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追寻当代日本雕塑艺术中的“...哀”——以小泉悟的作品为例_苏瑞颖.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5055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9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追寻当代日本雕塑艺术中的“...哀”——以小泉悟的作品为例_苏瑞颖.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追寻当代日本雕塑艺术中的“...哀”——以小泉悟的作品为例_苏瑞颖.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追寻当代日本雕塑艺术中的“...哀”——以小泉悟的作品为例_苏瑞颖.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2.09 总第 191 期098一、“物哀”的文化内涵日本国学家本居宣长在著作 源氏物语玉小栉中对其审美观点进行了阐述,并将其命名为“物哀”。在这里,“物”是指造化万物,“哀”是触“万物”而生“情愫”。“物哀”的本义为悲叹,本居宣长进一步将这种源自内心深处的触动称为“物哀”,并解释道:“在人的感情中,也就是在自然世间诸多不如意而转瞬即逝的共情,才是触动最深的。”1因此,“哀”中所表现的“情”除了悲伤,还有更复杂的敏感情愫,体现了日本民族对自然的感知,也是其审美思维的集中表征。2“物哀”的哲学本质是一种主客体的同构;就其审美倾向来说,更注重“天物”对“人情”的诱发和催生、深化和远致。3第二

2、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民众生活难以保障,此时的“物哀”更多是一种生死观,这是“物哀”内涵的延伸:认为美是短暂而瞬间的存在,美即易逝,这是“向死而生”的美。小说家川端康成是“物哀美”的阐扬者,他认为物哀文化是日本传统审美形式的源流,是一种高级美的体现。他同时提出,艺术的尽头是孤寂,在大多数日本人的精神世界中,他们不惧死亡,认为死亡也自有其所谓的 短暂美。4从日本文学层面阐述“物哀”的美学内涵,“物哀”不能被概述为对外物的悲叹,其更倾向于情感流露。这是日本人对命运的认识,包括对造化的感慨和怜悯乃至对万物同逝的共情,这是其独有的美学思想、感性文化和情绪文 化。5在国内学术领域,叶渭渠在 物哀与幽玄 中将

3、“物哀”的审美特征总结为 5 点,其中与本文最具相关性的是“人对自然物及对人生世相的反应”。这是从更高层次感知事物“哀”的情趣,并用感情把握现实的本质和趋势。6二、“物哀”的诞生缘由“物哀”是一种美学观念,根据日本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其诞生缘由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一方面,受地理环境影响,日本作为岛屿国家,多受自然灾害的威胁,因而在 19 世纪前,日本人的寿命并不长,但是人们又惜于告别自然美景,由此性格中便产生了在有限时空中对造化万物的爱怜,认为美的事物是有消亡伴随左右的。日本也因此将樱花这一花期仅为 10 天左右的短命花朵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虽然它短暂易逝,日本民众仍然以最美好的心境迎

4、接、赞美樱花。艺术家东山魁夷基于对自然、人生的情感体验,以宿命必然、人生无常以及短暂易逝为基调,在 宵樱系列作品中提及对樱花的独到见解:“倘若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二者的巧合不会引起任何感动。花儿由于其可能凋谢才更显示出生命的光辉。在感到花儿美好的心灵深处,我们一定会在无意识中不由得珍惜自己的生命,感到在茫茫世界的短暂生存期间能有缘相遇的喜悦。”732另外,在散文集 与风景的对话 中,他对“物哀”也有类似的论述:“春天萌芽,夏天繁茂,秋天妖娆,冬天清净;我们日本人早在佛教传来以前,不就已经在观察这种大自然的变迁世故,并且切肤地感受到人的生死宿命及其悲喜了吗?”759同样是赞美短暂而美丽

5、的事物,川端康成在 秋雨 中写道:“火从山追寻当代日本雕塑艺术中的“物哀”以小泉悟的作品为例文苏瑞颖刘慧*(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200051)摘要“物哀”的概念最早由日本国学家本居宣长提出,这是他表达人生世相时的情愫流露,后来这一文学概念在日本著作 源氏物语 中得到了完善与延续。“物哀”作为独特的美学观念和审美情怀,渗透到日本当代艺术中:以哀为美是日本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本文从小泉悟的作品切入,试图分析“物哀”的诞生缘由与文化内涵,探讨日本当代艺术中的传统美学因素和潜藏的社会问题。关键词“物哀”;小泉悟;日本当代艺术中图分类号:J311文献识别码:A*作者简介:刘慧,女,1978

6、年生,汉族,博士,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美术史与美术考古,本文通讯作者。DOI:10.16585/ki.mswx.2022.09.011美術文獻FINE ARTS LITERATURE099谷降落,一团团小火球以想象不到的速度从上空降落下来,它们以雄峙屹立的山峰为堤岸,狭窄的天空看起来好像是一条河在流淌。”文章中描写的“秋雨”显然不会在自然中真实出现,而一场普通的秋雨融入了作者的愁思,便成就了一场寓意生命绚烂的盛宴。8又如,村上春树在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中说道:“事情无力改变,但人们可以奋力追回。”世界是客观有限的,但是人的情感融于景中,让世界变得缤纷而永恒。

7、9这一美学观念已经融入日本人的生活点滴,如日本建筑用料多用与人类亲近的木材,以努力表现与自然的统一与协调。笔者认为,这便是日本人自古以来就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由之一。10另一方面,“物哀”美学观念的诞生除了内部因素外,还受到中国唐朝文化及改良佛教文化的影响。日本平安时代(794 1192)持续时间与唐朝、五代十国、北宋直至南宋末期对应。随着中日两国往来日益频繁,在政治、文化乃至生活风尚等方面,日本受到了中国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文化艺术上,这一时期中国唐朝文化随遣唐使开展两国交流而逐渐传入日本,使日本的文学、艺术带有中国唐朝风格。11典雅的诗歌传入日本后,对“物哀”美学观念的传播与发展产生了影响,

8、例如,唐诗便在本居宣长的 源氏物语 中被大量引用。另外,中国改良佛教文化于公元 6 世纪传播至海外。此时日本政权更迭,在黑暗统治下,国民深感精神空虚。因此,佛教中的“虚无”等思想使日本民众找到了精神寄托,其内化于“物哀”中,变成一种“我执”,即“平静地接受宇宙的一切”的心智模式,有种“宇宙给予什么,你就接受什么”“与现实和解”的慈悲本意。12综上,日本物哀美学的诞生既基于本土文化的历史渊源,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结果。三、小泉悟的作品中的“物哀美”日本当代雕塑艺术家小泉悟从 2010 年开始展示一系列孩童形象的木雕作品:作品中童真的孩子身穿充满趣致的动物外衣,有着棱角分明的眼睛和微微变形的嘴角,表

9、情中透着成人般的迷惘、孤独。(一)以稚拙的孩童形象表现矛盾与疏离疏离感是小泉悟作品的重要因素。在其“人间”系列木雕中,原本应该表现欢乐浪漫的儿童脸上却透露着成人的无奈与矛盾。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作品都处于天真童趣与社会世俗之间的模糊地带。包裹动物躯壳的形象多以儿童为创作原型进行概括化写实,整个形象带来的思考是小泉悟作品的底牌:作品看似造型简单,却由于表情的微妙化处理,使观赏者不由地产生陌生的疏离,有种天真即将消逝的心悸;穿着动物毛皮的人类孩童,天真纯洁的表情被孤独和幽寂的气氛抵消,每个儿童的表情几乎一致,眼睛无力地微张,透出迷惘的眼神,脸颊上淡淡地泛起粉红色,好似日本文学中人与人、人与事之间

10、若有若无的距离,而拿捏这种天真与疏离的平衡展现出来的美正是小泉悟从传统那里获得的“物哀美”分寸感,这种忧而不哀更像是归于虚空宿命的一声声短短轻叹。在这一点上,小泉悟受到了日本新波普艺术家奈良美智的影响。奈良美智同样借助单纯的孩童形象,通过绘画或雕塑作品表达孤独甚至冲动等复杂的情感诉求。不过奈良美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叛逆和夸张,如绘画作品 背后藏刀(图 1)。两位艺术家都创作出平衡矛盾与单纯的当代作品,而单纯的人物外壳下是日本传统的“物哀”审 美内核。观察日本当代雕塑,天真的孩童形象总是与孤独相逢,这指向了时代的悲恸。小泉悟生活的日本正面临“低欲望社会”的阵痛,经济学家大前研一在 低欲望社会中

11、说道:“世界都在低欲望社会化,日本正迎向美丽的衰败。”13年轻一代作为社会主体缺失进取心,对万物缺乏欲望。究其原因,在物质层面,由于经济长时间平缓增长,青年人难以实现财富积累,精神层面“无缘社会”,人际关系疏离,社交性偏低。“无缘”是孤独的本源,高效的社会运转正剥夺着人情温暖,冷漠的周遭让我们不可避免地陷入孤独之中。当我们再看小泉悟作品中的那双眼睛时,那里面有你亦有我。(二)“荒野”与“我”的关系在创作领域,艺 术家常将自己的实践作为反思或抵抗规诫的手段。小泉悟的作品“沙盒”系列 动物图 1奈良美智背后藏刀布面丙烯2000 年2022.09 总第 191 期100人(图 2),除了人物形象独特

12、之外,还反映了需要思考的深层问题:在现代化社会中,快节奏和既定的规则使人们难以用想要的方式生活,并开始忘记或压抑真实自我,作品中暗示个体的“自我”与“主 体 性”在 社会的规诫中漠失。在小泉悟的雕塑作品中,他试图提醒我们“荒野是生命的源泉”。在他创作的樟木雕刻上,纹理自然地出现在人类和动物的皮肤中,小泉悟亦透过作品提问:“高度文明的社会之中,我们追求着无尽的欲望,但是否丧失了生命中那些单纯的感动与喜乐?”近年来,下田光、大卫弗洛雷斯以及小泉悟等众多艺术家创作了一系列以迪士尼经典角色为载体的作品,旨在回归初心的纯粹与快乐。观察 21世纪以来频繁光顾国内展览的“卡通一代”日本艺术,除了高举后现代主

13、义旗帜,高呼大众艺术、电脑科技、虚拟时代的来临,显示其积极的“未来主义”心态以外,艺术家是否也正借由这一系列孩童般稚拙的艺术形象,拟消解自我边缘化的威胁或同自然关系方面所面临的危机?谈及艺术作品中的“荒野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时,艺术家认为其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潜藏或不明显的,动物即万物生灵,寓意自然的活力,他们希望在作品中实现与“荒野自然”的共处。可见,小泉悟对自然的体悟其实是创作本能,这与日本传统文化中对待自然的态度密切相关。艺术家的雕塑系列作品以动物和人类结合为主题,试图告诫匆忙行走的观赏者重视人类本身与自然的融合关系,在荒野中重归心灵的净化和飞跃。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其论著中说道:“构成

14、自然界中的美,是使我们想起人来(或者预示人格)的东西,自然界的美的事物,只有作为人的一种暗示才有美的意义。”14在“物哀”美学观念中,“物”指的是自然万物,即在思想感情抒发上更为重视自然之情。小泉悟的“人间”系列木雕作品呼唤人们关注人与自然(兽)亲近的一面,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观赏者思考置身荒野中的自由与随性,提示现代人对自我过度关注,忽视平衡自然与生灵、人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日本民族“物哀”思想中薄薄的自然情结。四、结语“物哀”作为日本传统的美学观念与审美情怀,除了意指悲哀,更多还包含着人类对自身命运的认识,对人与自然、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对美瞬间易逝的深深怜惜或对生活中许多不

15、期而遇的事物的感慨。其诞生不仅基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因素,也受到中国唐朝文化和改良佛教文化的影响。日本当代艺术家小泉悟的木雕作品受到日本传统物哀美学观念的影响,以稚拙的孩童形象表现矛盾与平静,以成人般疏离的面部表情暗示天真易逝的感怀,在人和自然(兽)相结合的主题下,试图引导观赏者自觉发掘自然生命的本质,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建立一种更为和谐的自然审美观。参考文献:1井上靖,东山魁夷,梅原猛,等.日本人与日本文化M.周世荣,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27.2 雷芳.论本居宣长“物哀论”的美学话语建构 J.东方丛刊,2019(1):67-81.3 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 M.北

16、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167-168.4 饶建华.东山魁夷绘画美学思想研究 D/OL.重庆:西南大学,2011.http:/ 党雪.从 源氏物语 看日本传统的自然审美观 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29-33.6 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4.7 东山魁夷.与风景对话 M.郑民钦,译.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8 尚学艳.悲与美的盛宴解读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美学 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33(7):129-132.9 李远喜.风骨与物哀 J.日本问题研究,2003(4)

17、:59-65.10 王韬,章颖芳.从治愈到信仰从电影 小森林 中剖析日本物哀文化的当代美学意义 J.汉字文化,2020(14):42-43.11 黄建香.源氏物语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 J.当代外语研究,2018(5):43-49.12 于舒凡,李正.日本传统美学对现代服饰设计的启示风雅与简素并行不悖的高品质设计 J.大观(论坛),2019(3):49-50.13 大前研一,三浦展.看日本:从下流社会到低欲望社会 M.陆求实,戴铮,姜建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277.14N.G.Chernyshevsky.The Aesthetic Relation of Art to RealityD.St Petersburg State:St Petersburg State University,1855.图 2小泉悟“沙盒”系列动物人 木雕2017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