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8MASTERPIECES REVIEW名作欣赏 2023年第9期药性与赋体文学的结缘“药性赋”源流考于淇 烟台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烟台264005摘 要:药性赋是以中药的药性作为表现对象的一类赋。先秦时期屈原在 离骚 九歌 中就已提到香草意象,汉代枚乘 七发 可视为药性赋的萌芽之作,汉魏六朝赋作中大量出现中药物象排列。但这些赋中的中药不涉及药性,直至宋代才出现真正的药性赋,元代李杲的 药性赋 标志着这一类赋的定型和成熟,明清时期药性赋较为流行。关键词:药性赋中药 本草纲目 咏物赋药性赋是指以中药的药性,如性质、气味、功效为表现对象的一类赋。虽早在先秦时期文学作品中就出现了大量中药
2、,但直至元代李杲所作 药性赋,这一文体才真正成熟。从先秦到明代,药性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一、酝酿期中药与文学的联系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 中涉及大量的药石草木,如 诗经 王风 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中的“艾”就是一种中药,本草纲目 记载此药味苦、性微温、无毒,可治疗吐血下痢、妇人漏血、小儿疳疮等疾病,艾灸更是中医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李时珍言灸治百病。屈原在 离骚 九歌 中也提到了不少的中药,如 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江离即“川芎”,可行气开郁,活血止痛;芷即白芷,可解表散寒,治疗风邪;秋兰即兰,可利水消肿,生津止渴
3、;芰荷芙蓉即荷,荷花、荷叶、莲子、莲心、藕节等皆可入药。再如 九歌 山鬼“被石兰兮带杜衡”“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杜衡与杜若是同一物,又被称为杜莲、子姜,本草纲目 言其“气味辛,微温,无毒”“杜若乃神农上品,治足少阴、太阳诸证要药”。先秦文学虽然提及不少中药,但丝毫不提及这些中药的药性。诗经 王风 采葛 用“葛”“萧”“艾”来比兴,表达主人公的相思,屈原用香草来比喻自己的高尚品格。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先秦时期中医药处于草创阶段,虽然那时的人们已经有了简单的药性认知,如 周礼 中说“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但与后代相比人们对于药性的认识还不够充
4、分。二是 离骚 诗经 的意象大都取自于自然,这与中国古代药物源于自然界是一致的,离骚 和 诗经 的作者并非有意以药材入药,文学意象与中药同源而已。二、萌芽期汉魏六朝时期,赋这一文体成型并达到繁荣,汉魏六朝赋中也出现了不少中药铺排。(一)汉赋中的药石草木枚乘的 七发 标志着汉大赋的成型,其问疾模式有涉及药性的倾向,故 七发 可视为药性赋的起源。七发中吴客提到的“菜以笋蒲”“勺药之酱”“秋黄之苏”“兰英之酒”等,都是中药材。比如“勺药”即芍药,其根亦可用作药材,李时珍 本草纲目 言其药性“苦、平、无毒”,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吴客为楚太
5、子治病的方法虽然有提到“药”,但是吴客有言在先,“今太子之病,可无药石针刺灸疗而已,可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也”,可见枚乘并没有将笋蒲、芍药、紫苏一类花草视为药材,只是这类花草药食同源,正好对应了楚太子“温淳甘膬,脭醲肥厚”的饮食习惯。枚乘之后出现了一些七体作品,如 七激七兴 七依 等,其中亦有铺陈药食同源植物的文字。究其用意,这些植物与所要治疗的疾病并不对症,赋文的用意也是表达个人的才华和政见。除 七发 以及其他七体作品外,汉赋中也有铺陈药石草木物象的作品。如司马相如 子虚赋 曰:“其东则有蕙圃,衡兰芷若,芎藭昌蒲,江离麋芜,诸柘巴且。”这是司马相如对本草类中药的铺陈。再如 子虚赋 曰:“其109
6、名作欣赏/古典丛谈土则丹青赭垩,雌黄白坿,锡碧金银,众色炫耀,照烂龙鳞。其石则赤玉玫瑰,琳瑉琨吾,瑊玏玄厉,碝石碔玞。”这是司马相如对金石类中药的铺陈。后来扬雄蜀都赋 中也有相似的排比。扬雄曾提出过“雕虫小技”的赋论观点,对此清人黄承吉在 梦陔堂文说中有系统论述:“扬雄以 雕虫篆刻 比赋,是假字之雕刻以比譬赋之雕琢刻画,并以此谗赋、贬赋、诋毁赋之大家司马相如。”扬雄虽诋毁赋与相如,但其赋受相如赋影响颇大。蜀都赋 对蜀地物产的铺排与 子虚赋 上林赋 中对药石草木的铺排一脉相承。但这些赋中的中药仍然不涉及药性,只是作为铺陈的对象存在。(二)魏晋南北朝赋中的药石草木魏晋南北朝的赋作与中药联系更加密切
7、,有些咏物赋所吟咏的就是中药。如谢朓 杜若赋、江淹 空青赋 等。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吟咏外来药品的赋,如建安七子的一组咏迷迭香赋。本草纲目 云:“魏文帝时,自西域移植庭中,同曹植等各有赋。”这些赋多描写药石草木的外形,对药性并不是很重视。这一时期在赋作中大量铺陈药石草木的当属谢灵运。山居赋 中除了有与前人类似的药食同源的草木花果,还有一节创造性的中药铺排:“本草 所载,山泽不一。雷、桐是别,和、缓是悉。参核六根,五华九实。二冬并称而殊性,三建异形而同出。水香送秋而擢蒨,林兰近雪而扬猗。卷柏万代而不殒,茯苓千岁而方知。映红葩于绿蒂,茂素蕤于紫枝。既住年而增灵,亦驱妖而斥疵。”山居赋 首次指出所写的草
8、木与中医药的关系。“本草”即 神农本草经,“雷”“桐”谢灵运自注为采药之人,陶弘景云有 桐君采药对雷公药对。谢灵运亦有对药石草木的自注:“本草 所出药处,于今不复依,随土所生耳。此境出药甚多凡此众药,事息见于 神农。”可见谢灵运深谙中医药养生之道,这与谢灵运体弱多病的健康状况分不开,山居赋 一开篇便说“谢子卧疾山顶”,谢灵运希望通过医药达到养生的目的,他对 神农本草经一类的中医药熟悉也就不足为奇了。汉魏六朝赋中中药铺排增多与当时中医药的发展有关。这一时期本草著作大量出现,西汉时期 神农本草经 的主体已经完备,到梁代陶弘景整理编成本草经集注 之时,已有蔡邕 蔡邕本草、吴普 吴普本草、张仲景 药辨
9、诀 等中药专书。除本草著作外,中医理论也有较大发展,如张仲景的 伤寒杂病论。虽然汉魏六朝赋中有大量的中药铺排,有些作品也有涉及以药医病的倾向,但这带有偶然性,正如刘勰 文心雕龙 诠赋篇 中说的那样:“至于草区禽族,庶品杂类,则触兴致情,因变取会,拟诸形容,则言务纤密;象其物宜,则理贵侧附;斯又小制之区畛,奇巧之机要也。”三、发展期唐、宋、元时期中医药与文学的联系更加密切,新唐书 艺文志 记载有张文懿 脏腑通元赋、刘清五脏类合赋,这些赋已经失传,这说明唐代人已经有意识地将文人赋和中医药赋区分开来,专门阐释中医药理论的医药赋已经诞生。宋代医药赋更加普遍,崇文总目和郑樵 通志 艺文略 记载了多种宋代
10、中医药歌赋诀,如刘海清撰 五脏类合赋 五卷。张耒与王炎都有 石菖蒲赋,这两篇赋的序都涉及石菖蒲的药性。张耒赋序云:“岁十月,冰霜大寒是谓石菖蒲也。考诸 本草,则为养性上药”王炎赋序云:“此物医经所论,可以延年,可以成仙。”但是这两篇赋的正文仍然遵循传统咏物赋的风格。现存第一篇药性赋为 苏沈良方 中苏辙的 服茯苓赋,历代辞赋总汇 中亦有记载。赋序说:“余少而多病,夏则脾不胜食,秋则肺不胜寒。治肺则病脾,治脾则病肺。”苏辙自幼体弱多病,脾肺治疗不能兼顾,三十二岁的时候读 抱朴子,服茯苓以求养生。苏辙先言古书所记:“松脂流入地下为茯苓,茯苓又千岁则为琥珀。虽非金石,而其能自完也亦久矣。于是求之名山,
11、屑而沦之,去其肪络而取其精华,庶几可以固形养气延年而却老者。”又言茯苓的功效:“故能安魂魄而定心志,却五味与谷粒。追赤松于上古,以百岁为一息。颜如处子,绿发方目,神止气定,浮游自得。”这篇赋运用了大量比喻手法来描述茯苓的药效,但这篇赋中的药性更多的是个人感受而不是药理的总结。元代药性赋进一步发展,并且出现了以“药性赋”为题目的医学著作,即旧题为李杲所作的 药性赋。这篇 药性赋 的具体作者不详,目前学界大多认为这篇 药性赋 乃元代李杲所作,今按旧题。李杲 药性赋 标志着“药性赋”这一赋体医学的定型和成熟。该赋以寒、热、温、平四性为区分标准,每句一到两味药,如“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苍耳子
12、透脑涕止,威灵仙宣风气通”,文风从夸张华丽变为简洁凝练,内容不带有个人主观情感。虽有赋名,但实际上只运用了赋的韵律和句式。唐、宋、元时期药性赋得到发展并定型,一方面文人有意识地在作品中将所咏之植物与药性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医家也看到了赋这种文体在记颂和流传上110MASTERPIECES REVIEW名作欣赏 2023年第9期的优势,药性赋脱离文学,成为独立的医学篇章。四、兴盛期明清时期市民阶级形成,印刷术兴盛,这为药性赋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明代沿袭元代的世医制度,地方医学教育发展起来,重实用、重科普的教学需求促使药性赋在明清发展到高峰。除李杲的 药性赋外,据踪凡 中国赋学文献考 考证,明清
13、时期药性赋著录存佚如下:1.刘克用药性赋 不分卷,明刘克用撰,未知存佚;2.原医图药性赋 8卷,明熊宗立撰,未知存佚;3.冯变药性赋 1卷,明冯变撰,未知存佚;4.严萃药性赋 4篇,明严萃撰,未知存佚;5.药性赋 1卷,明佚名撰;6.药性赋注 2卷,清陆老封撰;7.药性四言赋 1卷,清佚名撰;8.药赋新编 1卷,清江诚、程曦、雷大震撰。这些药性赋也是虽有赋名,但只用赋的韵律和句式。以 药性四言赋 为例,全书分为草部、木部、禽兽部、虫部、石部、菜果部、谷部、补遗等共262种药物,并对每一味药物进行铺陈。全书用四言,介绍药物的性能和功效,以小字补充药理、药性、用药方式。清代不仅医学家创作药性赋,文
14、学家蒲松龄也创作了药性赋,即以 伤寒杂病论 中的药为描述对象的 伤寒药性赋。除专门的医药著作外,清代仍然存在着单咏一味药的咏药赋,如禹星的 艾人赋、赵九杠的 艾虎赋 拟全谢山半夏赋 等,赋的内容除服药效果和日常生活外,还包括药物产地、药物用法、药物传说、人生感叹等,咏药赋的内容得到扩展,药物作为表现对象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明清时期药性赋更为流行,文学与中医药的联系更加密切。一方面中医药借助赋这种文体,创作了“药性赋”这一类便于记忆流传的作品;另一方面中医药为赋提供了创作素材,中药成为文学中的物象。五、结语药性赋作为文学与医学的结晶,体现着中国古代文学和传统中医药崇尚自然的特点。中医药与文学的结
15、合不是偶然,而是医学发展的必然。从药性赋发展的流变中可以看出历朝历代医学发展的特点和文人医者的审美取向,即使在今天,药性赋依然为中医教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借鉴。参考文献:1程俊英.诗经 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2汤炳正,李大明,李诚,熊良智注.楚辞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3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萧统撰,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5李时珍撰,王庆国注.本草纲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6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7谢灵运撰,王运富注.谢灵运集.M.长沙:岳
16、麓书社,1999.8刘勰撰,周振甫著.文心雕龙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6.9马积高.历代辞赋总汇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10 苏轼,沈括撰.苏沈良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11 纪征瀚.古本草歌赋的文献研究D.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12姜媛.中医歌赋文体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13 孙晶.黄承吉“雕虫篆刻”与扬雄之微意论J.文学评论,2021(1).14 孙晶.东晋南朝时期王谢家族诗赋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5.15 王水香,陈庆元.古典文学与中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16踪凡.中国赋学文献考M.济南:齐鲁书社,2020.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M2021312)作 者:于淇,烟台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编 辑:曹晓花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