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财政与金融》课程考核说明
第一部分 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
一、考核对象
本课程考核对象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学生。
二、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为平时作业,由中央电大统一布置的作业分数和由地方电大根据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确定的分数组成,占学期总成绩的30%;终结性考试即期末考试,由中央电大统一组织,期末考试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70%。
三、命题依据
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财政与金融》教学大纲,丛树海主审、陆建华、朱志忠编著、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的(2005年8月第1版)《财政与金融》教材和本考核说明。
四、考试要求
“财政与金融”是一门专门阐述、介绍财政与金融基本理论、历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财经类学科的公共基础课程,着重于理论与实务的结合,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具体要求可划分为:识记、重点掌握、一般掌握和应用四个层次。
识记:指学习后应当记住的内容,主要包括各种基本概念。
重点掌握:指在全面学习、识记的基础上需要重点理解和把握的内容。这些教学内容是学习财政与金融学科必须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的知识体系。
一般掌握:指在识记、基重点掌握之外的需要一般理解和把握的相关教学内容,以保证掌握学科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应用:指某些章节在学习基本理论、历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需要灵活应用的内容,强调的是财政与金融学科的实务性。
五、命题原则
1.本课程的考试命题在《财政与金融》教学大纲、本考核说明和文字教材范围之内。按照重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既考查对基本知识的识记能力,又考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试卷将尽可能兼顾各个能力层次。在一份试卷中,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0%左右,重点掌握占50%左右,一般掌握占20%左右,应用占10%左右。
3.考核要合理安排题型的比重。形成性考核题型一般为: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和计算题,旨在尽量减少做题的工作量,增加学生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终结性考核题型分为:名词解释、填空题、单项选择、多项选择、改错、简答题和计算题七种,旨在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一份试卷中,各题型所占的分数比例大致为:名词解释15%,填空题20%, 单项选择10%,多项选择10%,判断正误并改错10%,问答题25%,计算题10%。
4.试题的能力层次和题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各题型中,都可以含有不同能力层次的题目。命题时通常要作到两者兼顾,尽可能在一份试卷中保持结构的合理性。
六、考核形式
形成性考核为平时作业等形式;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时限为120分钟。
第二部分 课程考核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 财政概述
一、考核知识点:
1.财政的产生与财政的发展
2.财政的特征
3. 财政的职能
二、考核要求:
识记:财政的含义;财政职能的概念:
重点掌握:财政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财政的特征。
一般掌握:财政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四种社会形态。
第二章 财政收入
一、考核知识点:
1.财政收入的分类
2. 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二、考核要求:
识记: 财政收入
重点掌握:财政收入的分类
一般掌握: 影响财政收入数量的下限因素;影响财政收入数量的上限因素。
第三章 税收
一、考核知识点:
1. 税收的概念与形式特征
2. 税制的要素
3.税收的分类
4.流转税
5. 所得税
6. 其他课税
二、考核要求:
识记:税收、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起征点、免征额、流转税、所得税
重点掌握:税收的特征;税制要素;
一般掌握:税收的分类
应用:应征税收的计算
第四章 国债
一、考核知识点:
1. 国债的概念与特征
2.国债的规模
3.国债制度
二、考核要求:
识记: 国债、固定利率国债、市场利率国债、保值国债、平价发行、折价发行、溢价发行
重点掌握:国债的含义;国债的特征
一般掌握: 国债的种类;我国国债状况
第五章 财政支出总论
一、考核知识点:
1.财政支出分类
2.财政支出的经济影响
3.财政支出的原则
4. 财政支出效益分析
5. 政府采购制度
二、考核要求:
识记:财政支出、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政府采购、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消费性支出
重点掌握:财政支出的分类;财政支出的原则
一般掌握: 财政支出的经济影响;政府采购制度的特点
第六章 购买性支出
一、考核知识点:
1.行政管理支出的概念与内客
2.国防经费支出的概念与内容
3.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性质与内容
4.财政投资性支出
二、考核要求:
识记: 行政管理支出、国防经费支出、财政投资性支出
重点掌握:行政管理费与国防经费支出的性质
一般掌握: 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内容按支出的用途分类包括的内容
第七章 转移性支出
一、考核知识点:
1.社会保障的概念与内容
2.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与筹资模式
3.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模式
4.财政补贴的性质与内容
二、考核要求:
识记: 社会保障
重点掌握: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与筹资模式;财政补贴的性质
一般掌握:我国财政补贴制度的实践与改革;财政补贴的性质与内容
第八章 国家预算和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一、考核知识点:
1.国家预算的概念与组成
2.国家预算的原则
3.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4.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
5.预算外资金的概念、内容和特点
6.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与实质
7.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类型
二、考核要求:
识记: 国家预算、单式预算、复式预算、决算、预算外资金
重点掌握: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与实质;国家预算的原则
一般掌握: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类型;国家预算的编制
第九章 财政政策和财政平衡
一、考核知识点:
1.财政政策与财政目标
2.财政政策工具
3.财政收支平衡的概念
4.财政赤字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二、考核要求:
识记: 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财政政策、决算赤字、预算赤字
重点掌握:财政政策工具分为财政措施和财政信用措施的主要内容
一般掌握:财政目标的概念与特点。
第十章 金融导论
一、考核知识点:
1.金融的概念
2.货币
3.信用
4.金融机构和银行
5.信用形式
6.金融工具
7. 信用的职能
8. 利息和利息率
二、考核要求:
识记:金融、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工具、利息、利息率、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民间信用
重点掌握:信用的职能;利率的作用
一般掌握:利率的种类;利率的制定
第十一 货币的供给与需求
一、考核知识点:
1.我国货币流通的两大领域
2.货币层次划分
3. 货币的需求与货币供给
4.衡量货币流通状况的标志
二、考核要求:
识记:现金流通、转账结算、货币需求、货币供给、纸币流通规律
重点掌握:制约货币供应量的因素;纸币流通规律
一般掌握: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重要作用;衡量货币流通状况的标志
应用:马克思的货币需要量公式
第十二章 金融机构体系
一、考核知识点:
1.现代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2. 政策性金融机构
3.我国银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
二、考核要求:
识记: 政策性金融机构、银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
重点掌握: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我国银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
一般掌握:商业银行具有信用创造功能;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
第十三章 商业银行
一、考核知识点:
1.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2.商业银行业务
3.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与收缩
4.商业银行的管理原则与方法
二、考核要求:
识记: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原始存款、派生存款
重点掌握: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与收缩
一般掌握:商业银行的管理原则与方法;制约信用扩张与收缩的因素
应用:派生存款总量的计算步骤与方法
第十四章 中央银行
一、考核知识点:
1.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2.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3.中央银行的组织结构
4.中央银行业务
5.货币政策与货币政策传导
二、考核要求:
识记: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目标
重点掌握: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货币政策及其制定的依据
一般掌握: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货币政策传导;中央银行业务
应用: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计算方法
第十五章 信托与保险
一、考核知识点:
1.信托的概念、成立、特点
2.信托的职能与分类
3.信托业务
4.保险的概念、职能和种类
5.保险公司
二、考核要求:
识记: 信托、保险、保险公司
重点掌握:信托的成立应具备三要素;信托的职能;保险的职能
一般掌握:保险公司设立的条件;保险的种类;保险经营规则
第十六章 金融市场
一、考核知识点:
1.金融市场概念、融资方式及功能
2.金融市场的参与者
3.金融市场的分类
4.货币市场
5.资本市场,
6.黄金与外汇市场
二、考核要求:
识记: 金融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黄金市场、外汇市场、现货交易、期货交易、信用交易、期权交易、期外汇交易、远期外汇交易、套汇交易、套利交易
重点掌握:金融市场概念、融资方式及功能;资本市场的概念与特点
一般掌握:金融市场的分类;资本市场的业务;货币市场的概念与特点
应用:票据贴现付现额的计算方法。
第十七章 通货膨胀
一、考核知识点:
1.通货膨胀的概念
2通货膨胀的度量
3.通货膨胀成因
4.通货膨胀的效应与治理
二、考核要求:
识记: 通货膨胀
重点掌握: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般掌握: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负效应;治理通货膨胀的一般措施
第十八章 国际金融
一、考核知识点:
1.外汇及其作用
2.外汇汇率
3.影响汇率波动的基本因素
4.国际收支
5.国际融资
6.国际金融市场与跨国银行
二、考核要求:
识记:外汇、汇率、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表、贸易收支、国际金融市场、跨国银行
重点掌握:影响汇率波动的基本因素;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手段
一般掌握:外汇的作用;国际收支平衡表及其内容;国际融资的发展及其成因
第三部分 试题类型及规范解答举例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
信托:
二、 填空题(每空1分)
财政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为标准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 支出、 支出和 支出三类。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1.财政是以( )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a、 国家 b、企业 c、个人 d、法人
2.派生存款的策源地是( )。
a、 中央银行 b、商业银行
c、专业银行 d、政策性银行
四、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
1.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的内容有( )。
a、 社会保险 b、社会救助 c、社会福利中的一部分
d、社会优抚 e、社会分配
2.中央银行具有( )职能。
政策 b、资源配置 c、管理 d、分配 e、服务
五、改错题(每题2分)
1.中央国库业务由财政部代理。
2.保险是一种经济管理制度。
六、简答题
1.简述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及其实质。(6分)
2.西方国家通货膨胀的成因理论有哪些?简单说明。(7分)
七、计算题
一张票据面额为20000元,60天后到期,年贴现率为
10%,计算:银行向持票人的付现额为多少?(5分)
附:《 财政与金融 》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
信托:是财产的所有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通过鉴定合格,将其财产委托信托机构全权代为经营、管理或处理的行为。
二、 填空题(每空1分)
以财政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为标准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补偿性 支出、消费性支出和积累性支出三类。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1.财政是以( a )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b、 国家 b、企业 c、个人 d、法人
2.派生存款的策源地是( b )。
b、 中央银行 b、商业银行
c、专业银行 d、政策性银行
四、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
1.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的内容有( abcd )。
b、 社会保险 b、社会救助 c、社会福利中的一部分
d、社会优抚 e、社会分配
2.中央银行具有( ace )职能。
a、 政策 b、资源配置 c、管理 d、分配 e、服务
五、改错题(每题2分)
1.中央国库业务由财政部代理。
“财政部”改为“中国人民银行”
2.保险是一种经济管理制度。
“管理”改为“补偿”
六、简答题
1.简述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及其实质。
答: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是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规定预算收支范围和预算管理职权的一项根本制度。 (4分)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是处理预算资金分配和管理上的集权与分权,集中与分散的关系问题。(2分)
2. 西方国家通货膨胀的成因理论有哪些?简单说明。
答:需求拉上论:经济运行过程中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社会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而引起的币贬值,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2分)
成本推动论:社会商品和劳务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因生产成本提高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的上涨。(1分)
菲利普斯曲线论:即使社会尚未充分就业,同样可能产生通货膨胀,而且物价上涨率与失业率循反方向移动弗里德曼提出“自然失业率”理论,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修正:当实际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时,物价不断上升,反之,相反。 (2分)
结构失调论: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由于需求结构变化,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 (1分)
国际传导论:现代社会国际经济交往增多,一国通货膨胀很容易通过各种渠道传导至他国,引起他国共同发生通货膨胀 。 (1分)
七、计算题
一张票据面额为20000元,60天后到期,年贴现率为10%,计算:银行向持票人的付现额为多少?
解:贴现付现额=20000×(1-10%×60/360)=19666.67(元)(5分)
1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