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教师,就是一种环境.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5974950 上传时间:2024-11-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就是一种环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师,就是一种环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就是一种环境 在《人民日报》的论坛上看到一个观点:你就是他人的环境。乍一看,人怎么会是环境呢? 无独有偶,在《江苏教育》上也看到一个观点:教师,就是一种环境。人是环境的产物,他也是环境的改造者。我的课堂我作主,教师对于课堂的环境,其实是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的。作为一种教育或是教学环境的营造者,当我们一站上讲台,一个发问,对于学生要求,教学流程的呈现,类类种种课堂环境随之而起。那么我们究竟该为孩子们营造怎样的环境呢?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又重新学习一次92年的大纲,02年的课程标准实验稿,12年的课程标准修订稿。很巧合,三种不同版本的数学教学指导纲要,刚好契合着我的个人教学经历,对于数学教学的认识由模糊到日渐清晰,理念的由懵懂到能自我辨析,教学方式由被动到略有风格,特别是师生的主体地位几年间的演化,让我深有感触。 为了清楚的知道自己当时的风格,我特地翻出当年的数学论文,同是获得较高奖次也就是被肯定的教学观,对比着来看会有什么不同呢? 时间:90年代初 代表作:《数学教学中的整体意识》 主题: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从全局着眼,学会梳理,掌握知识,锻炼思维能力。 读后感:当时用整体意识来指导教学实际也是有感而发,特别在由“应试教育”的误区走出,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这一教学理念指引下,零散的知识教学不仅不利于学习系统学习,而且增加学业负担重,而运用整体梳理,知识相连的方法则有助于知识间的联系,更为全体系统的掌握知识。通篇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多是从知识间的联系和更为完备的建立知识网络为要点,来建构整体意识下的数学教学。现在看来,教学观点比较单一,没有理念上的支撑,只是一种经验的所得,目的明确,而对学生其它认知能力鲜有考虑。显然,课堂上所能营造的教学环境,以利学为主,倚重于知识的习得,数学思维的训练。教师的理念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向,是一种方法指导下的学生主体作用的承担。教师的中规中矩,必然带来课堂的师尊生卑。记得一个小插曲,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数学老师在课堂上笑了。说明当时课堂后气氛相当严肃学习又相当的严谨。 时间:2002年,新课程标准实施 代表作:《构建生活化的数学教学》 主题:构建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使数学教学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是素质教育发展赋予小学数学教学一个更为切实的要求。它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的可亲性实用性使学生更热爱数学。在体验数学学习价值的同时,培养学生应用、优化、估算、创新等数学意识,为他们终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数学基础。 读后感:现在回想,当时曾为这篇文章自得了不少时间,因为刚刚颁布新课程标准不久,一下子觉得在课程标准里所提及的很多新的观点使自己豁然开朗,教学的环境一下亮堂起来。原来数学并非只在课堂的象牙塔里,与生活就有着诸多的联系。缘于生活,调用学生生活经验,使数学内容情境化、生活化,使教学素材资源一下变得丰厚了;用于生活,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把解决问题融于数学教学中,数学不仅只是解题,增强应用能力;高于生活,在数学活动中积累经验,逐步感悟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世界,形成数学意识。由此,数学学习就不会令人感到陌生,学生能体验到它的学习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内驱力,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所举的论据中,也不难看出,内容丰富,涉及到估算、综合实践、数学化的生活问题、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可能感受到文字背后,教师迎接新课程标准的必热切和欣喜。以后的几年,理念中的教学观不断地被实现,学生的主动性也随之被调动,此时课堂的环境一定是热闹,学生发言积极而涌跃,思维的碰撞迸发火花,充满着师生的热情。以至后几年出现诸多的冷思考。这里也有一个插曲,因为课堂上强调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我班上有几个特别能交流和质疑的学生,升了初中以后,仍沿袭小学课堂的作风,中学老师劝其说:能不能暂时不要说,下课以后再讲好吗? 时间:2012年,新课程标准修订 代表作:《经历活动 体验过程 最是经验形成时》 主题:课程标准修订稿,其中明确由原来的“二基”,转到 “四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过程性体验,它为学生数学思维、数学思想等数学素养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本文从活动经验与生活经验的关联,数学活动的展形,数学方法的内化,数学直觉的形成及数学经验的迁移等式方面,阐述基于数学活动经验的数学教学,为成就会学数学,贴近数学教学本质所进行的尝试和实践研究。 写作缘由:基于十年的课改,有成功,也应面对不足。新课程稿的修订,再次为我们理清了方向和思绪。继承优秀的做法,屏弃不合时宜的观点,补弃被忽略的要求。由原来的“二基”,转到 “四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明确提出了数学活动以及在活动中形成的经验对数学学习和教学的意义。基本活动经验地位的凸显,并非空穴来风。毋庸置疑,经验之于教育、之于学习、之于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杜威有句名言:“一盎司的经验,胜过一吨的理论。不管任何理论,只有靠经验才能得到发挥。” 客观实际如此,数学学科本身就是以经验为基础不断矛盾冲突中得以完善新的经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方法技能习得,数学思想的构建起着关键作用。由此,它的提出实则是一种继承中的发展,反省后的需求,聚集的突破。我们不只求知识技能获取的直通车,要让学生亲自或间接经历活动过程。把隐性的要求,显性地提了出来,之于教学就是重视和关注,数学活动经验对于学生内化方法和思想,概括抽象经验,达至认知的迁移,形成一种思维的良好惯性都有着积极的意义,特别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形成,作了良好的铺垫。 “数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活动是学生学与老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师生互为相长,共同成长应是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学中要时时绷紧这根弦,适时触动教师的思考,“是否让更多的孩子参与了活动”、“是否为促成了学生经验的积累”、“是否为学生终身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坚持中作调整,在摸索中求方法,教师的意识得到了加强,学生的体验时机和空间就扩大了,一旦有了真正的探究环境,势必让活动带给经验生长的力量,经验就会变得丰厚、睿智。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掩卷深思,教师的环境不仅在教育或是教学上,其实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学识,教师的教学主张,其本身就在营造一种潜移默化的隐形环境。每每想到这儿,就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为了这份责任,我必须有担当,在传承与革新中,实践课程理念,以生为本,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求知环境,用小我环境辐射课堂,甚至来影响更宽广的大环境。使我们的教育真正为人的成长而努力,促使人性的潜能发挥,培育良好的数学素养。                              王世彦                            2012年5月12日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