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选自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考点梳理】一、词语积累(一)重点字词(加点字)(二)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横”,梗塞,不顺。(三)多义词发:舜发于畎亩之中 (被任用) 发于声而
2、后喻 (发出) 拂:行拂乱其所为 (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 (辅佐)恒:人恒过(经常,常常)国恒亡(经常,常常)于:孙叔敖举于海(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给)士:管夷吾举于士(狱官)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征于色发于声(发出)(四)虚词: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2.入则无法家拂士 (假设连词,如果)3. 舜发于畎亩之中 (介词,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给)(五)词类活用:1. 动词的被动用法舜发于畎亩之中 被任用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选拔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
3、忍性劳:使劳累 饿:使饥饿 空乏:使资财缺乏乱:使劳累 忍:使坚忍二、课文内容: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在论证方面: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采用的是先分后总的结构方式。3.课文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有哪些相似之处?出身卑微、经历磨难、终有作为。4.课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上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何作用?内容上: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困境出人才、人才都是经过磨难和历练而成)的观点。表达效果上: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气势,论证更充分。5.文章体现了孟子散文的哪些特点?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于说理,手法多样,论证严密。6
4、.中心思想:本文讲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恶劣的环境能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取得生存和发展;优越的环境能消磨人的意志,导致人颓废和堕落。三、理解背诵及问题解答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第一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原句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3.第二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原句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四、实战演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 B.劳其筋骨 无案牍之劳形C.曾益其所不能 荡胸生曾云 D.百里奚举于市 能谤讥于市朝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B.必先苦其心志 其如土石何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人不知而不愠D.管夷吾举于士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C.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 D.人恒过,然后能改 国恒亡4.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
6、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人不知而不愠C.舜发于畎亩之中 何陋之有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傅悦举于版筑之间5.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然后知生于忧患 人不知而不愠 B.国恒亡 国破山河在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D.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足肤皲裂而不知6.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B.所以动心忍性 行拂乱其所为C.人恒过,然后能改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D.百里奚举于市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孟子采用层层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的观点。B.孟子通过历史人物的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C.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没有法家拂士,没有敌国外患,国家就兴盛了。D.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8.下列对课文理解无误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没有严格执法的大臣、直言敢谏的大臣,国君就会胡作非为。B.孟子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磨难的好处,最终提出中心论点。C.文章开头连用六个排比,举实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寒,但他们在经受磨难之后,最终成为平凡之人。D.孟子认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9.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从文章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8、。B.课文第一段说明,有成就的人必须先经历磨难。C.课文第二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D.孟子散文善用排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10.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句中的“是人”指最终能够成就不平凡事业的人。B.第二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述没有忧患的危害性。C.孟子说“国恒亡”是针对国君说的。D.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1.翻译下列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