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孙权劝学【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语“初、见、过、更”等,了解一些文学常识,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品味文章中传神的人物对话。【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诵,复述课文内容,通过提问、训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可进行比较阅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对自己的成长意义重大。2、敦促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教学过程】一、资料助读司马光(1019 -1086),
2、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二、朗读课文,积累语句知识,并翻译课文,感知文意1、学生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帮助正音。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卿(qng)岂(q)邪(y)孰(shu)遂(su)更(gng)2、教师教读一遍。3、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翻译课文。(1)请学生翻译课文,其他学生发现错误并及时指正。(2)教师提示学生积累重要词句,可以设计题目,
3、让学生分组抢答,以加深印象。三、字义(PPT展示)四、感知内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1、请学生概括课文的故事情节。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2、本文故事情节是如何展开的?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3、全文共写了哪两个片断?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与蒙论议,结友而别。五、研读赏析,体会对话表现人物的妙处1、本文的人物对话写得十分精妙。请反复品读,细细揣摩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体会本文对话描写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特色。孙权: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今f#,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
4、;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又不失人主身份。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在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简直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吕蒙:“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语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
5、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小结: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2、表情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要能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语调,并要表演出人物的神态。3、找两名学生表演朗读。4、学生齐读课文。六、思考1、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在东吴,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诸臣中是仅次于周瑜的二号人物。鲁肃之所以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了鲁肃的爱才、敬才,二人的情投意合。这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2、文章中心既为劝学,为什么不详写吕蒙学习的具体情况和通过学习后他的论议的高妙?文章的中心在于表现通过
6、学习使人发生巨大变化,只要能表现出这种变化就能突出促进这一变化的动因学习的巨大作用。文章没有铺叙吕蒙学习的具体状况和他的论议,但通过鲁肃的“大惊”、评价和做法,已非常明显地表现出吕蒙的巨大变化,而这一变化正是学习促成的。这突出了学习的重要和功用。 七、启示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读书学习大有益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知识与才干。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现已演变成一耳熟能详的成语。请问这一成语带给你哪些启示?这一成语告诉我们,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拿老眼光看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八、课堂小结学习本文,我们不仅学习了通过写人物对话来展开情节,表现人物的精彩笔法,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吕蒙的经历中得到启示,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而热爱学习,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九、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