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免疫
PEG
1. 可用来检测CIC,特点是简便,特异性差,易受温度影响,PEG最终浓度为3-4%(分子量越大,PEG浓度越小);
2. 是最常用的细胞融合剂,分子量大约6000。
3. 可加速IC的形成;
补体:
1. 由肝脏或巨噬细胞产生。(抗原刺激机体不可产生!!)属于β球蛋白
2. 灭活:56℃ 30min。低温不能灭活。
3. 补体降低:
a) 消耗:SLE,冷球蛋白血症,自免性溶贫,类风关,移植排斥等;
b) 丢失:烧伤,失血,肾脏病变;
c) 合成不足:肝病,营养不良;
d) 细菌感染(G-尤甚),替代途径激活(凝聚的Ig、内毒素,菌体多糖、水解蛋白酶等可激活替代途径);
4. 补体升高:感染恢复期,恶性肿瘤(C2/3/4);心梗、病毒肝炎、糖尿病、正常妊娠则升高。
5. 补体活化:①经典:IC激活C1q,进一步激活C1r和C1s;激活顺序,142356789;经典途径激活可用C1q结合试验来检测;②MBL:MBL结合至细菌启动的途径,激活物是MBL或CRP,绕过C1途径;③旁路:C3开始。
6. CH50测定:检测的是经典途径的溶血总活性。
7. 单个补体测定:①免疫溶血法:非检测含量,而检测活性;②免疫化学法:单向免疫扩散,火箭免疫电泳,透射比浊法,散射比浊法;
8. 补体结合试验(cft):不检测补体,而是利用补体检测抗原抗体。不溶血为阳性。所用补体多为豚鼠血清;
9. 溶血反应和补体结合试验所用溶血素多为兔抗羊RBC抗体;溶血试验用2个单位的溶血素;
10. C1抑制分子缺陷,导致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11. C3a和C5a叫做过敏毒素,可作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引起过敏反应。
12. C3b与C3b受体结合后促使B细胞活化。
基因工程抗体的优点:
非异源性。
人鼠嵌合体指:Ig的人(C区)和鼠(V区)连接。
白介素
1. IL-1、6刺激肝脏细胞分泌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2. IL-2:T细胞生长因子。活化T细胞产生,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可促B细胞分泌抗体;激活NK细胞;
3. IL-4:可促进免疫球蛋白的类型转换,促进IGE转换;
4. IL-5刺激EO增殖分化;
5. IL-6支持浆细胞增殖分化,以及B细胞杂交瘤细胞增殖;
6. IL-8对中性粒有趋化作用;
7. IL4/10是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负调节细胞免疫应答;IL-10抑制IL-2合成;
细胞因子
1. 多数细胞因子以单体形式存在,以非特异方式发挥作用,不受到MHC的限制。
2. TGF-α刺激靶细胞产生IL-1,IL6;激活NK细胞;
3. TGF-β可负调节免疫应答;
4. 干扰素可抑制TH0细胞向TH2细胞转换,激活NK细胞;
B细胞
1. B细胞:
① 不成熟B细胞仅表达SmIgM;
② 成熟B细胞表面表达SmIgM, SmIgD;CD21
③ B2是外周血中的主要B细胞。
2. 功能:B1主要和免疫调节、免疫病、B细胞源性肿瘤密切相关;B2是体液免疫的执行细胞。
3. B1:CD5/19/20/22
4. B2:CD23/12/20/22
5. CD21可与EB病毒结合;
6. B细胞到浆细胞发育发生障碍,可发生选择性免疫缺陷症;
T细胞
1. Th1细胞:分泌IL-2/IFN-γ/IFN-β;Th2细胞:分泌IL-4/5/6/10;
2. 全部T细胞都表达CD2;
3. 成熟T细胞表达CD3;
4. 部分T细胞表达CD4, CD8;
5. 与绵阳红细胞结合的是CD2;
6. 记忆性T细胞表面是CD45RO;
7. 部分NK细胞表达CD2;
8. CD28主要表达在T细胞
免疫球蛋白
1. IgA:
2. IgD:低;0.2%
3. IgE:最少。
4. IgG:Fc段可与SPA结合。
5. IgM:①可激活补体;②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可增高;
冷球蛋白
4℃自发沉淀
免疫球蛋白测定
1. IgG/M/A:①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②免疫比浊法;
2. IgD:
M蛋白
1. 良性单克隆丙球蛋白常见骨髓中M蛋白;轻链病尿中增高的主要为M蛋白;
2. 多发性骨髓M蛋白不具免疫活性;
3. 理化性质单一,多无免疫活性;
4. 血清蛋白区带电泳:经典分析方法。
5. 免疫球蛋白定量:粗筛
6. 免疫电泳:鉴定的方法。取代电泳和免疫扩散电泳的结合。
7. 免疫固定电泳:鉴定的常用方法。区带电泳和特异抗血清免疫沉淀反应相结合。
k-Ig和入-Ig定量测定
主要为单项免疫扩散法和免疫比浊法。
抗原抗体反应
1. 前带现象:抗体过剩;
2. 后带反应:抗原过剩;
抗原呈递细胞:
初次应答多为DC和单核巨噬,再次应答主要是B细胞。
中性粒细胞
1. 趋化能力下降(小室法,皮窗试验):糖尿病
2. 吞噬能力下降:补体缺陷
3. 代谢能力下降:慢性肉芽肿
4. NBT(+):细菌感染(NBT测试杀菌能力),正常为5-10%;
5. 中性粒发育不良可出现慢性肉芽肿
巨噬细胞
1. 巨噬细胞直接参加2,4型超敏反应,不直接参加1.3型超敏反应。
2. 具有ADCC效应。
3. 表面受体有清道夫受体,FcγR,TLR,补体受体。
1型超敏反应
1. 变应原:选择性激活CD4+Th2细胞、B淋巴细胞;
2. 效应抗体:IgE
3. 效应细胞:BASO, EO, 肥大细胞
4. 举例:过敏性休克,皮肤过敏,呼吸道过敏。
5. 特点:具有明显的特体差异。
2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
1. 抗体:IgG, IgM。
2. 细胞:NK, 补体,巨噬细胞。
3. 举例:新生儿溶血
3型超敏反应(循环免疫复合型)
1. 抗体等:IgG, IgM,复合物,补体。
2. 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
3. 举例:血清病、链球菌感染肾小球肾炎、SLE,类风关。
4型超敏反应
1. 反应物质:无补体、抗体
2. 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
3. 举例:接触性皮炎
4. 备注:关键作用的细胞还是T细胞,活化的CD4+Th1可招募单核巨噬细胞并活化,
脱敏治疗
诱导机体产生的封闭抗体是IgG
乙肝
1. HBV DNA感染第一个出现的为HBsAg;
2. HBV存在和复制活跃的直接指标为HBcAg;
SLE
IgG,IgA升高较多
类风关
IGM增高为主
标志性抗体
SLE:①抗Sm抗体:不与活动度相关;②抗dsDNA抗体:活跃期明显升高;
DiGeorge综合征: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胚胎胸腺移植治疗有效。
结核分枝杆菌:
抗PPD抗体+,结核菌活动的重要标志。
HLA抗原
1. HLA分子多态性主要体现在多肽结合区上,而非Ig样区;
2. 1类分布较广,有核细胞。淋巴、WBC表面最多。而RBC、神经细胞、滋养层细胞则不表达。
3. 2类分布较窄,主要在B细胞,单和巨噬细胞,DC及其他APC上。
4. 检测淋巴细胞HLA抗原: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
5.
移植
1.
① 超急性排斥反应:数分钟,数小时,长至24-48小时发生;
② 急性排斥反应:数周——数月,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可缓解;
③ 亚急性排斥反应:
④ 慢性排斥反应:数月——数年,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常无效;
2. 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最主要,受者T细胞,针对移植物抗原发生免疫应答。
3.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常见于骨髓移植,骨髓中的免疫细胞攻击受体(严重免疫抑制状态)。
4. 受者对供体MHC识别,间接识别被激活的T细胞以CD4+为主。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浆细胞恶性增殖,分泌IgM增多。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
补体系统缺陷病,缺乏C1/NH,导致炎症介质产生失控。
普通易变型免疫缺陷
B细胞功能缺陷病,信号转导异常。
慢性肉芽肿:
属于原发性吞噬细胞功能缺陷。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调理、吞噬、杀伤能力受损。
ADA缺陷病
联合免疫缺陷病,ADA下降,多见于婴幼儿。
沉淀反应
1. 免疫浊度反应:要保持抗体过量,若抗原过量则不准确;
2. 单向扩散:单抗结果偏低,多抗偏高;
3. 双向扩散法:①可测定抗体效价;②抗体多,线靠近抗原孔;抗原多,线靠近抗体孔;
免疫电泳
1. 对流免疫电泳:双向免疫扩散+电泳;
2. 火箭免疫电泳:单向免疫扩散+电泳
3. 免疫电泳:定性试验:分析成分的种类和性质。
4. 免疫固定电泳: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5. 交叉免疫电泳:抗原蛋白质的定量
免疫散射比浊
颗粒直径如远小于入射波长,成为Rayleigh散射。
化学发光
1. (直接)吖啶酯类
2. (催化)碱性磷酸酶标记:底物为AMPPD。
3. (能量传递)参与氧化反应,非酶标记物,三联吡啶钌;
4. 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底物为鲁米诺。
放免与免放
1. 放免标记抗原,竞争性抑制,
2. 免放标记抗体,非竞争抑制,抗体过量。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
1. 特异光信号是长寿命荧光;
2. 蛋白质、激素、药物、肿瘤标志物、病原体抗原抗体等;
间接免疫荧光
1. 公认最有效的检测疟疾抗体的方法;
荧光抗体染色法
1. 可检测病毒及其繁殖情况
荧光染色
1. 四乙基罗丹明:橘红色,吸收570
2. 四甲基乙硫氰酸罗丹明:橙红,吸收620nm;
3. 藻红蛋白:可与FITC共用488nm激发光;
免疫应答
初次应答的APC为DC和单核巨噬细胞,
再次应答的APC为B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