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在诗的国度里翱翔
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部民族的历史”而我们的华夏民族,却另有着一种小说中无法领略的韵致,它如泉一般清凌,如酒一般醇绵,如兰一般优雅——那是诗的气韵。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一路和着清凌凌的泉声,散发着浓郁的芬芳,在长歌与短句之中,款款走来。贤者在诗中咏志抒怀,智者在诗中洞察世界;家庭与个人的悲欢离合在诗中俯首低吟,朝代与民族的更替兴衰在诗中慷慨长歌。故有言曰:“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姥爷就有着这样一种共认,因此在我牙牙学语之时,就教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之句。姥姥嗔怪他老糊涂,“爸”、“妈”都吐音不全呢,就只知道整天“采薇采薇”罗嗦不停,难不成要把小孩教成个结巴?姥爷则一脸正色:“国之精粹,孰为不教?”
正是因着姥爷的熏陶,我深深地爱上了古典诗歌,十多年来,由浅而深,成百上千首反复吟诵中,一步一步踏入一个需在寂寞深处聆听的世界。即便窗外尘嚣不止,只需拥一本古典,灯下已是清静澄明一片。散曲参次,亦庄亦谐,那是元人在歌坊酒肆间兴寄;慢引长短,豪放婉约,那是宋人在柳间湖畔而放歌。“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万挫千折,仰天长啸的背影尽见无边洒宕;“艰难苦恨繁双鬓”,杜甫百年多病,炯炯焦灼的目光仍瞩天下苍生。汩罗江畔,屈子怀国悯民,忧歌借骚赋唱响大江南北;天地之间,庄子物我两忘,神思乘鲲鹏穷究宇宙时空。一个个方块字,一首首长短诗,传承文明的弦歌,千年不绝。古来今来之事,尽皆咏叹其中;国家天下之理,都可细品于内。
这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踏浪于历史的长河,优雅地作舞!
这份独特美丽,却只能于宁静之中,才能细细领略。
掩卷回顾窗外,车水马龙仍川流不息,一派生气蓬勃,但不时传来刺耳的噪声,闪烁的华光也有时会乱人双眼。今天的中国,正快步于从黄土文明走向海洋文明的大路上。在以开改的姿态拥抱未来拥抱新世界的时候,在前方纷纭杂沓目不暇给之间,蓦然回首,不知不觉之间,我们似乎已有所迷失。
那就是——自己!
外面的世界太精彩,去远方翱翔之时,是不是偶尔也会觉得外面的世界太无奈?文化因通俗过度而至于庸俗,思潮因乱花迷眼而难于适从。现代信息化革命让人与人的距离无比接近,但心与心的距离却渐行渐远。先贤们所倡导的“道”为或浓或淡的云雾所迷,先贤们所倡导的“和”为纷芸杂沓的世象所扰。我们渐渐失去了曾经的那份祥和与安宁,远离了我们的那片静土,我们的传统,我们的独特文化个性。
迷茫之中,也许你会在心底呐喊:“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来品一品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的一首小诗吧,你会找到那双慧眼的。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black bough
短短两行,却让世界为之疯迷。 意象之美,内涵之深,即便有一篇千言万语的赏析专著,也难尽其旨。
细细品味,你是不是看到了曾经熟悉的那优雅的倩影?是马致远《秋思》中连续两行六组名词叠成的意象?抑或“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所淡染的诗境?
不错,庞德正是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了精髓和营养,才有了这享誉世界的精巧杰作。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扎根自己的文化厚土,花儿才会更芬芳炫丽。在诗的国度里翱翔,才会飞得更高,更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