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发展理念引领“双碳”目标达成的战略意蕴与实施路径_谢榕芳.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4388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8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发展理念引领“双碳”目标达成的战略意蕴与实施路径_谢榕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新发展理念引领“双碳”目标达成的战略意蕴与实施路径_谢榕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经济师 2023 年第 06 期摘要:“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深思熟虑后的重大战略决策,关系全球气候治理格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建,契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以及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落实这一目标,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作为行动先导。作为破解时代难题的前沿理论,新发展理念以系统思维打破了“双碳”目标的认识误区与发展难题。实现“双碳”目标远景,必须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融合于科学路径中,呼吁国家间以多边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在政府、企业、个人协调配合下,构建产业绿色技术创新支撑体系,推进绿色低碳文明新风尚,让人民共享资源红利与发展成果。关键词:新发展理念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意蕴实施路径

2、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6-021-022020 年 9 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1,这一目标的提出一方面意味着我们要在不到 10 年的时间内实现碳达峰,在 30 年内实现碳中和,任务极具紧迫性,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将对我国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绿色技术转型带来重大的战略机遇。要想如期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确保我国在“双碳”推进中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必须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合理利用这一“指挥棒”的引领功

3、效,发挥这一“红绿灯”的指示作用。一、新发展理念下“双碳”目标的战略意蕴(一)契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纵观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我国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飞跃,推进了从“科学发展观”到“生态文明理念”再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成效显著的同时也面临稳中向好过程中基础不牢的风险。“十四五”期间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要求在碳排放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既要讲求效率又要兼顾公平,寻求与生态建设的和谐共生,这使得可持续发展迈入了新阶段。碳达峰碳中和本着应对气候变化,有效减缓气候威胁的初衷,针对节能降碳提出了系列要求,

4、从根源上要求污染防治狠抓落实,为环境质量改善提高提供了新的实用途径。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明确导向,高度契合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再者提升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为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性及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总抓手2。“绿色”的新发展理念立足于世界发展大潮,顺应“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方针一直推动我国文明新生态的构建。(二)为中国发展带来机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在历史因素的制约下,曾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式,带动了国民生产总值的攀升,使中国从“一穷二白”摇身巨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这种发展下的经济增长

5、一直以碳排放为代价,传统发展模式已不适应时下中国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我国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调结构转方式的任务更加紧迫和繁重,中国正积极寻求更具可持续性、包容性和韧性的经济增长方式,而中国的“双碳”目标正是倒逼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由规模和速度型向质量和效益型转变,转向创新、高效、节能、环保、高附加值的增长方式。碳达峰碳中和除了强调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升级,也引导适度、低碳、健康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经济转型、结构改革与绿色发展互联互通。2035 年“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愿景将绿色发展理念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紧密结合,使得中国绿色发展迈入新台阶,在经济发展的长期阶段内保持绿色

6、底色。从大格局上看,“双碳”“三新”与第二个百年目标在方向和内涵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三)为全球气候治理格局注入活力,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全球气候问题一直都是制约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近几年,随着气候问题的日趋严重以及全球应对气候问题的动力不足,这一非传统安全威胁已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一方面各国的自主贡献数据与预定目标相去甚远,迫切需要各国之间的通力合作;另一方面全球气候问题的政治性与经济性纵深复杂,在伦理价值上关系到全球气候正义和代际正义。各国基于利益驱动和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就气候问题表现出不同的风险分担和应对心态。中国人均水平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城市化进程仍不完善,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始

7、终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作出积极自主的贡献3。这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勇敢担当的表现,充分体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诚意和决心。中国积极寻求南北合作,与美国达成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同时加强南南合作,通过“一带一路”合作加强周边国家联系,从绿色技术、装备、服务、设施等方面入手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这一系列主动作为都在以“引领者”“贡献者”的身份推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为世界提供价值引领,为全球气候治理格局注入了新鲜活力。二、当前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一)认识误区影响减碳决心和手段1.误区一:减碳影响经济发展和生活美好。鉴

8、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亟待完善的现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追求更高经济发展的同时对资源的需求也同样巨大,确立这一“双碳”目标,无疑会给后续发展带来不小的压力。基于此,一些人悲观地认为,落实“双碳”目标超出了新发展阶段的要求,会约束企业尤其是钢铁、有色、石化、化工、造纸、水泥等项目的发展规模和效益,一些人对“双碳”目标持动摇和怀疑态度。这种误区的存在,根源于没有把握住新发展理念中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双碳”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利用系统思维统筹规划。只有认清新发展理念中协调发展的根本,才能正确解读国家提出“双碳”目标这一重

9、大战略决策的政治站位和价值导向,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新发展理念引领“双碳”目标达成的战略意蕴与实施路径谢榕芳经济论坛21经济师 2023 年第 06 期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宏观设计。42.误区二:减碳是“一阵风”“政绩工程”。碳达峰碳中和涉及的周期长、范围广,作为一项深刻的社会历史变革需要久久为功的努力,但各级部门部分“跑偏”行为举起了“运动式减碳”的大旗,大致集中在“过”和“不及”的两种表现。一方面存在的“过度”行为导致地方政府企业跟风盲目表态,营造热点话题,为自己贴标签、抢风口,实则空喊口号,做表面文章,我国多地出现了“一刀切”的模式,关停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有关金融机构骤然作

10、出断贷、抽贷的举动。另一方面的“不及”表现在对“碳达峰”和“碳冲锋”的理解偏差,达峰不等于攀新高峰后再考虑下降,部分地方企业“钻空子”“耍聪明”急功近利,利用“十四五”前的窗口期,盲目发展两高项目。此类运动式减碳是由于缺乏大局意识,片面追求政绩和发展总量。对新发展理念的系统性认识不到位,缺乏系统认识,难以促进行动落实方面的协同发展。(二)发展难题加大减碳难度和成本1.产业升级困难迟滞能源升级困难。部分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欧洲已经历了工业化到现代化的进程,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了自然达峰,中国作为后续追赶型的发展中国家,能源需求仍然处于上升趋势。受我国能源资源禀赋条件制约,中国现在仍是全球碳排放量最

11、大的国家。其中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高碳排放大省:内蒙、山东、山西,成为了“难啃的骨头”。它们既要破除固有产业优势,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又需要经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萌芽期和阵痛期。要想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就需明确我国面临的现状总体呈现时间紧,任务重的态势。从大环境来看,后疫情时代经济严重受挫,以高新科技为增长点的经济恢复艰难,如果按照传统路子发展高产能高耗能的项目,不免诱发煤炭消费量的反弹。2.统一规划协调缺位无法弥补区域差异。碳排放是全局性的问题,减碳进程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一直强调统筹协调、分类施策、重点突破、有序推进,成效显著。但当前发达省份和欠发达省份存在的省际“碳不公平”现象仍

12、是发展的一大难题。由于不同省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能源结构和支柱产业差异、全国碳市场交易地位差异,直接导致全国降碳难度的不均衡性。欠发达省份的产业结构偏向于重工业制造业,对于化石能源的依赖度高,减排成本昂贵,受支柱产业影响,大规模减排势必压缩其发展空间;而发达省份多以高附加值产业为主,产业优势使其获得可观经济效益,其受减排影响的程度取决于全国碳市场机制。省际“碳不公平”现象归根到底是不同省份产业结构差异和技术差异,欠发达省份缺乏相关知识人才、缺少高精尖仪器。加之发达省份将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转移到欠发达省份,进一步增加了欠发达省份的碳排放压力。三、新发展理念指引“双碳”目标达

13、成的路径(一)推动各部门协同治理,构建产业绿色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碳达峰、碳中和”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的不同领域,是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完成碳中和的终极目标,必须抓住绿色低碳的技术革新这一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通过提高储能技术,统筹推进光伏、超导储能、氢能的全链条发展,掌握核心要领、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破除“卡脖子”项目,高比例发展绿色清洁低碳的可再生新能源,使清洁能源成为能源系统的稳定供应。推进碳排放追踪环节的技术革新,利用数字化技术记录各个环节的碳排放,通过数字管控实现智慧化减碳。国家的顶层设计和地方政府的全力落实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是“双碳”目标落地的系统思维指引。一是,国家要完善法治与政

14、策护航,建立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及碳税政策,健全碳权交易市场。推动碳排放总量调控的“梯度管理”与地方政府减排指标有机结合,将节能减排纳入政绩考核体系之中,在目标为导向的机制下因地制宜排污减排5。二是,企业要转变发展理念,认识到碳排放标准的提高和节能成本的需求以及自身义务,将“双碳”目标纳入企业长期发展远景规划中,加速推动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走深度脱碳发展道路。三是,立足以人为本,利用新兴媒体对绿色消费方式进行全方位宣传教育,引导民众认识绿色生活消费方式的意义及举措,倡导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让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二)呼吁国际合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气候治理格局背后蕴藏的是

15、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个不同阵营聚焦财富资本再分配和国际话语权的国际博弈,但“后巴黎时代”的气候治理进程中仍然需要依靠不同国家、群体、组织的力量的积极协同与通力合作。世界各国都处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需要以多边主义为指引积极促成国际间的合作,坚持“强化自身行动+深化伙伴关系”的原则,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在保障我国利益的同时,呼吁发达国家做出德位相配的表率作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资金的支持。同时,加大“一带一路”建设引领,加强南南合作,提供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分享实践经验。“开放”理念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蕴涵着

16、对外开放的新机制,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是促进双循环格局行成的重要引领。(三)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与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共享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面对当前“双碳”进程中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省际降碳分布失衡的问题,各省亟需提高政治站位,本着“全民、全面、共建、渐进”的发展理念,破除区域性不平衡因素。这不仅依靠各省级政府及省省之间的协作配合,而且需要中央政府针对区域差异性统筹规划全局,根据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性科学界定各省份碳减排责任,敦促协助各省制定出有效减排计划,因地制宜,有序有效减排6。在国内实现几个城市优先达峰的基础上协助欠发达省份优化生产方式,降低生产环节的能耗,升级产业

17、结构,将经济重心向低耗能、高附加值的产业转移。缩小省际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以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共享资源红利与发展成果。参考文献:1 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23(003)2 黄润秋.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J.环境保护,2021,49(22):8-10.3 庄贵阳,窦晓铭,魏鸣昕.碳达峰碳中和的学理阐释与路径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0(01):57-68.4 袁怀宇,李风琦.“双碳”目标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制与应对策略J.理论探讨,2022(01):140-145.5 孙佑海,王甜甜.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立法策略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157-166.6 张友国,白羽洁.区域差异化“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J.改革,2021(11):1-18.(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太原030024)作者简介:谢榕芳(1998),女,汉族,山西晋中人,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责编:赵毅)经济论坛22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