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预设和生成都应姓“语”湾塘小学 朱华奋 郑阳艳引子:“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这个经典的开场对于我们非常熟悉,对于孩子就更不陌生了。乌鸦喝水在我读小学时就已编入了小学语文教材,直到现在依旧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可见,乌鸦喝水对于低段阅读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被编排在第五组的第二篇课文。这个故事是要让孩子明白遇到困难只要仔细观察,多动脑筋,就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这也是对入学儿童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寻找好的学习方法的引导。课前预设:课文第三自然段写到“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对于一年级儿童来说,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而大部分儿童的抽象思维还未发展,要让学生理解“
2、为什么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子里,乌鸦就能喝到水了?”是有一定难度的。考虑到这点,我在备课时设计了一个“往装了点水的小口瓶里放小石子”的小试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我从学校实验室借了个“口细肚大”的烧瓶,又到校外的工地上拣了些石子。为了让试验能够顺利进行,我在办公室先做了一次试验。我在烧瓶底下稍微装了些水,在水里滴上几滴红墨水,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水平线的位置。接着,我把拣来的石子一个一个往瓶里放,可是由于瓶颈太细,稍大一点的石子就卡在瓶颈下不去了。我想:如果课堂上出现这样的情况,那可怎么办?肯定会乱套的。于是,我另外还准备了一个矿泉水瓶,以备不时只需。课堂表现:课堂上,果然发生了与我的预设一样的情
3、况。被我叫上台的那个孩子,一颗一颗地放着石子,由于太着急了,把一颗长条形的石子横着放了进去,结果卡在了瓶颈下不去。此时,台下的孩子纷纷叫了起来,“老师,卡住了!”“老师,不动了!”。孩子们觉得太好玩了。此时,教室里乱成了一锅粥。我见情况不妙,连忙胸有成竹地拿出实现准备的可乐瓶,不紧不慢地说:“老师料到可能会有这样的情况,于是还准备了一个瓶子,我们重新来做一次吧!”这下,孩子们终于安静下来,等待着台上的孩子一个一个把剩下的石子放进矿泉水瓶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我只在瓶底放了些水,孩子很努力地石子,瓶子里的水却没有明显的变化。由于事先只考虑到水面会上升,却没考虑到上升的速度,最后,这个试验只能
4、草草收场。课后,我询问了坐在后排的学生,他们根本看不清水面是否上升。很明显,这堂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课后反思:我询问了听课老师的意见,并结合自己的想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1、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有没有必要进行这个试验?在课堂上,一年级孩子对试验的好奇程度远远超过了对课文的好奇。课前,我将准备的试验器材拿进教室时,学生就已经好奇地围了上来,问这问那的。课堂上,当那些实验用具齐刷刷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时,它们都几乎要趴到讲台上来了。因此,他们对我在实验进行过程中说的话,提出的问题,根本就没听见。我想:如果在课前,我准备的是电脑演示乌鸦投石子的过程,应该会好很多吧!2、预设的基点应该放在“一旦出现突发情
5、况,怎样应对?”课文第三自然段的理解,在全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文章的文眼。为什么试验的过程中会出现这么多状况?我想问题的关键还是出在课前的预设上。我把预设的基点放在了实验上,似乎是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因此,才会准备了两次实验。如果我把基点转移到:如果出现了实验失败的情况,怎么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怎么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解决这个问题,怎么把学生的理解通过语言文字展示出来。我想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预设:小石子卡住瓶口,实验遇到困难师:这下可坏了,石子卡在瓶子中间了,小朋友们知道为什么会卡住吗?生:因为他放的石子太大了。师:对呀,这么小的瓶口,怎么能放大石子呢? 为什么书本里的小乌鸦没碰到这种
6、情况呢?生:因为他挑的都是小石子。师:是啊,小乌鸦可不是随便捡个石子就往里面放的。而是生:挑选小一点的石子。师:那你们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乌鸦呢?生:聪明!(会动脑筋!)如果当时进行了以上的预设,既抓住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又让这个小困难轻松得到解决。可谓一举两得呀!语文课还是应该用语文的方式来教,只有在备课时对课堂中所会发生的多种情况进行多种预设,才会有更精彩的生成。3.预设的关键应该是排除课堂障碍,形成课堂精彩。我在课前自己做实验的时候,已经很清楚地知道了可能要遇到的困难,我当时就应该挑选一个肚子稍小,瓶口稍大的空口瓶,而不是另外再准备一个矿泉水瓶。课堂上,因为第一次实验的失败,再加上我没有从
7、课文的角度,语言文字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而是再做了一个失败的实验,仿佛这堂课就是一堂实验课,而不是一堂语文课,学生在语言文字上的收获就会非常少。4、预设出现,把握不到位,错过了精彩点。其实,当课堂上出现了预设的情况时,应该不慌乱,要随机应变地能够围绕重难点进行突破,让生成服务于中心点,那么就能够让出现的意外点成为精彩点了。出现了两种意外,都可以让学生分析原因,为什么乌鸦能够喝到水,而我们这么多的聪明孩子却不能呢?学生肯定会回答:乌鸦分析过水的高低,瓶口的大小,旁边又正好有石子,然后挑选的都是大小合适的石子等等,所以乌鸦最后成功了。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再通过对语句的阅读,达到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重点的突破,形成一个高潮和精彩点。可惜,当时还为了自己之前的预设在意料之中沾沾自喜,最后当出现第2个突发情况时,又把握不当,错过了精彩点。结语: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非常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非常注重课堂的临时生成,因为受到这个思维定势的影响,我们甚至“人为地”去进行预设,然后“人为地”去生成。其实,真正有水平的教师,应该把教材熟记于心,在平时多多积累,让生成变成一种自然地释放和挥发,让生成看不出来,形成于无形。语文课要有自身的特点,无论怎么样,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以课前的预设和课堂中的生成都应该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