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十五从军征》讲学稿.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957862 上传时间:2024-11-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五从军征》讲学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十五从军征》讲学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十五从军征》讲学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十五从军征》讲学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十五从军征讲学稿学习目标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难点)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4、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体会诗的意境。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师寄语 “诗歌的每一个毛孔每一条皱纹都是入口,小小诗眼、题旨、空白、语象,甚至标点符号、跨行、脚韵,都能提供进入诗歌的暗道。只要用心动心耐心,不怕琐屑地钻牛角尖,诗歌的契机永远都是打开的。”用心品味,用心感受,感悟战争背后战士们的生命意识。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注音:冢( ) 窦( ) 雉( )舂( ) 羹( ) 贻( )2、

2、解释下列词语始: 冢:窦: 旅谷:舂: 贻:3、背景介绍按照汉朝兵役制度,男年23岁为正卒,50岁可以免兵役,可汉朝自武帝开始,直到东汉灭亡,或对外征战,或军阀混乱,一直征战不休,几乎没有停止过。东汉单是与南部和西南部少数民族的战争,先后便有40多次,长年征战,再加上天灾人祸,饿殍遍地,汉朝人口大幅度减少,兵源严重不足。所以实际上,统治者常常大大降低征兵年龄,同时也大大延迟退休的年龄。据宋书记载,沈亮曾对宋文帝说:“伏见西府兵士,或年几八十,而右伏隶;或年始七岁,而已从役。”八十始得归。”一、导入新课:诗词导入,领悟从军征的意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从军征意味着 故

3、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岑参逢入京使 从军征意味着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 鲍照拟行路难 从军征意味着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杜甫无家别 从军征意味着 二、研读诗歌(一)诗意把握(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追问:用诗句作答,说明老兵处于此境况的原因。(二)重走老兵路,感悟老兵心境(思考:结合背景,沿着老人的足迹,你认为诗中老兵为何落泪?)1、足迹一: 情境: 细腻刻画情境:2、足迹二: 家中 情境: 鸡兔出入,家园荒芜。 情境: 细腻刻画情境: 3、足迹三: 情境: 细腻刻画情境:小结:结合历史背景,沿着老人的足迹,你在诗中为何落泪?(三)重走老兵路,分享你的收获三、

4、拓展探究(现代老兵)这是一个台湾老兵与祖国大陆隔海相望,与亲人生离死别将近半个世纪的隐隐作痛的回忆。一百四十万人,就有数倍于一百四十万个悲欢离合的悲凉故事。他们经历了战火硝烟,经历了战后作为“外省人”在台湾的艰难谋生,经历了骨肉分离的生命悲剧。如今六十七年过去了,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怀着深深的遗憾饱经沧桑地老去,但巨大的家国之痛,却随着他们的血脉,还将在子孙身上无尽地传承下去。富兰克林曾经说过:从来没有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硝烟散尽于历史的天空后,世人方知,活着,原来为的就是相聚,为的是骨肉不再分离。出生于山东菏泽的台湾老兵高秉涵,是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20多年来,高秉涵利用回乡探亲的

5、机会,把100多个台湾老兵的骨灰坛带回大陆,完成了这些老兵“回家”的遗愿。我这一辈子再也不吃石榴高秉涵总是不能忘记那个清晨,他离开了母亲,离开了自己的村庄。那是1948年,山东菏泽还没有解放,高秉涵的父亲在地方冲突中被枪杀。母亲告诉儿子,“你的父亲是国民党”。怕儿子也“出事”,母亲决定让13岁的高秉涵投奔国民党设在南京的学校。高秉涵记得,临别那天,母亲送他到东关外上车,当时九月石榴刚熟,高秉涵捧了一个在手里,大石榴已经熟得裂开了口,高秉涵忍不住低头啃了一口,这一口的功夫,同学推他:“你妈喊你。”他一扭头,车已经拐过弯,已经看不到母亲了。“当时年小,不知泪别滋味”那时高秉涵根本想不到,这一别便是

6、一生,“我这一辈子再也不吃石榴。”在南京度过短暂的时光后,高秉涵开始逃难,遵循母亲的嘱托,跟着人流走,如同一条小尾巴似地紧紧跟着国民党部队。混乱的人群中,他的双腿被别人手中滚烫的热粥泼伤,因为没有医疗条件,高秉涵的腿反复腐烂生蛆,至今还留着黑色伤疤。最终,高秉涵用了6个月,一瘸一拐走了2000多里地,挤上了由厦门开往台湾的最后一班船。在台湾,无依无靠的他流落在台北街头,跟垃圾场里的狗打架,抢别人吃剩的东西,卑微地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后来,受一位好心的老先生指点,成了台北火车站站台上的一名小贩,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当时动荡的生活夺走了他大部分的行李,但因为母亲的嘱托,他始终随身带着初中新生录取证明,

7、靠着这份证书,高秉涵一边劳动维持生计一边读中学,之后又有机会考上了台湾国防管理学院法律系。 日子渐渐好了起来,高秉涵对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也越来越深。每当想到极致,高秉涵就跑到山上,对着大陆的方向大声叫,大哭一场。1979年,高秉涵利用出国出席会议的机会,委托国外的同学帮忙寄出第一封家书。第二年,高秉涵收到来自故乡的家书。得知他的信到的时候,母亲已经去世一年了我喝了一汤匙故乡的泥土没有了母亲,高秉涵能够寄托的只有故土。上世纪80年代初,曾有一位已经移民阿根廷的菏泽老乡卞永兰女士回乡探亲,高秉涵恳请她带一些家乡的泥土回来。卞永兰回到台北的第二天,“菏泽旅台同乡会”举行了一场大聚会。大家像小学生一样

8、规矩地坐在一起。等待分配卞永兰带来的故乡小吃和3公斤泥土。因为高秉涵是律师,他被指派执行“分土”。直到今天,当高秉涵回忆起那时的情景,还记得四周静得“落下一粒尘土也听得见”,都没有人大声喘气。他一手拿汤匙舀土,另一手用筷子小心地将汤匙里冒出的土尖拨平,再倒在一张白纸上。分到土的人小心翼翼地捧着这一层灰黄色的泥土,仔细地包好。有一位老先生,因为双手颤抖把土撒在了地上。他坐在地上,一边捡土,一边流泪。最后,高秉涵又给他分了一汤匙。这个“分土人”怕小偷把“宝贝”偷走,将一汤匙泥土锁进了保险箱,跟他和太太多年来积攒的金条、金饰放在一起。而另一匙泥土,则分七次冲水喝下。高秉涵一边喝一边哭,“流出的眼泪比喝进去的泥水还要多许多”。1987年10月,台湾当局宣布开放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1991年5月高秉涵终于回到故乡,房子和亲人都不在了。高秉涵扯了一把老树上的榆钱,在母亲的墓前,大哭一场。4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