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让活动材料“动”起来.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878537 上传时间:2024-11-2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活动材料“动”起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让活动材料“动”起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本文档共2页,全文阅读请下载到手机保存,查看更方便
资源描述
让材料“动”起来——集体教学活动中材料的收集与使用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通常会遇见这样的问题:老师费了很大功夫,精心准备了很多材料,但是在活动过程中却没有真正利用起来。材料只成了一种形式,没有达到预期的活动目标,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要想让材料“动”起来,切实发挥材料的激发作用,真正为教学活动过程服务,形成有效的教学活动,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 紧紧围绕活动目标有效组织适当材料 教师在选择教学活动材料时,应紧紧围绕活动的目标来进行,如果偏离了活动目标,整个活动方案再精彩也不是有效的。例如:在“好玩的弹性物体”这节观摩课中,老师准备了好多材料,简单介绍了什么是弹性物体后,老师就让孩子轮流上台到筐里摸一摸,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有的甚至在台上追着拍起了皮球。然而将活动材料一股脑地抛给幼儿,没有合理地组织它们最终使得这次集体教学活动草草结束。经过反思调整后,老师重新上了这节课,介绍了弹性物体后,老师让孩子分组上台到筐里挑出他们认为的弹性物体,并请幼儿说出理由或做出示范,这样孩子们对“弹性”这个概念有了真正的体验和了解。因此,只有把握住活动目标,才能真正发挥操作材料的作用。否则,材料只是一种摆设,活动的形式也是只追求新颖,华而不实。 二、 材料的呈现应具有层次性,物化探索目标 教师准备的材料越丰富越好,但对于幼儿来讲,在活动中,一次呈现的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应该根据活动的主题呈现相应的层次性。如果把所有的材料一股脑地展现在幼儿面前,或者乱七八糟地全部堆放在桌子上,反而会使幼儿无所适从,甚至成为他们打闹的玩具。例如,在“鸡蛋浮起来”的实验活动中,如果把水、杯子、鸡蛋、食盐、塑料棒等全部摆在桌子上,幼儿不知该做什么,直接把鸡蛋扔进水里,玩起了水,还用塑料棒敲杯子。但如果让幼儿观察鸡蛋在水里沉到杯子底,然后再呈现食盐、塑料棒,引导幼儿往水里加食盐,并用塑料棒不停搅拌,仔细观察鸡蛋的浮起来的神奇变化,这样就形成了有意义的探索活动。依次呈现这几样材料,幼儿只须教师一点拨,就会探索怎样让鸡蛋浮起来,这就是材料物化了探索目标。所以,材料的呈现应该整齐、有序,结合活动主题和目标循序渐进分层次呈现。 三、让幼儿参与到材料的搜集与准备中来 通常,教师在搜集和准备材料时,挖空心思,却忘了活动的“主人”——幼儿。其实幼儿也应该是材料准备的参与者。幼儿从各个渠道搜集来的材料不仅丰富了活动本身,而且能调动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漂亮的树叶贴画”活动中,教师的力量是有限的,可能只能搜集到几种树叶,示范了事先设计好的树叶贴画后,孩子们就会感觉索然无味。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让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各种各样的树叶,孩子们会十分感兴趣,非常期待这节活动。这样,孩子们在自己设计树叶贴画时,可能会更有兴趣,因为是他们自己带来的材料,在兴致勃勃地应用自己带来的叶子,或者和同伴交换材料创作时,就能激发出更多的灵感,大胆进行创新,很多意想不到的树叶贴画作品就产生了。因此,让幼儿参与到活动材料的搜集与准备中来,就会大大提高活动的吸引力,这个过程本身对幼儿来说就是学习与成长。 综上所述,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材料的诱导作用,有层次地呈现材料,同时让幼儿参与材料的准备,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让材料“动”起来,以达到预期的活动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