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天津市水利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报告.docx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5922662 上传时间:2024-11-23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12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水利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天津市水利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津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报告 天津市水利局 二○○六年四月 目 录 前言 1 1天津市水利发展与改革面临的形势 2 1.1自然概况 2 1.2社会经济概况 4 1.3天津市水利发展现状 6 1.3.1天津市水利概况 6 1.3.2水利工程建设概况 7 1.3.3“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13 1.4水利发展存在问题分析评价 16 1.4.1水资源短缺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6 1.4.2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16 1.4.3洪涝灾害仍然威胁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17 1.4.4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急需加强 17 1.4.5水利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改革完善 18 1.5水利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9 1.6经济社会对水利发展的总体需求 20 1.6.1防洪安全需求 20 1.6.2供水安全需求 21 1.6.3水生态环境需求 22 1.6.4管理与改革保障需求 23 2规划编制的依据及水平年 24 2.1规划依据和基本资料 24 2.1.1规划依据 24 2.1.2基本资料 25 2.2规划水平年 25 3天津市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25 3.1指导思想 25 3.2基本原则 26 3.3水利发展与改革思路 27 3.3.1总体思路 27 3.3.2水利重点领域发展与改革思路 27 4天津市“十一五”水利发展与改革目标 32 4.1水利发展目标 32 4.1.1总体目标 32 4.1.2专业领域规划目标 33 4.2水利改革与管理目标 36 5天津市水利发展总体布局和主要任务 38 5.1防洪减灾 38 5.1.1工程布局 38 5.1.2主要任务及建设规划 39 5.1.2.1大江大河治理规划 39 5.1.2.2行蓄滞洪区建设规划 44 5.1.2.3海挡建设规划 49 5.1.2.4防汛通讯建设规划 51 5.2水资源开发利用及配置 52 5.2.1工程布局 52 5.2.2主要任务及建设规划 53 5.2.2.1城市供水工程 53 5.2.2.2当地地表水水源工程 57 5.3节水型社会建设 59 5.4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 61 5.4.1工程布局 61 5.4.2主要任务及建设规划 61 5.4.2.1河流湿地生态修复规划 61 5.4.2.2水源地保护、水资源保护规划 65 5.5农村水利及水土保持建设 67 5.5.1工程布局 67 5.5.2主要任务及建设规划 67 5.5.2.1农村饮水安全及管网入户工程 67 5.5.2.2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及农田配套工程 69 5.5.2.4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 71 5.5.2.5水土保持工程 72 5.6水文、水利科技与信息化建设 75 5.6.1工程布局 75 5.6.2主要任务及建设规划 76 6水利改革与管理的主要任务 79 6.1洪水管理 79 6.2水资源管理 81 6.3水资源保护 83 6.4节水型社会建设 83 6.5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84 6.6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 85 6.7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 86 6.7.1水利工程建设体制改革 86 6.7.2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87 6.8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88 7投资测算与分期实施计划 90 7.1投资测算 90 7.2分期实施计划 91 8规划效果分析 91 8.1经济效果评价 91 8.2社会效果评价 92 8.3生态环境效果评价 92 9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92 附表及附图 926 前言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部署和水利部《关于开展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水规计【2003】652号)要求以及2004年5月14日天津市“十一五”规划工作会议的部署,天津市水利局成立了水利“十一五”规划领导小组,正式启动天津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按照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工作的进度安排,于2004年12月完成《天津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思路报告》。2005年5月开始依据水利部《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大纲》,编制天津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 规划的编制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天津市“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认真分析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以及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发展的实际需求,立足于水利发展的客观实际,深入研究水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治水思路和理念,拓宽水利发展的思路和视野,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有益的意见和见解,形成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实践性、创新性的新世纪新阶段天津水利发展规划。 天津市水利发展在“十一五”期间应紧紧围绕“建设节水型城市,发展大都市水利”的新治水思路,着力解决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防洪设施和洪水管理薄弱等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核心,重点构筑水利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城乡防洪排涝安全保障体系、科学用水和文明用水的节水体系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同时加强农村水利、水利科技和信息化、水管理能力建设,实现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战略转变。 1天津市水利发展与改革面临的形势 1.1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 天津市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的下游,东临渤海,北依燕山,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8°33′57″~40°14′57″,东经116°42′05″~118°03′31″之间,南北长186km,东西宽101.3km,海岸线长153.2km。全市总面积11919.7km2,其中平原占93.9%,山区和丘陵占6.1%。 (2)地形地貌 天津市总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有山地、丘陵、平原、海岸带等多种地貌类型。山地面积727km2,主要是剥蚀中低山区。中山的绝对高度大于800m,主要分布在蓟县东北部与河北遵化县、兴隆县接界一带;低山的绝对高度为200~800m,主要分布在中山外围,蓟县北部地区。丘陵主要是侵蚀丘陵区,一般高度为海拔50~200m,主要分布在中、低山的外围。平原是天津陆地的主体部份,分布于燕山以南至渤海之滨的广大地区,按成因、地面组成物质及海拔高度又可分为洪积、冲积倾斜平原,冲积平原,海积、冲积平原,海积平原四种类型。低平海岸带区包括潮间带区和水下岸坡区。 (3)气候 天津市气候主要受季风影响,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凉爽,冬季干燥寒冷。多年年平均气温在12℃左右,极端最高气温为42.7℃(1942年6月15日),极端最低气温为-27.4℃(1966年)。全市年平均风速为2~5m/s,大于或等于17m/s的大风天数,除蓟县为17天外,多在31~53天之间。全市多年平均蒸发量在地区上的分布由北向南递增,大致为1000~1100mm。多年平均降水量由北向南递减,在720~560mm之间。年内降水集中在七、八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5%左右。 (4)河流水系 天津位于海河流域下游,流经本市的行洪河道有19条,长度1095.1km;排沥河道79条,总长1363.4km。全市境内河流分属海河流域的北三河(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大清河水系、子牙河系、海河干流水系、黑龙港运东水系和漳卫南运河水系。一级河流概况见表1-1。 表1-1 天津市一级河道基本情况一览表 水系 河流名称 起止地点 河道长度 (km) 河道宽度 (m) 纵坡 设计流量 (m3/s) 水面面积 (km2) 占地面积 (km2) 起 止 北 三 河 蓟运河 九王庄 防潮闸 189.0 300 1/10000 400-1300 56.7 60.5 还乡新河 九丈窝 北闫庄村 31.5 200—300 1/10000 670-734 7.9 8.5 州河 果河桥 九王庄 48.5 90—250 — 400 8.3 9.2 泃河 红旗庄闸 九王庄 55.0 90—160 — 250-400 6.9 8.0 引泃入潮 罗庄渡槽 郭庄 7.0 200—214 1/5500—1/10000 830 1.5 1.6 青龙湾减河 土门楼 大刘坡 52.4 250—272 1/7000—1/7740 900-1680 13.6 12.8 潮白新河 张甲庄 宁车沽 81.0 420—800 1/4000—1/13000 3600-3060 49.4 51.0 北运河 西王庄 子北汇流口 89.8 32—100 1/2400—1/10000 300-100 5.9 7.7 龙凤河 里老闸 东堤头 73.7 510—650 1/7000—1/16800 282--522 42.7 44.2 永 定 河 永定河 落垡闸 屈家店 29.0 100—600 — 1700 101.5 102.1 永定新河 屈家店 北塘口 62.0 500—700 1/13000 1400-4640 37.2 38.4 大 清 河 大清河 台头西 进洪闸 15.3 73 1/20000 850 1.1 1.4 独流减河 进洪闸 工农兵闸 70.3 685—850 0 3600 54.0 55.4 南 运 河 南运河 九宣闸 上改道闸 44.0 45—200 — 150 5.4 6.3 马厂减河 九宣闸 南台尾闸 40.0 50—70 — 120 2.4 3.2 子 牙 河 子牙河 小河村 子北汇流口 76.1 80—150 — 闸上300 闸下1000 8.8 10.3 子牙新河 蔡庄子 海口闸 29.0 2280—3600 1/15400 5500 85.3 85.9 海 河 干 流 海河干流 金钢桥 海河闸 72.0 100—350 — 800 16.2 17.7 新开河~金钟河 耳闸 金钟河闸 36.5 80—100 — 200 3.3 4.0 1.2社会经济概况 (1)行政区划和人口 天津是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也是我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是首都北京的门户,还是华北、西北两大地区的出海口。 全市辖18个行政区,分别为中心六城区(和平、河西、河东、南开、河北、红桥)和新四区(东丽、津南、西青、北辰)、滨海区(塘沽、汉沽、大港)、外围五个区县(蓟县、宝坻、武清、宁河、静海)。 200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023.67万人,户籍人口932.55万人,户籍人口中农业人口376.37万人,非农业人口556.18万人。 (2)社会经济 天津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为2931.8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02.29亿元,占3.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560.16亿元,占53.2%;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269.43亿元,占43.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8641元。 天津农业是城郊型农业。粮食生产以小麦、玉米、稻谷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棉花等。天津外临渤海,内接九河,有丰富的水产资源,海水产品、淡水产品都非常丰富。2004年全年农业总产值完成221.35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95.23亿元;畜牧业产值92.58亿元;渔业产值31.84亿元;林业产值1.7亿元。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6.2%。 天津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工业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2004年工业总产值达5763.93亿元。一大批新型行业和产品如汽车、彩色电视机、摩托车、电梯、大型无缝钢管、乙烯、电子通讯设备等产品逐步形成规模。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和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30.5%。 1.3天津市水利发展现状 1.3.1天津市水利概况 天津市地处海河流域最下游,渤海之滨,历史上素有“九河下梢”之称。海河流域内水系支流众多,呈扇形分布,特点是降雨集中,河道源短流急,流域内洪水75%集中在天津入海。天津境内有一级行洪河道19条,河道长度共1095km,堤防总长1994km,各河设计入海总流量为15413m3/s。其中主要的行洪河道有永定河、永定新河、海河干流、大清河、独流减河、子牙新河、蓟运河、潮白新河、北运河等,承担海河流域26.5万km2、75%的洪水渲泄任务。市内还分布有13处蓄滞洪区,面积约占天津市总面积的四分之一,用来调蓄特大洪水和超标准洪水。境内建有三座大型水库,其中于桥水库为山区水库,是我市引滦入津的主要调节水库;北大港水库、团泊洼水库和其它12座中型水库为平原水库。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总库容为27.51亿m3,其中蓄水库容14.25亿m3。 天津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极易发生内涝。天津海岸线也常受渤海风暴潮的袭击。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决定了天津必须承担上防洪水、中防沥涝、下防海潮的多重任务。 1963年海河南系发生特大洪水以后,海河流域按照“上蓄、中疏、下排、适当地滞”的治水方针,对全流域进行了治理。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初重点考虑上游拦蓄洪水,没有充分考虑下游的水资源及环境问题,也没有采取补救措施,致使各主要河道径流量急剧下降。因没有上游来水的冲刷,加上潮汐的作用,河道及河口严重淤积。同时由于水资源缺乏,大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及河道堤防普遍下沉,更加剧了天津防洪、防潮、排涝的压力和难度。 随着流域上游大量拦蓄工程的修建和用水量增加,入境水量逐渐减少,天津也逐渐变成严重缺水地区,全市水资源总量15.69亿m3,人均本地水资源占有量只有160m3,加上外调水量人均也仅有370m3,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最少的省市。由于上游来水甚少,加上自1997年以来海河流域连续干旱,更加剧了天津市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致使水环境严重恶化。资源型缺水已成为天津水利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天津的经济发展。 天津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75mm,但80%以上降水集中在汛期,暴雨集中加上地势低洼,极易形成内涝。市内18个区县中,有农业的区县12个,耕地面积62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29.2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78.57万亩。农业排沥河道97条,总长1647km。承担农田灌排任务的国有扬水站265座,其中三类站124座,大部分农田排涝标准不足5年一遇。 1.3.2水利工程建设概况 经过多年的水利建设,天津市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城市防洪体系、城乡供水体系、农业灌溉除涝体系,水环境治理逐步开展,水利建设管理逐步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防洪抗旱、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供水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城乡防洪排涝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海河流域上游建设了大量的大、中、小型水库,控制了山区大部分洪水。在我市境内对原有河道进行了疏浚,整修堤防,并新辟了独流减河、永定新河及子牙新河等入海河道,大大提高了尾闾的入海泄洪能力,对周围的分、滞洪洼淀进行整治,初步形成了南有独流减河左堤,西有西部防线(包括西河右堤、中亭堤、九里横堤、十里横堤、南遥堤等),北有永定新河右堤、东有海挡的面积达2700km2的城市防洪圈。防洪减灾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截止到目前,天津市现有江河堤防总长度4196km,达到标准的堤防长度为926km,保护耕地610.14万亩,保护人口896.32万人;其中一级河道堤防长度1994km,达到设计防洪标准的一二级堤防长度为675km,现有堤防可保护耕地599.69万亩,保护人口893.94万人。 截止到2004年底,天津市现有易涝耕地面积615.26万亩,除涝耕地面积达到600.38万亩,占易涝面积的97.6%。其中除涝标准达到3-5年的面积为153.63万亩,占全部除涝面积的25.6%;5-10年为346.34万亩,占57.7%;10年以上100.41万亩,占16.7%。从全市来看,易涝面积主要分布在武清、宝坻、静海、蓟县、宁河5个区县,这5个区县易涝面积占全市易涝总面积的77.48%。 (2)建成比较完整的城乡供水体系 为确保城乡供水,建成了以大中小型水库为主的大量蓄水工程以及地下水设施,1983年引滦入津工程建成通水,对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起到重要作用。在近些年引滦水量不能满足天津市基本供水要求时,实施引黄济津应急水源工程以解决缺水问题。 截止2004年底,天津蓄水工程总蓄水能力20.5亿m3。全市已建成大型水库3座,蓄水能力9.15亿m3;中型水库12座,蓄水能力3.40亿m3;小型水库128座,蓄水能力1.70亿m3;塘坝221座,蓄水能力0.09亿m3;一级河道蓄水能力4.11亿m3;二级河道蓄水能力0.55亿m3;深渠蓄水能力1.50亿m3。 引滦入津工程主要向城市供水。根据国务院国办发(1983)44号文规定,在保证率为75%的年份,潘家口水库调节水量19.5亿m3,天津市分水量10.0亿m3;在保证率为95%的年份,潘家口水库调节水量11.0亿m3,天津市分水量6.60亿m3。1983年通水后,先后建成了引滦入塘、引滦入港、引滦入杨、引滦入开发区和为石化聚酯供水等工程,引滦设计总供水能力(包括入中心城区)达9.85亿m3。 引黄济津应急工程从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的位山闸引黄河水,经清(凉江)、南(运河)连接渠进入南运河,在九宣闸进入本市,全长440km。黄河水到达九宣闸以后,分南、北两条支线进入市区:北线由南运河经西河闸进入海河干流,向城市供水;南线通过马厂减河进入北大港水库蓄存,待引黄结束后,再由北大港水库放水,通过十里横河、洪泥河进入海河,向城市供水。作为应急调水措施,2000、2002、2003、2004年相继四次应急引黄济津,引黄水量分别为4.01亿m3、2.47亿m3、5.4亿m3、3.12亿m3。 全市现有完好配套生产井共计2.77万眼,其中浅层地下水生产井0.89万眼,深层承压水生产井1.88万眼。地下水设施供水能力9.65亿m3。 海水利用工程:海水直接利用工程2项,北大港电厂直流冷却利用,年用水量14.00亿m3,可替代淡水0.30亿m3;塘沽1万吨/日海水净水厂出水用于天津碱厂溶碱,年替代淡水0.04亿m3。海水淡化工程1项,北大港电厂日产7200吨淡水闪蒸海水淡化装置,年产淡水0.02亿m3。 再生水工程:截止到2004年底,全市已建成污水处理厂6座,均集中在中心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津南、宝坻、大港,年污水处理能力117万t/日。 集雨工程:主要分布在蓟县山区,集雨水窖共1500处,年利用量4.5万m3。 按供水水源统计,2000—2004年全市现有水利工程的实际供水量平均为21.22亿m3,比1999年供水量少4.34亿m3。其中地表水13.12亿m3(引滦水4.41亿m3,引黄水1.46亿m3),占年供水量的63.04%;地下水7.66亿m3,占年供水量的36.83%,另有海水淡化和海水利用折淡量0.36亿m3,经处理再生水0.08亿m3。五年中2000年供水量达到22.63亿m3,为最大值。2001年年供水量18.81亿m3,为最低值。 随着用水量逐年增加,天津市又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保证供水安全。自2000年以来,5年4次组织实施了引黄济津应急调水工程;启动了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干线工程;建成了西龙虎峪应急水源工程、武清应急水源工程、蓟县杨庄截潜工程、塘沽城市供水工程等项目;开发了宁河北地下水源地;建成了天津市规模最大的农业调水工程——北水南调西线工程;缓解了用水紧缺局面。在充分利用常规水源的同时,还积极开发非常规水源作为水资源的补充。确保了城乡供水安全,改善了天津的投资环境。 (3)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初见成效 全面完成了引滦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启动了海河堤岸改造工程,完成了北运河、外环河和新开河的综合治理,基本实现了中心城区河湖水系的沟通,中心城区的水环境明显改善。 在控制地面沉降方面,建立了市县两级控沉工作管理机制和工作网络;完成了3个基准站、GPS一级网、地面沉降易发区GPS二级网建设;编制了初步的《天津市地面沉降危险度分级图》;地面沉降监测的实际布网监测面积达到3850km2。天津市控制地面沉降工作已初见成效。经过以水源转换为主要措施的控沉实施,中心市区大幅度减少了地下水的开采,沉降速率已明显减缓。 (4)农村水利和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得到发展 重点实施了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中小型蓄水工程、灌区节水改造及节水示范、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建设,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农田灌溉排水工程体系,提高了我市农业抵御干旱和涝碱的能力,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通过多年实施农村饮水打井、乡镇集中供水和除氟改水工程建设,特别是2002年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累计完成投资3.3亿元,解决了2576个村(小区)、264.6万人的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后,全市农村居民饮水困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现正在抓紧组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及管网入户改造工程,以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农村饮水条件。 经过几十年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截止目前,全市农业自备水源蓄水能力达到8亿m3左右。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29.2万亩;拥有万亩以上灌区46处,其中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2处;旱涝保收面积351.2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6.4%;具有排涝能力的国有扬水站265座,提水能力2473.4m3/s,控制排水面积131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600.38万亩。 1998年以来,共建成19个不同类型的国家级高标准节水灌溉增效示范区,建设节水灌溉面积9.84万亩;对里自沽灌区12.98万亩耕地进行了连续七年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武清、西青、塘沽、北辰4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建设,正在实施宝坻、武清、宁河、静海四个节水增效重点县建设。截止2004年底,全市节水灌溉面积278.57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52.6%。其中,防渗明渠2339km,控制面积117.27万亩,低压管道9289km,控制面积148.88万亩,喷灌7.95万亩,微灌0.99万亩,其它节水形式3.48万亩。全市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2。 经过多年治理,蓟县水土流失治理保存面积482km2,占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的80%,山区水土流失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为改善京津地区生态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开展了外环河灌排系统改造工程,大港、静海、武清、北辰、东丽、津南、塘沽等区县也积极开展了以提高存蓄排水能力和改善水环境为目的的重点农村河道的治理。并配合市“625”工程做好水利配套工程设施建设,为我市主要高速公路两侧生态设施农业发展提供水利保障。 (5)水文事业和水利科技与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天津市现有国家基本水文站25处。水文站网按测验项目划分:共有流量断面47处、水位断面75处、降水量站51处、地下水站8处、潮水位站5处、蒸发站8处、水质监测站53处、泥沙测验断面21处、水温测验断面13处、冰情测验断面19处、辅助气象观测项目6处。 近年来天津市进行了永定河泛区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已建6处水位、降水量遥测设施)和天津市防汛指挥系统工程的建设(该系统建设中包括了一些水文站的水位设施改造,其中新增站点9处,包括14个水位遥测设施、8个降水量遥测设施)。正在建设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天津市水情分中心建设。已建和在建了一批测验手段全新,能够跟上时代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监测站。 天津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始建于1983年,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中心综合监测水平不断提高完善。目前在本市一、二级河道和大中型水库共布设水质监测站53个,其中水资源质量站28个,供水水源地站5个,水污染监控站20个。近年来又开展了全市排污口的调查和监测工作,监测体系逐步完善。 水利科技方面,加大了在水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防洪减灾、抗旱节水、水环境与水生态保护、高新技术应用、工程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科研攻关和推广应用力度,使天津市的水利科研工作较好地起到了科技先导与技术支撑作用,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天津市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 水利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建成比较完善的水利专用通信系统,加快了电子政务系统、防汛信息系统、引滦入津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水利工程自动化监控系统等建设步伐,信息资源的开发不断深入,在水利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面提高了天津水利的工作水平。 (6)水利管理和体制改革得到加强 ①水资源管理方面: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得到落实,经济调节杠杆发挥显著作用,有偿使用得到加强。②水政建设方面:水法规体系已基本建立,水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推进了依法治水进程。③水利建设管理得到加强,先后推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使工程建设管理在资金使用、进度、质量上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制定了《天津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办法》,于2003年12月15日经天津市人民政府第12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4年3月1日正式实施,本办法是我市第一个以政府令形式出台的专业工程行政法规,同时也是全国省市中第一部以政府令形式出台的水利工程建设方面专业规章。④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开展,加强了河道、闸涵、水库、海堤、河道堤防绿化等工程管理基础工作,完善管理设施,对主要行洪河道、水库、直属水闸等重要水利工程开展了确权划界工作。 1.3.3“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1)“十五”期间水利建设完成情况及投资效益 1)城市防洪保安能力进一步提高 “十五”期间,防洪工程共完成堤防治理184.6km,穿堤建筑物118座,河道疏浚918.4万m3,海堤加固11.36km。完成土石方2689.6万m3、混凝土137.29万m3。以治理永定新河右堤、独流减河左堤、海堤加固等堤防建设为重点,初步建成了全长243km,保护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在内约2700km2的城市防洪圈;完成了海河干流治理、永定新河清淤,城市防洪标准由原来的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实施了于桥、尔王庄和北大港水库除险加固,使水库防洪安全得到保证;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新建撤退道路147.3km,可解决25万人安全避险;初步建成了城市防洪调度指挥系统,提高了防洪应变和决策能力。 2)城乡供水安全得到保障 水资源开发工程共完成引滦明渠治理64km,新建暗渠34.14km,完成建设流量30m3/s、长106.41km输水渠道及配套建筑物,新增供水管线70.6km,改造供水管线2991m;新增供水能力1.308亿m3。基本完成了引滦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城市供水保障能力有所提高。实施西龙虎峪应急水源工程、蓟县杨庄截潜工程及武清应急水源工程、塘沽城市供水等一批水源地工程,新增供水量1.29亿m3。建成了我市农业调水工程——北水南调工程,缓解我市南部地区的缺水局面。完成了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全市共解决2576个村、265万人的饮水困难。同时,为解决城市水源不足,自2000年以来,连续组织实施了4次引黄济津应急调水,在连续干旱情况下确保了城乡供水安全。 3)节水工作成效显著 节水实现了统一管理,形成了促进节水的十大机制。全面实施取水许可证制度、用水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加大再生水和海水利用的力度,大力推广节水器具和工业用水工艺改造,多项节水指标在全国领先。工业用水重复率提高到85%,万元产值取水量为24m3,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55%,城市自来水由1999年220万吨/日降低到2004年151.7万吨/日。 4)城市水环境得到改善 按照人水和谐的治水思路,全面完成了北运河综合治理、外环河综合整治和新开河综合治理工程,基本完成了中心城区二级河道的改造,部分实现了中心城区河湖水系的沟通。根据市委确定的“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五大战略举措,启动了海河堤岸改造、海河干流中心市区段清淤及新开河整治工程,城乡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5)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有所加强 建成4个全国重点节水增产示范县、12个国家级节水示范区,新增和改善节水灌溉面积12.98万亩,年节水量0.3亿m3;完成节水灌溉示范项目12个,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4.7万亩,年节水量0.12亿m3。对20座国有扬水站进行了更新改造,恢复农田排沥能力281.4m3/s,改善排涝面积109.6万亩,建成中型水库1座,橡胶坝2座,新增蓄水能力2966万m3。 (2)“十五”投资完成情况 “十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73.69亿元,其中“十五”前四年完成投资57.31亿元,2005年预计完成16.38亿元。全部投资中中央投资10.42亿元,占“十五”投资的14.1%;地方财政借贷(地债)1.13亿元,占“十五”投资的1.5%;市筹投资52.01亿元,占“十五”投资的70.6%;待落实资金10.13亿元,占“十五”投资的13.8%。“十五”期间平均每年投资14.74亿元,与2000年相比,年均增长76%。强有力地支撑了水利事业的发展。 “十五”期间,全市水利计划投资111.46亿元,实际将完成73.69亿元,占计划的66%。其中计划开工而未开工的项目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永定新河治理、独流减河治理、大型灌区改造和农业节水工程,主要原因:一是前期工作论证工作过长,使项目在“十五”期间未能立项列入国家计划;二是国家水利投资的重点转到长江、淮河和西部地区,使海河流域“十五”建设投资不足。 (3)“十五”期间水利投资来源结构分析 1)中央投资10.42亿元,占“十五”投资的14.1%。其中:国债9.16亿元,占12.4%;中央财政预算0.1亿元,占0.1%;水利部0.68亿元,占1%;中央水利基金0.47亿元,占0.6%。 2)地方财政借贷(地债)1.13亿元,占“十五”投资的1.5%。 3)地方筹措投资52.01亿元,占“十五”投资的70.5%。其中:财政专项5.38亿元,占7.3%;水利基金4.84亿元,占6.56%;市计委0.22亿元,占0.3%;市农委0.14亿元,占0.19%;小农水0.04亿元,占0.05%;区县自筹5.82亿元,占7.9%;水利局自筹10.17亿元,占13.8%;外资贷款8.09亿元,占11%;国内贷款15.83亿元,占21.5%;义务工0.08亿元,占0.1%;企业自筹1.33亿元,占1.8%。 4)待落实10.21亿元,占13.9%。 (4)“十五”期间投资方向分析 “十五”期间,防洪工程方面投资20.28亿元,占总投资的25.77%;水资源开发工程投资12.52亿元,占15.91%;水环境治理工程投资43.55亿元,占55.34%;灌排与节水工程投资0.94亿元,占1.19%;其他工程投资1.41亿元,占1.79%。从投资方向看,农村水利建设资金严重不足;水资源开发和水环境治理工程所占比重为71.25%,建国以来第一次超过防洪工程所占的投资比重25.77%。水利产业结构已由长期以来单一的防洪工程建设模式调整为将防洪除涝工程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环境治理工程有机结合,科学发展的治水模式。 1.4水利发展存在问题分析评价 1.4.1水资源短缺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天津是资源型缺水城市,虽然拥有较为完善的供水体系,但由于供水水源严重不足,供水保障程度较低,特别是遭遇连续枯水年时,会出现严重缺水。2000年以来4次应急引黄,通过采取一系列节流开源措施,包括应急启用地下水水源地、减少农业用水等措施,基本保证了城市供水安全。由于缺少水源,农业灌溉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没有保障。 1.4.2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水资源短缺和境内外污水排泄,使水污染加剧。大量不达标污水和未经处理的废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加上各河水量逐年减少,河道断流、河干现象日益严重,导致天然水体自净能力降低。现状全市19条一级河道水质绝大部分为Ⅴ类水或劣Ⅴ类水质,只有北部局部河段能达到Ⅳ类水质标准。除南运河、子牙河在引黄济津输水工程期间有过水,永定新河、潮白新河、蓟运河部分河段有蓄水,海河全年有蓄水外,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独流减河均全年河干。湿地面积持续减少,天津市20世纪二十年代天然湿地面积为5247km2,现状湿地总面积为3518.3km2,其中天然湿地面积仅为367.4km2。地下水过度开采已形成了8000km2超采面积并产生严重的环境地质危害。由于水资源严重缺乏,农业长期大量引用污水进行灌溉,使农产品和土壤遭到污染,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 1.4.3洪涝灾害仍然威胁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经过建国50多年、特别是1998年以来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我市的防洪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由于河道淤积、堤防下沉等原因造成河道行洪能力锐减,永定新河、独流减河和海河三条主要行洪河道泄流能力降至3700m3/s,仅为设计流量的64%;二是堤防质量差、隐患多。我市现有一、二级堤防总长度4196km,其中达到设计防洪标准的堤防长度仅为918km;三是蓄滞洪区启用难度大。多数蓄滞洪区没有完备的避洪安全设施,一旦分洪,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将面临严重威胁;四是城乡排水体系不完善,城市发展使排水通道和能力不断下降,城市排水能力急需提高;五是非工程措施建设滞后,防汛信息化建设需要完善和加强。 1.4.4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急需加强 在粮食安全方面,水资源供给保障程度比较低,主要表现在灌溉需水量得不到满足,造成农田遭受干旱、粮食减产,以及灌溉水源达不到国家有关灌溉水质要求、造成农产品和农田受到污染。 现有农村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国有扬水站超期服役老化严重,存在着严重安全隐患,在265座国有扬水站中有124座需要更新改造;河道、渠道淤积严重,桥、涵、闸等配套设施使用年限较长,存在安全隐患;部分蓄水工程设施老化、堤埝破旧、冲刷严重,尤其是山区小水库病险问题尤为突出;仍有大量机井需要更新。这些农村水利工程难以继续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农村居民饮水条件和质量尚待改善,全市农村仍有214.8万人饮水未达到管网入户保证条件,有244.16万人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等状况需改善;节水工程建设速度需要加快、节水灌溉工程控制面积小、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宣传力度不够、基础薄弱,仍有近200km2水土流失急需治理。 1.4.5水利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改革完善 (1)水务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目前中心城区和新四区的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已经成立水务局的区县在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实际进展上也还存在着差距,区县的节水管理也没有得到完全的统一。在全市范围内涉水事务政出多门的局面尚未得到解决,水务一体化管理尚未理顺,因此要积极推动管理体制的改革,尽快实施水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水资源宏观调控力度不强 由于受地方利益、部门利益或眼前经济利益的驱使和水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没有完全落实的影响,虽然实施了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论证制度,但还不能做到区域的经济发展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各地区各部门的初始水权还没有确定,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案也还没有出台,一些地区和部门还存在着无序取水的状态;再生水、海水等非常规水源还没有作为水资源统一调配;还有部分已接通引滦水或公共自来水的区域,由于水价和部门自身利益的驱使,仍在大量开采宝贵的深层地下水。 (3)节水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天津市目前仍处在建设节水型城市的水平,距建设节水型社会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节水工作依靠行政措施多,公众自觉参与节水的意识和程度仍有待提高;现状节水投入多靠政府支持,运用市场手段少,节水市场化运行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