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大全.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589994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PDF 页数:44 大小:2.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大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大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大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大全.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大全.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大全氨基酸(amino acids):是含有一个碱性氨基和一个酸性竣基的有机化合物,氨基一般连 接在。-碳上。氨基酸是肽和蛋白质的构件分子。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s):指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自己不能合成,需要从饮食中获得的氨 基酸,例如赖氨酸、苏氨酸等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nonessential amino adds):指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自己能由简单的前体合成的,不需要由 饮食供给的氨基酸,例如甘氨酸、丙氨酸等氨基酸。等电点(pL isoelectric point):使分子处于兼性分子状态,在电场中不迁移(分子的净电荷为零)的pH值。荀三酮

2、反应(ninhydrin reaction):在加热条件下,氨基酸或肽与苛三酮反应生成紫色(与脯氨酸反 应生成黄色)化合物的反应。肽键(peptide bond):一个氨基酸的竣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缩合,除去一分子水形 成的酰胺键。月太(peptides):两个或两个以上氨基酸通过肽键共价连接形成的聚合物。蛋白质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指蛋白质中共价连接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层析(chromatography):按照在移动相(可以是气体或液体)和固定相(可以是液体或固 体)之间的分配比例将混合成分分开的技术。离子交换层析(ion-exchange column ch

3、romatography):使用带有固定的带电基团的聚合树脂或凝胶层析柱分离离子化 合物的层析方法。透析(dialysis):通过小分子经半透膜扩散到水(或缓冲液)的原理将小分子与生 物大分子分开的一种分离纯化技术。凝胶过滤层析(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也叫做分子排阻层析(molecidar-exclusion chromatography)一种利用带孔凝胶珠作基质,按照分子大小分离蛋白质或其它分子混 合物的层析技术。亲和层析(affinity chromatography):利用共价连接有特异配体的层析介质分离蛋白质混合物中能特 异结合配体的目的蛋白或其

4、它分子的层析技术。高压液相层析(HPLC,high-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使用颗粒极细的介质,在高压下分离蛋白质或其它分子混合物的 层析技术。凝胶电泳(gel electrophoresis):以凝胶为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分离蛋白质或核酸等分子的分离纯 化技术。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horesis)在有去污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存在下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只是按照分子大小分离的,而不是根据分子所带的电荷和 大小分离的。等电

5、聚焦电泳(IFE,isoelectric focusing electrophoresis):利用特殊的一种缓冲液(两性电解质)在聚丙烯酰胺凝胶内制造 一个pH梯度,电泳时每种蛋白质就将迁移到它的等电点(pl)处,即梯度中的某一 pH时,就不再带有净的正或负电荷了。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是等电聚焦电泳和SDS-PAGE的组合,即先进行等电聚焦电泳(按照pl分离),然后再进行SDS-PAGE(按照分子大小),经染色 得到的电泳图是个二维分布的蛋白质图。Edman 降解(Edman degradation):从多肽链游离的N末端测定氨基酸残基的

6、序列的过程。N末端氨 基酸残基被苯异硫氟酸酯修饰,然后从多肽链上切下修饰的残基,再 经层析鉴定,余下的多肽链(少了一个残基)被回收再进行下一轮降 解循环。同源蛋白质(homologous proteins):来自不同种类生物、而序列和功能类似的蛋白质。例如血红蛋白O构型(configuration):一个有机分子中各个原子特有的固定的空间排列。这种排列不经 过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是不会改变的。构型的改变往往使分子的 光学活性发生变化。构象(conformation):指一个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单键周围的原子旋转所产 生的原子的空间排布。一种构象改变为另一种构象时,不要求共价键 的断裂

7、和重新形成。构象改变不会改变分子的光学活性。肽单位(peptide unit):又称之肽基(peptide group),是肽链主链上的重复结构。是由 参与肽键形成的氮原子和碳原子和它们的4个取代成分:谈基氧原 子、酰胺氢原子和两个相邻的。-碳原子组成的一个平面单位。蛋白质二级结构(protein secondary structure):在蛋白质分子中的局部区域内氨基酸残基的有规则的排列,常见 的二级结构有a-螺旋和B-折叠。二级结构是通过骨架上的埃基和酰 胺基团之间形成的氢键维持的。蛋白质三级结构(protein tertiary structure):蛋白质分子处于它的天然折叠状态的三维

8、构象。三级结构是在二 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盘绕、折叠形成的。三级结构主要是靠氨基酸 侧链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氢键范德华力和盐键(静电作用力)维持 的。蛋白质四级结构(quaternary structure):多亚基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实际上是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亚 基)以适当方式聚合所呈现出的三维结构。a-螺旋-helix):蛋白质中常见的一种二级结构,肽链主链绕假想的中心轴盘绕成 螺旋状,一般都是右手螺旋结构,螺旋是靠链内氢键维持的。每个氨 基酸残基(第n个)的炭基氧与多肽链C端方向的第4个残基(第n+4个)的酰胺氮形成氢键。在典型的右手。-螺旋结构中,螺距为 0.54nm,每一圈含有3.

9、6个氨基酸残基,每个残基沿着螺旋的长轴 上升 0.15nmoP-折叠(B-sheet):是蛋白质中的常见的二级结构,是由伸展的多肽链组成的。折叠 片的构象是通过一个肽键的谈基氧和位于同一个肽链或相邻肽链的 另一个酰胺氢之间形成的氢键维持的。氢键几乎都垂直伸展的肽链,这些肽链可以是平行排列(走向都是由N到C方向);或者是反平行 排列(肽链反向排列)。P-转角(P-turn):也是多肽链中常见的二级结构,连接蛋白质分子中的二级结构(c(螺旋和B 折叠),使肽链走向改变的一种非重复多肽区,一般 含有2-16个氨基酸残基。含有5个氨基酸残基以上的转角又常称 之环(loops)o常见的转角含有4个氨基酸

10、残基,有两种类型。转角 I的特点是:第1个氨基酸残基炭基氧与第4个残基的酰胺氮之间形 成氢键;转角II的第3个残基往往是甘氨酸。这两种转角中的第2 个残基大都是脯氨酸。超二级结构(super-secondary structure):也称之基元(motif)。在蛋白质中,特别是球蛋白中,经常可以 看到由若干相邻的二级结构单元组合在一起,彼此相互作用,形成的 有规则、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结构域(domain):在蛋白质三级结构内的独立折叠单元。结构域通常都是几个超二 级结构单元的组合。纤维蛋白(fibrous proteins):一类主要的不溶于水的蛋白质,通常都含有呈现相同二级结构

11、的 多肽链。许多纤维蛋白结合紧密,并为单个细胞或整个生物体提供机 械强度,起着保护或结构上的作用。球蛋白(globidar proteins):一类蛋白质,许多都溶于水,球蛋白是紧凑的、近似球形的、含 有折叠紧密的多肽链。典型的球蛋白含有能特异识别和结合其它化合 物的凹陷或裂隙部位。角蛋白(keratins):由处于。-螺旋或0-折叠构象的平行的多肽链组成的不溶于水 的起着保护或结构作用的蛋白质。胶原(蛋白)(collagen):是动物结缔组织中最丰富的一种结构蛋白,它是由原胶原蛋白分子组成,原胶原蛋白是一种具有右手超螺旋结构的蛋白。每个原胶原 分子都是由3条特殊的左手螺旋(螺距0.95nm,

12、每一圈含有3.3个 残基)的多肽链右手旋转形成的。疏水相互作用(hydrophobic interaction):非极性分子之间的一种弱的、非共价的相互作用。这些非极性分 子(如一些中性氨基酸残基,也称之疏水残基)在水相环境中具有避 开水而相互聚集的倾向。伴娘蛋白(chaperone):与一种新合成的多肽链形成复合物并协助它正确折叠成具有生 物功能构象的蛋白质。伴娘蛋白可以防止不正确折叠中间体的形成和 没有组装的蛋白亚基的不正确的聚集,协助多肽链跨膜转运以及大的 多亚基蛋白质的组装和解体。二硫键(disulfide bond):通过两个(半胱氨酸)筑基的氧化形成的共价键。二硫键在稳定 某些蛋白

13、的三维结构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范德华力(van der Waals force):中性原子之间通过瞬间静电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弱的分子之间 的力。当两个原子之间的距离为它们的范德华半径之和时,范德华引 力最强。强的范德华排斥作用可以防止原子相互靠近。蛋白质变性(denaturation):生物大分子的天然构象遭到破坏导致其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蛋 白质在受到光照、热、有机溶剂以及一些变性剂的作用时,次级键受 到破坏,导致天然构象的破坏,使蛋白质的生物活性丧失。复性(renaturation):在一定的条件下,变性的生物大分子恢复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 构象的现象。肌红蛋白(myoglobin):是由一

14、条肽链和一个血红素辅基组成的结合蛋白,是肌肉内储存 氧的蛋白质,它的氧饱和曲线为双曲线型。血红蛋白(hemoglobin):是由含有血红素辅基的4个亚基组成的寡聚蛋白。血红蛋白负责 将氧由肺运输到外周组织,它的氧饱和曲线为S型。波尔效应(Bohr effect):C02浓度的增加降低细胞内的pH,引起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氧 亲和力下降的现象。别构效应(allosteric effect):又称之变构效应。是寡聚蛋白与配基结合改变蛋白质的构象,导 致蛋白质生物活性改变的现象。镰刀型细胞贫血病(sickle-cell anemia):血红蛋白分子遗传缺陷造 成的一种疾病,病人的大部分红细胞呈镰刀状。

15、其特点是病人的血红 蛋白B-亚基N端的第6个氨基酸残基是缴氨酸,而不是正常的谷氨 酸残基。酶(enzyme):生物催化剂,除少数RNA外几乎都是蛋白质。酶不改变反应的 平衡,只是通过降低活化能加快反应的速度。全酶(holoenzyme):具有催化活性的酶,包括所有的必需的亚基、辅基和其它的辅助 因子。脱辅基酶蛋白(apoenzyme):酶中除去催化活性可能需要的有机或无机辅助因子或辅基后的 蛋白质部分。酶活力单位(U,active unit):酶活力的度量单位。1961年国际酶学会议规定:1个酶活力单 位是指在特定条件(25,其它为最适条件)下,在1分钟内能转化 1微摩尔底物的酶量,或是转化底

16、物中1微摩尔的有关基团的酶量。比活(specific activity):每分钟每毫克酶蛋白在2 5c下转化的底物的微摩尔数(|j m)o 比活是酶纯度的测量。活化能(activation energy):将一摩尔反应底物中的所有分子由基态转化为过渡态所需要的 能量。活性部位(active site):酶中含有底物结合部位和参与催化底物转化为产物的氨基酸残 基的部分。活性部位通常都位于蛋白质的结构域或亚基之间的裂隙或 是蛋白质表面的凹陷部位,通常都是由在三维空间上靠得很近的一些 氨基酸残基组成的。酸碱催化(acid-base catalysis):质子转移加速反应的催化作用。共价催化(cova

17、lent catalysis):一个底物或底物的一部分与催化剂形成共价键,然后被转移给第 二个底物。许多酶催化的基团转移反应都是通过共价催化方式进行 的。靠近效应(proximity effect):非酶促反应或酶促反应速率的增加是由于活性部位处反应剂有 效浓度增大(底物靠近活性部位)的结果,这将导致更频繁地形成过 渡态。初速度(initial velocity):酶促反应最初阶段底物转化为产物的速度,这一阶段产物的浓度 非常低,其逆反应可以忽略不计。米氏方程(Michaelis-Menten equation):表示一个酶促反应的起始速度(v)与底物浓度(S)关系的速度方程,v=VmaxS/

18、(Km+S)O米氏常数(Michaelis constant,)(Km):对于一个给定反应,导致酶促反应速度的起始速度(vO)达到最 大反应速度(Vmax)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催化常数(catalytic number)(Kcat):也称之转换数(turnover number)0 一个动力学常数,是在底物 浓度处于饱和状态下,一个酶(或一个酶活性部位)催化一个反应有 多快的测量。催化常数等于最大反应速度除以总的酶浓度(Vmax/Etotal),或者是每摩尔酶活性部位每秒钟转化为产物的底 物的摩尔数。双倒数作图(double-reciprocal plot):也称之Lineweaver-Burk

19、作图。一个酶促反应速度的倒数(1/v)对底物浓度的倒数的作图。X和y轴上的截距分别代表米氏 常数(Km)和最大反应速度(Vmax)的倒数。竞争性抑制作用(competitive inhibition):通过增加底物浓度可以逆转的一种酶抑制类型。一个竞争性抑制 剂通常与正常的底物或配体竞争同一个蛋白质的结合部位。这种抑制 使得Km增大,而Vmax不变。非竞争性抑制作用(noncompetitive inhibition):抑制剂不仅与游离酶结合,也可以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的一种 酶促反应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使得Vmax变小,但Km不变。反竞争性抑制作用(uncompetitive inhibiti

20、on):抑制剂只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而不与游离酶结合的一种酶促 反应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使得Vmax,Km都变小,但Vmax/Km 比值不变。丝氨酸蛋白酶(serine protease):活性部位含有在催化期间起着亲核体作用的丝氨酸残基的蛋白 酶。酶原(zymogen):通过有限蛋白水解能够由无活性变成具有催化活性的酶前体。调节酶(regulatory enzyme):位于一个或多个代谢途径内的一个关键部位的酶,它的活性根据 代谢的需要被增加或降低。别构酶(allosteric enzyme):一种其活性受到结合在活性部位以外部位的其它分子调节的酶。别构调节剂(allosteric mod

21、ulator):结合在别构酶的调节部位调节该酶催化活性的生物分子,别构调 节剂可以是激活剂,也可以是抑制剂。齐变模式(concerted model):相同配体与寡聚蛋白协同结合的一种模式。按照最简单齐变模 式,由于一个底物或别构调节剂的结合,蛋白质的构象在T(对底物 亲和性低的构象)和R(对底物亲和性高的构象)之间变换。这一模 式提出所有蛋白质的亚基都具有同样的构象,或是T,或是R构象。序变模式(sequential model):相同配体与寡聚蛋白协同结合的另外一种模式。按照最简单的序 变模式,一个配体的结合会诱导它结合的亚基的三级结构的变化,以 及使相邻亚基的构象发生很大的变化。按照序变

22、模式,只有一个亚基 对配体具有高的亲和性。同功酶(isoenzyme 或 isozyme):催化同一化学反应而化学组成不同的一组酶。它们彼此在氨基酸 序列、底物的亲和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别构调节物(allosteric modulator):也称之别构效应物(allosteric effector)0结合在别构酶的调节部 位,调节酶催化活性的生物分子。别构调节物可以是激活剂或抑制剂 维生素(vitamin):是一类动物本身不能合成但对动物生长和健康又是必需的有机 化合物,所以必须从饮食中获得。许多辅酶都是由维生素衍生的。水溶性维生素(water-soluble vitamins):一类能溶于

23、水的有机营养分子。其中包括在酶的催化中起着重要 作用的B族维生素以及抗坏血酸(维生素C)等。脂溶性维生素(lipid vitamins):由长的碳氢链或稠环组成的聚戊二烯化合物。脂溶性维生素包括 维生素A、D、E和K,这类维生素能被动物贮存。辅酶(coenzyme):某些酶在发挥催化作用时所需要的一类辅助因子,其成分中往往 含有维生素。辅基(prosthetic group):是与酶蛋白共价结合的金属离子或一类有机化合物,用透析法不 能除去。辅基在整个酶促反应过程中始终与酶的特定部位结合。尼克酰胺腺喋吟二核甘酸和尼克酰胺腺喋吟二核甘酸磷酸(NADP+,nicotinamide adenine

24、dinucleotide phosphate):含有尼克酰胺的辅酶,在某些氧化还原反应中起着氢原子和电子 载体的作用,常常作为脱氢酶的辅酶。黄素单核昔酸(FMN,flavin mononucleotide):核黄素磷酸,是某些氧化还原酶的辅酶。黄素腺喋吟二核甘酸(FAD,flavin adenine dinucleotide):是某些氧化还原酶的辅酶,含有核黄素。硫胺素焦磷酸(thiamine pyrophosphate):是维生素B1的辅 酶形式,参与转醛基反应。磷酸毗哆醛(pyidoxal phosphate):是维生素B6(毗哆醇)的衍生物,是转氨酶、脱竣酶和消旋酶 的辅酶。生物素(bi

25、otin):参与脱竣反应的一种酶的辅助因子。辅酶A(coenzyme A):一种含有泛酸的辅酶,在某些酶促反应 中作为酰基的载体。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由异戊二烯组成的脂溶性光合色素。转氨酶(transaminases):也称之氨基转移酶(aminotransferases),在该酶的催化下一个。-氨基酸的氨基转可移给另一个。-酮酸。醛糖(aldoses):一类单糖,该单糖中氧化数最高的碳原子(指定为 C-1)是个醛基。酮糖(ketoses):一类单糖,该单糖中氧化数最高的碳原子(指 定为C-2)是个酮基。异头物(anomers):仅在氧化数最高的碳原子(异头碳)具有不同构型的

26、糖分子的两种异构体。异头碳(anomeric carbon):一个环化单糖的氧化数最高的碳原子。异头碳具有一个默基的化 学反应性。变旋(mutarotation):一个毗喃糖、吠喃糖或糖甘伴随着它们的。和B-异构形式的平 衡而发生的比旋度变化。单糖(monosaccharide):由三个或更多碳原子组成的具有经验 公式(CH2 O)n的简单糖。糖昔(glycosides):单糖半缩醛羟基与另一个分子(例如醇、糖、喋吟或喀咤)的羟 基、胺基或筑基缩合形成的含糖衍生物。糖昔键(glycosidic bond):一个糖半缩醛羟基与另一个分子(例如醇、糖、喋吟或喀咤)的 羟基、胺基或疏基之间缩合形成的

27、缩醛或缩酮键,常见的糖昔键有。糖昔键和N-糖昔键。寡糖(oligoccharide):由2个20个单糖残基通过糖昔键连接 形成的聚合物。多糖(polysaccharide):20个以上的单糖通过糖昔键连接形成的聚合物。多糖链可以是线性 的或带有分支的。还原糖(reducing sugar):埃基碳(异头碳)没有参与形成糖昔键,因此可被氧化充当还原 剂的糖。淀粉(starch):一类可作为植物中贮存多糖的葡萄糖残基的同聚物。由两种形式 的淀粉:一种是直链淀粉,是没有分支的只是通过。-(1-4)糖昔 键连接的葡萄糖残基聚合物。另一种是支链淀粉,是含有分支的。(1-4)糖背键连接的葡萄糖残基聚合物,

28、支链在分支点处通过(1-6)糖昔键与主链相连。糖原(glycogen):是含有分支的。-(1-4)糖昔键连接在一起的葡萄糖的同聚物,支链在分支点处通过Q-(16)糖昔键与主链相连。极限糊精(limit dexitrin):是指支链淀粉中带有支链的核心部分,该部分在支链淀粉经淀粉 酶水解作用、糖原磷酸化酶或淀粉磷酸化酶作用后仍然存在。糊精的 进一步降解需要。(1-6)糖昔键的水解。肽聚糖(peptidoglycan):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唾液酸交替连接的杂多糖与不同组成 的肽交叉连接形成的大分子。肽聚糖是许多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糖蛋白(glycoprotein):含有共价连接的葡萄糖残基

29、的蛋白质。蛋白聚糖(proteoglycans):由杂多糖与一个多肽链组成的杂化的大分子,多糖是分子的主要 成分。脂肪酸(fatty acid):是指一端含有一个竣基的长的脂肪族碳氢链。脂肪酸是最简单的 一种脂,它是许多更复杂的脂(例如三脂酰甘油、甘油磷脂、鞘磷脂 和蜡)的成分。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不含有-C=C-双键的脂肪 酸。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至少含有一个-C=C-双键的脂肪酸。必需脂肪酸(ossential fatty acids):维持哺乳动物正常生长所需的,而动物又不能合成的脂肪酸,例 如亚油酸和亚麻酸。

30、三脂酰甘油(triacylglycerol):也称之甘油三酯(triglyceride)。一种含有与甘油酯化的3个脂 酰基的脂。脂肪和油是三脂酰甘油的混合物。磷脂(phospholipid):含有磷酸成分的脂。例如卵磷脂、脑磷 脂等。鞘脂(sphingolipids):一类含有鞘氨醇骨架的两性脂,一端连接着一个长链的脂肪酸,了一端为一个极性的醇。鞘脂包括鞘磷脂、脑磷脂以及神经节背脂,一般存在于植物和动物膜内,尤其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内含量丰 星I。鞘磷脂(sphingomyelin):一种由神经酰胺的C-1羟基上连接了磷酸胆碱(或磷酸乙醇胺)构成的鞘脂。鞘磷脂存在于大多数哺乳动物细胞的质膜内

31、,是髓鞘的 主要成分。卵磷脂(lecithin):就是磷脂酰胆碱(PC,phosphatidyl choline),是磷脂酸与胆碱 形成的酯。脑磷脂(cephalin):就是磷脂酰乙醇胺(PE,phosphatidyl ethanolamine),是磷脂 酸与乙醇胺形成的酯。脂质体(liposome):是由包围水相空间的磷脂双层形成的囊泡(小泡)。生物膜(bioligical membrane):镶嵌有蛋白质的脂双层,起着划分和分隔细胞和细胞器的作用。生物膜也是许多与能量转化和细胞内通讯有关的重要部位。内在膜蛋白(integral membrane proteins):插入脂双层的疏水核和完全

32、跨越脂双层的膜蛋白。夕卜周膜蛋白(peripheral membrane proteins):通过与膜脂的极性头部或内在膜蛋白的离子相互作用和形成氢 键与膜的内、外表面弱结合的膜蛋白。膜蛋白一旦从膜上释放出来,通常都是水溶性的。流体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针对生物膜的结构提出的一种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生物膜被描 述成镶嵌有蛋白质的流体脂双层,脂双层在结构和功能上都表现出不 对称性。有的蛋白质叫r在脂双层表面,有的则部分或全部嵌入其内 部,有的则横跨整个膜。另外脂和膜蛋白都可以进行横向扩散。通透系数(permeability coefficient):是离子或小分子扩散

33、过脂双层膜能力的一种量度。通道蛋白(channel proteins):是一种带有中央水相通道的内在膜蛋白,它可以使大小合适的离 子和分子从膜的任一方向穿过膜。(膜)孔蛋白(pore proteins):其含义与通道蛋白类似,只是 该术语常用于细菌。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也称之易化扩散(facilitated Effusion)。是一种转运方式,通过 该方式溶质特异结合于一个转运蛋白,然后被转运过膜,但转运是沿 着浓度梯度下降方向进行,所以被动转运不需要能量支持。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一种转运方式,通过该方式溶质特异结合于一个转运蛋白,然后 被

34、转运过膜,但与被动转运方式相反转运是逆着浓度梯度方向进行 的,所以主动转运需要能量来驱动。在原发主动转运过程中,能源可 以是光、ATP或电子传递。而第二级主动转运是在离子浓度梯度驱动 下进行的。协 同运送(cotransport):两种不同溶质跨膜的耦联转运。可以通过一个转运蛋白进行同一 方向(同向转运)或反方向(反向转运)转运。胞吞(作用)(endocytosis):物质被质膜吞入并以膜衍生出的脂囊泡形式(物质在囊泡内)并 被带入到细胞内的过程。胞吐(作用)(exocytosis):确定要分泌的物质被包裹在脂囊泡内,该囊泡与质膜融合,然后 将物质释放到细胞外空间的过程。核昔(nucleosi

35、de):是由噪吟或喀咤碱基通过共价键与戊糖连接组成的化合物。核糖 与碱基一般都是由糖的异头碳与喀咤的N-1或喋吟的N-9之间形成的 P-N糖昔键连接的。核昔酸(nucleotide):核昔的戊糖成分中的羟基磷酸化形成的 化合物。cAMP(cyclic AMP):3,5-环腺甘酸,细胞内的第二信使,由于某些激素或其它分 子信号刺激激活腺甘酸环化酶催化ATP环化形成的。磷酸二酯键(phosphodiester linkage):一种化学基团,指一分子磷酸与两个醇(羟基)酯化形成的两个 酯键。该酯键成了两个醇之间的桥梁。例如一个核昔的3羟基与另 一个核昔的5羟基与同一分子磷酸酯化,就形成了一个磷酸二

36、酯 键。脱氧核糖核酸(DNA,deoxyribonucleic acid):含有特殊脱氧核糖核昔酸序列的聚脱氧核甘酸,脱氧核昔酸之间 是通过3 ,5-磷酸二酯键连接的。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核糖核酸(RNA,ribonucleic acid):通过3 ,5-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的特殊核糖核甘酸序列的聚 核糖核甘酸。核糖体核糖核酸(rRNA,ribosomal robonucleic acid):作为核糖体组成成分的一类RNA,rRNA是细胞内最丰富的RNA。信使核糖核酸(mRNA,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一类用 作蛋白质合成模板的RNAo转移核糖核酸(tRNA,

37、transfer ribonucleic acid):一类携带激活氨基酸,将它带到蛋白质合成部位并将氨基酸整合 到生长着的肽链上的RNAo tRNA含有能识别模板mRNA上互补密码 的反密码。转化(作用)(transformation):一个外源DNA通过某种途径导入一个宿主菌,引起该细菌的遗 传特性改变的作用。转导(作用)(transduction):借助于病毒载体,遗传信息从一个细胞转移到另一个细胞。碱基对(base pair):通过碱基之间氢键配对的核酸链中的两个核甘酸,例如A与T 或U,以及G与C配对。查格夫法则(Chargaffs rules):所有DNA中腺喋吟与胸腺喀陡的摩尔含量

38、相等,(A=T),鸟喋 吟和胞喀咤的摩尔含量相等(G=C),即喋吟的总含量与喀咤的总含 量相等(A+G=T+C)。DNA的碱基组成具有种的特异性,但没有组 织和器官的特异性。另外生长发育阶段、营养状态和环境的改变都不 影响DNA的碱基组成。DNA 双螺旋(DNA double helix):一种核酸的构象,在该构象中,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甘酸链围绕 彼此缠绕形成一个右手的双螺旋结构。碱基位于双螺旋内侧,磷酸与 糖基在外侧,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核酸的骨架。碱基平面与假 想的中心轴垂直,糖环平面则与轴平行。两条链皆为右手螺旋。双螺 旋的直径为2 nm,碱基堆积距离为0.34nm,两核昔酸之间的夹

39、角是 36,每对螺旋由10对碱基组成,碱基按A-RG-C配对互补,彼此 以氢键相连系。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力主要是碱基堆积力。双螺旋表面有两条宽窄、深浅不一的一个大沟和一个小沟。大沟(major groove)和小沟(minor groove):绕B-DNA双螺旋表面上出现的螺旋槽(沟),宽的沟称之大沟,窄沟称之小沟。大沟、小沟都是由于碱基对堆积和糖-磷酸骨架扭转 造成的。DNA 超螺旋(DNA supercoiling):DNA本身的卷曲,一般是DNA双螺旋的弯曲、欠旋(负超螺旋)或过旋(正超螺旋)的结果。拓扑异构酶(topoisomerase):通过切断DNA的一条或两条链中的磷酸二

40、酯键,然后重新缠绕 和封口来改变DNA连环数的酶。拓扑异构酶I通过切断DNA中的一 条链减少负超螺旋,增加一个连环数;而拓扑异构酶II切断DNA的 两条链增加负超螺旋,减少2个连环数。某些拓扑异构酶II也称之 DNA促旋酶。核小体(nucleosome):用于包装染色质的结构单位,是由DNA 链绕一个组蛋白核缠绕构成的。染色质(chromatin):是存在于真核生物间期细胞核内,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一种无定 形物质。染色质中含有作为骨架的完整的双链DNA,以及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的RNAo染色体(chromosome):是染色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经过紧密缠绕、折叠、凝缩和精细包 装形成的具有固定

41、形态的遗传物质存在形式。简言之,染色体是一个 大的单一的双链DNA分子与相关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DNA中含有 许多基因,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DNA变性(DNA denaturation):DNA双链解链分离成两条单链 的现象。退火(annealing):即DNA由单链复性变成双链结构的过程。来源相同的DNA单链 经退火后完全恢复双链结构,同源DNA之间、DNA和RNA之间退火 后形成杂交分子。融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Tm):双链DNA融解彻底变成单链DNA的温度范围的中点温度。增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当双螺旋DNA融解(解链)时,2 60n

42、m处紫外吸收增加的现象。减色效应(hypochromic effect):随着核酸复性,紫外吸收降 低的现象。核酸内切酶(endonuclease):核糖核酸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中能够水解核酸分子内磷酸二酯 键的酶。核酸外切酶(exonuclease):从核酸链的一端逐个水解下核甘酸 的酶。限制性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s):一种在特殊核昔酸序列处水解双链DNA的内切酶。I型限制性内 切酶既催化宿主DNA的甲基化,又催化非甲基化的DNA的水解;而 II型限制性内切酶只催化非甲基化的DNA的水解。限制酶图谱(restriction map):同一 DNA用不同的限制

43、酶进行切割从而获得各种限制酶的切割 位点,由此建立的位点图谱有助于对DNA的结构进行分析。反向重复序列(inverted repeat sequence):在同一多核甘酸链内的相反方向上存在的重复的核昔酸序列。在 双链DNA中反向重复可能引起十字形结构的形成。重组 DNA 技术(recombination DNA technology):也称之基因工程(genomicengineering)。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和载 体,按照预先设计的要求,将一种生物的某种目的基因和载体DNA 重组后转人另一生物细胞中进行复制、转录和表达的技术。基因(gene):也称之顺反子(cistron)o泛指被转录的一个D

44、NA片段。在某些 情况下,基因常用来指编码一个功能蛋白或RNA分子的DNA片段。分解代谢反应(catabolic reaction):降解复杂分子为生物体提供小的构件分子和能量的代谢反应。合成代谢反应(anabolic reaction):合成用于细胞维持和生长所需要的分子的代谢反应。反馈抑制(feedback inhibition):催化一个代谢途径中前面反应的酶受到同一途径的终产物抑制 的现象。前馈激活(feed-forward activation):代谢途径中一个酶被该途径中前面产生的代谢物激活的现象。标准自由能变化(AG)(standard free-energy change):在

45、一系列标准条件(温度:2 98K;压力:1个大气压;所有溶质 的浓度都是1M)下发生的反应的自由能变化。AG 表示pH7.0 条件下的标准自由能变化。标准还原电位(E)(standard reduction potential):2 5。和pH7.0条件下一个还原剂和它的氧化形式在1M浓度下表现出的电动势。酵解(glycolysis):一个由10步酶促反应组成的糖分解代谢途径,通过该途径,一 分子葡萄糖转换为两分子丙酮酸,同时净生成两分子ATP和两分子 NADHo发酵(fermentation):营养分子(例如葡萄糖)产能的厌氧降解,在乙醇发酵中,丙酮 酸转化为乙醇和C02。巴斯德效应(Pas

46、teur effect):氧存在下,酵解速度放慢的现象。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phosphorylation):ADP或某些其它的核音-5-二磷酸的磷酸化是通过来自一个非 核甘酸底物的磷酰基的转移实现的。这种磷酸化与电子传递链无关。柠檬酸循环(citric acid cycle):也称之三竣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Krebs 循环(Krebs cycle)o是用于乙酰CoA中的乙酰基氧化生成C02的酶促反应的循 环系统,该循环的第一步反应是由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形成柠 檬酸。回补反应(anaplerotic reaction):酶催化的补充

47、柠檬酸循环中间代谢物的供给的反应,例如由丙酮 酸竣化生成草酰乙酸的反应。乙醛酸循环(glyoxylate cycle):是某些植物、细菌和酵母中柠檬酸循环的修改形式,通过该循环 可以由乙酰CoA经草酰乙酸净生成葡萄糖。乙醛酸循环绕过了柠檬 酸循环中生成两个C02的步骤。戊糖磷酸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也称之磷酸己糖支路(hexose monophosphate shunt)。是一个 葡萄糖-6-磷酸经代谢产生NADPH和核糖-5-磷酸的途径。该途径包 括氧化和非氧化两个阶段,在氧化阶段,葡萄糖-6-磷酸转化为核酮 糖-5-磷酸和C02,并生成两分子的NADP

48、H;在非氧化阶段,核酮糖-5-磷酸异构化生成核糖-5-磷酸或转化为酵解中的两个中间代谢物果糖-6 磷酸和甘油醛-3-磷酸。糖醛酸途径(glucuronate pathway):从葡萄糖-6-磷酸或葡萄糖-1-磷酸开始,经UDP-葡萄糖醛酸生成 葡萄糖醛酸和抗坏血酸的途径。但只有在植物和那些可以合成抗坏血 酸(维生素C)动物体内,通过该途径可以合成维生素C。无效循环(futile cycle):也称之底物循环(substrate cycle一对催化两个途径的中间代 谢物之间循环的方向相反、代谢上不可逆的反应。有时该循环通过 ATP的水解导致热能的释放。例如,葡萄糖+ATP=葡萄糖-6-磷酸+AD

49、P与葡萄糖-6-磷酸+H2 0=葡萄糖+团反应组成的循环反应,其 净反应实际上是ATP4-H2 0=ADP4-Pio磷酸解(作用)(phosphorolysis):在分子内通过引入一个无机磷酸形成磷酸酯键而使原来键断裂 的方式。实际上引入了一个磷酰基。半乳糖血症(galactosemia):人类的一种基因型遗传代谢缺陷,特点是由于缺乏1-磷酸半乳糖 尿音酰转移酶导致婴儿不能代谢奶汁中乳糖分解生成的半乳糖。尾部生长(tailward growth):一种聚合反应机理,经过活化的单体的头部结到聚合物的尾部,连接到聚合物尾部的单体的尾部又成了接收下一个单体的受体。糖异生作用(gluconeogene

50、sis):由简单的非糖前体转变为糖的过程。糖异生不是糖酵解的简单逆 转。虽然由丙酮酸开始的糖异生利用了糖酵解中的7步近似平衡反应 的逆反应,但还必须利用另外4步酵解中不曾出现的酶促反应绕过酵 解中的三个不可逆反应。呼吸电子传递链(respiratory electron-transport chain):由一系列可作为电子载体的酶复合体和辅助因子构成,可将来自 还原型辅酶或底物的电子传递给有氧代谢的最终电子受体分子氧(02)o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电子从一个底物传递给分子氧的氧化与酶催化的由ADP和Pi生 成ATP的磷酸化相偶联的过程。化学渗透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化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