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第212期Sum No.2122023年第2期No.2.2023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fFuya ng Norma l University(Socia l Science)DOI:10.14096/34-1333/c.2023.02.10外宣翻译内在意义的衍生之道汤玲玲(巢湖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巢湖238024)摘 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宣翻译已上升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一重要喉舌的层面.而今缺 乏基于自身文化体系元素的价值诠释与意涵表达,外宣翻译“走出去”却难以“走进去”.文章回顾文化符号学 发展史,分析外宣翻译与文化符号学的多维耦合,深挖文本三大功
2、能对外宣翻译内在意义衍生与演进过程所产生 的影响,重新审视中华文化的“国际表达”之路.一者为外宣翻译提供符号学的跨学科研究范式,二者为填补外 宣翻译文化流失的沟壑提供益助关键词:外宣翻译;文化符号学;洛特曼;文本;意义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作为“讲好中国故事”和“传播中国好声音”的传声筒,外宣翻译是联系国与国文化交流的重要 桥梁,其文化活力源于不同符号和编码之间的翻 译。国内关于外宣翻译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90年 代,以汉译英为主要特点,黄友义和张健等学者关 于外宣翻译的领衔研究在业界颇受认同。黄友义将 外宣翻译界定为“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 文翻译成外文,通过图书、期
3、刊、报纸、广播、电 视、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 的过程如。张健进一步凝练了外宣翻译广义与狭义 之概念。广义即“大外宣”,几乎涵盖所有的翻译 活动;狭义即“小外宣”,包括各种媒体报道、政 府文件公告、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介绍、公示语、信息资料等实用文体的翻译也。此外,上海外国语 文章编号:2096-9333(2023)02-0068-08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者们对外宣翻译的接 续研究,也为外宣翻译的系统性研究奠定了扎实的 基础。查阅CNKI,近20年来(2003年1月至2023 年1月)与“外宣翻译”主题相关的研究3532次,其中期刊论文发表2233篇,CSSCI期刊(含北大
4、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239篇,博士学位论文19篇,硕士学位论文647篇。从研究数量看,“外宣翻译”相关发文总量占近20年来“翻译”发文总量的 1.37%。从研究层次看,相关高水平论文发文量不 及20年来“翻译”高水平论文总量的1%。依此可 窥,外宣翻译研究速度跟不上时代背景下翻译研究 的节奏。从研究内容看,无论是宏观领域政治经济 发展、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探析,或是高收稿日期:2023-01-3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数据挖掘的笔译学习知识网络协同构建与应用研究(19BYY125);安徽高校科学研究 杰出青年项目“数字人文背景下古诗意象对外翻译传播的知识网络构建与挖掘”(2
5、022AH0200092);巢湖学院校级 科研重点项目“环巢湖语言景观外宣翻译中的文化自信培育研究”(XWZ-202107).作者简介:汤玲玲(1987-),女,安徽和县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符号学.-68-校发展、乡村建设和企业形象等中观层面的解读,亦或是政府报告、文献典籍、旅游文本等微观层面 的创见,无不体现了外宣翻译研究的强渗透性。从 研究视角看,既涵盖语言学、哲学、传播学、翻译 学、叙事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也散见路”、“互 联网+”、乡村振兴等前沿政策为指导理论的阐释。而以语料库和Cite Spa ce等研究方法的综括,为外 宣翻译进一步顺应时代发展注入了新鲜活
6、力。显 然,外宣翻译研究已迎来了百花齐放的发展阶段。然而,现有研究散见于各领域,缺乏文化研究的贯 通性和系统性。要而言之,当前外宣翻译对文化旨 趣研究不浓,对文化意义本身关切不够,缺乏基于 自身文化体系元素的价值诠释与意涵表达,文化元 素摄入过少致使外宣文化本质和内涵出现“流失”现象。通过洛特曼文化符号学严密的学理论证重新 审视外宣翻译意义问题,深挖外宣翻译内在意义的 衍生与演进过程,一者为翻译提供符号学的跨学科 研究范式,二者为填补外宣翻译文化流失的沟壑提 供助益。一、文化符号学的内在嫗变索绪尔认为符号学是“研究符号作为社会生活 一部分的作用的科学”叫它与结构主义语言学、控制论和信息论联姻,
7、运用系统的结构分析法描述 各种符号问题,是一门与符号研究密切相关的理 论。20世纪60年代,在吸取了符号学理论的精髓 和精粹之后,文化符号学从符号学的母体中脱胎而 生,成为一门独立的理论体系。(-)“双生体”:莫斯科-塔尔图符号学派的 交融在文化符号学历史发展进程中,莫斯科-塔尔 图(Moscow-Ta rtu)符号学派的形成为文化符号学 理论的诞生搭建了“温床”。由源于彼得堡文学派 的塔尔图学派和以语言学研究为主的莫斯科学派 交融而成的莫斯科-塔尔图符号学派,因学术涉猎 广泛,理论基础扎实而著称。塔尔图学派以乌斯宾 斯基为代表,莫斯科学派以尤里洛特曼为引领。两个流派“在塔尔图暑期研讨会这样的
8、特定历史条 件下和特定的学术环境中进行了 学术接触,发 生了 共生现象,产生了 合金化,形成了新的 流派莫斯科一塔尔图符号学派”。作为一对“双生体”,两者兼以文化意义的生成为研究共相。20世纪60年代,学派以文学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方法探索文本符号的结构 规律、文学交际参与者的关系、意义阐释等问题。20世纪70-80年代,把结构主义方法扩展到其他符 号领域如图像、电影、绘画直至文化整体同。到了 20世纪90年代,围绕文化符号活动的类型和普通 文化类型学等问题展开研究冏。尤其是莫斯科_塔尔 图符号学派在语言、文学、电影、交际、行为等方 面的学术尝试,为后期研究本土文化奠定了扎
9、实的 学理基础。(二)“多元体”:跨学科意义阐释的学理依循 洛特曼文化符号学是在吸收索绪尔语言学、巴 赫金的对话理论和雅克布森在六要素及其六功能 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多元体”。洛特曼文化符号学 关于文本和语言关系的重新考察是对索绪尔语言 学的承继,文本与对话关系的动态解读是对巴赫金 对话理论新的突破,对雅克布森六要素及其六功能 理论合理成分的充分吸收极大地优化了文本三大 功能,三者融汇贯通形成了文化符号学“开放、动 态、融合”的“多元性”特质,为跨学科阐释理据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受索绪尔语言和言语二分法观点的影响,就“语言是在文本产生之前就存在”的问题,洛特曼 认为,很多情况下并非语言在文本之前
10、,而恰恰是 文本在语言之前加。他通过揭示语言符号和艺术文 本之间的关系,挖掘文本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洛特 曼关于文本的研究克服了俄罗斯美学界盛行的纯 认识论和西方结构主义符号学脱离内容的纯结构 主义分析法的片面性,文本变成了更加开放的符码 集结。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指出:文本被视为整个 人文思维和语言学思维的第一性实体,而对文本 问题的探讨,是以表现为话语的文本问题的面 貌出现的。”间洛特曼认为对话是各种编码系统之间 传递信息的方法,对话通过文本进行沟通交流,这 与巴赫金的观点不谋而合。巴赫金强调发出者和接 受者的指向与回应,在主体间的关系中文本意义得 以产生和形成,这与洛特曼文化符号学对话机制中
11、的“我-他/她(I-S/HE)”模式相吻合。与巴赫金不 同的是,洛特曼在对话理论中更加关注“我-我(I-I)”这种自我交际对话模式所生成的文化内在 新意。在自我交际对话中,信息的发出者既是发话 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文本是动态多变的,多层 次信息代码的交织不断通过文本的多语本质传递 给另一个自己,形成新质意义,从而重塑自我认知,加速文化增加机制和缩减机制的形成。雅克布森在 六要素及其六功能理论中指出,任何信息发出者和 接受者间的交际行为都离不开语境、信息传达、接 触交流和文本代码,新信息和新意义将在这些要素 交际过程中不断形成。在扬弃地吸收雅克布森观点-69-的基础上,洛特曼指出文本是传递多元
12、信息、唤醒 多元记忆和生成多元意义的有机体,进一步优化了 文本信息传递功能、文本信息记忆功能和文本信息 创造功能。(三)“弥合体”:文本内在意义的再度衍生洛特曼作为莫斯科-塔尔图符号学派中最核心 的代表人物,他专注于探寻文化发展过程的基本模 式,求索文化发展的守恒定律。洛特曼文化符号学 是对俄罗斯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和布拉格语言学派 理论的批判性继承。由早期文学方法论和理论文学 研究转向后期关注文化史领域的研究,洛特曼文化 符号学是对文本意义生成之道的求知,造就了文化 符号学具有历久弥新的意义和愈久愈醇的活力,自 然成为莫斯科-塔尔图符号学派经久不衰的指导理 论。洛特曼文化符号学以文化为研究对象
13、,将文本 作为解读文化现象的基本单位,旨在发掘不同文化 符号系统运作的同构性规律。文本既是洛特曼文化 符号学研究的基本单位,也被视为文化符号学研究 核心中的核心。洛特曼对文本的多次考察是文化符 号学获得强大生命力的主要源泉,衍生的“文本的 信息记忆功能”“文本的信息传递功能”和“文本 的信息创造功能”强调意义的集结,是一种意义型 的符码“弥合体”。在洛特曼对文本的原初考察中,他指出:“文本是以特殊形式构成的、能够包括大 量浓缩信息的综合体。”随着研究的深入,求真的 科学态度打破了洛特曼先前对文本研究的认知局 限,他在文化与爆炸中对文本进行了二度考察,重新界定了文本的内涵:“文本不再被理解为有着
14、稳 定特征的某种静止的客体,而是作为一种功能。”切文本 被再次阐释为“完整意义和完整功能的携带者”116,文本是拥有类似飞机“黑匣子”一样强大功能的意 义收集器和发射器。要而言之,文本不再是一种语 言写就的表述或单一符码的转换,而是由多语共构 和多码交互形成的“弥合体”。文本不仅可以引发 读者与文本、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内部交流,也能够 促进与作者、文化、社会环境之间的外部交流,再 度催生文本的内在意义。因而,洛特曼后期的文本 研究在吸收早期意义型概念的基础上转向了功能 型,内涵和交际功能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二、外宣翻译与文化符号学的多维耦合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桥梁,外宣翻译 文化的活力和魅
15、力源于不同编码和符码之间的互 动,这与洛特曼文化符号学中的“文化的全部新意 与活力产生于不同编码之间的翻译中”“2遥相呼 应。援引洛特曼的话:“文化符号学旨在透过纷繁 芜杂、千姿百态的文化现象,抓住文化的本质和共 相,构建人类文化的结构模式,这一模式具有普适 性。”问尽管有学者认为普适性存有局限,但依旧不 影响文化符号学对外宣翻译文化普适性的阐释,而 这一表征恰恰体现在认知、阐释和功能三个维度。(一)认知维度。正如文化人类学家LA 怀 特所言,“全部文化或文明都依赖于符号w 11162,两 者都以符号为元语言,符号是认知的同源体。外宣 翻译作为人类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自带文化属性 光环,当然离
16、不开对符号的认知。而文化符号学认 为文化是用特定方式组织起来的最复杂、最完善、最高级的符号系统,符号是其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因 素,所有的文化认知都有赖于对符号的解析。因而,在认知维度两者是有共通之处的。(-)阐释维度。文化符号学研究的对象是文 化现象,而洛特曼认为“文化本身就是文本”丽,文化在这里已被视为一个完整的文本,文化符号学 通过观察文化这一完整“文本”的发展和变化历程 来挖掘其内在意义。外宣翻译作为人类研究文化发 展的一种方式,通过对文本层的翻译和解读,借助 媒介阐释和实现再认知。显然两者对文化现象的研 究都是基于对文本载体的阐释,这点颇为同源。(三)功能维度。承继巴赫金对话理论,洛特
17、曼文化符号学的对话理论更加开放和动态。这种“对话既是独白式的,也是互动式的。通过对“文 本”的解读,在动态的语境中不断突破“我-我(I-I)”“我-她/他(I-S/HE)”原有的对话模式与认知,衍 生大量新意义,激发新文化,这个过程便是文化符 号学的“对话”交流行为。如前所述,外宣翻译是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向国外受众传达的一种的跨国 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对外传播活动。既然是一种 对外传播活动,毫无疑问理应是一种交流行为,交 流中必然需要独白式和互动式的“对话”以实现跨 文化交际功能。就此而言,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是不 谋而合的。归根结蒂,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理论与外宣翻译 存在多维耦合和关联,两者契合逻
18、辑条理清晰。可 以断言的是,文化符号学不仅可以为外宣翻译研究 提供理据,也能成为系统阐释外宣翻译文化内在意 义的跨学科理论工具。除了有效避免外宣翻译单一 学科视角存在的学术盲点和解释偏颇问题之外,对 于我们思索外宣文化走向、态势和路径具有重要的 方法论指导意义。三、外宣翻译内在意义的再生与变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70-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 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 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 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网如何塑造和展示中 国形象,维护国家利益和提升国家话语权,外宣翻 译成为首选之路。在文化自信
19、的时代语境下,外宣 翻译已上升为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和提高中国软实 力这一国家重要喉舌的层面,被赋予了信息传播和 文化传承的国家使命。“外宣翻译包含对外翻译 与对外宣传两个维度,具有翻译学与传播学双 重学科属性。皿创自带交叉学科体质有利于推进国际 传播能力建设。从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符号学理论框架下的翻译意义问题,指出 文本三大功能对外宣翻译内在意义衍生与演进过 程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对外宣翻译文化元素的观照 和解析,激发外宣不同符号和编码之间的文化活 力,寻觅中华文化的“国际表达”路径,加强文化 认同的符号功能。(一)文本的信息记忆功能:历史图景和文化 基因的联想与重构在文化概念的
20、内在演变过程中,文化从拥有组 织和贮存功能的信息演变成非遗传性的集体记忆,生成了无文本文化与文本文化。洛特曼将文化定义 为:“所有非遗信息的总和及组织和贮存这种信息 的各种方式的总和。他在论文化的符号机制 中进一步精辟的指出,文化是“表达在禁忌和指令 系统中的非遗传性集体记忆”呦,根植于文化符号 系统中,拥有复杂的记忆运行机制。正如洛特曼认 同新历史学主义持有“历史是文本”“文化是记忆”等观点一样,文化作为一种集体记忆机制,作为文 化第一要素的“文本”是文化记忆符号论最重要的 理论基石,历史事件的“文本化”和“去文本化”是形成和创造文化记忆的过程阴。文化记忆的保存 需要经历“文本化”,而文化记
21、忆的释放和遗忘则 需要经历“去文本化”的过程。一言以蔽之,文化 集体记忆机制中保存、释放和遗忘都有赖于“文 本”。文本是文化记忆的储藏器,是文化记忆机制 重要的理论基石,而所有过程的实现都有赖于文本 的信息记忆功能。文本的信息记忆功能是指“文本 有保存自己过去语境的能力文本可以引发读 者共时和历时的共鸣,唤醒读者沉寂已久的历史记 忆,恢复历史图景和再生文化基因,还原文化之间 相互依存关系的联想功能。文本的信息记忆功能具 有重现性与还原性的特质,文本可以模拟历史图景 的联想情景,“死而复生”的历史文化得以复苏,文本重构文化基因使人类认知得以再生,文化意义 无限衍义。“功夫”一词在外宣中的译文便是
22、合理 的验证。“功夫”文化自始至终都是人类文明无文字记 忆与文字记忆的集中体现,它是中国注重内外兼修 的文化遗产。“功夫”文化意蕴深厚,种类更是繁 多,如太极、长拳、南拳、形意、八卦、八级、通 背、劈挂等,不一而足。在外宣翻译中,“KungfU”“GungfU”“GongfU”的译文均源于汉语“功夫”的音译表达,它将人类集体的记忆凝聚于中国传统 武术文化的语境当中,成为文化记忆的储藏器。一 方面,“功夫”的各种套路和招式都是无文字记忆 的表达,是对历久弥新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情节的 复现,体现了无文字记忆对历史文化记忆的唤醒。另一方面,“功夫”作为文字记忆的表达又当别论。譬如将功夫一词放在下点功
23、夫(a chievement ofma n)的语境中,Kung fii是花费一定时间和 精力后学习获得的技能阴。那么在外宣翻译中,无 文本文化与文本文化共同影响着文本信息记忆功 能的演绎,而文本的信息记忆功能加速了文化联想 功能的重构,产生了新的文化文本,再生新质意义。文化作为一个文本整体,携有还原历史信息和 保存历史语境的特殊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 功能被阶段性地“封存”,倘若遇到特定的语境和 对象,又会重新“苏醒”,展现强大的复苏力。文 本的信息记忆功能强调对唤醒记忆与文化联想及 重构的影响,诸如七夕(the Qixi Festiva l,China s Va lentines Da
24、y)、青岛(Qingda o,known a s the Orienta l Switzerla nd巢湖(Cha ohu La ke,reputed a s the Orienta l Geneva),金钟奖(the Golden Bell Awa rd,China s Gra mmy)、金鸡奖(the Golden Rooster Awa rd,China s Osca r)等专属词汇的外宣便 是最佳佐证。此外,文本信息记忆功能在外宣翻译 中绝非是机械的语码转换,文本会因不起眼的一隅 引发对历史事件联想的记忆,导致文化本源意义和 流变意义的变异,从而刷新文化认知,催生内在意 义的再生。我国
25、境内的雅鲁藏布江是印度布拉马普 特拉河的上游,该河流发源于中国西藏,从藏南进 入印度。雅鲁藏布江在藏南巴昔卡顺的印度阿萨姆 邦境内与其他两河合流后始称布拉马普特拉河閃輕。在外宣中对雅鲁藏布江采取直译Ya rluza ngbu River”是不完整的,不利于西方受众的接受和理解。因为英国曾对印度实施过很长一段时期的殖民统 治,对英语受众来说,他们更熟悉Bra hma putra Riverw 20124,应增译为Ya rluza ngbu River,the upper-71-rea chers of Bra hma putra River in China”,the upper rea che
26、rs of Bra hma putra River in China w 同位语的解 释便于读者接受与了解,虽然文化本源意义和流变 意义发生了动态的变化,但是文本保存了过往的信 息,加深了过去清晰的记忆,重构了文化联想的空 间。文本是文化记忆的储藏器,是文化信息记忆功 能最重要的理论基石,是不同文化意义生成的聚合 体。文本带有源自过去的清晰印记,对信息发生的 语境具有保存能力。当文本再现信息时,它可以恢 复历史图景和再造文化基因,重现和还原信息之间 相互依存的联想关系。文本在文化发展的过程必然 伴随着文化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调整,重构旧的文 化,形成新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因而,文本的信息 记忆功能是
27、外宣翻译内在意义生成的重要通道,利 用记忆关系把握时间和空间的抽象文化范畴是人 类高度智慧的反映,催生外宣翻译内在意义的变异 与再生,引发历时和共时语境中读者的共鸣,揭示 文本背后的文化诉求,影响历史文化的重构。(二)文本的信息传递功能:不等值信息和不 匀质文化的漫衍与肃清洛特曼文化符号学中符号圈(semiosphere)这一概念至今颇受学者推崇。基于苏联地球化学家 维尔纳茨基所提出的“生物圈”(biosphere)概念,洛特曼将“符号圈”定义为文化与符号赖以生存的 空间,并在1984年发表的论符号圈(On the semiosphere 一文中首次提及。在洛特曼看来,不 匀质性既是“符号圈”
28、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文化在 符号圈表现极为活跃又异常繁杂的主要诱因,催生 了不等值信息的产生:其一,符号圈内的语言性质 迥异,编码和解码的单通道无法完成传递、保存和 产生新意义的功能,异质文化不存在完全的等值翻 译;其二,异质语言的发展速度和循环量值各有差 异,发展过程不完全同步,从而形成了文化中心和 边缘的二元对立。边缘区域是异质文化最活跃的板 块,文化差异不断凸显和放大;其三,不同层次和 水平的文化混合杂糅造成了符号圈内部的异常复 杂,文化衍生的增加和缩减机制加速了信息不对称 性的形成。在符号到“符号圈”衍生的过程中,文 本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而这一切得益于文本的 信息传递功能。文本的信息
29、传递功能是通过发出者将信息传 达给接受者的过程。受主客体不同语言经验、标准 和记忆贮量等因素的影响,文本在传递过程中对异 质文化的解码难以实现全覆盖、零偏差的理想范 式,只能是近乎原编码的信息解读,文本也无法达 到绝对意义上的信息对等传输状态。尽管如此,依 旧不影响文本作为文化内在意义生成的基本路径 和主要渠道所发挥的学理功用。文本中的偏差与谬 误也是新意生成的重要源头,正是由于内部的不匀 质与信息的不等值加速了新意的产生,文本不再是 一个僵死的符码结构,文本使信息“文化化”,信 息又催速了文本“降噪”的进程。如将外宣文化圈 与“符号圈”相类比,不难发现两者在信息的传递 过程中对“文本”的依赖
30、是殊途同归的。诚如前言,文本与文化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关联词。在一定程度 上文化是一种拥有完整意义的文本组合,文化即完 整的文本集合。外宣翻译作为文化发展的一部分,自然被视为一个拥有完整意义的文本组合体,译 界、译者、译文等便是外宣文化圈中不可或缺的组 成部分。在外宣翻译中,由于主客体双方受经验理 解、教育程度、认知结构、接受取向、期待视野等 多重影响,致使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不对称的 符码效应和非等值的信息接收效果。文本的信息传 递功能是消解文化不匀质现象和解除信息不等值 困境,深挖不等值信息漫衍过程和肃清不匀质文化 现象的重要工具,文本使信息“文化化”,信息又 催速了文本“降噪”的进程,因而
31、文本在解除文化 因受原有文化不均匀和不对称双重影响所造成的 信息不等值困境上的作用不可小觑。这种现象在外 宣翻译中比比皆是。三国演义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桥段,“东风”在汉语里常用于形容 一股具有积极正面的力量。而“东风”在西方却是 指从欧洲大陆尤其是西伯利亚吹来的寒流,故“改 革东风译为the ea st wind of reform着实不妥,可灵活处理为a ga inst the ba ckdrop of reform 又 如毛泽东在接受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采 访时的经典语录“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中“纸 老虎”一词应根据中国国情直译为“Pa per tiger”。
32、当外宣翻译遇到同类文化词语时,如“纸老虎(Pa per tiger)与秋老虎(a spell of hot wea ther a fter the beginning of fa ll)w,外宣译法理当各取所需,避免 文本偏差造成的文化谬误,产生不对称的符码效应 和非等值的信息接收效果。针对俄罗斯与乌克兰冲突的问题,中国外交部 发言人华春莹就美国务院发言人内德普赖斯关于“拉帮结伙”的言论进行了话语竞争。她表示:“近 代以来,中国遭受过八国联军和外国的殖民侵 略,而且在今天,我们依然面临美国和其所谓-72-盟友在涉疆、涉港、涉台的问题上肆意干涉中 国内政、破坏损害中国主权安全的现实威胁。”跑CG
33、TN 在报道时将内容翻译如下:The U.S.ha s no right to instruct China.we still fa ce the rea l threa t of the U.S.a nd its so-ca lled a llies interfering in China s interna l a ffa irs on issues rela ted to Xinjia ng,Hong Kong SAR,a nd Ta iwa n region,undennining China s sovereignty a nd security.为兼顾国外受众的阅读感知,凸显中国
34、文化的 兼容性和包容性,国家媒体机构使用了不同的翻译 方法。如“盟友”的直译,摒弃与原文本“盟友”等效的a ccomplice、executioner destroyerw 等译 文,将原文本中戴上引号“高帽”且富有贬义色彩 的“盟友”译为“a llies”这一中性色调的词汇,实 则希冀透过文本的信息传递再次叩击读者心弦,将 真伪辨识推向读者自己,重塑受众自我认知。针对“涉疆、涉港、涉台”内容则使用了增译法,对“涉 港”一词镶补后译为“Hong Kong SAR”,而“涉 疆”“涉台”内容则作直译处理。因为,中国台湾 地区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然而在自治权上 却有别于享有高度自治权的香港特
35、别行政区。这是 对国家主权宣誓的别样亮剑,透过文本的信息传递 窥见中国对区域自主权的强硬态度和统一立场,明 确了中国对于干涉国家主权问题的政治意志。文本 以政治考量的身份匡正了固有认识的误区,消除文 化壁垒,避免了政治事故的发生。文本使信息“文 化化”,文化通过文本层面的信息传递在强化政治 意识的同时,也淡化了政治色彩,避免了话语冲突,展现出文化的兼容性、包容性和开放性,催生了外 宣翻译内在意义的变异与再生。文本深挖不等值信 息漫衍过程和肃清不匀质文化现象,在外宣中“润 物细无声”地对翻译进行镶补、减肥和重组,达到 对异质文化迂回婉约的处理效果,助于解除文化在 文本传播过程中受信息不均匀性、不
36、对称性双重影 响而造成的信息不等值困境,促进文化的异质共 生。(三)文本的信息创造功能:文化沟壑和异质 文化的填补与认同多语性是洛特曼文化符号学“文本观”的核心。在文本交流的过程中,多语特质促使信息准确性和 完整性变得异常复杂,文化意义的生成也变得加倍 多元。洛特曼指出,文本不是由一种语言,而是由 多种语言同时在表述。从原则上讲,任何文本都是 多语的,它是由许多不同等级的子系统叠加而成的 符号整体也驚文本内部存在复杂的多语性,致使内 部的各子系统进行“游戏”和“对话”,所以“文 本能建立某种新信息,形成新的意义”笃即文本 的创造性功能。洛特曼认为,唯有统一的代码才能 使文本解码实现无偏差。但在
37、现实交际中,文本解 读是由多语性质的代码合作完成的,每个子代码都 将拥有不同的子系统,各类子系统交叉、叠加、融 汇在一起又再次产生新的解码内容,从而促使了新 意义的生成,文本被赋予了多元的创造性。洛特曼 曾用两个经典图例展示了文本多语性在交际过程 对编码和解码过程所产生的影响。图1文本多语性在信息生成中的编码和解码 过程示意图同一个编码文本A在两中不同的解码情境下 会产生多语的信息。当编码文本A遇到第一种较为 理想的解码文本C时,无论是从A到T2,还是从T2 到T”两个文本产生的信息数量和质量都应该完全 一致的,T和丁2可以进行双向转换。而另外一种情 境,当编码文本T】遇到多种不同的解码文本G
38、、C2、C3心时,受解码群体不同层次的理解能力和解 读水平的影响,文本解码则会相应地出现丁2、丁2”、T2”T:等代码。此外,在现实生活中,解码文 本C、C2、C3Cn总会不同程度的交叉和重叠,此 时出现的解码结果便是丁2、丁2”、T2”T/代码 的总和。事实上,G、C2、c3G每一个代码内部 都拥有复杂的多级结构,它们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 源自T的新文本集合,创造了新内容,形成了新意 义。“一种文化可以用只和文本创建者所用代码 部分相同、甚至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代码来理解。这 种编码与解码的不对称性使得翻译成为产生新信息的 过程与行为,它实现了文本的信息创造功能。”44洛 特曼这句话依旧适用于外宣
39、翻译的文本交流过程。若将外宣文本视为T”在第一种情境下,文本T|73和T2的解码为统一翻译文本C,解码结果T2几乎与 A无异。在第二种情境下,遇到诸如G、C2.C3 G等翻译文本,每个文本内部都有其复杂的结构性,所产生的文本也不再是第一种情境下的T20但无论 如何,A始终是所有解码文本的源文本,T2 TJ”T:等代码则是A不同程度上的新变体。综而扩之,文本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创造了新的意 义,实现了文本的创造性功能。外宣翻译作为一个 多语场域,囿于多语文化的限制和海外大众、精英 读者等各层次教育背景、政治思想、职业特征、认 知结构、期待视野等方面的差异,文化的解码只能 是近乎或近似同等意义的转化
40、。多语的文化保障了 外宣翻译动态性和多样性,形成了文化的创新机 制。文化的创新机制又不间断地产生新信息和新意 义,这个过程循环往复,文化新意的变异和再生永 不停息。文化生成的新意义在跨越他文化与母文化 之间的藩篱以实现与非符号及外符号空间文化的 交流中起到了推动作用,适度填补了文化沟壑和实 现异质文化的认同,典型案例常见于外宣中新词新 语的翻译。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与时俱进的中国文 化也成了世界文化之家中的“活跃分子”,美国曾 将汉语词汇“不作不死”(No zuo no die)译文收录 至其俚语字典中。诸如“中国大妈(Tu Ha o,Da Ma),中国好人(Good Sa ma rita
41、 n of China)、点赞(Give a thumb up)、甜野男孩(Herder wows)、萌萌哒(Cute,lovely,lova ble a nd a dora ble)坑爹(Deceiving me)剩男剩女(Left-over singles)、中国网民(Chinese netizen)土豪(Nouvea u riche)香菇蓝 瘦(Under the wea ther)等新词新语适度填补了文 化空缺和概念空缺的情形,可它们背后隐匿的社会 变迁和文化内涵很容易形成他文化与母文化之间 的藩篱,以“中国宇航员”译文为例。中国第一位 飞天航天员杨利伟曾说过,国际上管航天员叫“a s
42、trona ut”,但我们成功创造了一个新的词,我们 把中国的航天员叫“ta ikona ut”図。尽管美国观察 者网、华尔街日报、美国有线电视网等主流西方 媒体都使用过这个词,然而也有不少媒体依旧使用 a strona uts 词。不同于美国或其他国家的航天 员a strona uts和俄罗斯航天员cosmona uts,这 个由“太空”的拼音和英语a strona ut混成的拼缀词,已经被牛津词典收录,意思为Chinese a strona ut(中 国航天员)230对异质文化藩篱的跨越除了在解读 过程中正视解码者和接码者内部复杂的多级结构 之外,还要借助“文本”填补文化沟壑,认清他文 化
43、与母文化之间的差别,识别外宣翻译内在意义的 变异与再生,实现与非符号及外符号空间的交流与 认同。文本在外宣中具有强大的信息创造功能,它是 跨越异质文化多语场域藩篱的主推力,适度填补了 文化沟壑和实现了异质文化的认同,是识别外宣翻 译内在意义变异与再生的动力。文本多语之间的相 互干扰、交杂不仅保证了文化信息的传递与保存,同时也产生了不可预见的新意义,文本翻越了多语 场域过滤已有的认知框架,争夺和创造了文化生存 空间。在跨越他文化与母文化之间的藩篱以实现与 非符号及外符号空间文化的交流,外宣翻译需要正 视每一个文本代码内部复杂的多级结构,借助文本 介质对文化史和思想史进行强劲的塑形和重构,促 使知
44、识谱系的扩容,由此发挥出独特的文化创造功 能,再添新意。结语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桥梁,外宣翻译 的文化活力源于不同符号和编码之间的交流和碰 撞,然而缺乏基于自身文化体系元素的价值诠释与 意涵表达,外宣翻译“走出去”却难以“走进去”。从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角出发,重新审视符号学理 论框架下的外宣翻译内在意义衍生和演进问题,为 延展外宣翻译跨学科研究疆域提供新思路。作为窥 见人类文化全景的文本认知共通机制,文本的信息 记忆功能可以引发读者共时和历时的共鸣,唤醒读 者沉寂已久的历史记忆,恢复历史图景和再生文化 基因,还原文化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联想功能,揭 示文本背后的文化诉求。文本的信息传递功能
45、是消 解文化不匀质现象和解除信息不等值困境,深挖不 等值信息慢衍过程和肃清不匀质文化现象的重要 工具,促进了文化的异质共生。文本的信息创造功 能可以在多语场域里跨越他文化与母文化之间的 藩篱,适度填补文化沟壑和实现异质文化的认同,对文化史和思想史进行强劲的塑形和重构。在世界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文明依旧璀璨浩瀚,挖掘 中华文化的“国际表达”是加强文化认同的时代路 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中所强调的:“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 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阴运用文化符号学理 论研究外宣翻译意义衍生问题,可以有效避免外宣 翻译单一学科视角存在的学术盲点和解释偏颇问 题
46、,为外宣翻译提供新的跨学科研究范式,为填补 外宣翻译文化流失的沟壑和增强文化自信提供益 助。-74-注释:(1)洛特曼(1922-1993)英文简称Juri Lotma n,俄文简称IO p M 0 MHXa ilJIOBHHjIOTMa H,全名尤 里米哈伊洛维奇洛特曼.(2)Hong Kong SAR 是 The Government of Hong Kong Specia l Administra tive Region(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缩写.(3)参见 Jury Lotma n.Universe of the mind:a semiotic theory of cult
47、ure M.tra nsla ted by Ann Shukma n a nd with a n introduction by Umberto Eco,London&New York:I.B.Ta uris&Co Ltd.,1990.p.l4-15.参考文献:1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 点问题J冲国翻译,2004(6):29-30.张健.全球化语境下的外宣翻译“变通”策略刍议J.外 国语言文学,2013(1):19-27+43+72.3 Sa ussure,F.D.Course in genera l linguistics M.New York:McGra w-
48、Hill,196&14.4 杜桂枝.莫斯科-塔尔图符号学派J.外语学刊,2002(1):1-8.5 陈勇.莫斯塔尔图符号学派研究综览J.外语教学,2017(2):44-49.6 李肃.洛特曼文化符号学思想发展概述J.解放军外国语 学院学报,2002(2):38-42.7 康澄.文本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核心概念J.当代外 国文学,2005(4):45-53.8 王燕子.文本问题的差异与对话一巴赫金与洛特曼的文 化符号学理论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5):152-155.9 洛特曼尤米.艺术文本的结构M.圣彼得堡:圣彼得堡 艺术出版社,1998:360.10 洛特曼尤米.文化与爆炸
49、M.圣彼得堡:圣彼得堡艺术 出版社,2000:102.11 康澄.文化及其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洛特曼文化符号 学理论研究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12 赵蓉晖.洛特曼及其文化符号学理论J.国外社会科学,2006(1):22-26.13 康澄.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空间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31.14 党的二十大文件汇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3515 朱义华,张健.学科视野下的外宣翻译之“名”与“实”探究J.上海翻译,2021(05):34-3&16 洛特曼尤米.符号域M.圣彼得堡:圣彼得堡艺术出 版社,2000:89.17 洛特曼尤米.符号系统丛刊:第5辑M.塔尔图:
50、塔尔 图国立大学出版社,1971:147.18 康澄.文化记忆的符号学阐释J.国外文学,2018(4):11-18+153.于善安,李晖.民族体育译介传播中的双重言说困境 一 以“功夫”“Kung fii”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6):52-54+37.20朱义华.外宣翻译的政治性剖析及其翻译策略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7.21JCGTN新浪微博.外交部:#美方没资格告诉中方怎么尊重 国家主权中方对非友即敌拉帮结伙不感兴趣EB/OL.(2022-02-24)2023-01-31.https:/ tus/47404 62109527034.22 中国日报新媒体.杨利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