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编号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毕 业 论 文(设计) 题目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艺术教育 班 级 指导教师 艺 术 教 育 系2014 年 11 月 28 日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艺术教育2010级指导老师:内容摘要: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经常发生在幼儿群体中的一种不良行为。对此,许多家长却表现的较为漠视,甚至还觉得小孩就要这样子才有出息,不会在外受欺负。而众多幼儿教师呢,却认为是一种犯错。因此,经常大声呵斥或者惩罚有攻击他人行为的幼儿,导致他们在走向社会化的过程中,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近年校园内发生的欺负弱小和儿童打架等暴力事件逐渐增多,引发了人们
2、对儿童攻击性行为高度的关注。为确保孩子从小都拥有健康的心理,本文专题对学前儿童进行了其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分析了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剖析攻击性行为的差异性,继而提出解决学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旨在于幼儿教师在对待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时,保持冷静头脑,客观认知其自然成长规律,不盲目归结错误缺点,加以合理疏导,帮助幼儿纠正错误从而健康成长。关键词:攻击性行为 学前儿童 产生原因 差异性 引导措施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因素儿童的攻击行为在通常情况下,是指学前儿童对他人存在伤害,从而导致被害人受到人身伤害,或者被唤起恐惧心理的一种行为,它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时有出现,却也常常为我们所忽略。
3、其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身体攻击性行为、言性攻击行为,以及间接攻击性行为。据科学研究表明,学前儿童中年纪越小的,其表现出的身体性攻击性行为就越多,而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攻击性行为也随之减少。按攻击性的行为起因划分,有主动性和反应性二种,后者是指幼儿受到环境的影响所发生的攻击行为,比如被小伙伴骂生气去打对方。 而导致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有着多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种因素上: 1、环境因素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影响最大,在好的环境下,幼儿会茁壮的成长,反之,不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哪种环境有所偏差,都有可能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比如:某幼儿园小
4、一班的东东,看见动画片中的红太狼,经常拿平底锅打灰太狼,也在班上拿玩具锅打一同玩耍的小伙伴的头部,导致小伙伴摔倒手臂骨折,造成了一起校园安全事故。因此,幼儿老师要高度重视环境因素的创设,及时观察幼儿行为,发现有攻击性行为的苗头时,应立即给予制止,防止因个人的忽视,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并产生严重的后果。 2、家庭因素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场所。徜若家庭不和眭,父母之间时常争吵打架,或父母有什么不健康的教育方式,都将对幼儿的行为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导致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比如:中二班的彬彬,在家中特别受溺爱,因此在与幼儿园小伙伴交往的过程中,就表现得特别的霸道,比如抢同伴的玩具,占凳子等,老师纠
5、正教育后,收效不大。之后要求家长配合加强教育,可彬彬家人每次都是象征性的教育一下,没有进行严厉的批评,这种长期的纵容和放任,致使彬彬的攻击性行为一步步得到助长,最后演变成为所欲为。常常对其他小朋友不是打一拳,就是咬一口,引来了其他小朋友家长的一致不满。可见家庭因素对幼儿行为养成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家长们也要格外用心的为幼儿营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以确保幼儿身心的茁壮成长。3、遗传因素 有科学研究指出: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与父母性格特征的遗传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如小三班的皮皮,其脾气非常暴躁,常与邻居、同学为一件小事大打出手。而随着皮皮的长大,其暴躁易怒的性格也逐渐显露出来,他在与其他小
6、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了绝对的攻击性,但凡对方不听他的意见,就马上拳脚相向。这一行为的产生,除了皮皮自小对父亲行为的耳濡目染外,遗传的因素也不容小觑。二、幼儿攻击行为的差异性 1、性别的差异性 据科学研究表明,男性幼儿比女性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频率要高出很多。从外围抽查某幼儿小班的数据显示,该班共有男孩32名,女孩28名,共计60名。其中,具有明显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有38名,占总人数的63%,而男性幼儿有29名,女性幼儿则只有9名,分别占总人数的76%和24%;还有22名攻击行为不明显的,其中男性幼儿占14名,女性幼儿8名,分别占总人数的64%和36%。通过此项调查研究的数据,应证了幼儿的攻击
7、行为在性别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且男孩比女孩的各种性攻击行为的产生,要高出一倍以上。 2、方式的差异性 男性幼儿与女性幼儿在攻击行为的方式上,也表现出极大的不同。男性幼儿不但经常怂恿同伴进行攻击,还常常者亲自加入到同伴间的争斗中,甚至还会主动挑起争斗。同时,也容易出现反应性的攻击行为。如:林林被班上一小朋友无意间打了一下脸,他会马上还手,这种报复性行为,是男性幼儿最易产生的反应性攻击行为。而要换着是女性幼儿被同伴欺负了,大多时候都会表现出哭泣,去报告老师,或者自己悄悄退让到一边,不与之玩耍等,较少采取报复。对于女性幼儿来说,由于同男性幼儿在性格上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攻击的方式上,言语或者间接攻击
8、要明显高于身体攻击,但是这种攻击对于幼儿的成长的影响也非常明显。女性的间接攻击不仅会影响儿童与其他小朋友的相处,而且会对其性格的培养造成影响,极易造成女性儿童形成孤僻的生活习惯,影响儿童健康的的成长。 3、年龄的差异 根据网络“小婴儿暴力行为调查的综合分析得知,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面广,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如在幼儿园中乱扔东西、砸伤同伴、拽同伴的头发、咬同学的手,或者抓伤同伴的脸、抢同伴的玩具、用脚踢打对方等攻击性行为。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攻击性行为会逐渐减弱,继而转变为言语攻击和第三者攻击。比如:给同伴取外号,拉小集团去孤立自己不喜欢的小伙伴等等。三、解决幼儿攻击行为的对策 幼儿的攻击性行
9、为,如得不到及时制止与矫正,一方面会产生校园安全事故,给幼儿园带来侵权责任事件,不利于发展。另一方面,必将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埋下隐患,不利于他们今后的生活。因此,提出如下三点解决对策: 1、干预儿童侵犯的事实 由于儿童心理、性格发育的不成熟,其认知水平非常低,因此在行为上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对于儿童来说,当其认为别人的行为对其有敌意时,就会产生攻击行为,而儿童行为的判断则主要是儿童自己的主观意识或者是效仿他人。当儿童出现这种攻击行为时,如果家长或者老师对于这种行为不加以制止,就会使儿童错误的认为这种行为是正确的,从而使儿童的攻击性不断的增加。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要在平时教育幼儿以宽容的态度
10、和其他小朋友相处,当幼儿出现错误的攻击行为时,要及时的对其进行批评教育,通过讲道理的方法使幼儿认识到自己攻击行为的错误性,也可以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幼儿否定自己的攻击行为,从而减少幼儿攻击行为的出现。明明,四岁,十分调皮。在幼儿园又打了同桌静静。这一次,班上来了新的张老师,没象往日其他老师一样对他呵斥、制止。而是走到明明身边,问他为什么要打同桌小朋友。明明说:“静静的手占到他的桌子上了。”张老师说:“你有没有占到静静桌子上去过?”明明说:“有的。”张老师又追问:“那静静打你了吗?” “没有,只是叫我把手拿过去。”张老师接着问: “那你觉得自己做的对,还是静静做的对?”明明笑了没有讲话。张老师又
11、说: “明明是个乖孩子,下次还打小伙伴吗?”明明摇摇头。“那给静静道个歉吧。”明明拉着静静的手,说了声,对不起,又拥抱了一下,两人和好了。 这则案例告诉我们,当学前儿童发生攻击行为时,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及时给予干预,绝不能姑息迁就,要使幼儿知道自己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下次不再犯。对屡教不改的,要进行惩罚,比如:取消他们喜欢参加的活动,督促他们整改到良好为止。但也要注意干预的手段,切记不可过于严苛,应注重对幼儿的引导。 2、鼓励儿童亲社会的行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对于许多家庭来说,幼儿在家中受到了极大的关爱,溺爱孩子成为了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对于孩子来说,过度溺爱使得其个人自我意识
12、比较强,特别是在与其他小朋友的接触中,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而许多幼儿由于在家中受到了过多的关注,当其在幼儿园中出现攻击性的行为受到老师批评时,就会对老师的批评置之不理或者产生逆反心理。对于家长来说,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在教育的同时要多让孩子参加一些幼儿集体活动,让幼儿认识集体的重要性,在与其他孩子的接触中懂得分享、合作。对于老师来说,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批评,要采取正确、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认识自己的错误,并主动学习其他表现好的小朋友的行为。剑剑,三周岁,在家是小皇帝,一家人整天围绕其转,只要一发出哭声,叫声,大人都会给予满足。上幼儿园后,为引起老师的注意,剑剑每天都在班上乱扔东
13、西,而幼师毕业的苏老师,深知剑剑的攻击性行为是心理因素引起的,却每次都对他的行为视而不见,继而去表扬表现好的小伙伴。比如帮助小伙伴搬凳子、把自己玩的玩具让给对方玩的孩子。时间一久,剑剑明白到只有表现好,老师才会关注自己。于是,也主动去帮助小伙伴,果然得到苏老师的表扬,剑剑更加兴奋,继而表现的更好,得到的表扬也更多,过了几个月,家人惊奇的发现,剑剑原来身上的坏毛病,在苏老师的教育下,不知不觉的得到了改正。 这则案例告诉我们,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需要通过巧妙的教育方式来进行矫正,这样既达到了对幼儿谦让、分享和合作等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又督促了行为不规的幼儿实现了自我个性的完善,从而深入地提高了他们的
14、道德认知水平。 3、创设非攻击环境,远离暴力和不良诱因如前文所述,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存在着年龄、性别和行为的差异性,因此针对不同阶段的幼儿创设出非攻击性环境尤为重要。儿童的效仿性非常强,当其所处的环境或者所接触的事物中的存在攻击性因素时,就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影响。对于老师和家长来说,要充分重视儿童所处的环境,在幼儿的观看的书籍和影像制品的选择过程中,要避免出现攻击性的行为,当出现这种行为时要及时让幼儿认识到这种行为的错误性,避免儿童效仿。在幼儿园中,对于攻击性强的幼儿要重点看管,让其远离其他小伙伴,并对其错误行为进行批评,防止其他小朋友模仿。每次准备学具时,尽量保证人手一份,以避免孩子们之间
15、不必要的争抢。刚刚从幼师毕业后参加工作的李老师,实践教育经验不足。她组织幼儿观看动画片。选择的是喜洋洋和灰太狼。节目播放后,班里连续发生几起给伙伴衣服背上悄悄涂水彩色的事件,甚至还有几个一组把弱小同学当美洋洋放在沙堆里,说要煮起来吃.,这一切让李老师哭笑不得,而且有的幼儿看见一旁小伙伴被弄哭了,还哈哈大笑,并没意识道那样做是不对的。 这则案例告诉我们,为孩子们选择动画节目、创设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其教育意义,以及有没诱发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因素等。幼儿园是儿童教育的重点,因此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慎重,幼儿教师有必要对幼儿的教材、影像制品进行全面的分析,避免其对儿童产生错误的引导,特别是当教育内容
16、中出现错误行为时,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及时的向幼儿明确其错误性。对于老师和家长来说,为孩子营造和谐、非攻击性的环境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关键,也是纠正孩子错误攻击行为的重要方式。四、结论 总之,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成长的自然。作为幼儿家长和老师,要客观正确的认知,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过分紧张,一味地指责幼儿。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科学的矫治方法,才能确保幼儿的身心能够得到茁壮健康的成长和成大。参考文献:1刘丹.35岁幼儿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孙青.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J.成才之路;2011年12期3刘萍.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决对策J.中国农村教育.2009年05期4沈悦.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及影响机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5原雪雯.46岁儿童同伴冲突解决策略发展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