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哈尔滨铁路局职工培训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授课课节
授课班级
课程名称:理论课 顺号:5 累计:10
课题: 道岔几何尺寸检查及病害分析
本次授课目的与要求:
认知目标:使学员了解掌握道岔几何尺寸检查及病害分析
能力目标:培养学员对这几方面知识掌握的熟练度
情感目标:通过师生沟通、使学员更加热爱本职工作
新课重点、难点与解决措施:
重点: 道岔几何尺寸检查
难点:道岔病害分析
措施: 详细讲解
课堂类型: 讲授课
教具与挂图:
时间
教 学 内 容
教学方法
手段与措施
2′
5′
3′
40′
33′
5′
2′
Ⅰ、组织教学:请班长报告人数,填写班级日志
Ⅱ、复习旧课: 什么是道岔?
Ⅲ、导入新课:由复习提问自然导入。
Ⅳ、讲授新课:
道岔几何尺寸检查及病害分析
一、道岔设备检查
原来养路工长对管内正线、到发线道岔,每月应检查两次,对其它道岔,每月应检查一次。检查时对轨距、水平、三角坑应全面检查、记录,对轨向、高低及设备其它状态应全面查看,重点记录,对伤损钢轨、和焊逢应同时检查
养路车间主任对管内道岔,每季至少应全面检查一次,并作好记录。
工务段长、副段长和主任领工员每季应有计划检查道岔设备,并着重检查重点地段和薄弱处所。
工务段长(副段长或主任领工员)、养路车间主任对管内正线每月至少用添乘仪检查一遍。发现不良处所和不良地段,应及时通知工区整修,并在段添乘仪检查记录簿上登记。
各类道岔检查的检查部位各不相同,检查的顺序往往也因人而异,要遵循一般检查的方法。
1. 单开道岔的检查方法
首先要记录检查道岔所在车站站名,道岔编号、型号,然后再按下图及表所示部位检查道岔各部的轨距和水平。
道岔的检查,除检查的道岔轨距、水平以外,还应检查轨向、高低。并需检查转辙部分:在第一拉杆处的最小动程,直尖轨是否小于142mm,曲尖轨是否小于152mm,AT型弹性可弯尖轨12号普通道岔是否小于180mm,12号提速道岔是否小于160mm; 尖轨尖端与基本轨是否密靠,尖轨是否旁弯和拱腰;尖轨顶面宽50mm及以上断面处尖轨顶面是否低于基本轨2mm及以上;尖轨工作边是否有伤损,轮缘是否有爬上尖轨的可能;滑床板支距板安设的位置是否正确,有否磨耗超限;基本轨与尖轨竖切部分是否全部密贴;顶铁和轨撑是否起作用;各部螺栓是否松动,缺损或代用;连接杆是否有挠曲、变形、作用不良。
在检查基本轨部位时,要根据轨距及轨向,以及尖轨旁弯和耳铁与尖轨之间加垫的情况,判断基本轨弯折点的位置及弯折量是否过大或过小;基本轨垂直磨耗的情况,50kg/m及以下、60kg/m及以上钢轨,在正线、到发线、其它站线上有否超过各自的规定。辙叉心、辙叉翼
在检查辙叉部位时,要检查辙叉心宽40mm断面处,辙叉心轨垂直磨耗(不含辙叉翼轨加高部分),50kg/m及以下、60kg/m及以上钢轨有否超过各自的规定。辙叉心、辙叉翼轨面是否有剥落掉块,其长度是否超过15mm,深度是否超过3mm;道岔护轨螺栓是否齐全,作用良好;查照间隔和护背距离尺寸是否符合标准。
在检查连接部分时,导曲线目视是否圆顺,支距是否超限;设置超高的导曲线是否超限;轨道加强设备,如防爬器、防爬支撑是否齐全、离逢或脱落;设置的绝缘接头轨逢及绝缘装置是否合乎标准。
以上这些检查结果,以及其它异常,不合标准的状况都应记录在道岔记录簿内,并根据检查情况及时安排临时补修或经常保养。
二、道岔病害分析
产生的道岔病害因素很多,综合起来大体有如下几点:道岔本身结构上的缺陷;铺设位置和各部尺寸不符合规定;道岔在列车车辆的动力冲击作用下发生的尺寸和结构变形;养护维修不当与自然侵害等等。
道岔本身结构上的缺陷,又可分为不可避免或暂时难以避免的弱点和可以通过改造消除的缺陷两种。随着各种新道岔的问世,很多结构上的缺陷已逐步得到克服和解决。
(一) 道岔结构缺陷
1.“75”型及“75”型以前的各型道岔普遍使用直线型尖轨。这种尖轨转辙角较大,车轮从基本轨过渡到尖轨时,列车急骤地改变方向,车辆冲击尖轨从而对轨道产生较大的纵向和横向冲击力。
2.尖轨经刨切后断面削弱,且只有连接杆和跟端结构(活接头)将其连接组成框架,在其全长范围内没有扣件将其固定在岔枕上,加上尖轨高于基本轨,当车轮通过时,尖轨容易发生跳动、横移和爬行,增大了尖轨尖端被轧伤的可能性。
3. 导曲线半径小,且无超高,因此轨距、水平、方向难以保持。
4.从尖轨尖端起到导曲线终点止,轨距、方向和高低变化迅速轨距、水平递减率较大,列车通过时对道岔的纵向和横向冲击力大于普通线路。
5.固定型辙叉存在轨线中断的有害空间,车轮在辙叉翼轨与心轨间过渡时,由于高低和横向不平顺,对辙叉翼轨与心轨的冲击明显大于普通钢轨接头,使翼轨与心轨容易被轧颓或压伤。
6.连接曲线与导曲线合成一对反向曲线,方向不易保持。导曲线无缓和曲线,始终点处发生横向冲击。
7.道岔从转辙器到辙叉间,联结零件较多,容易发生松弛失效。同时钢轨密集、岔枕间隔窄小,给捣固带来困难,容易造成轨道坑洼,方向不良,助长爬行,破坏轨距,加剧钢轨及其零件的磨损。
(二) 道岔各部分结构缺陷
1. 转辙器
(1)切轨底基本轨的轨底切口处容易折断。
(2)尖轨跟端无桥型垫板,尖轨跳动,轨距不易保持。
(3)尖轨尖端降低值过小,实际尖端过宽容易被轧伤,并有被车轮爬上造成不安全因素的可能。
(4)直尖轨长度过短,转辙角过大,侧向过岔速度受限制。
(5)尖轨跟端轮缘槽过窄时起护轨作用,接头容易损坏,过宽时转辙角增大。
(6)尖轨跟端螺栓无套管,螺栓帽上紧则妨碍扳动尖轨,松动时尖轨跳动及横移。
2. 导曲线
(1)缺少连二铁板和通长垫板,容易发生横向移动。
(2)导曲线位置不正确,没有按支距做好圆度,轨距、方向不易保持。
3. 辙叉及护轨
(1)钢轨组合辙叉长心轨尖端未淬火。
(2)翼轨上未堆焊加高,车轮到辙叉心突然下降,轧伤心轨尖端。
(3)组合辙叉下面没有大垫板。
(4)辙叉各部分间隔尺寸不适当,如翼轨轮缘槽过宽过窄。过宽时减少了车轮踏面与翼轨的接触面积,使翼轨迅速磨耗,同时车轮过早地离开翼轨,加重了心轨尖的负担;过窄时某些轮对通过辙叉时发生撞击,增加阻力,消耗动能,影响速度。
(5)翼轨与心轨采用切轨底式结构,容易折断。
(6)长心轨与短心轨接触位置太靠前,长心轨切割过多,强度减弱,容易折断。
(7)翼轨的咽喉尺寸过小,弯折点设置位置不当,引起严重磨耗,导致轮背冲击咽喉,影响速度提高。
(8)护轨及翼轨开口尺寸过小。缓冲段冲击角过大,甚至没有缓和段,车轮通过时对护轨及翼轨串动,护轨及基本轨横移,螺栓折断,轨距、方向不易保持。
3. 连接曲线设备缺陷
(1)有的辙叉后无夹直线或夹直线过短,过车摇晃。
(2)连接曲线设超高时,顺坡距离不够。
(3)连接曲线未按规格位置设置,方向不圆顺,过车摇晃。
(4)有的连接曲线钢轨下木枕无垫板,轨距、方向不易保持。
Ⅴ:本课小结:
Ⅵ:布置作业:道岔的主要类型有哪几种?
板书设计
道岔几何尺寸检查及病害分析
一、道岔设备检查
二、道岔病害分析
学导式教学法
学导式教学法
任课教师: 周志林 2007 年 2 月28日
教研组长审阅: 年 月 日
教管工程师审阅: 年 月 日
培训副科长审阅: 年 月 日
本课总结与改进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