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重庆社会科学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2011年第4期 总第197期全国视野重庆个性文化生产就是关于“文化”的生产,即生产文化产品的一种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生产是精神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与物质生产相对应的概念,它具有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种特性,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是人类文明性的一个重要指针。考察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文化生产的具体内容和独特形式,可以对人类文化生产发展史作出一个基本判断:人类文化生产发展史实际上就是媒介影响文化的发展史,是文化生产媒介化发展演变的过程,也是一部文化的媒介生产史。在此,尝试从媒介生产这个全新的角度对文化生产历史进行重新梳理,把媒介的变更发展对应嵌入文化相应的变更发展中,进而解析媒介文化生产方式的演进轨迹。一、远古时代的身体媒介与部落化生产“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这是原始人类面临着严酷的生存环境考验的生动写照。当时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生产工具简陋,生产经验有限,劳动技能很低,原始人类利用自己的身体和简陋的工具与恶劣的生存环境搏斗,并自发地形成群集生活形态,并进一步发展成部落化的生存状态。这种物质生产水平决定着当时的文化生产的状况。这决定了远古时代的文化生产只能是简单贫乏的、自发且指向单一的。所谓的文化生产都是依附并服务于生存这个目的,并贯穿于远古时代各种文化形式当中。在远古时代,产生了巫术仪式和神话传说这两种原始文化形态。例如,为了文化生产的媒介演变及其发展*The MediaEvolutionandIts Developmentof Cultural Production曾建辉内容提要人类文化生产史是媒介影响文化的发展史,是文化生产媒介化发展演变的过程,也是一部文化的媒介生产史。从古代到当代,随着媒介发达程度的提高,媒介在文化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制约作用,在当代已经形成新媒介文化生产方式。关键词 文化生产 媒介 演变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西桂林541004Zeng JianhuiAbstract:The history of human cultural production is actually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that the media influence onculture,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cultural production media,and the cultural media production history.From ancient tomodern,as the improvementof the media,itis playing a more and more big role of constraintin the cultural production andhas formednew mediacultural productionmode inthe contemporary.Key words:cultural production,media,evolution*该标题为重庆社会科学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论文化生产的媒介演变。新闻出版与传播研究RESEARCH ON JOURNALISM PUBLICATION AND MASS COMMUNICATION91重庆社会科学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2011年第4期 总第197期全国视野重庆个性祈雨,原始人类就四处洒水;为了预卜丰收,妇女们就披散开自己的头发;山顶洞人在尸体旁撒上矿物质的红粉等。绘画和雕塑也是巫术的一种。19世纪在西班牙和法国南部的穴壁和岩石上发现的野牛、长毛象和驯鹿等壁画,杂乱无序地被刻画在一个偏远的、不便出入的地方,原始人认为只要他们在岩石上刻画动物图形,真正的野兽也就能束手就擒了。远古神话、传奇和传说也部分反映或代表原始人们的想象、符号、观念,对自身存在、世界宇宙的简单认识。最典型的就是关于天地开辟、人类和万物起源的创世神话。不论是巫术仪式,还是绘画、神话等,都是一种文化的表现,代表着特定时期的精神文明。而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和媒介是息息相关的,这种文化的生产是依托于身体媒介来进行的,身体成为远古人类文化生产的核心。第一,远古人类是原始文化的生产者,确定的身体存在是文化生产的基础。没有人类的存在,就没有文化的产生;没有人类自身的进化,就没有文化的产生,遑论文化的发展进步。第二,身体成为文化形态的生产对象。很多文化行为是通过人的身体(肉体组织)来表达的,身体成为文化表现的载体,如纹身、对身体的装饰等。第三,人类所进行的文化创造,最初只是出于个体的生存需要。可是,随着意识的觉醒,开始关心和思考与身体相关的天地万物,表达出原始人类对自身存在、世界宇宙的懵懂意识。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格拉曾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1这个命题肯定了这样一个事实:人类通过感官体验到的世界,就是其所生存的世界;人类身体的感觉和体验所达到的,就是其生存世界的尺度。人类感觉的能力有多大、范围有多大,其所生存的世界就有多大。这样说来身体是人类认识并介入生存世界的第一个媒介。身体作为文化的生产媒介,相对应的生产方式就是部落化式的生产,因为部落是原始人类最初的社会组织形式,无论是文化生产方式(部落集体有意识或无意识创作)、文化产品的分配关系(部落集体共享)、文化生产交往关系(部落首领制度、生产过程的平等协作关系等)都是部落化的形态。很多原始岩画中的内容也反映出这个特征,法国南部的一个岩穴上描绘了完整的部落狩猎驯鹿、集体分享、群体狂欢的生动场景,栩栩如生。原始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劳动的发展,交流的扩大,原始语言产生了。语言的产生,使原先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之前只能近距离地靠肢体动作,现在可以进行较远距离的传递。语言的产生使人类拥有了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人类的社会信息传播也拥有了最重要的载体,人们可以借助语言进行思想情感的传播,这样就大大地延伸了人类的身体媒介,原先单一的形体动作,只能表达简单的含义,而现在则变为更为简便,表达意义更复杂、更抽象的语言,有助于进一步加强人们之间的联系,强化氏族部落的集体化,促进人类的思维发展,从而也更进一步地促进文化生产向更高、更新、更深方向发展。从这点考量,身体媒介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生产的发展,而文化生产的进步,更巩固了这种部落化的集体生产方式,包括物质上的和文化上的,正如荣跃明所指出的那样:远古社会的文化生产形成了人们的基本信仰、道德意识和情感形式,这些观念都建立在原始人类的语言基础之上,决定着人们的生产、交往行为方式,建构起原始人群与自然环境,以及原始人群内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物质生产剩余不足,原始社会形成时期的文化生产基本特征是人们通过文化生产及其成果来维系自然条件下的物质生产协作和共同分享的生活秩序2。二、农业文明时代的手工工具与个体化生产进入原始社会后期,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相继出现,打破了以部落、氏族公社为主导的基本经济单位的狭隘性,扩大了人们的经济联系。另外,由于金属工具的使用,劳动生产率日益提高,个体劳动日渐盛行。原来狩猎、采集需要由许多人共同完成的生产活动,现在只需要较小的集体甚至个别人就可以完成。生产力的发展给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提供了客观可能性。集体劳动制度和平均分配制度瓦解了,私有制出现了,人类逐步进入阶级社会,步入农业文明时代。正是这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口语和图像这两种远古时期的主体传播媒介逐渐被成熟的文字和语言所代替。这是由文字这种新的传播媒介的特性所决定的。口语媒介使人们彼此间会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它有利于“部落型”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利于形成严谨的部落结构。文字媒介克服了口语媒介转瞬即逝的缺陷,能够把信息长久保留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储存不再单纯依靠人脑有限的记忆力;并且能够把信息传播到遥远的地方,打破新闻出版与传播研究RESEARCH ON JOURNALISM PUBLICATION AND MASS COMMUNICATION92重庆社会科学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2011年第4期 总第197期全国视野重庆个性了口语的距离限制,扩大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更重要的是,使人类文化的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为文化的再生产提供了载体。英国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指出:“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文字发明,是文明发展中的根本性的重大事件。它使人们能够把行政文献保存下来,把消息传到遥远的地方,也就使中央政府能够把大量的人口组织起来:它还提供了记载知识并使之世代相传的手段。”3文字作为主体传播媒介,瓦解了人们之间的强联系性,减弱了人们之间的依赖性,在社区中的联系也不如以前紧密,契合了农业自然文明社会自给自足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符合社会发展趋势,这样以文字为核心的传播媒介体系就占据了农业文明时代的文化生产的主导地位。文字媒介不同于口语媒介,它作为一种较纯粹的媒介工具,借助文字,文化的创造、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交流都具有了可能性。文字作为媒介工具,使独立的个人成为文化的生产者,文字为主的媒介体系成为文化生产的核心。随着媒介的发展,文化生产日益呈现出媒介的印迹。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也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我国文字的发展从复杂、繁冗的象形,到简洁、易懂的楷书,书写材料从龟甲兽骨变为竹木简牍,再到质优价廉的“蔡侯纸”,书写工具从刻刀到毛笔,文化生产随着媒介的发展,条件大为改善,传播的范围大为扩展。“东观校雠”、“洛阳纸贵”、“兰亭诗会”等文化事件的发生都说明了媒介的进步直接推动了当时文化的兴盛。农业文明时代的文化生产随着媒介的进步,不断得以发展,并且和媒介的联系日益增强,媒介对文化生产的控制程度也日益加深。在农业文明时代,文化的媒介生产具有浓郁的自然经济特征。传播技术、传播工具的飞速发展,文字的简便、统一,纸张的改进、书写工具的改善等,使文化的生产能力相对远古时期有飞跃式的提升,但这种提升是有限的,因为当时的文化生产是基于个体化劳动特征的,以个人的创作、传播为主,即便出现官方组织的有目的的文化生产,也是小规模的,运用手工工具,缺乏现代机械的个体劳动的组合而已,这决定了这种文化生产的传播范围狭小、影响有限,而小农思想的束缚、传播技术的相对落后,导致了文化产品基本上是“自享”式的,古代私人藏书的兴盛,恰好说明了这点。这种文化产品局限于小范围的现象,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当时的媒介发展状况。在媒介发展过程中,每当一种新媒介诞生之初,它不可避免地要借鉴旧媒介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新媒介同时以自己的传播力影响旧媒介。媒介发展不是一个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过程。在农业文明时代,口语传播还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由于知识普及程度低,群众多是文盲,知识多来自口语相传的生产经验,文化生产以口头传播为主。以文字为保存手段和媒介的文化生产基本和普通群众无关。这也正说明一种文化的兴衰与某种媒介的兴衰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媒介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到某种文化形式的兴衰。三、工业文明时代的机械印刷与集体化生产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类的文化生产走进了印刷文明时代,因为机械印刷成为这一时代文化生产的基本媒介,对文化生产的内容、手段、方式、形成,对文化产品的分配、消费都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机械印刷对文化的大量复制、传播,西方的思想面貌大为改观,进而在政治、文化上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媒介革命使人类社会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表现在文化生产方面,印刷技术形成了新的文化生产机制,印刷媒介成为文化生产的主要形式,表现出和以前时代显著的差异。对文化产品能够进行大量复制,正是印刷时代文化生产的一个基本特征,也使得文化生产具有了工业文明时代的独有特征:规模化优势,文化产品急速增长,迅速丰富,而且永远处在创新和变化中。正是有了机械印刷,文化产品大规模的生产、复制、传播才得以成为可能,印刷媒介正前所未有地介入到文化生产过程中,并颠覆了以往的文化生产方式。这种对文化生产的干涉程度随着机械工艺、印刷技术等逐步提高而全面加深,以至于印刷媒介成为催生新文化、新观念的母体,文化产品得以在社会上大量传播、推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推动了社会变革的发生4。文化学者本雅明在考察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过程时,曾对复制技术创新的历史过程作了这样的总结:“由此,技术复制达到了这样一个水准,它不仅能复制一切传世的艺术品,从而以其影响经受了最深刻的变化,而且它还在艺术处理方式中为自己获得了一席之地。”5延伸本雅明的意思即是印刷能大量复制文化产品,使其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印刷复制本身就是一种新的文化形式、新的文化产品。由于印刷出新闻出版与传播研究RESEARCH ON JOURNALISM PUBLICATION AND MASS COMMUNICATION93重庆社会科学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2011年第4期 总第197期全国视野重庆个性版技术的革命性变化,不是因为工具性的生产,更由于功能性的社会组织和文化形态的形成,新的文化生产格局在印刷文明时代终于成为主流,新时代的文化生产状况完全展现了另外的风貌。在印刷技术的影响下,印刷成为文化产品的主要生产媒介,大批量的复制、有组织的集体劳动形式正在占据文化生产领域的主导,并出现了书籍出版、新闻报纸等生产性文化生产行业。这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生产出现了。工业文明社会的特征从物质生产领域蔓延到文化生产领域。印刷出版技术的进步和大量运用,让整个文化生产过程都带有了工业品生产的集体化特征。初级生产者(作者、编者)、二级生产者(书商、印刷厂)都带有集体劳作的特点。印刷媒介作为文化生产形式,不仅推出物质性的文化产品成果,同时也在造就文化产品的制造者。书籍、报纸、杂志都有庞大的作者群,实现了文化生产者的规模化,知识分子或文人构成了这一稳定、统一的主体。不仅如此,某些文化生产者还运用商业化手段进行定向、定量的生产,自己召集一批作者进行生产,比如报纸、杂志的专栏,图书系列等。在传播者方面,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销售等也都是集体劳动的结晶,从单字字模的制造、机器铸字、排版的精密度与坚固性、机械印刷的速度和质量到最后的装订式样,都是单个人无法完成的。这样,文化生产就像是一架“机器”,形成生产性文化。这种生产性文化的巨大力量,让印刷媒介对文化生产的影响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媒介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到某种文化形式的兴衰。这在印刷时代表现得愈加明显。印刷媒介已经开始全面控制文化生产,从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改变,到对生产者的组织、生产过程的控制,再到产品的消费,都是围绕着印刷媒介展开,并形成一种新的文化生产机制,新式报刊、大量图书的普及,造就了新文化产生的机制,形成了与传统文化生产和运作不一样的时间和空间关系,也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文化基础。多元而有活力的文化得以发生,这种文化深刻地蕴含着大众传媒的特质,媒介对文化生产的介入到达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度和广度,文化工业初见雏形。四、信息文明时代的数字媒介与多元化生产人类的科技发展是以加速度的方式前行的,在印刷技术到达顶峰的时候,新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诞生了,并以超越人们想象的速度飞速发展,迅速敲开了信息时代的大门,信息成为社会的核心资源,媒介在社会中的地位比起过去的时代更为突出,科技的发展,将媒介提升到了电子时代,电子媒介也将社会提升到了信息社会。加拿大传播学者伊尼斯认为媒介是有偏向的,特定形式的媒介会造就不同的社会文化,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文化,也会选择特定的媒介传播方式。但是,媒介的发展演变并不是取代式的,而是从旧的媒介传播方式中产生,并与之相叠加、融合、覆盖的一个过程。目前媒介发展的现实状况是:机械印刷和电子媒介两种主流方式形成的既合作并存又相互竞争的格局,前者是主要方面;两种媒介的融合趋势明显加强,并已经实现全面数字化。这样的一种媒介状况,必然对现今的文化生产产生重大影响,形成一种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即数字媒介场的文化生产。这种全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带来了一些深刻的变化:第一,科技的进步、文化的繁荣、知识阶层的壮大、资本的强力介入,使得文化生产变成一种生产性的活动,资本流入文化领域持续地扩大再生产,使文化生产能够按照标准化、模具化和流水线将生产原材料以及生产资源集约配置,催生出文化产品生产的规模化产出状态,文化生产逐渐演变为现代文化工业或者说文化产业。第二,文化生产中出现职业生产者,这在先前的文化生产中是没有的,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日益增大,参加文化生产的劳动者日益增多,在社会分工规律的作用下,逐步形成了一个由多种专业组成的自由职业者阶层。他们或是从事独立生产的“自由撰稿人”,或是受雇于文化企业。职业文化生产者的出现壮大,是现今文化生产的一个典型的特征。第三,文化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文化产品极大丰富。科技进步和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文化领域,产生了强大文化生产力。印刷出版技术,光电技术、多媒体数字化技术的革新,产生了内容多样的新闻报刊与知识读物、无限丰富与多种选择的电视节目、海量信息与实时互动的网络媒体。信息技术创造了信息文化产品:出现了从事使各种知识数码化和网络化,即从事知识、信息品生产的产业,产生了包括电子游戏、电子乐曲、电子漫画等等的信息艺术品和从事信息文娱品生产的新娱乐产业6。数字媒介场的文化生产在生产者和生产方式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这和目前具备“处处是中心,无处是中心”特征的电子媒介占据主流的文化媒介生态是紧密相关的。生产者的多元化体现在:除了单一新闻出版与传播研究RESEARCH ON JOURNALISM PUBLICATION AND MASS COMMUNICATION94重庆社会科学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2011年第4期 总第197期全国视野重庆个性个人化的文化生产外,占主导地位的是以流水线作业和大规模生产的集体式文化生产组织,进而发展到现在网络化专业生产组织的出现。按照其目标分类,大致可分为经营性文化生产组织、半公益性文化生产组织、公益性文化生产组织。这基本构成了现代社会文化的生产者系统。生产方式的多元化体现在目前形成了以工厂式的生产方式为主,个人化的生产方式为辅,创新式的生产方式为发展方向的格局。工厂式是文化工业的典型生产方式,像美国好莱坞就是一种典型,好莱坞的制片商们根据观众的需要来制作电影,根据逐渐摸索起来的生产标准与质量规范来制片,因而很快便涌现出了大规模的制片公司,建立了工业化的制片制度;个人化的生产方式,和以往的社会里个人冥思、创作的生产不同,现在的个人化的生产在显露个性的同时,是融入社会的,有相当公众意识的,是现代文化生产链上的一环。凯夫斯在其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中曾经描述年轻画家的工作状态:通常租用一间阁楼作为工作室和作品陈列室,不仅作为居住之所,也是用来接待同行业或业内人士聚会的地方;所居住的地区不仅要便于与其他画家的接触,而且要便于与艺术品收藏家、作家和画商的往来;画家要从事各种社交活动,要为作品寻找向大众展示的机会7。创新式的生产方式是指根据本国特征、利用本地的文化资源,注入新的元素,产生新的文化内容或模式的生产方式。比如张艺谋主导的文化产品 印象刘三姐就是将刘三姐的传说与桂林的山水实景、民族风情创新性地结合在一起,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再如电影食神,把一个通俗的爱情故事,配上中国特色的餐饮文化、神话传说,再加上波谲云诡的商场斗争、扣人心弦的比赛环节等,也获得了巨大成功。美国甚至还利用别国的文化资源,生产自己的文化产品,像取材自中国的好莱坞电影 花木兰、功夫熊猫等。综上所述,文化的发展与人类的生产力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文化的产生与人类利用传播媒介的变革也是紧密相连的。媒介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社会信息系统复杂性提升的基础上;而媒介的演进,又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化的进步。一种可称之为“新媒介生产”的文化生产方式已经破茧而出,并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现实。参考文献1北京大学哲学系: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98页2荣跃明: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文化生产,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1期,第38页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1页4李玉莲: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戏曲传播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1页5(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第2页6刘诗白:论现代文化生产(上),经济学家2005年第1期,第6页7何群:文化生产及产品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90页新闻出版与传播研究RESEARCH ON JOURNALISM PUBLICATION AND MASS COMMUNICATION9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