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部编新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二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加以说明: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目标;四、教学过程;五、设计理念;六、特色创新。
一、 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 部编新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几篇古代诗文从不同的角度指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品格和高远的志趣。《孟子》一书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语言和政治观点,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其文章气势充沛,说理畅达,并长于论辩。本文是被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之一,文章从个人成才事例类推到国家治国的道理,阐明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个中心论点,全文逻辑严谨,结构清晰,论证充分,文采丰富本文放在这里对前面所学习的文言文有巩固作用;另一方面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生动精辟的语言值得我们学习,对初二阶段学习议论文、掌握议论文的辩证思路有着积极地指导作用。其阐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好材料。
二、学情分析
通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能力。第一,学生会运用反复朗读、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字词的含义,在微作业的过程中能大概梳理文章,但对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的解释存在难度。特别是在考试中,不能有效且准确地对所学文言词汇加以解释和运用。第二,学生能大概理解课文,但对文章论证思路的归纳可能不够准确,导致遇到课外文言阅读时出现不知从何下手的情况。第三,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刺激和唤醒。
三、教学目标
综合教材以及学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通过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辩证地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寻找它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重点: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理清思路,体会作者思想。
难点:辩证地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寻找它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四、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朗读——翻译——探究——延伸——巩固)
一、激趣导入(通过“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来激发同学的兴趣。)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二、朗读文本、初探文意
学生朗读课文(朗读是学生感知文本的前提,不同形式的朗读可以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我将朗读分为三个层次:)
1、读得准确:读准字音
个人读,小组读,其他同学判别
注意:畎、说、鬲、拂、曾的读音。
2、 读出节奏:初步理解文意
3、 初步读出语气和情感
三、疏通文意(此环节采用1、自主翻译:学生根据课前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所做的自主翻译的微作业进行展示。2、分层互促或小组合作解决疑、难词语。采取分层互促的方式,请c、d生展示预习翻译,请b生补充、a生总结完善,再到c、d生修改、巩固的形式来自主、有效地学习。3、在此基础上修改课前预习翻译,层层巩固。)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译文: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在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用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使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地位实力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灾祸,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四、合作探究(在分组互促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文章写了什么?此环节采用追问法促使学生自主思考、进行合作探究,理清本文是怎么写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为进一步理解议论文打下基础。本文列举六个出生卑微人物的事例,推断归纳出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的结论;通过论述个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上升到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致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一)解读第一段
1、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
讲解:六位。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2、试比较分析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讲解: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他们分别是种田的、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和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3、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
讲解: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
4、这一段作者阐述了什么观点?
讲解: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5、此段与前面的举例有什么关系?
讲解: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才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
(二)解读第二段
1、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讲解: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致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2、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它的作用是什么?
讲解:它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
五、拓展延伸(《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以语文学习不仅停留在课堂,所学知识要对自己的生活有指导意义)
开展讨论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它对我们现实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
六、作业巩固
有人说“顺境能够尽早地成就人才”,也有人说“逆境才能成就人才”,你怎么看?把你的观点写下来,要求有理有据。
五、设计理念
1、根据学情来制定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课前预习翻译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体现“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教育理念。
2、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分层合作、循环巩固的方式体现了“分层互促”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增强了合作意识。
3、拓展延伸和家庭作业将文本与生活联系起来。增强了文言教学的趣味性、使文言教学更接地气。
六、特色创新
1、结合雨花区生命化课堂的成果,运用在课堂教学。
2、将课堂与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主动地思辨能力。
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