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 桐乡市代代康米奇幼儿园 郑英摘要:幼儿园是孩子们快乐的海洋,是孩子们学习新知识的空间,他们在这里欢笑,在这里愉快地生活,但是同样因为是孩子们所待的地方,所以就会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攻击性行为就是其中一种典型的行为。如:“老师,童童又打人了!”“张弛把瑶瑶打哭了”。班级中总有几个孩子不断地招惹他人、制造事端,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也伤害了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侵害他人身体或用言语攻击侮辱他人的表现。关键词:幼儿;减少;攻击性行为;我们在幼儿园观察会发现,儿童间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而且存在着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年龄越小的幼
2、儿,其攻击性行为越明显,且攻击性儿童中,男孩居多。而幼儿攻击性行为一般用语言直接伤害他人的情况很少,大都是攻击性具体行动,如打人、推撞、抢夺玩具、破坏物品等,来发泄自己紧张的情绪,它是幼儿个性发展过程中一种不良倾向,有一定的扰乱性、破坏性和对抗性,是幼儿中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具有不良行为的幼儿往往不积极参与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很难集中精力,从而各方面的能力很难发展。由于在交往中常常有攻击性行为,和其他幼儿关系处理不好,常会受到别人的排挤。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幼儿早期的攻击性行为。幼儿怎么会出现攻击性行为,这是个值人深思的问题,我们可
3、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一下。 一、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1、心理、生理因素的影响。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友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同时又是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两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 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特征、体质、气质等)对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比如,那种天生爱哭闹、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长大后较易产生攻击性行为。通常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多,这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当然,由于受气质的影响,同性别的孩子也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那些身体强壮、精力旺盛、易怒、易哭闹的幼儿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2、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长过分溺
4、爱幼儿。如今都是一个孩子,甚者有的是六个大人一个孩子,因此,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关爱过度、疼爱有加,对孩子百依百顺,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从不控制孩子的行为,让其为所欲为,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式的家庭教育。 家长过分要求幼儿。如今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气极高。因此在许多方面过分限制和束缚幼儿。 家长过分放任幼儿。 这类家长只是把孩子看作是传宗接代的希望,使其自由发展,不加任何限制和要求,对孩子不关心、不重视。对孩子的任何行为不分时间、场所、性质,都不加控制,而是让孩子为所欲为。 3、大众媒体的影响。 现在的电影、电视剧大都充
5、斥着许多暴力、复仇的镜头,甚至面向儿童的动画片、卡通片也在宣传着暴力的情绪,而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常常因好奇、刺激而模仿,对于孩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4、个人因素的影响。 在班级的一日生活中,幼儿交往密切,许多活动常常要轮流、谦让、协商等,由于幼儿自我中心意识强烈、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往往因得不到或者自身利益受损而出现攻击性的行为。幼儿有多种多样的需要,当精神的、物质的,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可能产生攻击性行为,由于幼儿具有很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和对自己喜爱的玩具有强烈的独占欲望,所以常常发生争抢玩具的攻击性行为,以满足自己的需求。由抢夺玩具而产生的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较为普遍,这是一种需求性的攻
6、击行为。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日常中多阅读有关书籍,认真学习,深刻领悟,对孩子一视同仁,尽可能给每个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和关怀,不以自己的喜恶影响幼儿与同伴的关系,即使幼儿有一些行为问题,也应该把它看作是幼儿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耐心去引导、教育,而不能因此去歧视、甚至冷嘲热讽幼儿。这样做只能加剧幼儿攻击性行为,同时,幼儿也从教师的身上学会敌意、冷淡等不良的情绪情感,不利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纠正。2、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幼儿园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首先教师应该起到榜样作用,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做幼儿的表率。其次教师要为幼儿营造一种温暖
7、、关爱、尊重和信任的心理气氛和教育环境。第三,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机会,观察、学习人际互助,鼓励他们去与别人合作。第四,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增添一些大型玩具和各种娱乐器材、书籍等,提供幼儿自由选择的机会,使他们得到情感上的满足。从而减少拥挤、干扰、烦恼等因素而诱发的攻击性行为。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家长家教方式不宜过于简单、粗暴,要求家长尊重幼儿,注意加强与幼儿心灵上的沟通,了解孩子的愿望和想法,做孩子的榜样,对孩子不要偏袒纵容,也不要一味指责孩子,教导孩子学会尊重别人,善于与人相处。家长指导孩子观看电视、电影、动画片,以减少暴力画面对幼儿的榜样模仿作用。3
8、、认识有效的转移情感。幼儿有自己的情感世界,也会为一些事情如同伴不愿意和他玩,或者不愿和他分享自己的玩具,或者被老师和家长误会等事情感到伤心、烦恼、愤怒,当他们得不到老师的表扬时,也会有挫折感。伤心、烦恼、挫折、愤怒这些情感是很容易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别是对于一些自控能力较弱的幼儿来说,更是点燃其攻击性行为的导火线,过分压抑的结果往往会爆发突然猛烈的侵犯行为,应教会幼儿用言语来倾诉内心体验到的侵犯性情感,引导他们在适当的场合与时间大喊大叫一通,以宣泄内心的愤怒与烦恼,教会他们参加那些有趣的游戏等置换活动去转移幼儿的侵犯性情感。教师首先要让幼儿学习认识各种情绪特征及其后果,特别是要使幼儿对一
9、些过激情绪有初步的认识和看法,其次,教给幼儿一些情绪表达的方法,如可教幼儿用语言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运动也是一种调适幼儿情绪的好方法,如打球、扔沙包、玩水、玩沙、唱歌、跳舞等,这些运动同样会使幼儿表达或发泄情绪。另外,还可以专门开辟“发泄角”,在其放置拳击手套、软沙袋等材料,幼儿可以在这个活动区内得到情绪上的宣泄和满足。4、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懂得自我保护。幼儿攻击性行为多与其认知水平较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幼儿往往对来自同龄伙伴的信息以自我为中心做出判断。如果一个幼儿对别人的行为判断是敌意的,他的行为就会表现出攻击性。幼儿中很多攻击现象的产生都是因为彼此间没有搞清楚对方行为的动机是什么,而用敌意
10、去判断别人的动机。幼儿年幼无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教师应教会幼儿识别好与坏,知道哪些行为是对的,受人欢迎的,哪些行为是错的,被人讨厌的。如:看到一幼儿抢玩具,我们就在班内开展讨论该行为的对与错,当玩具被抢后我们该怎么办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规范,当发生纠纷和矛盾时,要注意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多元性思维能力,学会用协商、转换等多种形式来解决纠纷和矛盾。另外,幼儿之间很容易产生行为上的相互模仿,一个不善攻击的幼儿在一个相互攻击的群体中,很快也会以攻击的形式对付其他幼儿。因此,我们必须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教育幼儿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同伴。在幼儿出现攻击行为后,应该心平气和地让他说出
11、事情发生的全过程,这样会避免全盘否定他而导致其心里不服,因为幼儿在攻击他人时总是自认为有理的。应及时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矫正,即使幼儿攻击行为发生的动机可能是善意的。如“打抱不平”等,也要及时教给正确的解决方法。应注意的是,矫正的重点不在于训斥、批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而在于及时使幼儿明确非攻击性行为的方式和方法。因为成人的呵斥或一怒之下的简单体罚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倾向,有可能强化幼儿的不良模仿,而且最终也不可能使幼儿明白正确的方法是什么。而教师则可以通过讲故事,引导理解,续编故事,角色扮演等,有意识安排幼儿作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体会他人情绪的活动内容,加强攻击性幼儿对被攻击者所承受的痛苦的体验
12、。对于经常被攻击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告诉他(她),哭、告诉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要想办法去阻止别人的攻击,教师并有意识地教给被攻击者自我防御的能力。当别人看着你,想打你时,你可以大胆提醒他不许打人,或直接把他(她)的手推开。如果是冷不防受攻击时,可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愤怒之情,甚至可以适度的反击,这样,既可以引导幼儿自我保护,也让攻击者受点挫折,同时,攻击者的行为受到同伴抵制,教师的批评,认识到自己不被同伴接受,就会反思,调整自己的行为,被攻击者通过反击,成功地阻止了别人的进攻,但再有人侵犯他时,他就不再退缩了。攻击性行为时时出现在幼儿的身上,对于孩子的攻击行为,作为幼教工作者,应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遵循其发展规律,多看幼儿的优点,以正面教育为主。并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因人而异地进行教育,不要戴有色眼镜去看待有攻击性的幼儿,因为这种行为是幼儿时期必然会出现的。教师应当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教育机智去帮助他们。相信只要老师正确耐心地引导和教育,并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必将被克服。这样,就能使攻击性较强的幼儿也能转变为积极向上的好幼儿。参考文献:1、幼儿园指导纲要 2、幼儿教育 3、幼儿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