区内树苗供应不足的情况,改进会自辟苗圃培育良种,向农民无偿发放树苗。除种植绿化苗

17、木外,改进会还推广果树种植,改进区内建有多处果园,这些果树不仅品种优良,培植方法上也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到1934年,改进区农民的“植树兴趣,42较六年前大进”,植树和养鱼一样成为改进会推进副业活动中“最为有利”的事业。1225(3)推广良种家禽对于饲养家禽,改进会特别注意优良品种的推广。改进会自1931年春开始推广比较优良的“来格亨”种卵用鸡。为提高农民更换鸡种的积极性,改进会除向农家提供优良种鸡及种蛋外,还“指导饲养的方法,鸡舍的设计,杂具的制作;组织鸡蛋运销合作社”,尽可能地替改进区农民解决养鸡中出现的一切问题。15这些家禽饲养很快便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农民改换鸡种的热情不断高涨。和改

18、良鸡种一样,改进区也十分重视猪种改良,通过引进外国优良猪种,取代本地劣质猪种,从而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在改进会的扶持下,到实验期满,实验区中农家饲养的基本上都是优质的“来格亨”种卵用鸡,农户养猪数平均每家 1 头还强。农民通过养鸡、养猪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二)徐公桥乡村改进区的教育事业1.普及义务教育(1)加大劝学力度,提高儿童入学率受落后生产力的影响,民国时期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存在很大困难。为提高入学率,改进区各年度教育计划大纲中都要将举行劝学运动作为重要内容。改进区的十大信条、通俗格言也都将劝学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此外,改进会还制定并颁布了徐公桥乡村改进区普及义务教育办法大纲。大纲规定:

19、凡是能够让子女在就学时期按时入学的家长,“如遇需借款时,得优先就改进会合作社贷款;如遇家庭困难事项,得请改进会予以相当之协助”。凡不能依规定送孩子就近入学的家长,始则“学校当局派员警告”;继而“通知公安局,派警警告”“施以相当之处罚”。1231-32这些奖惩规定将农民的经济利益与儿童入学紧密结合,抓住了当时农村儿童入学率低的根本症结,极大地刺激了家长送学生入学的积极性。(2)增设学校,实行“流动教室”制要普及义务教育必须解决学校数量不足的问题。改进会成立后一方面加大了学校的修建力度,另一方面对学校布局进行了合理调整。这样,改进区内不仅学校数目增多了,还形成了合理的学校布局,从而方便了改进区学生

20、入学,优化了教育资源的配置。除增设学校外,为让僻远乡村的学童也能得到受教育的机会,改进区还在交通不便的地方设立流动教室,从而解决了偏远地区儿童的就学困难,进一步提高了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及至 1934 年实验期满时,改进区“小学公立者四,私立者二,流动教室二,就学儿童五百三十五人”。1225如此成绩实属不易。(3)强化义务教育普及工作监管力度为确保改进区义务教育普及工作的顺利实施,改进会制定了一套相应的措施和制度,加大了监管、领导力度。首先是颁布专门的教育计划大纲,合理安排义务教育的普及工作;其次是设立全区教育会议等专门的协调领导机构,谋求整个改进区教育的平均发展;最后是制定徐公桥中心小学区公

21、私立小学视导标准,推行教育视导制度。通过以上种种举措,改进区义务教育普及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短短六年间,学龄儿童入学率由创办之初的不足 50%增长到了90以上。161352.推广民众教育(1)指导民众识字,增进文化知识民众夜校是指导农民识字的重要途径。但是,一开始改进区“连年开办夜校,屡受失败”。1638究其原因,不外乎道路往来不方便、教材不适应或者家庭贫困。针对这些不足,改进区将民众夜校改为流动性质,选用农民千字课本作为教材,并减轻农民学费负担,加大劝学力度。经过这一系列改革,新的民众夜校更加切合农村实际,吸引了大批民众参加,村民不仅从这里识字脱盲,还有的由此走上了进一步的治学之路。

22、此外,改进区所设立的识字指导团、问字处也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2)锻炼民众体格,提高身体素质除文化教育外,改进区也注重民众体格的锻炼。1931 年春,改进会就民众公园以东的开阔地加宽,设置简易运动器材,建成新的民众体育场。为了使民众的体育运动有组织的蓬勃发展,改进会还组织了体育会。体育会以“引起民众研究体育、锻炼体格、指导其适当之运动”为目的,1178设国技、球类、器械、田赛、径赛等部门,每月举行分组比赛,每年还组织全区民众运动会。全区民众运动会“政学商赠送商品极多”,1173受到了广大民众的热烈欢迎,群众参加体育训练的热情更加高涨。(3)丰富民众娱乐,陶冶德行情操农村娱乐生活单调,每

23、逢旧历新年等民间传43统节日,村民多以吃喝等旧习打发时间。为让健康的娱乐方式走进农民的生活,改进会注意在节假日召集全区农民参加同乐会。同乐会上,由本区旅外学生组织的通俗新剧社及本区其它文体组织会表演各种通俗新剧、说书,放映电影、幻灯片,举行篮球、象棋比赛。这些新式娱乐“颇受观众欢迎”,参加同乐会的村友往往每日“有六七百人”。1637此外,改进区还举行纳凉会、消寒会,“不但满室春风,一场和乐,而种种教育,即可与无形之中,为有效的实施了”。16139四、“富教合一”原则对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已经成为历史,新的乡村建设行动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全面实施之中,我们仍然可以从“富教合一“原则

24、中得到诸多启示与思考。(一)以教智农,激发农民主体意识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农业的主人也是农民,没有农民的主动参与,任何解决“三农”问题的方针政策无异于空中楼阁。职教社对此问题也曾反复强调,“乡村是农民所有,乡村的主人是农民,倘使一般农民不能自动,不能起来接收,不能自尽主人的责任,那么,一切改进事业,仍是空虚,不是实在。”17因此,惟有以经济治其穷,用教育救其愚,才能启发民智,“实现自治,复兴民族”。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今天,农民主体性的发挥程度更直接决定着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推进进度和实现高度,只有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这就要求各地政府和相关部

25、门首先应科学谋划,从各地实际出发,按农业农村规律办事,充分尊重农民权利、意愿和首创精神,将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解决好、落实好,不搞脱离实际的面子工程,不断提升自身工作的实效性。其次,政府应加大对农民“三农”政策措施的宣传教育力度,充分激发广大农民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政府要善于借助互联网等现代媒体对乡村振兴的内容要求、示范典型、美好前景进行广泛宣传,使农民真正意识到“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切实增强农民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亿万农民能够更加自觉、更加积极、更加从容、更加自信地投身到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中去,为建设美丽乡村贡献出

26、自己的力量。(二)以教助农,提升农民素质能力任何“三农”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农民群众的积极、主动参与,但这种参与不是只凭一腔热血、满身干劲就能够实现的,农民自身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提高综合素质,练就一身能够有效应对“三农”问题的过硬本领。职教社在徐公桥乡村改进区所推行的义务教育、民众教育为今日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民素质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典范。首先,乡村振兴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断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当前,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生源流失严重、优质师资匮乏、乡土教育元素缺失等现实难题,政府应通过加大乡村教育财政保障力度、完善乡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优质师资队伍、加强乡土教材开发、利用等

27、措施推动农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使更多农村学生能够享受到更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乡村振兴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本土人才。其次,乡村振兴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政府应以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导向,以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和综合能力为目标,大力发展各层次、各类别的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培育更多“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使他们有意愿、更有能力投身到“三农”改革的浪潮中去。相关学校要以“学用结合,按需施教”为原则,针对农村学生的不同情况、不同特点,合理设置授课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知识,不断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为乡村振兴培养出更多特定领域的技能型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

28、施。(三)以教富农,增强农民致富本领职教社“富教合一”原则中的“教”并不单限于教科书里的“识字读书”,而是具有明显的现实取向,即一方面教给农民多收几石稻麦豆,使他们解决温饱问题;同时通过教导致富的方法,提供有益的知识,并对他们进行一定的道德训练,在潜移默化中开启民智。徐公桥乡村改进区的教育改进也正是紧紧抓住了经济生产这个关键,始终围绕经济展开工作,才取得了“人无不学乐陶陶”的良好效果。当前正在全面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也应通过教育的推广、普及来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使其不再为生计而犯愁。这就要求地方政府首先应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通过建立农村科技图书馆、组织“三下乡”活动等方式,有针44对性地帮助农民

29、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从而增强农民致富增收能力,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其次,政府应因人施教,针对农民群体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育举措。对于文化水平较低且年龄偏大的农民应采取普及基础文化知识与农业知识相结合的方法,不断增加其农业收益;对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年农民,可以引导他们学习现代农业的新科技、新工艺、新技术,助力乡村产业特色发展;对于部分升学无望的农村学生,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国家政策和农村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引导他们进入职业院校学习专业技能,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助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早日实现,绘就乡村振兴壮美蓝图。(四)以教睦农,

30、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职教社在徐公桥乡村改进区教授农民致富方法、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通过同乐会、纳凉会、消寒会等活动的举办丰富了农民业余生活、营造了文明和谐乡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民国时期相比,我国农民目前的思想水平和精神面貌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农村观念落后、习俗愚陋的现象仍然存在。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从职教社乡村实验活动中得到启示,通过教育改善农民精神风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第一,应引导农民自治。地方政府应积极作为,切实承担起“广播站”的宣传作用,在一些国庆节、劳动节等重要节假日应组织村民收听、收看相关的新闻报道、影视作品,或定期开展一些生动性、趣味性强的教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农民崇尚

31、科学、弘扬正气、破除迷信、移风易俗,进而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第二,要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帮助农民构建起正确的价值观。地方政府应以好人好事评选、创建文明家庭、文明城镇等活动为契机引导农民形成尊老爱幼、和睦乡里、互帮互促、团结友爱的家风民风,消除不良社会风气,重塑农民思想观念,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引领乡村振兴新风尚。第三,须加强法治教育,推动农村地区形成“知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地方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自觉遵守村规民约,使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早日实现。参考文献:1 陈序经:

32、乡村建设运动,上海:大东书局,1946 年,第 27 页。2 中华职业教育社组织大纲,东方杂志,1917 年第 14 卷第 7 期。3江恒源:“富教合一”主义,教育与职业,1930 年第 108 期。4陆叔昂:参加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后,教育与职业,1930 年第 148 期。5陆叔昂:农村改进实施法,上海:中华书局,1937 年,第 192 页。6 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年。7黄炎培:断肠集,上海:生活书店,1936 年,第 293 页。8会议纪事,教育与职业,1935 年第 116 期。9 陆叔昂:改进农村之路,教育与职业,1933 年第 142 期。10 江问渔:关于农村教育的三个重要问题,教育杂志,1935 年第 25 卷 3 号。11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 年。12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 年。13孔雪雄:中国今日之农村运动,上海:中山文化教育馆,1935 年,第 152 页。14徐公桥乡村改进区概况,教育与职业,1934 年第 156 期。15 徐公桥养鸡场简章,教育与职业,1930 年第 115 期。16江恒源:徐公桥,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 年。17江问渔:理想的乡村中学,教育与职业,1931 年第 123 期。(责任编辑元剑)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