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时期江苏交叉学科建设路径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5472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5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期江苏交叉学科建设路径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时期江苏交叉学科建设路径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时期江苏交叉学科建设路径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包 装 工 程 第 44 卷 S1 期 588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3 年 4 月 收稿日期:20221212 基金项目:2022 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一般课题新时期江苏交叉学科建设路径研究(JGKT22_C045);2021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马晓翔(1976),女,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新时期江苏交叉学科建设路径研究 马晓翔(南京艺术学院,南京 210013)摘要:目的目的 随着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的融合发展,文理工科的交融成为新时期高校交叉学科成型、发展的前提,也是高校迈向国际、建

2、设双一流大学不可或缺的目标。方法方法 基于研究生层面的新时期江苏交叉学科建设可以通过省内相关高校的科技与艺术交叉学科建设得到体现。其建设路径主要源于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招生单位对其学科的定位、统筹与发展,统观全省、聚焦特色高校,将树立教学新内涵、开辟科研新途径、促进人才引育新模式、立足学科评价新体系、提升资源配置新机制作为学科建设的要务。结果结果 全方位、立体地建构与发展交叉学科,将江苏诸高校的科技与艺术交叉学科推向更新、更高、更强的学科高度。结论结论 新时期江苏交叉学科的建设路径不仅关涉其内涵,还涉及其外延,是在“十四五”规划与“新文科”理念推动下新的学科建设思路与措施,有着放眼当下、开拓未

3、来之意。关键词:新时期;江苏省;交叉学科;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63(2023)S1-0588-05 DOI:10.19554/ki.1001-3563.2023.S1.087 新时期是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必由之路,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促进了教育事业的进步,而新时期的来临也为教育树立了新的发展命题和发展目标,这对于生存于当下的教育从业者来说,任重而道远。“新时期江苏交叉学科建设路径研究”是以“十四五”规划和“新文科”为背景的研究命题,旨在探研江苏有关高校的交叉学科发展战略,以获得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新路径。1 关于“新时期”随着地球村的成型以及世界全

4、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格局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原本互不相关的各个行业及领域出现了相互交叉、融合的态势。作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命脉,人才是发展的基础,高校学科的交叉与互融并培养此类学科的人才则是顺势而为的结果。对于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及的建设目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来说,发展交叉学科是实现这 1 目标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而其中“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目标,让我们将目光锁定在最具交叉属性的科技与艺术学科之上。“新文科”理念是基于传统文科基础上的,进行跨学科的专业课程重组,形成文理交叉,即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

5、言等诸如此类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达到知识扩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1。这 1 概念是由美国一流人文院校施拉姆学院于 2017 年 10 月提出的教学理念,具有创新意义。在这个新颖的教学方案中,学生除了学习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史诗贝奥武夫,还要学习制定商业计划,并在沟通技能、批判性思维、系统及设计性思维、团队合作、计算能力等方面提高自身能力2。“新文科”的发展目标中的核心目标是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时代新人3。这同样让我们聚焦最能体现新文科理念具有交叉属性的科技与艺术学科的建设路径。在“十四五”规划和“新文科”的新时期,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水准成为国家软实力的具体体现,也

6、是国家人才竞争实力的具体内涵。因而,基于研究生层面的交叉学科建设是高层次的相关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兼顾理论与实践的文理工复合型人才培育内容,是学科发展中构建教研相辅相成的学科体系,是评价体系中通过评鉴提升教育水准的标准,也是资源配置中投入与产出的平衡与优化。2 “交叉学科”释义 交叉学科是 1 种学科形态,指由不同学科相互渗【学科建设】第 44 卷 S1 期 马晓翔:新时期江苏交叉学科建设路径研究 589 透融合,并具有较为明确的研究目标、较为稳定的研究内容和较为清晰的研究边界的新学科,但这种学科的发展和定型具备天然的边界渗透性和学科超越性。它是学科整体化发展趋势的产物,也是融合多学科知识解

7、决复杂的社会和经济问题的产物4。目前,国内的交叉学科具有 2 层含义。其一是2021 年 1 月 14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通知,新设置“交叉学科”门类,即中国第 14 个学科门类,其一级学科设置为“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5。其二是基于学科的特点,涉及各类具有交叉属性的学科门类。艺术学是 2011 年从文学学科中独立出来的第 13 个学科门类,其下属的“科技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和“数字表演”等专业具有极强的文理工交融特性,是文理工兼容的代表性交叉专业。如当下获得较多关注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有着突出的交叉特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虽然属于艺术学门类,但其学科特点具有极强的跨领域、

8、跨学科属性,是 1 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专业,集中体现了“科学、艺术和人文”的理念6。该专业属于交叉学科领域,涉及数字图像艺术、互动媒体艺术、游戏艺术、影像艺术、虚拟现实艺术、增强现实艺术、混合现实艺术、扩展现实艺术、计算机语言、计算机图形学、信息与通信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专业成果应用领域广泛,如虚拟现实艺术的国际展陈应用、军事化实境模拟应用、远程医疗应用等。本文研究的交叉学科是艺术学单列后独立的科学、艺术和人文交融的学科范畴,属于后者。再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为例,该专业是教育部于2002 年纳入学科名录的新兴学科,截至 2020 年,教育部又批准了 27 所院校开设此专业,可

9、见全国各综合与专业院校都认识到开设此类交叉学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至此,全国有此交叉学科的高校已有 263 所7。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具备较强的行业优势、专业资源以及学科声誉,为行业与地方的发展提供理论知识和人才保障,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具备坚实的办学基础8。江苏省作为经济文化大省,坐拥 52 所本科院校、4 所军事高校和 2 所中外合作大学,其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在全国是相当有实力的,面对交叉学科的建设需求,身体力行、努力践行国家发展纲要,在交叉学科的建设中已有建树。然而,面对新时期的发展规划和目标诉求,基于研究生层面的交叉学科建设需要重新梳理其发展思路,并重新拟定其建设路径。3 新时期江苏交叉

10、学科建设目标及路径 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是新 1 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迫切需要,也是国家“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9。基于研究生层面的科技与艺术交叉学科建设,是新时期江苏交叉学科建设的主旨和任务,立足于“十四五”规划与“新文科”的时代背景,主要有以下目标。首先,促进教学范式的优质提升。早期的科技与艺术交叉学科并未被重视,其教学范式往往处于不断摸索、不断尝试和不断拓展的境地,缺少相应成熟的、有效的教学范式作为学科发展和进步的保障,这样的教学现状持续多年,直到科技与艺术交叉学科逐渐被关注、认可和重视,对教学范式的探研才被纳入正式的轨道。科技与艺术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教学范式需要实时地进行相应的转换,将传统

11、的文理知识引入讲述教学法、技术与艺术融入归纳教学法、案例分析介入课业为本教学法、理论与实践推动难题为本教学法、社群结构体系融入互动参与式的教学法中,注重研究生的思维创新、实践执行、商业运作的能力培养,从而提升其教学质量,激发科技与艺术交叉学科的自我完善。其次,完善研究领域的知识体系。最初,科技与艺术交叉学科的知识体系是被边缘化的,面对传统的人文学科和理工学科,其能量微小、势单力薄。由于文理工科交叉下的知识架构尚不完善,其应用领域也相对较窄,因而知识体系不被关注,处于浅、窄、弱的知识境地。新时期,不仅要强化科技与艺术交叉学科文理工兼容的知识体系,拓展其应用范畴,推动其学科的自我建构,还应从研究生

12、自身的学科背景出发,促进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个人认知知识体系的完善,将交叉学科知识体系的学科优势发挥最大化,覆盖其知识体系的关键内容,精炼其知识体系的含金成分,重视其应用性、原创性和交叉性,在科学技术与人文观念的融合中完善其知识架构,更好地为交叉学科的知识积累奠定基础。再次,构建科学的学术体系。可以说差异化发展是新文科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其学术体系无法前进的束缚。学术体系孕育丰富的科研成果、坚实的科研背景、成熟的科研体系,没有学术体系科学的、系统的、去差异的发展支撑,再兴盛的领域也无法创造行业活力。在科学技术与人文观念的交叉过程中,国外早期的研发人员和艺术家们创造了许多的行业奇迹,为新兴领域的健全

13、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学术基础。但零星的学术成果未必能形成强大而科学的学术体系,学术体系的构建还需要后来居上的高校及科研机构付之于行动,不断完善新兴学科必备的学术构建。科技与艺术交叉学科的学术体系是伴随新观念、新技术、新业态发展起来的学术成果库,需要前沿的媒介技术与人文内涵的融合成果,是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基础。科学的学术体系以学科体系为平台、以话语体系的综合表达形式为依托,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和重要保障。最后,优化科研人员的从业梯队。作为新兴学科,科技与艺术交叉学科的科研梯队是较为薄弱的 1支队伍。科技不断介入艺术的过程使得科技人员成为人文艺术创作的主力军,与此同时,在媒介融合的背590 包 装 工

14、程 2023 年 4 月 景下,原来从事传统的架上绘画艺术家也将媒介拓展至科技艺术的创作上,科技人员与艺术从业者的科研合作在某种程度培养了新兴领域的科研从业梯队。但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人文观念的不断升华、艺术思维的不断创新,要求从事科技与艺术交叉学科的科研人员不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优胜劣汰成为优化该科研队伍的直接方法。该交叉学科的科研从业人员不仅需要丰富的学术背景、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媒介应用手段,还需要先进的人文艺术观念,进一步优化该从业人员梯队,有助于产学研成果的数字化转型,推进江苏高校的交叉学科成熟与完善,从而带动与交叉学科相关的数字文化与多元经济的活力。国务院印发的 统筹推进

15、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要求:“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引导和支持高等学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打造更多学科高峰,带动学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10。加快“双一流”建设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建设根本11。我国大学进一步明确学科建设在大学建设中的基础意义,纷纷参与到学科建设的进程中12。以此为宗旨,基于研究生层面的新时期江苏交叉学科建设路径主要从界定教学新内涵、探研科研新途径、拓展人才引育新模式、建设评价新体系、设立资源配置新机制几个方面入手。其中教学内涵、科研途径、人才引育和评价体系是重中之重。3.1 新时期江苏

16、交叉学科建设的教学新内涵 江苏省南京艺术学院于 1999 年开设数字艺术相关专业和课程,当时命名为网络媒体工作室,2006年根据教育部学科名录申报并获得江苏省教育厅的批准,正式成立数字媒体艺术系科,是国内最早开设基于科技与艺术融合发展的交叉学科的艺术院校。紧随其后的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无锡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连云港淮海工学院艺术学院、南通大学艺术学院等高校。基于多年的学科积累与发展,南京艺术学院于2006 年增设数字媒体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2008年增设数字媒体艺术博士研究生培养方向,2009 年获批国家级数字媒体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20年数字媒

17、体艺术专业被评为国家一流学科建设点,成为江苏科技与艺术交叉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领头羊。然而放眼全国,从南北教育重镇北京和上海来看,在交叉学科发展与教学内涵建设上独树一帜的高校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硕士点和上海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媒体实验与实践教学中心都在教学内涵上颇有建树。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是我国高校首批具有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单位。自 2001 年以来,致力于培养精通数字媒体基本理论、核心技术和产业实务,在影视传媒、动漫游戏、数字设计、交互媒体等文化创意产业相关领域具有专长的艺术人才,传媒与艺术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而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艺术

18、与设计学科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学科,在 QS 艺术设计学科排名全球第 14 名,亚洲第 1 名。相比之下,江苏的科技与艺术交叉学科在教学新内涵的探索上还需全力以赴、负重致远。科技与艺术交叉学科作为交叉学科的典范,在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数字产业的不断推进下,有着区别于传统学科的教学新内涵。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强省,江苏地区在全国的发展战略布局中,有着重要的使命和担当,提升教育水平、加强内涵建设成为新时期的教育目标。交叉学科的教学内涵建设须臾不可脱离江苏的经济、文化语境而独立展开。新时期带来新的市场竞争机制、新的行业就业要求、新的社会文化需求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迫使与之相应的交叉学科的教学内容拥有不断

19、更新、与时俱进的教学新格局,即开展效果好、效率高、效益优的研究生层面的教学活动。研究生层面教学活动应切实做好交叉学科的新技术引领、新内容拓展及新意识构建,为文理工的多元融合、知识储备和创新意识奠定教学基础。新时期背景下,交叉学科更需要文理工兼备的学科架构和课程体系,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及时更新和动态更替课程内容,使得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向更符合研究生的知识诉求、创新能动和综合运用,做到有的放矢、学以致用、推陈出新,并让完善的课程体系为培养研究生的应用能力、原创精神、创新思维服务。学科是载体,更是基础。新时期江苏交叉学科建设的路径首先应研究学科教学的新内涵,明确建设目标。在学科建设中,聚焦需求、遵

20、循规律、瞄准特色,打造塔形学科结构,瞄准核心、确立学科方向,创新研究生层面的学科组织模式,推动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3.2 新时期江苏交叉学科建设的科研新途径 横跨科技与艺术的交叉学科于西方高等教育而言,并不是全新的领域。早在 1980 年,麻省理工学院就建立了媒体实验室和相关学科,在互动媒体的教学实施、互动媒体的项目策划、互动媒体的实验拓展方面成就显著,是世界范围内该领域领先的学科。其研究生学术课程的前提为快速变化,以科技为中介的文化要求教育课程具有跨学科性质,同时关注科技与人类、科技与文化、科技与生态等诸多问题,并且将科学研究内容作为学术课程项目的基本组成部分。此后,英国威尔士大学交

21、互式艺术高级研究中心、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的“艺术科技研究”课程、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的“概念信息艺术”课程、卡内基梅隆大学艺术系、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艺术系、日本媒体艺第 44 卷 S1 期 马晓翔:新时期江苏交叉学科建设路径研究 591 术与科学国际学院、德国政府于 1990 年创建的媒体学院网络,均聚焦媒介的新运用、技术的新发明和观念的新变革,专事新兴媒体及交叉学科的科研工作,在世界范围内树立了科技与艺术交叉学科科研成果的标杆与典范。综上所述,西方国家的科技与艺术交叉学科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教育领域有着前沿的跨界学科理念、先进的媒体应用技术、完善的教学设施和综合的科研能力,为其国家在世界

22、范围的科技艺术地位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储备、应用基础和产业效能。欧美国家科技与艺术交叉学科发展有着良好的规划与经验,是国内同类学科建设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范本。交叉学科的优势在于跨界的融合、跨领域的合作、跨媒介的融通。新时期江苏交叉学科的科研途径将因为其优势而被不断拓展。现代科学技术是使我国经济走向新的成长阶段的主要支柱,是推动交叉领域、交叉产业和交叉经济的重要推手。而文化艺术是国家的软实力,是我国被国际世界认同、获得话语权、增强影响力的根本,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科技与艺术的汇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横向交叉与纵向融通的新思路,为研究生科研成果的应用性转化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交

23、叉学科的研究生层面科研路径不可一味地走他国的老路,必须将创新与开拓作为新时期的科研精神,为国家的科研体系、知识产权和成果应用添砖加瓦。科研是学科发展的动力,亦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 1 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科技文化力量和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志。科研新途径成为实现世界一流学科的战略定位、体制机制、文化建设的必经之路,其核心在于明确的科研定位、卓越的科研声誉、科学的科研体制、较高的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其中心内容不仅是新时期江苏交叉学科科研发展之路,也是交叉学科科研新途径的基本特征。3.3 新时期江苏交叉学科建设的人才引育新模式 人才是 21 世纪最为重要的资源,也是担负国家发

24、展重任的引航者。高校的人才选拔需要伯乐相马的机遇,也需要人才自身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坚持。人才是交叉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根基,是高校角逐一流的关键资源,是落实一流学科建设路径的实施主体。合力构建良性、科学的人才成长与发展模式,是关系学科长远发展的核心问题。因而,研究生层面的江苏交叉学科建设要在师资引育工作上下功夫。师资队伍作为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核心力量,对高校发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作用至关重要。一流学科建设迫切需要一批又一批各领域的优秀人才来实现和完成。交叉学科的人才引育模式不同于传统文理工科院校各自的“近亲联姻”,而是在不同的领域与范畴中凝聚学科精英,让不同的人才发挥其自身优势,为高校正常的育

25、人和科研工作提供强有力臂膀。科技与艺术的交叉学科对于师资引育的要求更为苛刻,要求教师在文理工的领域各有所长,对学科的知识架构熟记于心,对技术应用、文化脉络和创新手段了如指掌,将专才的天赋拓展到通才的禀能,在文理工的交叉学科体系中驾轻就熟。在教学上不仅能给学生文理工科的专业知识,还能在文科范畴启发理工科思维。在传授理工科技术的同时,能激发学生的人文艺术创作灵感,在原本不相往来的传统文科与理工科之间搭建桥梁,为交叉学科的研究生锻炼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本能,孕育左右脑机能和完整的思考与实践能力,将其科技与艺术融通应用的潜能被激发出来。在科研方面,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协调、协作、沟通能力,能够在科研、创作

26、团队中发挥个体的能量,尊重团队合作精神,在来自不同领域的同仁之间配合默契、游刃有余。江苏 交叉 学 科的 人才 引 育新 模式 关 键在于“引”和“育”。“引”是对学科背景丰富、知识储备优良、学术视野宽广、信奉教书育人的优秀人才的引进。用江苏自身的经济、文化、平台优势吸引有识之士,让优质人才落户江苏、扎根江苏,为江苏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建言献策。“育”是对新进教师的培养、锻炼,让他们在已有的个体能量的前提下将教学、科研、合作的潜能发挥最大化,让自我培育、自我磨炼、自我提升成为其教师生涯的常态。3.4 新时期江苏交叉学科建设的评价新体系 学科建设是否合规、是否健全、是否优质,都需在 1 个评价体系的

27、评价标准下获得评判。传统的学科考核评价是从资金投入、建设过程、成果输出等方面研判学科建设路径可行性、资源配置科学性、建设举措有效性的常用手段,是 1 项复杂而系统的重要工作,既关系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又涉及教师的切身利益,还影响学生报考选择。通常情况下,学科的资金投入是量入为出的,在相应的资金支持下进行学科的教研或校企合作的工作。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不断重视,投入大量经费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不少资金欠缺的高校通过借贷发展校舍、建设学科。在建设过程中,各个高校都在计划中寻求校园的扩张与系科的发展,在教学楼、实验室方面不断提升其设备,力求在硬件上高人一筹,赶超世界发达国家一流高校的设施,并

28、在招生人数上不断扩招,从而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成果输出方面,近几年国内的高校相继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重要创新论文,提升了中国高校的世界排名与学术竞争力。这些评价标准都体现了在国家大力支持下的高校发展现状。新时期,江苏交叉学科的新的评价制度关涉国内外学科目录的对应,评价体系的整合;国外评估内涵592 包 装 工 程 2023 年 4 月 与国内学科需求的对应,消除评价导向的分歧;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评价机制显著提升,激励作用得以突显。比如在国内外学科目录对应方面,科技与艺术交叉学科的典型专业名称“数字媒体艺术”,及其下设的“互动媒体艺术”“游戏艺术”“虚拟现实艺术”均可在国外一流高校的学科名

29、录中找到对应的称谓,这充分体现了国内综合性院校、艺术类院校紧跟时代、力求创新、发展交叉学科的办学依据、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是国内综合性院校、艺术类院校与时俱进的立足热情与态度。评价体系的整合有别于传统评价方法将资金投入、建设过程、成果输出割裂的评价标准,是经济、教研、产业等因素的多维立体整合,是不同学科类别横向融合与独立学科发展纵向融通的综合评判结果。国外评估内涵与国内学科需求的对应,体现在国内学科发展以国外评估数据、平台和成果为标准,以此大幅度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例如,英国威尔士大学交互式艺术高级研究中心下属机构 CaiiA-STAR 是 1 个要求极高的研究中心,该中心提供哲学硕士和博士学

30、位。交互式艺术高级研究中心关注,“艺术、科学、技术与意识研究的创造性,交叉学科的新领域,尤其是上述新领域的实践、理论和应用”13。学生主要通过互联网平台或在线形式参加课程,需要按照研究中心的科研数据完成课程的指标,方可获得相应的学分,而其课程成果成为课程评价体系中的项标准。南京艺术学院在开设“数字媒体艺术”硕士专业和“数字媒体艺术研究”的博士专业时,借鉴英国威尔士大学交互式艺术高级研究中心的硕博课程,将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标准作为其专业的激励手段,减小了与国外同类院校的评价分歧,以实现专业的优化与提升。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评价机制显著提升体现在交叉学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31、融入科研成果的评价机制、商业策划能力融入校企合作的评价机制、科技与艺术综合运用能力融入就业的评价机制。研究生层面的学科评价是研判学科建设有效性的试金石,也是保证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压舱石。新时代背景下,激烈的科技竞争、繁荣的文化发展、有限的资源投入、多层次的教育需求,迫切需要更科学、更精准、更具针对性的学科评价体系。3.5 新时期江苏交叉学科建设的资源配置新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优化、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任何 1 个机构的资源配置都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为其自身的良性发展提供动力。高校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资金、人力及软硬件的资源配置,其配置的作用在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

32、的作用。学科建设的资源往往取决于经济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的配置,为了避免高校行政力量过度干预资源配置带来的资源效率低、公共资源供给不足等问题,应从广度、深度引入市场经济和市场化手段,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经费、政策、招生指标均是建设交叉学科的重要支撑资源,可以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新时期的交叉学科建设将相关学科推进了质量发展阶段,实现学科资源的精准化投入已经成为交叉学科建设的关键发力点。当前江苏交叉学科建设主要基于人才资源配置、院系平台资源配置、设备采购与资金资源配置,这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经济与人才保障。人才资源的配置是优化师资力量的第 1 步,需在前期的招聘过程中明确岗位称谓

33、、岗位职责、工作标准以及能力与资格要求。根据市场机制合理匹配岗位薪资,让人才获得对岗位的全面认知,并具有认同感。同时制定高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与策略,确定短期师资与长期人才储备要求,预估学校未来发展需求,不盲目招聘、不朝令夕改政策、不频繁变动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院系平台资源配置在于充分利用学科软硬件配置,包括网络平台、实验室平台、教研平台等。推进各类软硬件平台的作用最大化,引导一流课程、金课的拓展。对接产业需求定位学科方向、打造优势学科发挥专业影响、应对学科建设培养国际人才、深化教学改革活跃课堂授课、促进校企合作研发优质科研成果。设备采购与资金资源配置则在于保障教研任务的前提下,实现保质、保量

34、的采购与资源配置。确保物资采购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及购买过程的安全、通过招标和谈判确定合格的供货商、合理安排采购计划、有效推动采购管理和采购程序。江苏交叉学科的资源配置新机制应根据高校现状制定导向、分类政策;提高采购效率、促进采购公平;实现平台整合、体现信息共享;依据法规、创新监管。4 结语 新时期江苏交叉学科建设路径的构建需要在原有的发展道路上与时俱进,以适应中国百年之大变局;需要依托江苏本土的人文环境和经济政策优化路径,以促进江苏高校的迅速崛起。需要针对交叉学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促进其学科的优势互补,以建立世界一流大学。在科技与艺术的交叉学科建设历程中有所发声、有所建树、有所引领。参考文献:1

35、百度百科.新文科EB/OL.(2022-09-13)2022-09-22.https:/ 光 明 网.学 科 重 组 文 理 交 叉 一 场 新 文 科 的 尝 试EB/OL.(2018-09-13)2022-09-22.https:/ 635 页)第 44 卷 S1 期 伍稷偲,等:基于“SPOC+对分课堂”的混合教学改革设计构建 635 全面调动各小组成员的自主性;完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和企业评价的统计方式,提升结果的客观性。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介绍“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有关情况.EB/OL.(2019-04-29)2022-10-7.http:/ FOX A.Fr

36、om MOOCs to SPOCs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13,56(12):38-40.3 徐筱.基于“SPOC+MOOC”的纸包装结构设计课程建设与实施J.包装工程,2019(S1):179-183.4 孔祥宇.“后慕课时代”的 SPOC 教学模式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36(5):95-104+114+119-120.5 曾明星,李桂平,周清平,等.从 MOOC到 SPOC:一种深度学习模式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28-34+53.6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7

37、薛建平.“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12):56-60.8 徐梦洁,张学新.基于对分课堂的美育教学新模式及其实践J.南京社会科学,2021,(08):139-145.9 陈志超,陈瑞丰.对分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运用于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1):113-116.10 黄荣怀,马丁,郑兰琴,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1):9-14.11 冯晓英,孙雨薇,曹洁婷.“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学习:学 习 理 论 与 教 法 学 基 础 J.中 国 远 程 教 育,2019(2):7-16+92

38、.12 韩佳伶,徐委政,庞丽艳.在线课程背景下“五位一体”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39):186-187.13 钟秉林.“十四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与关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23(1):1-8.(上接第 592 页)3 文贵良.新文科理念下中文学科人才培养J.探索与争鸣.2022,(9):33-35.4 伍红军.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5 中华人民教育部官网.“交叉学科”成第 14 个学科门类EB/OL.(2021-01-14)2022-09-22.http:/ 百度知道.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数字媒体艺术

39、专业有什么区别EB/OL.(2022-07-05)2022-09-22.https:/ 51 高考美术网.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最火?全国开设此专业的高校共 263 所!你知道这些院校排名吗?EB/OL.(2020-08-27)2022-09-22.https:/ 178959.8 金硕.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特征与路径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21.9 陈伟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新兴交叉学科建设路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21,(9):80-86.10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5-11-05)2022-09-22.http:/ 钟辰.基于一流学科成长的学科生态建设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20.12 吴佳欣.“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学科内涵式建设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8.13 童芳.新媒体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