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介绍.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383111 上传时间:2024-07-0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介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介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介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介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介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大班幼儿袭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大班幼儿袭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摘要】:儿童的袭击性行为在 20 世纪初以来就受到很多心理学家的关注,是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极具事件意义的课题。我在实践教学工作中,采用间歇强化法成功矫正了一个儿童的袭击性行为。间歇强化法是一种对所发生行为进行强化矫正,但并不是每一次都对所发生行为进行强化矫正的方法。【关键词】:袭击性行为;间歇性强化法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综述 幼儿的袭击性行为受到很多心理学家的高度关注,是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极具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在众多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大多从袭击性行为的起因、产生的因素及对策矫正方面等等进行进一步的研究。1幼儿袭击性行为的起因 陈丽

2、颖认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的健康成长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人口素质。在当前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已引起社会广泛重视,想了解儿童袭击性行为的发展特点就必须了解袭击性行为的起因:(1).获得别人物品 (2).保护自己物品 (3).争夺座位或活动场合 (4).帮助好朋友或受人指使 (5).游戏或其他活动纠纷 (6).别人违反游戏或行为规则 (7).无端挑衅欺侮别人 (8).报复还击。2幼儿袭击性行为产生的因素 窦维杰认为幼儿的袭击性行为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而产生袭击性行为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1)幼儿受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2)家庭环境是导致幼儿袭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 (3)

3、社 会 环 境 是 导 致 幼 儿 袭 击 性 行 为 的 成 因 之一 3.矫正策略 马开剑认为幼儿袭击性行为的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既有先天因素,又有后天环境因素;既有个体差异,又有性别差异;既有个性特点的因素,也有教育方法的失误;既有家庭因素,又有幼儿园的教育因素。由于各种因素交互影响,错综复杂,因而靠单一途径或方法来矫正幼儿的袭击性行为难以取得抱负的效果。必须通过多种途径,综合各种措施,进行系统地矫正。(1)幼儿园要开展多种活动,使导致幼儿袭击性行为的情绪得到合理排解。(2)鼓励与人合作和对人亲善,从正面平抑幼儿袭击性行为的发生。(3)远离环境中暗示和鼓励袭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创设和

4、谐自然、温馨舒畅的教育环境。(4)改善我们的幼儿教育方法。(二)研究问题 儿童袭击性行为在 20 世纪初以来就受到很多心理学家的高度关注,是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极具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虽然经验告诉我们:儿童的袭击行为及儿童之间冲突早在两岁就有了,但是,其表现特点如何?影响因素有哪些?对个体袭击性行为如何矫正?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儿童教育与研究工作者作出回答。袭击性行为是指幼儿为一些小矛盾冲突或受到挫折时,就作出侵犯别人利益的反映,例如毁坏别人的东西,打、踢、骂别人,对成人蛮横无理等。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续增高地培养上去,自然成为

5、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袭击性行为作为一种问题行为,应尽早矫正,否则,以后矫治就会变得十分困难,或者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个问题又出现了,劳神费力,但事倍功半。我通过对一个大班具体案例分析,试图探索回答上述问题。该案例是我在实践教学工作中,采用间歇强化法成功矫正了一个儿童的袭击性行为。间歇强化法是一种对所发生行为进行强化矫正,但并不是每一次都对所发生行为进行强化矫正的方法。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乐乐,男,6 岁。乐乐是一个倔强、外向的孩子,在班级里个子最高、最壮,胆子很大。最大的特点是喜欢与人交往,不怕陌生人,并且计算能力强,喜欢

6、数学,会下象棋,反映不久。他乐于参与游戏,在游戏活动中喜欢充当领导者,指挥别人,在与别人意见不和时却通常用强硬的方式解决。由于父母工作较忙,他基本是由爷爷奶奶看护。(二)研究方法和内容 1.个案法 对单独的一个大班幼儿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袭击性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2.观测法 观测该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搜集特定情况下的袭击性行为表现,作出全面准确的评价,便于及时掌握幼儿的情况。三研究结果 (一)研究对象行为表现 该幼儿十分的霸气,常动手打人、抓人、踢人,骂人更为常见。在建构角,他拿着自己随便拼搭的一个东西或者一块大积木就去撞别人搭好或正在搭的建构物,嘴里还发出“嗵”的声

7、音,看着倒塌的建构物,他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在图书角,他总是一个人自得其乐地看书。其他小朋友讨论所看的书有趣,他就一把抢过来,说“给我看看”。别人不给,他就扭住别人的胳膊,硬抢过来。在美工角,他经常独自占一大块桌面,还不让别人过来。当老师表扬与他同组的小朋友的作品时,他会表现出轻视的眼神。然后趁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在别人的纸上乱花,别的小朋友抗议,他便出言不逊。吃饭时,他有时趁旁边的小朋友不注意,偷偷地把他的矮凳挪走,看着那位小朋友坐空,他哈哈大笑。他还把吃剩的饭放在别人正在用的碗里。上课时,他还时常与同桌小朋友在课桌下做小动作,还会故意咳嗽来引起别人关注,老师请他回答问题,却回答对的。在我对其袭

8、击性行为为期一周的观测、记录,发现其袭击性行为重要表现有:(1)推搡同伴。(2)强拉同伴的衣服。(3)咬同伴的手。(4)与同伴争抢玩具。(5)经常有语言袭击(6)游戏时故意踩同伴的脚。(7)破坏同伴作品。(二)袭击性行为产生的因素 1.祖辈的无原则溺爱 乐乐由于父母没有时间管教,由爷爷奶奶带大。而爷爷奶奶一味溺爱、娇宠、迁就孩子,导致他任性、蛮横、不讲道理。在家访中我们发现,他把水彩笔等硬物当着老师的面砸他奶奶身上,不断地爬到窗上跳下来等,他家的墙上到处都是他乱涂乱画的“杰作”而他爷爷奶奶也不气愤。笑着跟来时说小孩子都是这样顽皮,长大就好了。2.周边不良环境的影响 乐乐的家的房子是自己家盖的老

9、式房子,较大,楼下的房子好多间租给来自各地的外来打工人员,他们的素质不高,经常用家乡话互相谩骂,甚至互相殴打,孩子耳濡目染地学了一口脏话,并学会了打架,且他的普通话语言交流能力也比较弱。3.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妥 乐乐在家里只怕他爸爸,他爸爸经常采用恐吓、打骂的方式。当他犯了错时,他爸爸往往先大声训诉,接着就是一顿痛打,历来不和颜悦色地与孩子讲道理。而他的爷爷奶奶则包庇袒护,他犯了错误也不批评、纠正,其种种举止可以折射出其父母的教养行为。4.心理因素的影响 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伙伴和团队的游戏活动,同时又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少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两者相冲突,从而便产生了袭击性行为。

10、乐乐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经常由于抢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而对其他小朋友产生不和谐的态度,有时还会大打出手。5.自我控制能力差 乐乐从小受爷爷奶奶的溺爱,养成不看场合,时间对象,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丝毫不顾及别人的习惯,养成我行我素。再加上幼儿的认知水平低,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并没有真正理解大人所说的“打人不对的道理”。即使很乐意地检讨也是“言行不一”。(三)采用的措施 1选择合适的间歇强化法 针对乐乐的情况,我采用间歇强化法中的不相容行为区别强化法来矫正其问题行为。不相容行为区别强化法是间歇强化法中的一种类型,含义是:假如我们选择的一对不相容行为,一个是要减少的不良行为,另一个

11、是要增长的良好行为,那么在减少一个不良行为的同时,必然增长另一个积极行为;或者在增强一积极行为的同时,必然使一个不良行为减少,这种强化方法即为不相容行为的区别强化法。2.对的选择不相容行为 根据乐乐袭击性行为的特点,考虑到他已有的爱好、爱好,我选定了与同伴和谐地在一起绘画、识字、计算、建构、做游戏作为不相容行为。3.将训练计划告诉幼儿 通过谈话的形式我将训练计划告诉乐乐:(1)让他知道老师和小朋友都喜欢和小朋友和谐相处,不打人、不骂人的孩子,假如他想让老师、小朋友喜欢他,就不应当打人、骂人。(2)了解他的喜好。通过谈话我们了解到,乐乐很想得到班里的小红花,最想让妈妈给他买一架遥控飞机。(3)与

12、乐乐只要哪天不打小朋友,不和小朋友争抢玩具,就得到一个小红花。假如第一周能得到 3 个小红花,第二周能得到 4 个小红花,第三周再得 4个或 5 个小红花,并且保证得小红花的个数不能下降,否则重新再来。只要连续4 周得到三个以上的小红花就让妈妈给他买一架遥控飞机。4.具体的实行过程 (1)第一阶段(矫正的 1-3 周):加强结识教育,创设集体教育氛围。该幼儿理解力较强,我就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一些教育内容,进行团结和教育指出:打人、骂人、欺负小朋友等行为都是非常不好的行为,不仅老师不喜欢,小朋友也不欢迎有这种行为的伙伴,大家都要做讲文明,懂礼貌,团结友爱的好孩子。假如有某个小朋友以

13、前有一些不好的行为,改正,大家就会原谅他的。并且在组织活动时,一方面多关注乐乐,并暗示他“能和小朋和谐好玩,对吧?”真的好好玩了,及时奖励的和好,一旦有了矛盾,弄清原委,假如怪乐乐,就让他离开那个区角。两天下来,他几乎无处可去了(由于他到别的区角仍故意捣蛋)。这时,让他个人待会“反思”自己到底想怎么办?他会找到老师,保证自己“不再故意大人了”。老师给他机会,让他回归到集体,并请小朋友监督小时不打人就奖励,有时候,乐乐也会被“以牙还牙”,很委屈。老师就趁机教育他“你欺负了别人,别人也会象你同样很气愤的。”所以大家要和气地在一起。(2)第二阶段(矫正的 4-7 周):强化不相容行为,发挥幼儿的长项

14、。该幼儿的好胜心比较强,运用乐乐计算能力强的优点,安排他做计算区的“售货员”,让他从正面表现自己的能力。(3)第三阶段(矫正的 8-10 周):巩固教育成果,消除不良行为习惯。5.同时做好与家长家园配合工作 老师将乐乐在幼儿园的情况积极和家长交流,让家长也提高重视限度,请家长和老师一起来帮助幼儿改正不良的袭击性行为,做到双方配合。(1)创设适宜环境进行疏导。在家里设立一个“美劳角”,提供彩笔、剪刀、颜料及各种结构拼插玩具。这种既是一种心理疏导又是一种注意力的转移。(2)以楷模示范、强化幼儿的对的行为。规定乐乐爸爸妈妈对孩子的错误要事先了解因素,不要用打来解决问题,教会他对的解决冲突的办法和技能

15、。引导与别人相处时要和气,有礼貌。(3)重视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及时进行教育。孩子辨别能力较差,模仿能力强,各种传播媒介中接触到暴力行为,袭击性行为都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冲击。乐乐父母对他所看的动画片有所规定,暴力性片子不能看或者大人陪同。并对乐乐在家在外的袭击性行为立即制止。孩子有悔过之意及时给予表扬,并给予更多的关爱。经常带他去大自然中去,开阔眼界。培养多种爱好,提供宽松的环境。四初步结果 通过为期 10 周的教育、矫正,乐乐的袭击性行为有了较好的改正,他消除了无端打人、骂人、破坏别人物品的不良行为习惯。和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时可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小朋友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乐意倾听其他小朋友的建

16、议。在他自己无法与小朋友解决问题的时候他可以做到积极向老师请求帮助,而不会像以前的拳打脚踢。从自我结识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意识到自己的以前的行为是不对的,在碰到问题时会用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家长反映,他在家里也比较懂事,不再打爷爷奶奶了。不快乐的时候,他会大叫几声,以此发泄,再也没有发生动手打人的事情。五研究反思 1一般幼儿均不同限度地存在一些行为问题,只是限度不一而已。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除,因而不能给幼儿乱戴帽子。但是假如拟定某幼儿的确存在问题行为,一定要高度重视,由于个体的袭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即学前阶段就表现出袭击性的儿童到青春期袭击性和反社会行为的概率在一定限度上也较高。因此,为了

17、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也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而尽教师的职责,我们幼教工作者必须充足重视研究儿童袭击及其控制,“及早矫正,因材施教”,防止该行为影响他的正常发展。2.研究发现,儿童之间的袭击多以物品抢夺和占有为主,较少发生直接以伤害同伴为目的的袭击,通过说服教育、因势利导,几乎都可见效,但上述矫正个案表白,这一过程较漫长,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开展工作,不可步子太快,性子太急。3.总之,要真正减少和控制幼儿的袭击性行为,关键是教师和父母齐心合力,加强沟通,对幼儿的行为建立一致的评价机制,同时运用系统的方法,形成教育的“合力”。只有这样,才干真正达成控制和减少幼儿袭击行为的目的。六、文献 【1】蒋俊梅:儿

18、童袭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矫正.教育探索,2023,(8)【2】王江华:浅谈幼儿袭击性行为.临沧教育学院学报.第 14 卷第四期.2023.11 【3】马开剑:对幼儿袭击性行为的科学结识与综合矫正,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23 年第五期 【4】柯海霞:浅谈幼儿袭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 21 卷,2023 【5】吴晓红:幼儿袭击行为之我见,科学教育,2023,11 【6】窦维杰:幼儿袭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初探,天津市教科院学报第五期,2023,10 【7】贾宏燕:幼儿袭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综合矫正策略,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第 7 卷第 2 期,2023,3 【8】王惠:浅论幼儿袭击性

19、行为,教育长廊,2023,2 下旬刊 【9】丁新胜:儿童袭击性行为及其矫正,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第三卷第 11期 小班幼儿小班幼儿“袭击性袭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行为的个案研究 【摘要】幼儿“袭击性”行为,是在幼儿园比较常见的反社会行为。有时随着着言语尚有动作的袭击,这些不经意的孩子间的“打闹”事实上已经构成了袭击性行为,必须要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小班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都处在初期发育阶段,幼儿的行为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假如不及时的矫正,不仅会影响到他们道德行为的发展,并且容易形成袭击性人格,并导致其此后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社交的困难,有的甚至还也许转化为犯罪行为。本文将通过个案研究来探究幼儿“袭击性”行

20、为产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揭示其实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行的矫正方法,盼望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关键词】小班幼儿 袭击性行为 成因 矫正 一、小班幼儿“袭击性”行为的表现及成因。(一)研究对象简介 幼儿姓名:洋洋(化名)性 别:男 出生年月:2023 年 6 月 家庭状况:父亲 高中毕业 公司职工 母亲 高中毕业 公司职工 家庭管教方式: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比较倔强,听不进老师的话,脾气暴躁,性子急,容易气愤。(二)洋洋“袭击性”行为表现 1、晨间活动时的“袭击性”行为 晨间接待的这段时间里,老师会安排先到幼儿园的小朋友集中在户外的场地玩一会儿,小朋友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项目进

21、行晨间活动。选择的活动项目有滚筒、跳圈、皮球、风车、曲棍球等。洋洋平时不是最早来的,所以受小朋友们爱慕玩的“滚筒”已经被其他先来的小朋友先玩了。洋洋见状立即从其他小朋友手中抢走滚筒,还自言自语的说:“这是我的,是我要玩这个的。”2、表演游戏时的“袭击性”行为 情景一:早操活动时有一项活动内容是要由小朋友提成两组分别扮演“大灰狼”和“小兔子”的角色。扮演“大灰狼”的小朋友要假装去抓“小兔子”,把小兔子当点心吃。当音乐一响起,洋洋就立即迅速的冲到了“大灰狼”的阵营,还把小手举起来当成“大灰狼”的爪子,脸上露出凶恶的“大灰狼”表情。到了音乐一停“大灰狼”就可以出来抓“小兔子”了,洋洋逮到了一只“小兔

22、子”,小手用力的打“小兔子”,把那只“小兔子”都打哭了,趴到了地上。还很神气的说:“我是大灰狼,我不怕小兔子。”情景二:下午的表演游戏是“小兔乖乖”。需要一名“大灰狼”和四只“小兔子”。扮演“小兔子”的小朋友不久就可以找得到扮演的人选,唯独“大灰狼”这个反面角色是许多小朋友都不乐意扮演的角色。班上的 37 个小朋友中只有洋洋小朋友乐意扮演“大灰狼”,并且每次都是他自己积极规定扮演“大灰狼”。在扮演“大灰狼”的过程中可以表演的很到位,特别是到“大灰狼”干坏事的时候他很沾沾自喜,一到让他尝试扮演“小兔子”时他就不乐意了。3、区域活动时的“袭击性”行为 情景一:当到小朋友看图书的时间时,其他的小朋友

23、都会安静有序的选择自己的图书,坐在椅子上认真的观看,可是洋洋总是喜欢从别的小朋友那里很霸道的强行把书抢过来。闹得和被抢的小朋友大打出手。老师问他:“是谁先拿到的书?”他会说:“是我,是我先拿到的。”情景二:洋洋总是喜欢使用建构材料搭建手枪、炸弹等玩具,只要他看中的,其他小朋友就别想拿,他也会从别的小朋友手中抢夺自己想要的材料。当他搭好一把手枪,总是很自豪的朝其他小朋友炫耀“砰砰砰”的开枪,然后骄傲地说:“这是我的,你们都没有。”(三)洋洋“袭击性”行为的成因分析 1、生理因素 一方面是激素的作用。目前一些研究证明,袭击性行为的倾向与雌性激素的水平有关。不仅人类是如此,在关于动物研究中也发现,雄

24、性动物在受到威胁或被激怒时,比雌性动物更容易发生袭击性行为反映。本文案例中的幼儿性别属于男性,分泌的是雄性激素,由此可以得出洋洋的袭击性行为的几率比其他幼儿的更高。另一方面是大脑。我国学者在以往研究中多次认定,人类的一般行为的直接决策与支配者是人类的大脑。袭击行为作为人类一般行为的特殊形式,很也许与大脑的某种功能、状态有某种联系。张倩、郭念锋(1998 年)采用视野速示呈现技术对袭击行为儿童和正常儿童的比较研究表白,袭击行为儿童的大脑两半球均衡性发展与协同功能较低,显示左半球抗干扰能力较差,右半球完形认知能力较弱。N.G.Simion 用老鼠做实验研究了脑内化学物质成分对袭击的影响。他认为,控

25、制袭击行为的脑内物质是 5-羟色胺,一氧化氮通过作用于 5-羟色胺影响袭击行为的产生。由此可见,袭击行为的产生与大脑的功能状态和化学物质有着紧密的联系。1 再有,影响袭击性行为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气质。儿童的气质特点从他出生之日起便开始与周边环境互相作用,导致父母和其他成人对他们形成特别的抚育方式,同时也决定着他们自己在交往中采用的具体的行为方式。研究发现,“胆汁质”儿童往往到幼儿期表现出较高的焦急和敌对性,容易成为袭击性较强的幼儿。在平时幼儿园的接触时间中的,发现洋洋气质特点是属于“胆汁质”幼儿。胆汁质的幼儿气质具有易冲动、难约束的特点。比如:洋洋性子很急,每次玩建构游戏时,他拿的建构材料总是很

26、多,即使有些材料是他用不上的。他还爱逞能,有次全班小朋友正在排队,他忽然跑出队伍,为了看旁边的花朵儿。他上课时坐不住,随便站起来,或是在椅子上乱动,经常发出叫声。即使老师对他有过直接的提醒,他仍然是不受控制。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洋洋的气质特点也是引起袭击性行为的因素之一。2、心理因素 洋洋平时最喜欢看的动画片是数码宝贝、奥特曼等有许多打斗场景的幼儿电视节目,奥特曼虽然主题是“保护地球,消灭怪兽,维护世界和平。”但也有大量渲染暴力血腥的场面。奥特曼打败怪兽无所不能,成为了幼儿心目中的英雄人物。长期以来,日积月累的结果就是导致洋洋喜欢模仿电视节目中的打斗动作,并在幼儿园里的小朋友身上“实践”,“袭

27、击性”行为不断加强。模仿是引起“袭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小班幼儿还不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并且模仿能力极强。假如成人用粗暴的方式谴责幼儿,幼儿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其他幼儿;假如成人任由孩子观看大量暴力血腥的电视影片,幼儿就会学会打斗,“袭击性”行为也在打斗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得到强化。挫折是引发“袭击性”行为的又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挫折会威胁一个人的尊严,阻碍其稳定目的的实现。当幼儿碰到某种挫折后,最常见的反映是袭击。洋洋虽然块头是班里面最大的孩子,但是碰到问题很容易掉眼泪,被老师说两句就哗哗哗的眼泪流下来了。一边哭一边喊:“不要不要,我不要。”有时甚至还会和老师反抗,忤逆老师,不听老师的劝

28、说和批评。当然,挫折引起的反映方式,因人而异。一般地讲,独立性强的幼儿,挫折后出现“袭击性”行为。而依赖性强的幼儿,挫折后则容易产生退缩行为。洋洋由于从小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比较任性,独立性也强。老师教给幼儿们穿衣服和穿袜子方法后,洋洋就坚持学着自己穿衣服、穿袜子。其他幼儿要是说他穿的很慢或穿的不好时,他就会骂他们,看看自己的确穿得不太好时,他就会动手打他们。3、社会因素 家庭因素。儿童从出生之日起,就被包围在各种社会物体和关系中,与多方面的人们发生着联系。在与其别人的互相交往过程中,儿童逐渐形成其社会性和个性,发展其整个心理。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最基本的动因,对儿童初期行为的塑造起着关键性的作

29、用。假如家长对幼儿采用放纵型的教养方式,那么娇宠和放纵会导致幼儿为所欲为,使他们稍有不满意就会采用“袭击性”行为来发泄不满情绪。假如家长对幼儿采用的是高压式的权威型管理方式,父母往往过于严格控制儿童的行为而采用简朴、粗暴的方式,因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反而增强了袭击行为。洋洋是独生子,父母及爷爷、奶奶对其溺爱有加,有什么规定都会满足他。他喜欢动画片汽车总动员,于是他的所有的穿的用的都是汽车的造型,书包是汽车的、水壶也是汽车的、衣服、裤子、袜子都是汽车的图案。带来的书籍和玩具也都是关于汽车总动员里面的汽车造型,带来后历来不和班级的小朋友一起分享,要是有小朋友规定和他一起玩,他就会推开其他小朋友。连

30、集中活动时也不离手小汽车玩具,老师提醒了好多次也不乐意放手他的小汽车,自己玩自己的,把老师的提醒当耳边风。同伴关系。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成人世界,一个是儿童世界。同伴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影响,是幼儿成长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假如一个幼儿很少与人接触,很少与同龄人交往,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久而久之,这个幼儿就会产生种种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如:固执、孤僻、情感冷淡、冲动。研究表白,同龄人之间互相作用的效应,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悲观的。同龄人互相接纳、互相忍让、互相关心等是互相作用的积极效应;而同龄人之间互相排斥、互相争斗、互相袭击等是互相作用的悲观效应。在同玩的几个幼儿中,洋洋总是以

31、“大哥”自称,在与班上其他幼儿接触时,常会排斥、袭击他们,出现了互相作用的悲观效应。大众传媒。大众传播媒介是一个社会传递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涉及:电影、报刊、电视、杂志、社区和校园环境等。大众传媒对幼儿的袭击性性行为的性质和具体形式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信息时代和电子时代高度发展的现代化社会,电视和儿童袭击性行为的关系已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现在的电视节目中,涉及故事片和动画片里,有许多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仇恨、报复、争论、打斗的情节和画面,这些暴力内容使学前儿童在潜移默化的形象和熏陶下,袭击行为增多。儿童不仅从这些暴力电视节目中观测学习各种具体的袭击性行为,影响更大的是,电视人

32、物的经历会使许多孩子将武力视为解决人际冲突的有效手段,并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依靠袭击性行为来解决与别人的矛盾。当然,事物都是具有双面性的,电视节目对亲社会行为也是有一定促进作用,那些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帮助和蔼良。关怀的故事及动画片,能为儿童学习和巩固亲社会行为提供直观、生动的示范,有助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二、小班幼儿“袭击性”行为的矫正(一)环境创设 幼儿园里由于人多空间狭小,在游戏空间相对狭小,游戏玩具种类和数量又相称有限时,幼儿间的互相争夺现象就会比较突出,也容易导致幼儿“袭击性”行为的产生。所以教师应改善条件,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空间,安排合理的活动场地,足够多的活动材料,并与幼儿共

33、同制定好活动的规则,人多的时候可以考虑分组进行活动,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摩擦与冲突,有助于从客观上减少幼儿的“袭击性”行为。教师可以重新安排教室的活动区角,幼儿活动空间的安排比以前更合理,各种区域材料放在相应的位置上。洋洋虽然还是会占着自己喜欢的玩具不让其他幼儿玩,但不会故意跑去干扰别的幼儿玩玩具。或者可以给洋洋安排一个单独的活动空间,知道自己的位置就是在那个地方,这样就不会和其他小朋友争抢,知道自己的活动空间后便可以自己玩自己的了,不受其他的干扰。在相对宽敞的空间,洋洋“袭击性”行为出现的次数也相应减少了。(二)情感宣泄 教师和家长在纠正幼儿袭击性行为的时候,要让幼儿不用破坏的方式去宣泄情绪,过

34、度压抑会危害身心健康,所以,对的地引导他们采用积极情绪去表达去宣泄情绪。如:当幼儿情绪紧张和怒气冲冲时,可以带他去跑步、玩球或玩简朴的跳圈,以消耗其“能量”。适量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成长,还能在一定限度上减少幼儿“袭击性”行为的发生。此外,还可以培养幼儿的文化爱好,如画画、唱歌等,以陶冶情操。思想上的升华是消除不良行为的可靠措施。幼儿还可以用言语来倾诉内心体验和侵犯性情感或引导幼儿在适当的场合大哭一场、大叫一通,排解心中的不良情绪。幼儿园可以建立一个“宣泄室”让幼儿的情绪得到很好的释放,这样一来幼儿的不良情绪得到了满足。从而避免了袭击性行为的产生。2 洋洋喜欢在排队时当“火

35、车头”,开火车出去散步,老师可以和洋洋做好约定:假如洋洋白天在幼儿园没有欺负其他小朋友,老师叫就让洋洋当“火车头”,带领着其他的小朋友去散步。刚开始时,洋洋会趁着老师不注意去欺负其他的小朋友,但在老师的提醒和鼓励下情况有所好转。事实证明,当幼儿的“剩余能量”通过游戏、画画等对的途径的释放,不仅可以改善他的“袭击性”行为,更有助于培养其良好的爱好。(三)楷模示范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袭击性行为的形成,重要是通过观测和模仿习得的。父母和教师是儿童直接学习的楷模,他们更应当严于律己、言行一致。同时,教育者应为儿童选择良好的楷模。洋洋喜欢当警察,我们可以组织上一堂对警察的结识课,使他明白“警察”不

36、仅很英勇,更喜欢帮助别人,绝不会欺负身边的朋友。洋洋在那之后,没有再拿着玩具枪对着其他的幼儿“砰砰”开枪,而是和谐地说:“我是警察,我有枪,我会保护你们的!”可见,楷模对于幼儿的影响非常明显。当幼儿对事物还不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时,成人对其进行对的的楷模示范极为重要。(四)改善关系 由于洋洋平时在班级的表现,身边没有幼儿喜欢和他一起玩,这就形成乐“恶性循环”。在这时候教师和家长应当教会洋洋一些交往技能,所谓交往技能就是指采用恰当方式解决交往中所碰到的问题的策略和技巧。3例如:当他带了自己的一本书到班上的时候,老师可以专门请他作介绍,给其他小朋友讲书里的故事和他所知道的知识;当他自己完毕一幅画时,

37、老师夸他画得好,让全班幼儿向他学习。通过种种办法,使他感受到自己的和谐可以贴近其他幼儿,在班中得到其他幼儿的关心是一件开心的事情。洋洋在和谐和谐的气氛中释放冲动的情绪,感受到集体生活的快乐。三、小班幼儿“袭击性”行为矫正的启示。(一)要有耐心、尊重幼儿 罗马并非是一日建成的,改善幼儿的“袭击性”行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一定要有耐心,切忌急于求成。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无论是家长,或是老师,对待有“袭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都应当在他们身上投入更多的关爱及温暖的教育。特别是要注意培养他们的爱心,这样才干从根源上铲除孩子“袭击性”行为产生的因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许会碰到一些措手不及的

38、事情,也会有心情暴躁的时候,特别是当碰到和他说不通道不明的时候,务必要坚持耐心的原则,成人毕竟比幼儿有更丰富的认知能力和忍耐力,只有成人用足够的耐心和宽容的心态去帮助幼儿,才干从主线上避免幼儿的“袭击性”行为,从而保证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与幼儿交往,成人始终要抱着平等相待的心态,充足尊重幼儿的儿童观。儿童是个独立的个体,哪怕是犯了很严重的错误,成人也不能因此而严厉呵斥他们,而应当坚持正面引导,充足尊重幼儿。我们成人可以告诉幼儿,在什么时候自己规定他可以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但要避免冗长的教训。幼儿会从成人的声调高低中以及从成人说的话的言语中意识到成人的不快乐,但是成人要把自己的不赞成的意识表达清

39、楚。反之,冗长的教训和可怕的言语通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二)要循序渐进 幼儿从一出生开始就有自己的个性和气质特点,个性的形成与巩固,技能的培养与提高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绝非一日之功,我们不也许规定幼儿一定要按照我们成人的规定说到就要立即兑现,这有悖于幼儿的成长规律。所以在矫正幼儿的“袭击性”行为时也需要遵循循序渐进地过程。相信在通过家长和教师双方共同努力下,我们可以看到“袭击性”行为的幼儿在不断进步。但同时也发现“袭击性”行为的幼儿他的情绪和行为时有反复,这就规定老师和家长要坚持不懈地献出爱心、付出努力,尽量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的“袭击性”行为自然就会好转。(三)要

40、坚持原则 成人的世界往往会比幼儿更多的做事原则,凡是都必须依照规矩做事,在对待幼儿教育方面我们更应当如此。在实习期间,我碰见了一个很倔强的孩子,他在晨间活动时没有遵守游戏的规则,被我发现了,我把他制止了,他很不服气很气愤的说了句:“我不喜欢你这样的老师”。听到这句话后,我顿时傻眼,不知道怎么回应,是假装没听到,还是顺着他的意思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愿玩戏?最后我选择和他讲道理,让他遵守游戏规则。这一整个早上他都没理我,见到我就很气愤的表情,我的手轻轻的摸摸他,他会甩开我的手。我心里更是着急,是不是我做错了,对这么小的孩子太过严厉。但是到下午那个孩子似乎忘掉了早上的事情,和我和好如初了,在接下去的几天

41、里,我再没看见他违反游戏规则。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教师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分的清正负能量。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做事情如此,教育更应如此,在帮助“袭击性”幼儿改变袭击行为上只有坚持原则才干更好更有效的控制不良行为的发生。四、小结 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可以得出,儿童的亲社会培养对他的亲社会行为有很大的帮助。亲社会行为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如:同情和帮助、分享、忍让、合作、捐献、抚慰、等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别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涉及:分享、或作等。它是一种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趋向。4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鼓励

42、。而本文提到的“袭击性”行为属于反社会行为,不利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从学前儿童卫生学中可以得出,品行障碍5在学前儿童中较为多见,在男性的发生几率明显高于女性儿童。袭击性行为是学前儿童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品行障碍,品行障碍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给幼儿们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阻碍了身体和心理的正常发育。品行障碍连续时间较长,在一般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品行障碍也会自动消失,但是也有部分儿童会表现出连续性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在儿童期任其存在或继续发展,不加纠正,则也许导致社会适应等方面困难的连续存在。为此,我们更应当给予积极的鼓励行为帮助幼儿消除袭击性行为,进而消除了品行障碍,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和

43、谐发展。从“36 岁儿童发展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部分中可以得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6幼儿在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和谐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别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在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人格。为此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特别重要,想要其社会性发展得到积极的发展一方面必须消除儿童的不良的社会性行为-袭击性行为。袭击性行为对袭击者和被袭击者的心理都是有很大的影响,假如不加以重视后果会不堪设想。从本文

44、的叙述中可以得出,幼儿的袭击性行为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等,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幼儿出现的各种的不适应,从而给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导致一定的影响。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我们教师以及各位家长和社会的责任,我们有义务照看好他们。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大。幼儿时期是儿童心理卫生时期的黄金时期,我们要很重视这一关键时期,假如这一阶段的孩子不加以矫正和干预,那么幼儿初期袭击性行为较严重的孩子长大后将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对待有袭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应当更加的有耐心和爱心,特别注意他们平时的教育以及关注,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改掉不良的行为,从而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做到“因材施教,及早矫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