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超声:是指振动频率每秒在20000次(单位是赫兹,Hz)以上,超过人耳听觉范围的声波。反射:波在传播过程中从一种媒质射向另一种媒质时,在两种媒质的界面上有部分波返回原媒质的现象。 折射:穿过大界面的透射声束,当两种介质的声速不同时,就会偏离入射声束的方向而传播,这种现象称为折射。散射:分子或原子相互接近时,由于双方具有很强的相互斥力,迫使它们在接触前就偏离了原来的运动方向而分开,这通常称为“散射”。散射是指由传播介质的不均匀性引起的光线向四周射去的现象。多普勒效应:是指物体辐射的波长因为光源和观测者的相对运动而产生变化,在运动的波源前面,波被压缩,波长变得较短,频率变得较高 ,在运动的波源后面
2、,产生相反的效应,波长变得较长,频率变得较低 ,波源的速度越高,所产生的效应越大,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自然对比:人体组织结构基于密度上的差别,可产生X线对比,这种自然存在的差别,称之为自然对比。人工对比: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可人为引入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使之产生对比,称之为人工对比。血管造影:是将水溶性碘对比剂注入血管内,使血管显影的X线检查方法。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通过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清晰显影的成像技术。窗宽:是指CT图像上所包含的CT值范围,即所显示信号强度值的范围。像素: 是指基本原色素及其灰度的基本编码。扫描时,X线从
3、多个方向透过体素而得大量数据,经计算得每一体素的X线衰减系数,再排列成矩阵,数字矩阵的每个数字经数字/模拟转换器,依其数值转为黑白不同灰度的方形单元,称之为像素。部分容积效应:CT图像上各个像素的数值代表相应单位组织全体的平均CT值,它不能如实反映该单位内各种组织本身的CT值。在CT扫描中,凡小于层厚的病变,其CT值受层厚内其它组织的影响,所测出的CT值不能代表病变的真正的CT值这种现象称为部分容积效应。靶环征:某些肿瘤病灶,在其中心强回声区的周围形成低回声的同心圆环,称为靶环征。见于肝转移 癌及胃肠道肿瘤等。少数肿瘤中心在T2WI上呈高信号,T1WI呈低信号。螺旋CT:X线管围绕检查部位连续
4、旋转并进行连续扫描,同时在扫描期间,床沿纵轴连续平移,X线扫描的轨迹呈螺旋状,故称螺旋CT。磁共振成像:利用人体组织中氢原子核(质子)在磁场中受到射频脉冲的激励而发生核磁共振现象,产生磁共振信号,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重建出人体某一层面的图像的成像技术。又称核磁共振成像术。英文简称MRI。弛豫时间:动力学系统的一种特征时间.系统的某种变量由暂态趋于某种定态所需要的时间.在统计力学和热力学中,弛豫时间表示系统由不稳定定态趋于某稳定定态所需要的时间.在协同学中,弛豫时间可以表征快变量的影响程度,弛豫时间短表明快变量容易消去。MRI功能成像:是以组织结构的生理功能为基础,以图像形式显示其状态的成像技术
5、。灰度图像:在计算机领域中,灰度数字图像是每个像素只有一个采样颜色的图像。这类图像通常显示为从最暗黑色到最亮的白色的灰度。灰度图像与黑白图像不同,在计算机图像领域中黑白图像只有黑色与白色两种颜色;灰度图像在黑色与白色之间还有许多级的颜色深度。放射性药物生物半衰期:生物半衰期简称血浆半衰期,是指药物自体内消除半量所需的时间,以符号T1/2表示。一般情况下,代谢快、排泄快的药物,其生物半衰期短,而代谢慢、排泄慢者的生物半衰期较长。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典型超声表现: 1. 切面超声心动图:(1) 二尖瓣回声增强, 增粗, 粘连 瓣口变小 (2) 二尖瓣前叶瓣体弹性好,前叶呈圆隆状开放,瓣体在舒张期
6、突向左室流出道,若瓣体纤维化钙化,瓣口失去正常呈鱼嘴形,边缘不光整,瓣口面积2.0 cm (3) 风湿侵犯瓣下结构,腱索增粗,缩短(4) 左房,右室增大,肺动脉内径增宽(5) 左房,左心耳血栓形成2.M型超声心动图:(1) 二尖瓣前后叶活动曲线呈城墙样改变,EF 斜率减低,A波消失,前后叶呈镜面运动.(2) E峰下降垂直距离16mm(3) 瓣膜增强增粗.(4) 心底波群,左房增大。3.多谱勒超声心动图(1) 通过狭窄口,血流速度加快,峰值 超过2m,频谱为宽带充填(2) 彩色多谱勒血流 二尖瓣靠左室侧见以红色为主的五色镶嵌的血流束.(3) 运用 CW可计算二尖瓣跨瓣压差.胆囊结石超声表现:(1
7、)典型结石表现:胆囊腔内形态各异、规则的强回声团,半圆形,新月形,圆形;后伴声影(条状无回声暗带);强回声随体位改变而移动。(2)非典型结石表现: 充填型结石:胆囊内充满结石,腔内缺少胆汁,正常胆囊影像消失。胆囊轮廓的前壁呈弧形中强回声带,后方见声影,即囊壁、结石、声影三合征。 胆囊颈部结石: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结石紧贴胆囊壁,局部缺少胆汁衬托,使结石强回声不典型,只表现为胆囊张力高或局部声影。 胆囊泥沙样结石:结石颗粒细小,超声表现为胆囊后壁增厚,欠光滑,后方声影不典型,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胆囊壁内结石:胆囊壁增厚毛糙,内见单个或数个强回声,后伴彗星尾征(强回声后伴间隔相等、逐渐衰减的多次反射
8、回声线段)。另:1.胆囊内出现形态稳定的强回声光团;2.结石强回声后方伴声影;3.强回声光团随体位改变依重力方向移动。与成像有关的X线特性:穿透性、荧光效应、摄影效应、电离效应。X线成像基本原理:X线之所以能使人体在荧屏上或胶片上形成影像,一方面是基于X线的特性,即其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和电离效应;另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组织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由于存在这种差别,当X线透过人体各种不同组织结构时,它被吸收的程度不同,所以到达荧屏或胶片上的X线量即有差异。这样,在荧屏或X线上就形成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DR:将X线摄影装置或透视装置同电子计算机机相结合,使形成影像的X线信息由模拟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
9、,而得数字化图像的成像技术。放疗种类:1.根治性放射治疗;2.姑息性放射治疗;3.术前放射治疗;4.术中放射治疗;5.术后放射治疗根治性放疗:指应用放疗方法全部而永久地消灭恶性肿瘤的原发和转移病灶。放疗所给的肿瘤量需要达到根治剂量。对放射线敏感及中度敏感的肿瘤可以用放射治疗根治。在这类肿瘤的综合治疗方案中,放疗也起到主要作用。三维适形放疗:是一种高精度的放射治疗,它利用CT图像重建三维的肿瘤结构,通过在不同方向设置一系列不同的照射野,并采用与病灶形状一致的适形挡铅,使得高剂量区的分布形状在三维方向(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上与靶区形状一致,同时使得病灶周围正常组织的受量降低。CT图像后处理技术:
10、(一)多平面重建(MPR) (二)曲面重建(CPR) (三)遮盖容积重建(SVR) (四)仿真内窥镜(VE) (五)CT血管成像(CTA)CT检查不足:并不是全身各系统各部位的所有疾病都适宜CT检查。如心脏疾病、胃肠道的炎症、溃疡、肿瘤等不宜用钡餐检查;从CT检查的效果常受病变的部位、大小、性质、病程的长短、病人的肥瘦以及配合程度等方面的影响;CT设备令医务人员和患者同时受到X射线的损害,如果操作不当会造成危险。图像不能鉴别某些体内的损伤。由于这些病理上的损伤具有的X射线的吸收特性与周围正常组织十分相似,除非它们引起的器官体积或形状变化足够大(解剖的鉴别);提供的信息是解剖性的,他们几乎不能说
11、明内部器官的生理或功能状态。而MRI却可以实现功能成像。MRI:磁共振成像是断层成像的一种,它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出人体信息。磁共振成像原理:核磁共振成像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电路技术、超导体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生物磁学核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磁场与射频脉冲使人体组织内进动的氢核(即H+)发生章动产生射频信号,经计算机处理而成像的。原子核在进动中,吸收与原子核进动频率相同的射频脉冲,即外加交变磁场的频率等于拉莫频率,原子核就发生共振吸收,去掉射频脉冲之后,原子核磁矩又把所吸收的能量中的一部分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射出来,称为共振发射。共振吸收和共振发射的过程叫做“核磁
12、共振”。核磁共振成像的“核”指的是氢原子核,因为人体的约70%是由水组成的,MRI即依赖水中氢原子。当把物体放置在磁场中,用适当的电磁波照射它,使之共振,然后分析它释放的电磁波,就可以得知构成这一物体的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精确立体图像。通过一个磁共振成像扫描人类大脑获得的一个连续切片的动画,由头顶开始,一直到基部。MRI图像特点:一、灰阶成像:具有一定T1差别的各种组织,包括正常与病变组织,转为模拟灰度的黑白影,则可使器官及其病:变成像。MRI所显示的解剖结构非常逼真,在良好清晰的解剖背景上,再显出病变影像,使得病变同解剖结构的关系更明确。二、流空效应:心血管的血液由于
13、流动迅速,使发射MR信号的氢原子核离开接收范围之外,所以测不到MR信号,在T1WI或T2WI中均呈黑影,这就是流空效应(flowing Void)。这一效应使心腔和血管显影,是CT所不能比拟的。三、 三维成像:MRI可获得人体横面、冠状面、矢状面及任何方向断面的图像,有利于病变的三维定位。一般CT则难于作到直接三维显示,需采用重建的方法才能获得状面或矢状面图像以及三维重建立体像。四、 运动器官成像:采用呼吸和心电图门控(gating)成像技术,不仅能改善心脏大血管的MR成像,还可获得其动态图象。MRI成像临床应用:1、在神经系统应用较为成熟。三维成像和流空效应使病变定位诊断更为准确,并可观察病
14、变与血管的关系。对脑干、幕下区、枕大孔区、脊髓与椎间盘的显示明显优于CT。对脑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脑梗塞、脑与脊髓肿瘤、血肿、脊髓先天异常与脊髓空洞症的诊断有较高价值。2、纵隔在MRI上,脂肪与血管形成良好对比,易于观察纵隔肿瘤及其与血管间的解剖关系。对肺门淋巴结与中心型肺癌的诊断,帮助也较大。3、心脏大血管在MRI上因可显示其内腔,所以,心脏大血管的形态学与动力学的研究可在无创伤的检查中完成。4、对腹部与盆部器官,如肝、肾、膀胱,前列腺和子宫,颈部和乳腺,MRI检查也有相当价值。在恶性肿瘤的早期显示,对血管的侵犯以及肿瘤的分期方面优于CT。5、骨髓在MRI上表现为高信号区,侵及骨髓的病变
15、,如肿瘤、感染及代谢疾病,MRI上可清楚显示。在显示关节内病变及软组织方面也有其优势。6、MRI在显示骨骼和胃肠方面受到限制。7、MRI还有望于对血流量、生物化学和代谢功能方面进行研究,对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也带来希望。MRI优缺点1优点1.对软组织有极好的分辨力。对膀胱、直肠、子宫、阴道、骨、关节、肌肉等部位的检查优于CT;2.各种参数都可以用来成像,多个成像参数能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这使得医疗诊断和对人体内代谢和功能的研究方便、有效。例如肝炎和肝硬化的T1值变大,而肝癌的T1值更大,作T1加权图像,可区别肝部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3.通过调节磁场可自由选择所需剖面。能得到其它成像技术所不能接近
16、或难以接近部位的图像。对于椎间盘和脊髓,可作矢状面、冠状面、横断面成像,可以看到神经根、脊髓和神经节等。不像CT只能获取与人体长轴垂直的横断面;4.对人体没有电离辐射损伤;5.原则上所有自旋不为零的核元素都可以用以成像,例如氢(H)、碳(C)、氮(N和N)、磷(P)等。2缺点:1.和CT一样,MRI也是解剖性影像诊断,很多病变单凭核磁共振检查仍难以确诊,不像内窥镜可同时获得影像和病理两方面的诊断;2.对肺部的检查不优于X射线或CT检查,对肝脏、胰腺、肾上腺、前列腺的检查不比CT优越,但费用要高昂得多;3.对胃肠道的病变不如内窥镜检查;4.扫描时间长,空间分辨力不够理想;5.由于强磁场的原因,M
17、RI对诸如体内有磁金属或起搏器的特殊病人却不能适用。放射性核素显像原理:使用能够选择性聚集或流经特定脏器或病变组织的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使该脏器内或病变与周围邻近组织的放射性分布形成浓度差,利用核医学显像仪器在体外探测,可分辨这种浓度差,并以一定方式显示成像,由此可判断脏器或病灶组织形态、大小及功状态。核素显像特点:(一)能提供脏器或病变的血流、功能、代谢的图像;(二)组织特异性较高(三)可进行全身显像及双核素同时显像;(四)能提供功能的定量参数;(五)无创伤性、安全、简便。阳性显像:阳性显像是以病灶对显像剂摄取增高为异常的显像方法。由于病灶放射性高于正常脏器、组织,故又称“热区”显像。这种
18、显像由于病灶显影,正常脏器和组织不显影,易于发现较小的病灶。阴性显像:阴性显影是以病灶对显像剂摄取减低为异常的显像方法。正常的脏器、组织因摄取显像剂而显影,其中的病变组织因失去正常功能,不能摄取显像剂或摄取减少而呈现放射性缺损或减低,故又称“冷区”显像。核素肿瘤显像按原理分类:1、非特异性亲肿瘤显像2、肿瘤特异性显像3、肿瘤代谢显像4、肿瘤多药耐药显像5、肿瘤前哨淋巴结显像 6、肿瘤乏氧显像核素显像类型(一)静态显像与动态显像(二)局部显像与全身显像(三)平面显像与断层显像 (四)静息显像与负荷显像 (五)阳性显像与阴性显像 (六)早期显像与延迟显像 分子影像学:活体状态下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应用
19、影像学对生物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骨转移癌全身骨显像特点全身骨骼多发、非对称无规律散在分布、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放射性异常浓聚灶;超级影像;在一块骨骼上非对称性异常放射性浓聚或缺损;出现放射性“冷区”;靶形病灶;侵犯椎弓根;病变伸进骨髓腔;产生新病灶;随时间延长病灶增大、增浓; X线检察阴性,而骨显像异常。心肌灌注显像的异常表现1可逆性缺损 2部分可逆性缺损 3固定缺损4反向再分布心肌灌注显像如何与PET代谢显像结合诊断心肌存活性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是判断心肌细胞活性的最灵敏、准确的无创性检查方法。通常将心肌灌注显像与葡萄糖代谢显像结合起来判定心肌细胞活性。正常情况下,心肌血流灌注显像与18F-FDG代谢显像一致,左室心肌放射性分布均匀。不同影像成像急速和方法综合应用每种检查技术都有长处与不足,总之检查技术的选择应遵循简便、安全、费用低廉而且能够达到诊断目的的原则。一、检查技术简繁的选择:应依据临床拟诊病变最适宜的诊断技术进行首次检查。二、检查技术的损伤性:在影像检查中应尽量避免对病人造成损伤。选择上应首选无损伤的检查技术,如不能解决诊断问题再选择损伤小的,最后选择损伤较大的方法。三、影像检查费用的考虑:理想的检查技术要考虑到费用低廉,但不能仅简单地将费用低廉的检查技术作为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