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对的对待幼儿袭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摘 要:幼儿袭击性行为是幼儿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影响着幼儿性格与品德的形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平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因此教师与家长必须了解幼儿袭击性行为产生的原例的分析研究,希望对老师及家长有所帮助。关键词:幼儿 袭击性行为 因素对策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这个阶段的幼儿各方面发展还处在不稳定状态,因此教师与家长在教育幼儿的问题上会出现很多问题,幼儿袭击性行为就是其中一个行为。教师与家长必须对的结识什么是袭击性行为及其成因和对策。树立对的的儿童教育观,以促进其健康成长。一 .袭击性行为的定义及重要表
2、现心理学把袭击性行为定义旨在导致别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故意伤害行为。这种故意伤害行为涉及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 行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污蔑)。有伤害别人的意图但未导致后果的袭击性行为仍然属于袭击性行为,幼儿袭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别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发生的行为。但幼儿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袭击性行为。袭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它一般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重要表现为:为了玩具或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行为更多是破坏玩具、物品或直接争夺;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袭
3、击,而不是言语的袭击;幼儿的袭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二幼儿袭击性行为表现及其因素分析(一)研究对象袭击性行为的表现1.家庭生活背景家中独生子,父母常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照顾,老人对孩子十分溺爱,百依百顺,有时甚至在爷爷面前舞拳挥手,对爷爷大打出手也不加以斥责。父母短时期回家更加疼爱有加,满足孩子各种规定,当无法忍受孩子无理需要时,就动手来管教孩子。2.个案行为表现宽宽,男,4岁半,某农村幼儿园中班,性格活泼、好动、任性易发怒,自控力、规则意识差,袭击性强。早 操小朋友正跟着老师锻炼身体,宽宽一会儿坐地上,一会儿动动别的小朋友,没人搭理他,忽然从前面跑到后面,一路跑一路打人。喝 水喝水时间
4、到了,小朋友有序的排队。宽宽冲到第一个就要接水,排在第一个的明明不让,他气愤的推了明明一下,然后挤过别人站在明明后面挨得紧紧的,还用身体使劲挤明明。自由活动孩子们在一起玩玩具,宽宽的积木少了,伸手就抢身边小朋友的,遭到拒绝后抬手就打人,老师制止后,他发怒的把积木推到地上,还说“我不玩了”。平时,他很喜欢在教室里跑动,乱翻别人东西。在安静的集体活动时,会忽然跑到地上爬、躺。当有小朋友来告状,会对小朋友发怒,并说谎不认可。二 袭击性行为产生的因素1.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抚养方式宽宽的爷爷对孙儿特别溺爱,他有时气愤大声骂。打爷爷的脸,爷爷也不加以斥责反而乐呵呵、若无其事。这种纵容的态度对孩子对的的人际
5、交往产生偏差,任性、蛮横、以自我为中心,并且父母会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样很容易导致孩子占有欲旺盛,稍不注意,就以袭击手段来发泄不满情绪。和同龄孩子同样,宽宽特别迷恋奥特曼、葫芦娃等,还经常模仿其暴力行为手舞足蹈,嘴里还不断配音“嘿、嗬”孩子的衣服是奥特曼,书包里还塞满奥特曼贴纸、图书等,当家长无法忍耐孩子无理取闹时,会动手打孩子,这事实上反而成了孩子的坏楷模。2.教师不科学的教学态度和教育观当孩子出现袭击性行为时,教师经常会采用谴责、隔离、权利剥夺等手段来处罚孩子,经常采用“冷解决”的方法,即不露痕迹的冷落孩子,有时甚至变相引导全体幼儿不与这类孩子交往、游戏。再者有时奖惩制度过度,会导致幼儿
6、逆反心理,或教师与家长沟通不恰当,只将幼儿不良行为告知家长,缺少发掘孩子优点的敏感度,加剧袭击性行为的发生,幼儿园活动的设立也会使幼儿产生袭击性行为。3.幼儿认知水平的限制幼儿辨别是非能力差,但模仿能力很强,因而成人假如放任孩子看大量打斗、暴力的动画片或其他影像,好动的宽宽开始模仿画面,并在同伴身上实践,这使暴力“合法化”会习认为常,强化袭击性行为;在生活中,遭受袭击性行为对象的反映对发起进攻的孩子也有影响,假如被袭击人胆怯、容忍,孩子会产生胜利感,更会发生袭击性行为。当挫折威胁一个人的尊严时,阻碍其稳定目的的实现、剥夺其活动动机的需求时,幼儿最常见的反映是袭击,并随着情绪反映出现如气愤、哭闹
7、等,这是由于幼儿情绪发展的外露性和直接性导致幼儿情绪的不易控制。宽宽特别喜欢看动画片,一次他规定看葫芦娃老师播放了另一个,他怒气冲冲的跑到教室后面扔玩具。三、克制袭击性行为的对策一家园合作,同心合力引导幼儿家庭是人的第一个学校,家长缺少对的的教育方法时,老师应开展各种活动如家长会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等,向家长系统宣传和指导孩子的对的方法,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如引导幼儿有选择的看电视、选玩具,杜绝孩子错误模仿,并为孩子提供对的的模仿源,如解放军、警察,这些人物形象在孩子心中是勇敢、正义的,让孩子明白,要像警察叔叔学习帮助别人,暴力是对坏人的。孩子的行为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父母应从小事入手,关
8、注孩子的一言一行,当有袭击性倾向时就及时舒缓情绪,防止发生。二教师对的的教学态度、方法幼儿一天中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幼儿园中度过,因此教师在安排教育活动时要充足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其发明一个积极的环境,同时要提供充足的玩具,减少环境中易产生袭击性行为的要素。如有袭击性倾向的玩具有袭击性色彩的词语等。老师常带领宽宽到人数少的区域活动,提供应他足够的材料。一次又有小朋友跑来告状说宽宽打他了,这次老师心平气和的让宽宽说出事情的前因后果,本来是跑来告状的小乐打了一个女孩子,宽宽在打抱不平。老师轻声的说这种情况发生时,一方面应告诉老师,打人是不对的,他点了点头。这样避免了一次“冤枉”,孩子有时袭击
9、动机不纯粹是伤害性的,我们可以肯定合理部分,并及时纠正其不合理行为。三提高幼儿认知水平袭击性行为的儿童精力充沛,表现欲望强。在交往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别人不能违反他的意愿,一旦碰到挫折就产生袭击性行为。教师应善于观测疏导幼儿愤怒,及时宣泄,如创设宣泄情绪的活动区域,打沙袋扔沙包大声喊叫等。在平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移情训练,引导幼儿感受理解自己的行为对别人导致的伤害和影响。与袭击性行为相反的是亲社会行为,当发生纠纷时,引导孩子学会用协商、转换等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学习合作、分享带来的乐趣,当幼儿有好表现时给予及时鼓励,使幼儿感到愉悦,体会到快乐,通过不断学习体验,逐渐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行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的袭击性行为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彻底改变的,我们要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采用恰当的措施加以引导、控制,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用爱心、耐心及对的的教育方法慢慢引导孩子,逐渐改变,共同为幼儿的身心健康和未来良好发展努力。 参考文献:1翟理红.学前儿童游戏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232马以念.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书M.儿童与健康杂志社. 20233张燕.幼儿袭击性行为初探 J .少年儿童研究.2023(2)4何金妮.幼儿袭击性行为个案研究J.初期教育.20235刘萍.浅析幼儿袭击性行为的解决对策J.中国农村教育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