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校训:求真崇善 自强奋进 校风:互助 共赢 奉献 教风:严谨 扎实 学风:勤 钻 实 恒 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备:徐彩云 课型:阅读 审核:九年级语文组备课组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1.理解并识记本文出现的实词、通假字、常见虚词、等文言知识。2.理解课文阐述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的道理。3.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举事例、提观点、作阐述、得结论。【学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注音畎( )亩 傅说( ) 胶鬲( ) 孙叔敖( ) 行拂( ) 曾( )益 拂( )士 蹴尔( )一箪食 ( ) 一豆羹( ) 2.解释加点的字(1)舜发于畎亩之中 (2)管夷吾举于士 (3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4)百里奚举于市 (5)行拂乱其所为 (6)所以动心忍性 (7)人恒过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曾益其所不能 通 (2)衡于虑 通 (3)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 4.动词在文言文中常常活用为意动用法、被动用法、使动用法。(1)渔人甚异之 (2)帝感其诚 (3)苦其心志 使.痛苦 (4)劳其筋骨 (5)饿其体肤 (6)空乏其身 (7)行拂乱其所为 5对照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将不理解的写在下面。 二、课堂助学1.导入2初读课文(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3)指名或齐读课文。3疏通文意结合书下注释,疏通课文。4.合作探究(1)第一段列举的六个人物有什
3、么共同点?作者举例想证明什么?作用什么? (2)文章论点什么?一步一步是如何论证论点的?(3)文章应用哪些论证方法?5.小结 三、课堂巩固1.解释加点的字(1)故天将降大任 (2)曾益其所不能 (3)衡于虑 (4)而后作 (5)行拂乱其所为 (6)征于色 (7)而后喻 2.翻译句子(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文意理解(1)全文的中心句是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 (用课文词语回
4、答)(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指出艰苦磨练的益处:一是 二是 。(3)生第三段论述了 。分两层。扣住“ ”四字,第一层先从正面论述“ ”的道理,举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 ”第二层由个人推广到一个国家,从反面进行论证,论述:“ ”的道理。(4)一个国家要长盛不衰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四、拓展延伸(二)(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5、”遂居焉。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注释】舍:住屋。市:市场。贾人:商人。炫卖:边喊边卖。学宫:学校。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揖让进退:即打躬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1解释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A行拂乱乱其所( ) 入则无法家拂士( )B此可以处吾子也( ) 处江湖之远(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1)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译文: _(2)此可以处吾子矣。译文: 3甲文列举六位历史名人成才的史实和乙文“孟母三迁”的故事都说明了什么?(2分)答: 4“孟母三迁”成就了孟子,使他“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也说
6、明了孟母具有忧患意识。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名句有什么现实意义?答: 答案(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2)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3)经受磨练的益处 动心忍性 生于忧患 人恒过,然后能改 死于安乐(4)入则法家拂士,出则敌国外患者拓展练习1.A违背;通“弼”,辅佐 B安顿;处在2.(1)(一个国家内)如果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2)这里可以安顿我儿子了。3.围绕“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来答就可以了。4.围绕“要居安思危,不论个人还是国家都要增强忧患意识”来答即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