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让讨论走进课堂 张 健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一中学)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如何把“素质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更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像姜太公钓鱼那样“愿者上钩”,那绝对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学记中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到:教学若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学习则只能是“一潭死水”,毫无成效。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
2、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呢?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让讨论走进课堂,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进入到学习中来。 这里所说的讨论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就课堂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探讨,交换意见,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将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由学会知识转变为会学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笔者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就如何适当的进行讨论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适时、适度地加以运用,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大有帮助。 一、创设情境时讨论,有助于认清学习目标每一节课的开头要像书场开篇时那样引人注目
3、,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必须设计一个理想,引入方式,创设一个有利于本节课内容的教学情境。教师的教学目标往往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了让学生新课伊始就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有必要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学习目标。通过讨论,有学生自己给自己提出学习方向,具有亲切感,这既有利于教师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又有利于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教学的各个部分常常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不同内容开始的时候,可以采用鲜活的实例让大家讨论,一方面是大家关心的话题,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迫切地想知道如何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有些概念的教学中,就可以从实际生活或者大家较为熟悉的
4、实际背景下编拟问题让同学们讨论,逐渐引入概念。在高一新教材有关分段函数的教学时,笔者先让大家讨论并计算了诸如邮局寄信、电信收费、出租车计费等问题,从特殊例子中建立感性认识,再到一般概念的抽象、概括,自然、亲切,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探索,效果明显。以下内容可用于课堂的讨论:与国情有关,如人口增长、森林覆盖、火车提速等;与经济金融有关的,如有奖销售、银行利息调整、股市行情、公积金贷款等;与新闻事件有关的,如天气预报中的降水概率,电视大奖赛中计分规则(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等。二、探索新课程是讨论,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数学知识的最大特点是系统性较强,就只是是新知识的基础、准备,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
5、、拓展。许多新知识,学生均能依赖原有知识运用迁移规律类推而得到解决,这是适当展开讨论,不仅增强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新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高中新教材中应用重要不等式:求有关非二次函数极值时,我们必须特别强调它使用的条件是“一正二定三相等”。“一正”是指满足正数条件,“二定”是指两数的和或积有一个是定值,“三相等”是指等号能否成立。为此,我编写了3个求函数最值的题目供大家讨论以加深对条件的理解和应用:;.其结果是,绝大多数的学生能较为轻松地解出、两题,对于,有个同学作了如下的板演:因此的最小值为。 “有没有问题呢?”我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大多显示出惊讶
6、与不解,“能取到吗?”我又“乘胜追击”地问一句。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以后,大家达成共识:即此方程无实数解,因此,等号不能成立,但是大于号还是成立的。大家从中意识到检验“相等”的重要性,此刻的顿悟所带来的满足感溢于言表,接着,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利用在上的单调性求出了的最小值为。这不仅使学生拓宽了视野,还增强了前后知识的联系,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学生的恍然大悟中得到应有的体现。安排这样的讨论,加强师生的互动,使学生对讨论的内容清楚了,要求明确了,那么学生在讨论中才能真正做到有感而发、有话可说,在亲身体验中实现主体对新知识的自主建构;同时,学生在与同学的合作学习、互相讨论中也进一步提高了思维能力。三、
7、巩固反思时讨论,有助于强化所学知识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由于认知结构的不同,思维水平的差异,思考问题的广度、深度有别,因而对某一概念和结论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时,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讲道理、谈观点、说想法,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争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烦死,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在适量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特别要将一些典型的、带有普遍性的错误拎出来加以解剖,让大家一起参与“会诊”,分析错误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在提高学生的纠错能力的同时,从正反两个侧面加强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思想方法的领悟,同时,要注意发觉学生的闪光点。四、课堂
8、小结时讨论,有助于提示新知本质课堂小结在教学中往往骑着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它通常是一些概念、法则、思想方法以及运用知识时的注意点。课堂小结的方法很多,但有时可以让学生在互相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提示新知本质。使学生通过小结进一步提高自身认识。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小结”这个环节,小中确实可以见大。而且,让学生经过思考、整理、归纳、讨论以后进行小结,有助于学生认清所学知识的本质,李清所学知识的脉络,使知识系统化,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这对教师而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授人以渔”。五、独立作业后讨论,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在独立完成作业后,也可组织学生自由讨论,提高学生分析
9、、判断、推理能力,在讨论中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深化知识。作为数学教师,每天除了繁重的课务以外,还必须面对大量的作业批改,很多人都在努力探索一条既不影响教学质量又能减轻教师负担的新路子。其最总结果,不是回到原来的老路就是象征性地置值几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的做法很简单而有效:“2+1”模式,改定量型为弹性型。“2”是指每次布置两条鱼当堂课内容密切相关起巩固作用的基本题,基本题经过慎重选择,要求每个学生尽可能独立完成;“1”是指另外布置一条有助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相关题目,供大家讨论、研究,鼓励奇思妙想,鼓励一题多解,但不强求人人都做。通过这样的实践,我发现效果比较理想。这不仅从数量、难易度上进行合
10、理调控,使全体学生都能养成从容一致的作业心态。“2”能让教师及时掌握了解学生对当天知识的接受和消化情况;“1”既能让教师把握学生的思维层次,有助于促进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也能从学生智慧的火花中获益。安排这样的讨论,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合作学习,增强竞争意识,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六、正确对待师生间的讨论,有助于教学相长在教学中,教师有时是有意制造讨论促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其讨论的主动权通常掌握在教师手里。但有时又不尽然,一旦遇到偶发问题或较大的疑问,往往在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会形成观点分歧的局面,这是教师史料未及的,这时怎没办?是强制学生服从自己,还是敷衍搪塞被动应付
11、,我认为两者都不可取,而应在这种分歧的基础上,让讨论完全而充分地展开,教师也可介入,不必回避。此时,教师不要因为要了而担心教学任务不能完成,而应该因势利导,让大家辩个明白,这在无形中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和学生辩论,哪怕冒着被难住的“危险”,绝不会有失身份,它不但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改变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也能促使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同时教师也可从学生那里学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为此,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课堂讨论,特别是师生间的讨论。总之,师生互动,加强讨论,课堂活跃,是我们追求的共同目标。教师在课堂中应努力创设宽松的教学情境,积极鼓励,适度引导学生讨论,并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和空间,要提出讨论的内容和要求,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我们也要避免那种从“满堂灌”到“满堂论”的急转弯。大小问题都不假思索地拿来讨论,你放坐下我站起,结果课堂气氛是很活跃,但是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思考比较肤浅,只注意局部小的问题,而忘记了问题的整体意义,甚至都不知道讨论了什么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独具匠心地设计、调控与引导。功欲事其倍必先利其器,要想做到把讨论完美地引入课堂,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应首先具备高深的专业水准和广泛的、丰富的教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