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文学常识;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吕蒙虚心接受意见、努力学习的精神;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教学重点】:品味人物语言的语气特点,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三国时汝南人,年轻时跟从孙策部将邓当,当死,将兵
2、,后随周瑜大破曹军。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死,代领三军,破蜀将关羽,占荆州。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一)作者作品简介:1.司马光(10191086)字 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二、整体感知(一)熟读原文1.读准字音(学习生字词)2.读准节奏(学生集体齐读)要求: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区别: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
3、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
4、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二)疏通文意1学生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师小结: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有惊人的长进以至于令鲁肃叹服不已,并且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劝学就学一论议结友。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5、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重点字词,疏通文意。3.整理字词。古今异义辞 古: 及 古: 今: 今:过 古: 孤 古: 今: 今: 更 古: 但 古: 今: 今:博士 古: 今:一词多义就: 蒙乃始就学 指物作诗立就当: 但当涉猎 当窗理云鬓可: 不可不学 皆有可观者以: 辞以军中多务 以钱币乞之 以
6、养父母、收族为意 成语运用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王通过学习,已经掌握了两门外语,可不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四、布置作业1.翻译全文。第二课时一、温故知新1.检查学生重点字词。2.检查重点句子翻译。二、探究课文1.孙权如何以自身说法,劝吕蒙学习?明确:“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2.吕
7、蒙读书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明确:“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明确:阿蒙由不学到就学,经过自身的努力使当初的吴下阿蒙变得有勇有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让人刮目相待。反映出在现实生活情况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4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明确: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5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读书学习非常重要。(学习对成功的重要性)(开卷有益)
8、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成活,成长。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腹有读书气自华)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6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卿言多务,
9、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7.人物个性及启示人物的个性关心下属,循循善诱,耐心教导,勤奋好学。孙权劝知错能改,谦虚好学,坦诚豪爽。吕蒙赞敬才爱才,幽默风趣,欣赏朋友的进步。鲁肃 启示课文人物给人启示孙权劝导别人要以理服人,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重视学习、勤于学习。鲁肃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学会欣赏他人。8.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详写“劝学”、“论议”,尤以“论议”为甚;“就学”、“结友测
10、一笔带过。 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论议”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9.议一议:孙权的劝说艺术(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习的必要性)(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指出学习的目的、方法) (3)卿言多务,孰若孤?(委婉的批评)(4)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三、课堂小结1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2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学习的名言警句吗?读
11、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3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注:昧行:在黑暗中行走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的光亮 1、 解释加红色词语的意思。何:为什么孰:哪一个 2、 翻译划线句子。 译:我年纪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老了吧! 3、 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答: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抓紧学习。 附:板书设计孙权吕蒙鲁肃 对部下严格要求听取意见爱才敬才耐心教导知错能改豪爽 勤奋好学虚心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