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文化自信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以《习近平用典》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2736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自信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以《习近平用典》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化自信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以《习近平用典》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化自信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以《习近平用典》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4该州社院學部2023年第2 期No.2.2023(Serial No.81)JOURNAL OF GUANGZHOU INSTITUTE OF SOCIALISM2023年第2 期月(总第8 1 期)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文化自信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以习近平用典为例孙开李效东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文明沃土之上,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习近平用典一书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词句点缓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论述中,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钟情与重视,体现了其深邃的思想智慧和高度的文化自信。从治国理政、社会治理

2、、仁政为民三个维度阐释习近平用典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强大动力,对于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并探掘出更多有益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资源与实践进路提供了合理借鉴。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习近平用典中图分类号:D61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6 7 2-3 5 6 2(2 0 2 3)0 2-0 0 7 4-0 62016年5 月1 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既源于

3、文化“根基”的厚重,也源于文明的延续性。中华文化绵延悠久,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文明的独特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2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辩证合理吸取,而不是全盘接纳。这里之所以在“传统文化”前加“优秀”,在于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文化之深之厚之广。本书以习近平用典这一著作为切入点,避选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所引用化用的思想典故,对其背景义理和现实意义进行科学解读,尤以文化自信语境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诠释为主,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一一勾连,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4、文章从治国理政、社会治理、仁收稿日期:2 0 2 2-1 1-1 8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复兴与共享:中国共产党人共产主义理想的价值内涵研究”(编号:19FKSB038)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孙开,男,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效东,男,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 0 0 0 4 4。75该州社院學郝2023年第2 期政为民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传承吸收中华文化经典的有益精华,并用之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进一步光大和传扬,增强文化自信,为我国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的转变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一、从治国理政的思想理念中

5、汲取有益精髓研究“国家治理”,首先要确定我们研究的国家治理的阶段性,同时追溯本源,厘清国家治理从不成熟到成熟再到相对完善的历史进程。鉴往知今,才能更好地为新时代国家治理明确方向。其中在治国理政层面,主要体现在胸怀担当、系统谋划、依法治国三个方面。(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胸怀担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引用“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6、,突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目标。仪礼士丧礼中说:“族长莅卜,及宗人吉服立于门西、东面南上。”4 族长,作为周代的地方基层官名,属同一宗族中行地位最尊的人,掌管主持着大到宗庙祭祀,小到婚丧喜庆等事务。一般地,族民们本着自身或共同利益推荐族内德高望重的男性长者为族长。族长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国家治理的早期形式。这一相对简单的治理模式,包括后代的中央集权制,都为后世的阶级统治与国家治理开拓了有益思路。经过不断地历史更迭流变,“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理念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既可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的理想社会,又逐步演变为

7、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这也是人类所要达到的高级阶段。“大道”本义就当下而言,多用于指向道路层面,对内则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全体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对外则指中国共产党愿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二)系统谋划、灵活通达的战略手段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条件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本身所独有的本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5 说明事物是围绕既定的客观规律运行变化的。因此,我们应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通过把握事物的规律性创造条件来实现跨越式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

8、前进路上风险与机遇并存。如何把握前进路上的困难与风险,需要我们常怀忧患意识,充分意识到改革进程中遇到的不确定因素,真正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利用现有条件,实现事物质变的升华。“备豫不虞,为国常道”6 ,不仅涉及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范畴,而且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科学性。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此句,在于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包括国家治理能力和国家治理体系两部分。“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在强调联系客观性的同时,也突出治国理政中的底线思维

9、。在历朝历代的更替改易历程中,包括尧舜禹时代的治理经验,对我国现代的国家治理提供了有益镜鉴。只有时刻谨记有备无患、居安思危的底线思维,才能不犯常识性错误,才能“吾道一以贯之”。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魏征另一篇文章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句子:“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7 指出治理国家要常怀忧患之心、敬畏之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同时做到未雨绸缪、系统谋划,将“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统一,杜绝坐吃山空的治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循序渐进,将国家治理得恰到好处。(三)依法治国、德法兼治的治理理念国家治理离不开法律的制裁与守护。从儒家“以礼治国”到道家

10、的“无为而治”,再到法家的“法不阿贵”,这一崇礼到尚法的过程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演变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尤其是在战国末期的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身上体现得76该州社院學報2023年第2 期更为明显。他继承发展了儒家“礼治”思想的合理成分、老子的“道本论”思想、荀子的“性恶论”思想,汇成集法、权、术于一身的法治思想体系。虽然,儒家思想自汉代以来一直占据社会主导地位,但经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改造后,使得儒法合流成为必然趋势。韩非子作为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以法治国”思想不断完善,并使之系统化、规范化,对后世后代法治思想的臻善提供了有效范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提及“

11、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等战略。他强调:“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8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宪法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举行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借用了古语“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9 ,说明法治需要不断与时俱进,根据现实条件及时做出调整和改变。2 0 2 0 年1 1 月16日至1 7 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重点抓好的工作提出十一个方面的重要要求,其中包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

12、路,“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1 0 ,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从法治观念上升至法治思想、法治道路的高度,是我国法律从理论到实践、由微观调节到宏观治理、逻辑与历史相符合的深人过程。二、从社会治理的处世智慧中习得合理经验当代社会正处于快速变革时期,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反复叠加,国际格局处于深刻调整时期,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共同推进人类社会文明的同时,也使得社会治理运行呈现出更加复杂多样的形态。贫富差距、社会稳定、公共安全等方面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及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以防问题变质。人类社会是由劳动实践创造的,没有劳动实践就不

13、会有“人化自然”,更不会有人类社会的存在。“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在国家层面,按照惯常逻辑可以理解成国家的长治久安,这更偏于整体性的、范围更广的意义指明;而社会治理更侧重于对社会秩序的维系与稳定,同时根据社会运行规律和具体国情采取相应治理措施,以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治理层面则主要表现为公平和谐、互信互利与协作共赢层面一因时而变、公平和谐的分配逻辑社会治理牵涉利益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引用汉书食货志:“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仟伯,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14、然王制遂灭,臀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1 2 意为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新发展理念中“共享”解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借用这两句古语,意在强调社会公平问题,在汉书食货志中主要讲粮食生产、农副业生产及货币流通。“食”“货”,乃民生之本。“坏井田,开仟伯”“王制遂灭,偕差亡度”导致贫富不均。而贫富不均作为汉代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影响着社会的繁荣与稳定,也从侧面折射出当时阶级分差及贫富差距较大,使得人民生活愈发贫困。这一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提供了有益启示。邓小平在1 9 8 5 年8 月的一次谈话中说:

15、“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1 3 两极分化关乎改革成败,实现共同富裕要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以及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来阐述中国几千年来的人民的基本共识和理想愿望一一实现小康,进而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关于社会和谐、共同富裕思想在当代的转化与创新。孔子患“不均”“不安”,意味着实现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一个系统繁复的工程,不可能一而就。这里还涉及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问题。唯有消除“不均”“不安”才能保证“均”和“安”根基的稳固。从某种意义而言,和谐也并非完全没有任何矛盾和冲突,而是在某一阶段

16、、某一群体中达到相对的和谐,77豫州社院學部2023年第2 期这恰好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度的掌控与拿捏问题,也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所要坚持的底线思维。(二)同舟共济、互信互利的协作意识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运行依赖与之相符的社会治理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引用傅玄傅子中的“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纲目”“本末”是两个相对应的概念。这两句话蕴含着哲学辩证法,即要把握“两点论”和“重点论”。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局势,首先要顾全大局,即拥有全局观念,同时抓住事物

17、的主要矛盾,促成事物的发展。例如,网络治理问题。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为人们带来便捷生活的同时,也让互联网遍及社会角角落落,毫不夸张地说“无网不成活”。然而,面对互联网技术的迅猛之势,网络治理呈现出愈发复杂的局面,在制度规范、管理体制方面存在严重滞后的问题。这需要世界各国人民齐心协力、献计献策,将网络治理作为时代议题狠抓落实,打造清朗和谐的网络奥论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共同构建和平安全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为各国人民的沟通交往提供了强有力的安全屏障。(三)恪守信义、协作共赢的目标旨归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

18、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借用墨子兼爱上:“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墨子日: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1 4】“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的核心主张。“兼爱”思想源于春秋战国之时的“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源自人们的“不相爱”。兼爱是指爱无差等,不论亲疏贵贱,全都平等对待。这里暗含着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色彩,墨子所代表的是小农生产者的利益,而其“兼爱”思想必然会触及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不过,这一思想对后世社会和谐思想的构建提供了积极的理念借鉴。列宁的发展理论中曾经将人

19、民利益需要视为发展的目的,他认为,群众受益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尺度,并强调“革命的利益、工人阶级的利益一一这就是最高的法律”1 5 。网络空间触及人的隐私,使得各种私人信息暴露于网络遍布的缝隙中而无处躲藏。从网络的时空性上看,这无疑使每个人的信息都不自觉地、免费地、随时随地地被他人获取利用。利益的获取还涉及“义”的问题指向。恩格斯说:“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1 6 从现实的物质利益到虚拟的网络空间利益,危险与不安时刻藏匿在人类身边。从“义”的角度阐发对互联网治理的重要性,同时为大众塑造一个相对合理舒适的话语空间,至关重要。从长远来看,如何在尊重和维护各国利益的基础上,防

20、互联网隐患于未然,实现互利互信、合作共赢,仍是我们未来要切实把握和深思的重要课题。三、从仁政为民的价值立场中获取深邃哲思从国家治理到社会运行,归根到底,是要落脚于人民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第一次会见中外记者时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无不渗透着关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物质生活的满足阶段向精神境界的提升跨越阶段转变,如何保障人民利益、为人民谋幸福是党和国家工作的主要目标。习近平用典一书中用较多笔墨通过化用中国古代经典的典故来凸显人民的地位和作用,这主要体现在敬民爱

21、民、惠民安民、亲民近民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和原则遵循上。敬民爱民、以人为本的政治立场人心向背关乎党的生死存亡。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从古代治国理政经验来看,人民所扮演的角色同样不容忽视。这也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于“仁政爱民”思想极为注重并延续至今的有力彰显。习近平用典将“敬民”作为开篇来进行系统阐释,足以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民生倾注的78该州社院學報2023年第2 期深切热忧。他引用“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1 8 语句,对于执政党而言,人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更是时刻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密

22、码与根本保证。人民与执政者的关系,就好比舟与水、土地和种子、枝与叶的关系。在进行国家治理的同时,“切忌自说自话、自弹自唱”,要将人民视为一面镜子,时刻“照镜子”,让群众参与进来,并接受群众的监督和评判,真正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此外,衡量领导干部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个人品德。个人品德的根本体现应落实到是否爱人民、是否真正做到了为人民服务。“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意莫下于刻民,行莫贱于害身也”1 9 这两句典故在习近平之江新语主仆关系不容颠倒等文中引用并化为“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从正反角度来强调人民是衡量为官者政绩的重要标尺,其原意可以窥探出晏子对于当政者应尽的职责

23、,即要为政爱民。领导干部要放下“当官做老爷”的架势,破除“官本位”陈旧思想,时刻同人民群众心连心、共命运,为人民根本利益着想,解决群众生活的实际难题,这样才能不断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和衷心拥护(二)惠民安民、公允公正的价值追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但具体落实于行动上还要使人民群众得到切实的看得见的“实惠”,为民造福,安稳民心。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 5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2 0 ,意在说明“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是我们党的一个根本问题,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执政党地位的巩固。管子强调,从“四欲”则亲,行“四恶”(恶

24、忧劳、恶贫贱、恶坠危、恶灭绝)则叛,顺从百姓的“佚乐”“富贵”“存安”“生育”,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形成良好治理机制。从安民、察百姓疾苦可以看出,明代在全国范围内停止带征钱粮,对百姓所积欠部分不再进行追究。此句用典不仅反映出作为著作者的管子其思想在当代治理百姓的启迪意义,还体现了当前执政者在明晰人民利益诉求的同时,制定出相对合理的管理策略的必要性。当前,人民安全感的获得既体现在一系列安抚优惠政策上,更凸显在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收人群体的利益分配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改善民生、为民造福的执政理念服务人民,打造更多惠及民生的暖心工程,真正让人民享受到触手可及的便利与福

25、利。三亲民近民、为民谋福的原则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文章中引用“窃闻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并结合具体实际转化为“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习近平总书记取用此句,表现人心向背定成败之理。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提出“只需交足当年应交之数,不再补交过往年份的积欠”,这或可减轻百姓负担以及矫正吏治弊病。当时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限,每个人只能在自身圈定的范围内活动,自然也仅仅满足个人利益。人民作为历史的评判者和检验者,在教育、工作、收人、住房、医疗等方面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安置与解决,这是社会治理的核心问题。目前我国已实现脱贫攻坚的重

26、大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精神生活也获得较大的提升。党和国家本着为民谋福的原则遵循,不断解决人民急难愁盼的难题,让人民享有幸福生活的安稳和谐。当下,我们正努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雄心伟力,发挥其坚不可摧的力量潜能,时刻保持同人民群众心连心,为人民办实事,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得人民生活安居美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汇聚磅力量。四、结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 1 以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7、亦如习近平用典一书中将中华经典运用到众多讲话与场合,通过示范与警醒,对文化自信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揭示新时79该州社院學報2023年第2 期责任编辑:王浩代我们应该弘扬什么、抵制什么、挖掘什么,进而从学理层面系统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粹。换言之,文化自信应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上,了解熟知自己的文化,使普通大众可以更贴近、更真实地感受传统文化、接触经典。此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取独特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等,使之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同时,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虚心吸纳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有益

28、成果以壮大完善自身,提升大众文化认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与成色更为厚实充足。参考文献: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9.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 5 6 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 0 1 4:1 1.3胡平生,陈美兰,译注礼记孝经M.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1 1 1.4彭林,注译仪礼M长沙:岳麓书社,2 0 0 1:3 5 2.5朱经农,主编,王云五,叶绍钧,选注荀子M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4 7:7 3.6(唐吴,撰:宇骞,骅,译贞观政要M北京:中华书局,2 0 0 9:6 0.7

29、(清)吴乘权,吴调侯,编著古文观止(第六卷)M.沈阳:辽海出版社,2 0 1 5:7.【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 7:8 59(清)王先慎,集解姜俊俊,校点.【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 5:5 7 5.【1 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 6:1 5 9.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1 1.12陈鼎如,刘莹译陈逸光校历代食货志今译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 9 8 4:1 0 3.13】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

30、:人民出版社,1 9 9 3:139.1 4 】墨翟墨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2 9-30.【1 5】列宁全集(第3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7:193.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2:2 5 8.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18】(汉)司马迁史记:校勘评点本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 0 0 3:1 2.19陈涛,译注晏子春秋译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 9 9 6:2 0 1.20赵守正,管子注译(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 9 8 2:1.2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一一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2 2:1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