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直面人生”专题过关卷
1.下列各组加点字读音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槛阱/门槛 没世/沉没 稽查/稽首
B.汶汶/汶水 弹冠/冠军 攒射/积攒
C.菲薄/芳菲 惩创/创造 寥落/寂寥
D.汲取/汲水 狼藉/慰藉 旋涡/旋风
2.下列含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缧绁 枯槁 桀骜 莞尔一笑
B.杀戮 喋血 苍穹 黯然泣下
C.坚忍 凝滞 沉溺 殒身不恤
D.愠怒 拯救 浮燥 芸芸众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为迎接全国十运会的召开,今年以来,南京市下大力气整顿市容,画地为牢,分区管理,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B.据《扬子晚报》11月8日报道,经过历史学家近段时间的考证,扑朔迷离一千多年的唐代书法家、政治家、军事家颜真卿的墓葬竟然藏之名山,埋葬于江南小城句容境内的龙山。
C.从11月5日起,美军和伊拉克部队在伊西部哈赛巴镇发起了“铁幕行动”,对反美武装实施重于泰山的打击,遭到当地逊尼派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
D.每年6亿多美元的联合国会费,对经济总量占全球财富28%的美国来说,只不过是九牛一毛,但美国偏偏不肯支付,连续多年大数量地拖欠,去年最多时候竟达18亿美元之巨。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正式因为这种过分的溺爱,才造成了很多学生缺乏自制力,生活上互相攀比,奢侈浪费的后果。
B.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前不久对俄罗斯的成功访问,对今后俄中两国在载人航天方面开展合作开创了良好前景。
C.在花费了2000万美元后,美国富商奥尔森终于实现了自己的飞天梦想,顺利进入国际空间站开始观光和科考之旅,成为世界第三位太空游客。
D.日本文部科学省审定并通过了由右翼的“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写、扶桑社出版的新历史教科书,肆意歪曲历史,美化侵略,将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赞美为“大东亚战争”,“是为了自存自卫”。
5.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恰当的一项是( )
①春日融融。和风习习。花红草青,气息清新,难怪唐人语出惊人:“握月担风且留后日,吞花卧酒不可过时。” ②鬼斧神工的幽雅峻峭,司空见惯的柳下花前,小桥流水。芳草萋萋,自然之美,无处不在。佳境原本用不着寻觅。 ③把那盘盘盏盏的美酒佳肴,统统搬到郊野去享用,另有一种滋味,别有一番情趣。 ④郊游野宴,自然以春季为佳。 ⑤但自然之美,有时还得屈尊郊野,远足寻觅。
A.②⑤③④① B. ②⑤④③① C.⑤③④②① D.⑤④②③①
6.试以“纪念碑”为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按照题干要求各写一个比喻句。
(1)以“纪念碑”为本体写一个比喻句,并采用至少两种其他景物对它进行衬托。
答:
(2)以“纪念碑”为喻体写一个比喻句,要求揭示将某一事物(比喻的本体)喻为“纪念碑”的原因。
答:
7. 仿照加横线的句子,补写两个例子,形成排比句,不超过50字。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而英雄,却常常难以因距离或时间的密度来衡量。远的有家贫少年岳飞,我们千年之外望去仍可见他以民族气节高唱《满江红》,近的有( ),再近的有(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进以谦名公之胄,欲与为婚,见其二子,使择焉。谦弗许。以疾免,卒于家。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皆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同"脱"),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两相比校,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
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吴。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粲二子,为魏讽所引,诛。后绝。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常车骑填巷 充塞
B.自以为西伯可规 效法
C.收其豪杰而用之 收服
D.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 将近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仗大众,志兼天下
B.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
C.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
D.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见其二子,使择焉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B.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 即捕得两三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C.使更以他局为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D.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11.对下列词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三公:东汉时对太尉、司徒、司空的统称。
B. 倒屣:形容特别尊重来客而急忙迎接的样子。古人居室内,坐席上,不穿鞋。
C. 军谋祭酒:军中的总参谋。本名"军师祭酒",晋朝为避司马师的讳而改称。
D. 为魏讽所引:被魏讽陷害。魏讽,魏相国钟繇的属官,曾图谋反,被人告发,有几千人因之而被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传记先叙传主家世,接着写传主主要经历,突出其治国安邦的才能,然后附带介绍其善记忆善算术善写作等长项,最后交代其结局,隐含怜惜之意。
B. 大将军何进想与王谦家结为婚姻,主要是考虑王谦乃名公之后;而王谦不答应这样的婚姻则是因为何进系外戚(何进之妹乃灵帝之后),与这样的人家结亲非清高之人所为。
C. 第二节的"此三王之举也"句说的是曹操奠定"横行天下""海内回心"的局面实际上是实现了袁绍、刘表和曹操三个割据一方称王者同样拥有的愿望。
D. 《三国志》的作者有"善叙事,有良史之才"的美誉,他对史料的剪裁、组织都很恰当,文笔以"简"见长。因为"简",所以常用以叙事寓褒贬的写法,第一节的"谦弗许"就是这种写法的实证。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
译文:
(2) 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
译文:
14.请把下列名句名篇补写完整。
(1)人固有一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2)《诗》三百篇,__________________。(《报任安书》)
(3)屈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以见放。”(《渔父》)
(4)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念刘和珍君》)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鱼雷”闻一多
叶兆言
郭沫若对闻一多先生有个很新奇的比喻,说他虽然在古典文献里游泳,但不是作为一条鱼,而是作为一枚鱼雷,目的是批判“古代”,钻进“古代”的肚子,将“古代,炸个稀巴烂。 ”
闻一多的著名,是因为写新诗,因为被特务暗杀,这两件事都具有轰动效应。而容易被人忽视的,却是他的做学问,是他对古典文献所做的考订工作。
闻一多的有趣,在于他做学问的极端。大多数的时间里,他都是个地道的书虫,是在“故纸堆里讨生活”。抗战期间,西南联大的文学院落脚蒙自,闻一多在歌胪士洋行楼上埋头做学问,除了上课、吃饭,几乎不下楼,同事因此给他取名为“何妨一下楼主人”。按照我的想法:闻一多之所以会走做死学问这条路,多少和他赌气有关。
闻一多显然想让哪些老派的教授明白,新派出身的人研究古典文献不仅可能,而且会做得更出色。他身上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他认为中国的旧书中,压根儿就没有一点值得保留的东西,声称自己深入古典,是为了和革命的人里应外合,把传统杀个人仰马翻。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是那样让他如痴如醉,其痴迷程度和任何有考据癖的学者相比毫不逊色,他走的是最正统的学术道路,从训诂和史料考订下手,为一个字、一个词大坐冷板凳。
认真研究闻一多学术思想的人并不是很多,首先是个难度问题,没有点儿学问基础,根本不明白他说了些什么,考据文章对于外行来说犹如天书。今天的人性情大都浮躁,不可能像他那样陷进去。今天从事古典文献研究的人并不在少数,以研究条件而论,要比闻一多时代不知强多少倍,可惜多数人只是为研究而研究,为当教授而刻苦,学问成了吃饭的本钱,成了谋生的手段。
闻一多对神话的研究,对《诗经》、《楚辞》的研究,对唐诗尤其是杜甫诗的研究,都达到了前人所未至的境界。这也许和他曾留学接受西方教育有关。他似乎一直在努力寻找蕴藏在传统中的现代根源。他计划写一本具有独到见解的《中国文学史稿》,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留下了许多未完稿的笔记。文学发展中的民间影响和外来影响,是闻一多关注的焦点,他不但研究文化人类学,而且还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原始社会。在方法上,既有最地道的朴学传统,又不缺乏世界最新的人文研究成果。朱自清先生对闻一多的评价很高,认为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年龄相仿的专家学者,很少有人能与之相匹敌,可惜英年早逝,被暗杀时才48岁,正是最应该出成绩的年龄。
说闻一多是一名斗士,应该没有问题。他似乎对“死”有特殊的兴趣,做的是死学问,下的是死功夫,面对的是永恒的死亡。
闻一多一定非常喜欢“涅槃”这个词,在此境界,贪、嗔、痴,与以经验为根据的自我,都已灭尽,不复存在,于是达到了寂静、安稳和常在的状态。正因为如此,他才能一头扎进古典文献,在绝望中获得永生,在枯燥里获得快乐。他写诗、做学问,后来投身民主运动,都是为了获得爆发的能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闻一多始终是一名斗士,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李公仆被暗杀以后,很多人告诉闻一多,他已经被列入黑名单,形迹可疑的特务就在他家门前闲逛,而且派人送了恐吓信进来。闻一多如果理智一些,就不会出席李公朴的追悼大会。但是他并不承认这就是中国的铁定现实,不愿意在独裁者面前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在李公仆的追悼大会上,闻一多定有一种寂寞之感,他没有料到偌大的昆明,只有他一个教授来出席这样的纪念活动。
闻一多在会上的演讲成为民主的绝唱,他离开会场不久,就被暗杀在大街上。
15.文章题目具有怎样的含义?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16. 闻一多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年龄相仿的专家学者不能与之匹敌的成就,其成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答:
17.在谈及今天“认真研究闻一多学术思想的人并不是很多”时,作者感叹:“今天的人性情大都浮躁,不可能像他那样陷进去。”请联系现实,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答:
18. 请以“压力”为题,自选文体,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