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提升江北“都市经济”综合竞争力举措研究_许会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1763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升江北“都市经济”综合竞争力举措研究_许会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提升江北“都市经济”综合竞争力举措研究_许会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提升江北“都市经济”综合竞争力举措研究_许会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06SANJIANGFORUM产业经济提升江北“都市经济”综合竞争力举措研究许会祥“都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是一个城市(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它城市(地区)相比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的能力,是决定未来都市能级和发展高度的关键所在。宁波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也是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 中定位的综合性全球城市,承担着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重要任务。江北区是宁波的中心城区,作为北联余慈、接轨上海、辐射舟山的北门户区,在宁波都市圈中战略地位愈发突出,有条件且有必要承载更高的功能定位,发挥更大的特色

2、作用。江北区提升“都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是建设创智和美城区的必由之路、区域竞争新格局下争先进位的基本前提、突破现有发展要素制约的现实需要,也会为宁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提供重要支撑。一、江北“都市经济”发展现状近年来,江北区聚焦四大核心功能培育,深入实施“五化联动”、统筹推进“五大建设”,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但仍面临着经济规模不大、城区首位度不高、要素瓶颈制约凸显等问题。1.经济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22年,江北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60.3亿元,同比增长4.9%(见图1),过去六年中有四年增速排名全市第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美元。三次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实现

3、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847.2亿元,增长18.1%,其中出口570.7亿元,增长20.1%,增速均位列全市第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美元,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2.发展质量在大都市圈中名列前茅。着力打造“5G+工业互联网”和“光学膜材料”标志性产业链,形成新材料等四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港航物流等六大高端服务业集群,连续三年入选省服务业强区(见图2)。企业培育扶强力度持续增强,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A股上市企业10家,金田集团成为千亿级龙头企业。“亩均论英雄”工作走在省市前列,都市楼宇亩均税收突破每平方米2000元,规上工业亩均税收接近

4、40万元。【摘要】“都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是决定未来都市能级和发展高度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构建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分析研判宁波市江北区“都市经济”综合竞争力优劣势,借鉴国内先进城区发展经验,提出突破要素制约瓶颈、全面提升江北区“都市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六条路径。【关键词】宁波市江北区都市经济综合竞争力举措作者许会祥,宁波市江北区委副书记、区长。(浙江宁波315020)3三江论坛2023.06产业经济图2江北区2018-2022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和企业数量图3.创新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入 围 全 省 创 造 力 十 强 县(市、区),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2%。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

5、院等高能级平台投用,4家众创空间被评定为国家级,建成全市首个人才服务综合体人才之家。全区人才总量达到17.4万人,新引育顶尖人才22人、高端创业创新团队103个,新引进全职海外院士、自主申报入选国家级引才计划、国家级人才培养计划和省领军型创业创新团队四项实现破零。4.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持续改善。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79480元、48088元,倍差1.65(见图3),城镇居民就业形势保持稳定。教文卫事业优质均衡发展。首批通过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验收。组建区域“1+8医共体”,区中医院挂牌运行,区急救中心基本建成运行。宁波音乐港、外滩时尚港建设加快推进,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居全市前列

6、。助残品牌“恰如家”获全国“残疾人之家”荣誉称号。二、江北“都市经济”竞争力评价(一)竞争力评价模型选择本研究基于前文关于“都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本质及内涵阐述,借鉴赛迪顾问 投资竞争力百强区评价指标体系,以IMD(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及波特模型等国际主流评价模型为基础,从综合竞争力角度出发,兼顾现状与潜力、规模与质量、直接与间接等多种维度,设计以下评价模型(见表1)。图1江北区2015-2022年GDP总量和增速图图3江北区2015-2022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图42023.06SANJIANGFORUM(二)江北“都市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定量评价从6个一级指标看,除“经济发展”和“人才吸

7、引”外,有4个指标得分超过60分,“对外开放”指标得分82.27分;“科技创新”和“政务环境”评分在70分以上。从20个二级指标看,在竞争力具体环节上强弱分布不均衡。得分最高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五年累计征收土地面积”三个指标甚至高于天河区,优势突出;而排名最低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商务写字楼宇面积”“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指标得分均低于35分,注:1.本表格采用的评价计算方法是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评价地区竞争力的排序打分法;2.由于客观原因无法将百强区数据全部收集整理,只能相对模糊化处理,将综合竞争力“百强区”排名第一的广州天河区所有指标设为100分,排名末位的烟台

8、芝罘区所有指标设为60分,以计算在本指标体系下江北区都市经济竞争力所处位置,基本上可以客观反映江北区竞争力所处位置;3.表格所列人均指标按“七普”常住人口计算,增长率按过去5年平均增速计算;4.与赛迪“百强区”评价模型相比,本模型更侧重于经济发展,因此模型总分采取加权平均值算法,经济发展类别权数设为0.5,其他五个类别权数设为0.1。产业经济表1江北“都市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表(2021年数据)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江北区天河区芝罘区分项综合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亿元)829.46012.21097.257.8248.64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7.792.5279.7322.40规模以上工

9、业增加值(亿元)193938.3383.1946.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8.12119.138.95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3.462.822.199.00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户)197.6281.78224.1941.53对外开放人均消费支出(万元)4.055.433.2175.1782.27人均实际利用外资(美元)458562.85278.2685.26国内招商引资实到资金(亿元)237.31163.8817462.56进出口贸易总额(亿元)728.4689.55169.3899.00人才总量占常住人口比重(%)35.642.993273.10科技创新70.35政务环境政府公开

10、信息数量874510110437890.4770.93政务审批优化数量31837690103272.92“网上办”实现率(%)9799.7797.5849.41要素保障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亿元)79.3160.5675.4461.8165.14五年累计征收土地面积(万亩)1.050.110.699.00商务写字楼宇面积(万平方米)90130056034.59人才吸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76971892065658785.0059.02房价收入比16.6320.187.2170.94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2.536.614.5421.11总分59.095三江论坛2023.06大大拉低了对

11、应一级指标的得分。(三)江北“都市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定性评价其一,江北区竞争力长板和短板同样突出。对外贸易、科技创新和政务环境三个维度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也是江北区的核心竞争力;产业结构和人才吸引方面劣势明显,尤其是服务业和就业还有巨大提升空间。其二,发展质量总体较好,但规模效应不足。江北区质量型、增速型指标总体表现优异,但总量型、规模性指标劣势明显,都市经济集聚能力有待提高。其三,江北区竞争潜力较强。核心竞争力优势明显,科技创新指数处于较高位势,要素保障能力基本合格,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明确,综合竞争力具备充足提升条件。作为宁波核心城区之一,江北区只有加快重塑中心城区的极核功能,发挥优势

12、补齐短板,全面提升“都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区域竞争格局中脱颖而出、争先进位,实现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创智和美城区宏伟目标。三、国内典型经验借鉴基于对深圳南山区、杭州上城区、南京江宁区、青岛黄岛区、广州天河区等诸多“都市经济”综合竞争力公认强区发展经验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两条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基本路径。一是围绕比较优势做强核心竞争力,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如江宁区利用自身科教资源优势吸引创新要素集聚,带动产业、人气全面发展;南山区尽量放大龙头企业和链主型企业在产业链上的绝对优势,将优势产业转化为优势产业链。二是发现问题补齐短板,构建更加全面均衡的竞争力体系。如上城区通过优化区划调整,

13、与江干区合并后发展空间从18平方公里拓展至122平方公里,使得拥江布局得以最大限度整体推进,补齐发展空间不足的最大短板;黄岛区在政府层面强势推动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反而将原本的短板转化为区域竞争力比较优势。两条破解要素制约,特别是发展空间瓶颈的路径。一是争取增量。例如争取重大战略规划和政策落地,向上争取新增用地和环境容量;或是推动行政区划调整,优化和做大发展空间;或是争取重大项目布局,利用上级用地指标。二是盘活存量。各地做法基本一致,都是通过“腾笼换鸟”更新低效工业用地,差别只是具体形式和执行程度。余杭区通过实施工业用地有机更新“3655”梧桐计划,以政府主导、企业自主、社会资本参与等三种改造模

14、式,计划利用三年时间有机更新工业用地6000亩,新建产业空间500万平方米。北京经开区率先探路工业用地城市更新模式,两年盘活土地266公顷,形成了平台公司收储回购、多元主体合作更新、产权单位自主更新、政府引导更新四种工业用地城市更新模式。一点“有人才有未来”的共识。几乎所有先发城区都将高端人才列为核心争夺选项,围绕创新创业高地的人才竞争,已从靠打“价格战”“政策战”,逐步演变为“人才生态环境战”。惠州利用建设两个国家重大科学装置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的有利契机,吸引相关研究领域的顶尖人才落地实验室,其中包括诺奖得主乔治 斯穆特惠州工作站。因此,江

15、北区应综合借鉴先进城区的发展经验,产业体系打造上可借鉴上城区经验,坚持数创赋能,构筑具有江北特色的都市经济新体系。企业服务上应学习南山模式,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地提升区内重点企业能级,使之成为都市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人才引进上应参照江宁区做法,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在抢人大战中赢得先机。营商环境打造上可参考黄岛区做法,跳出宁波看江北,对标全国一流,在宁波都市圈范围内形成差异化的软环境比较优势。总部经济方面可借鉴天河区经验,着力打造楼宇经济,力争加入中国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城区联盟,打造宁波楼宇经济引领区,进而拉动服务业规模和质量双提升,补齐都市经济服务业短板。四、提升江北“都市经济”综合竞争

16、力的总体思考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市重大战略部署,以争创“重要窗口”实践样板、共同富裕先行标兵、都市经济高地、拥江未来之城、国际人文客厅为统揽,全面推进三个“一号工程”建设,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要素集聚引力,增强城区辐射能力,推动产业提质升级,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探索具有江北特色的城区竞争力提升路径,力争通过三年时间,把江北区建成体制机制完善、产业结构合理、经济社会发展均衡、创新创业氛围良好、城区特色鲜明的国内综合竞争力百强城区,全面实现“两个领先”都市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城区建设走产业经济62023.06SANJIANGFORU

17、M产业经济在省市前列。要乘势而上跨步迈入千亿城区俱乐部。都市工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形成若干个在全市及行业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特色平台,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省、市平均水平,力争三年时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都市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要数字赋能建成全省领先创新型城区。推动数字经济成为引领都市经济的关键力量,建成全省领先的数字经济科创高地;全面深化数字化和工业化融合,两化融合指数进一步提升;加快建设“北岸滨水创新带”,全域创新生态体系基本形成,每年新增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万名,打造新兴产业集群为引领、三大百亿级产业集群为支撑、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的都市经济

18、体系。要补齐短板创建综合竞争力百强城区。进一步整合要素资源,重塑都市经济空间格局,推动要素向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倾斜,推动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向高端、链式、集群方向发展;突出放大核心城区比较优势,发挥现代服务业聚合作用,力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补齐服务业占比短板。要开放合作建设共同富裕先行标兵。深挖新一轮街道行政区划调整潜在红利,推进新型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全域景区化建设,着力提升各类城市、产业、开放平台能级和辐射力,带动拉伸城市框架,做优城乡品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力争城镇化率达到85%;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重、引资引智并举、引进来和走出去互促,在内引外联、互利共

19、赢中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对外影响力。五、提升江北“都市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实现路径(一)数创赋能先进智造,打造特色高端制造业集群对接融入宁波产业集群建设,坚持数字赋能驱动和实体实业支撑,围绕产业链条化延伸、规模化集聚、高端化发展,推动形成以信息技术产业、生命健康产业2个新兴产业集群为引领,以新材料、高端装备和数字经济三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发展为主体的“3+2”都市工业体系,到202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1.打造“3+2”都市工业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借鉴上城区打造产业体系经验,进一步提升江北区都市工业发展引擎。巩固提升新材料产业。支持金田集团创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聚焦“中国膜都

20、”建设,进一步完善膜材料全产业链布局;巩固稀土永磁材料产业优势,加快新产品、新应用场景的迭代升级。推动高端装备产业成套化发展。突破发展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面向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需求,开发自动化成套装备及系统集成产品,推动零部件企业向部件、模块和总成方向拓展,进一步提升装备制造企业产业链地位和市场议价能力。全力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以前洋经济开发区为引领,柯力物联网产业园、洪塘湾数字经济集聚区、甬江数字经济产业园、文创港四地联动,“一核多点”集聚发展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服务产业。到2025年,打造全省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建成江北区软件信息产业园。突破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支持优势企业前瞻性布局5G新产

21、业 周 期,鼓 励 区 内 企 业 开 展“5G+工 业 互 联 网”“5G+智能制造”试点,依托小家电、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基于5G技术的终端产品。培育壮大生命健康产业。重点发展实用新型体外诊断试剂等生化产品,以及管制注射剂玻璃瓶、口腔医疗设备、负压救护车等医疗器械,培育引进智能诊断设备、便携式可穿戴智能设备、医疗机器人等领域优质企业,建成宁波重要生命健康制造产业基地。2.抢滩布局未来产业提升发展聚变想象空间。深度布局区块链产业。支持建设宁波市区块链赋能中心,构建面向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区块链孵化平台,在区块链+智能制造、区块链+可信制造、区块链+产品追溯防伪等领域打造一批标杆应用场景

22、示范项目。前瞻布局氢能产业。依托宁波氢能研究院落户江北的有利契机,利用宁波发展氢能产业的特殊优势,主动对接国内先进科创平台和大学院校,力争更多氢能创新资源集聚江北,在氢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以及制储氢关键技术研发中贡献江北力量。加快布局空天信息产业。高标准建设国家北斗数据中心浙江省分中心,推进北斗卫星导航体系终端产品开发和数据服务,培育具有较强延展性的空天信息产业链。择机布局元宇宙产业。依托江北数字经济和工业互联网产业基础,引导现有优势企业在数字孪生、视觉交互等元宇宙通用技术方面加大研发投入,鼓励拓展虚拟现实在工业、医疗、旅游方面应用场景,盘7三江论坛2023.06产业经济活闲置资源孵化

23、和培育一批进军元宇宙赛道的创新型中小企业。3加快培育和引进“链主”“链核”骨干企业。深化树强扶优和招大引强战略,加快实施“凤凰行动”江北升级版,新增一批市场占有率高、抗风险能力强的“链主”“链核”型企业。充分借鉴南山区企业培育成功模式,打造具有江北特色的企业培育政策体系,通过政策优惠、要素优先、服务优待的举措,培育一批更具国际国内影响力的龙头骨干企业。支持金田集团晋级国家级“领航企业”,扶持三星奥克斯、爱柯迪等企业向百亿级企业迈进。探索工业五十强企业从评选制向培育制转型,明确企业发展思路和分阶段目标,支持梯队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参股等方式整合产业链资源,培育具有较强品牌效应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工业

24、总部企业。瞄准招商方向,重点招引数字经济、智能系统与终端、新材料等产业链引擎性项目,突破招引创新型、总部类、高税源等“小而精”“小而美”项目,争取招引世界500强、央企国企、行业龙头和独角兽企业。培植单项冠军后备梯队,对标国家、省市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评选标准,引导企业长期专注擅长领域,动态储备一批具有关键核心技术、较高市场占有率、较强成长性的细分市场领跑企业。4推动“优势产业”向“优势产业链”延伸。全力打造标志性产业链。借力省市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深耕光学膜、智能传感两条数字经济产业链,新培育壮大磁性材料、工业互联网两条数字经济产业链。围绕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

25、、区块链等前沿产业,谋划打造若干特色产业链。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以强链补链为抓手,鼓励区内重点骨干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优先保障延链、补链、强链项目要素需求,推动主导产业向主导产业链再向优势产业链转化。(二)创新集聚融合发展,构建新兴现代服务业体系对接融入宁波服务业倍增发展行动,紧扣江北区建设“创智之城、和美江北”的总体定位,坚持创新、融合、集聚、特色发展,着力构建与核心城区地位相匹配的“223”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750亿元。1.推动现代商贸与现代物流协同发展。转型发展现代商贸业。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大力鼓励商贸和物流企业走出去,积极开

26、拓RCEP国家、“一带一路”国家等新兴市场。抢抓宁波创建“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契机,放大前洋经济开发区平台集聚效应,发展以B2B产业电商为主导的大宗商品垂直电商,探索“跨境电商+海外仓”等融合发展模式。构建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资金链“四链融合”的电商创新生态。加快传统商贸业升级和新零售发展,促进智慧零售、跨界零售、无人零售等新业态发展。优化发展现代物流业。融入宁波打造链接国际的全球枢纽战略,巩固壮大港航物流业基础,拓展宁波火车北站货运枢纽功能,探索推动江海、海铁联运功能链接。发展港航平台型经济,谋划打造全市港航服务业集聚区。适度布局发展供应链物流、电商物流和冷链物流,推动物流企业平台化和现

27、代化发展。2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集聚发展高端商务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借鉴天河区成功经验扶持本土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发展升级为总部企业,依托增量楼宇空间,以核心区特色楼宇为载体,发展工程咨询、城市规划、建筑和市政设计等专业服务业,引进和培育国内外知名法律、会计、智库咨询等商务服务企业。精耕人力资源服务业,以人力资源产业园为核心,引进集职业教育、人事外包、管理培训、软件开发等上下游企业,打造宁波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高地。创新发展金融保险业。依托泛老外滩金融保险创新港建设,做大做强保险、基金、证券等产业,加快各类金融机构集聚。推动保险业创新发展,促进保险产品创新及配套服务延伸。发展科技金融

28、、航运金融、供应链金融、大数据金融等新金融业态,鼓励辖区金融机构探索实施“创投+孵化”、投贷联动、专利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创新。3深入挖掘文创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潜力。打造特色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围绕现代音乐、广告创意、时尚设计、数字传媒、特色影视等,打造江北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科技及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检验检测认证、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产业,建立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提升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力发展休闲健康产业。着力培育运动休闲,大力发展康养旅游产业。推进旅游与体育、工业、农业、文化、康养、现代科技等产业深度融合,打响“休闲江北”品牌。820

29、23.06SANJIANGFORUM4.加速服务业内外部深度融合。依托现有产业、行业和企业,立足于激发和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市场需求,顺应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大力发展“商贸+”“文化+”“物流+”“金融+”“科技+”,推动服务业内部领域交叉渗透和资源整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升科技及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发挥捷创、宁波水表两家省级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试点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支持制造业企业向服务业领域拓展,培育一批“两业融合”型市场主体。瞄准农村电商、农村物流、乡村旅游等重点方向,推进服务业和农业融合互促。(三)构筑都市创新动力源,建设全域全链创新体系深入实施创新

30、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加快构建全域全链全要素创新生态体系,超常规构筑都市创新创业动力源,大力提升滨水品质之城科技竞争力,到2025年,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以上。1加快引进和提升高能级科创平台。合理布局创新空间。深度融入甬江科创大走廊建设,强化与市域创新资源联动,链接创新要素、强化创新策源,布局建设“北岸滨水创新带”和点状创新单元,打造全省领先的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国内一流的膜材料科创高地。加快高能级平台建设。加快浙江前洋经济开发区建设,围绕产业互联网、汽车零部件、智能系统与终端、工业物联网、医疗装备等重点领域,加快创新资源和人才集聚。聚焦重点领域招引科创资源。放眼全球

31、创新链,联动省市创新资源,围绕“一网一膜”、磁性材料、数字经济、工业物联网、氢能与燃料电池、地理信息、元宇宙等重点领域,招引一批学科领军人才设立立实验室、工作站,争取布局一批工程化平台、装备实验室等科研基础设施。2聚焦关键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加大企业技术攻关能力。建立重点产业链靶向技术攻关清单,分类实施重大科技任务攻关行动。迭代编制关键核心技术“三色图”,探索创新联合体等攻关新模式。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紧密协作,积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市重大科技项目。围绕关键环节加大攻关力度。围绕新材料、工业物联网、高端装备等关键领域,重点突破新型铜合金材料、稀土永磁材料、光学反射膜、智能传感器、

32、工业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攻关。3持续加大科技开放合作水平。深度嵌入全球创新网络。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跨国技术并购,引导企业通过自建、合资、并购、参股等方式建设海外研发机构、海外孵化器等协同创新平台,引进海外知名创新平台在区内设立分中心。深度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抢抓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机遇,主动对接上海科创资源,在智能装备、工业互联网、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推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课题研究等方面合作。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等区域中心对接,力争市级合作平台落地江北,积极融入杭甬“双城记”科技创新合作,谋划布局“科创飞地”,构建“创新共同体”。(四)突破发展要素制约,强化都市经济支

33、撑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着力争取信息、政策等显性或隐形条件,创造高端要素集聚环境,全面提升江北区高端要素支撑能力,着力破解土地、环境等传统要素制约,到2025年,都市经济支撑能力全面提升。1突出人才在要素争夺中的核心地位。着力集聚数字经济科创人才。围绕打造全省领先的数字经济高地目标,深入实施北岸精英数字经济人才专项引进行动,借鉴江宁区人才引进工作经验,探索成立浙江首个区级人才集团,瞄准5G、区块链、空天信息、直播经济等领域,加快引进全球顶尖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型企业家和青年创新人才等各类人才。加快集聚都市工业各类人才。重点面向新材料、高端装备、汽车零部件和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培育一批行

34、业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突出集聚现代服务高端人才。引育一批具有世界眼光、国际视野、全球资源的高端服务人才,培育一批高端专业服务品牌机构。结合江北总部经济培育行动,加快总部经济人才的培养集聚,鼓励以项目形式引进一批企业高管和运营团队。2全力争取高端要素集聚。提升信息获取能力。充分利用宁波计划单列获得“信息早一拍”优势,加大与市层面汇报沟通力度,确保与中央和国家对口部委重大信息紧密衔接。加大与国内高端智库、国家行业协会、头部科创媒体等平台合作紧度和交流密度,密切跟踪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发展态势,积极参与或举办相关论坛,多渠道收集优质项目落地信息。抓住央企加快改革转型契机,围绕

35、江北都市经济发展方向,深化与重点央企合作深度广度,积极谋产业经济9三江论坛2023.06产业经济划央地合作重大项目。向上争取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重大定位和项目布局,统筹推进一批引领型机制和政策创新,全力争取一批政策试点,努力提升江北示范引领作用。主动对接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等6大国家级重大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江北区的参与度和融合度,努力争取相关政策。3破解基础要素制约瓶颈。着力提升城区都市经济承载力。围绕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和极核功能,实施“一带两轴三核四片”空间布局战略,构筑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各类要素有序配置、产城人文紧密融合的区域发展新格局。高标准实

36、施江北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加强规划管控和整体设计,统筹生产力布局和各类生产要素配置,注重提高城市风貌和美学品位,加快建设精而强、富而美的高品质城市。高质量实施工业用地有机更新。加快低效资源盘活和产业升级置换,积极探索工业用地城市更新新模式。构建工业园区低效用地退出机制,鼓励国资平台盘活低效闲置资源。鼓励工业地块开展改造更新,适当提高容积率,建造复合功能一体的都市工业楼宇,推动工业上楼。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完善工业企业分类综合评价体系,评价对象向工业区块(园区、地块)拓展,加强评价结果应用,建立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机制,建立企业效益与生产要素分配、激励奖惩等挂钩联动机制

37、,引导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倾斜。(五)推动政府理念转变,营造最优营商环境进一步升华城市治理理念,利用数字化改革工作深入推进有利契机,进一步示范“放管服”内生化改革动力,从规划、政策、考核等方面强化都市经济发展保障,对标新加坡和深圳等国际国内一流城市,打造最优营商环境。1推动发展理念转变。利用好宁波市营商环境先行先试的有利契机,借鉴黄岛区打造北方营商环境第一区改革经验,坚持创新驱动、系统协同、绿色低碳、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治理目标、领域、重心、方法和技术等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治理理念体系,为全省、全市提供治理理念再升华的江北样本。转变干部队伍思维理念。不断提升江北党员干部的服务水平和意识,切实提

38、高干部认识市场、利用市场、尊重市场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干部敢想敢试的魄力和狠抓落实的作风。打造包容开放生态理念。推动社会各层级、市场各领域、政府各部门的开放合作,实现党政机关内部高效协同,党政机关与社会、企业高效协同,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高效协同,形成全社会共享共赢开放成果的良好氛围。2推动数字化政府打造。推动政府职能重塑、流程再造、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完善数字政府建设架构体系,建设数字化治理先行区。提升区级公共数据平台能力,完善政务云架构,健全数据开放共享体系,加强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汇聚融合、一体管理,健全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统筹江北政务信息基础设施“一张网”建设,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

39、省通办”“跨省通办”,打造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全过程监控、“好差评”闭环的在线政务服务体系,提升行政服务移动平台融合集成水平。做好医疗健康、医保、社保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云资源保障工作。推进电子政务网络改造升级。3推动市场化制度营造。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根据国资国企不同属性和功能,推进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和协同化发展,引领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性支撑项目、功能性民生领域布局,做强做优做大区属国有企业,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分层分类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融合发展。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系统清理各类显性隐性壁垒,在基础设施、社

40、会事业、金融服务业等领域大幅放宽市场准入。着力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实施信用“531X”工程,完善“信易贷”平台功能,推进信用建设制度化、信用信息融合化和信用应用协同化。4推动法治化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江北区营商环境政策体系,尤其要加强程序性规制建设,全面清理不合时宜甚至阻碍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法律规章。完善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组织的政策和法律规范。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积极应用“互联网+”收集企业群众的意见,针对出现的问题分门别类,做到重点整改,更好地对知识产权进行立法保护。加快推动修改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投融资方面对法律法规,确定民营企业“法无禁止即可准入”的原则。通过法律宣讲、调研、座谈等方式,为企业提供精准法律服务,提高企业风险意识、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营造依法决策、依法办事、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法治环境。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