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关注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郭沫若先生曾说过:“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朱作二教授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份体现出来。”我在本次范星星老师的培训中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一、巧用直观,诱发语感。课文中有此词句比较抽象,很难被学生理解。有专家说:“心灵只有借造作、赋形、表现才能直觉。”词句是有概括力的,只有使概括力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才有可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才能对这个词语有具体的感受,产生语言形象感,因此教学中我适时巧用一些直观的形象手段,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形象,从而达到理解。记得我在教《草原》一课时,课文中有这样句:“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好象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学生对草原的形象无法建立,此时放录像,配以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触景生情,领略美景,感受语言文字所描述的草原优美的意境。这样的形象就启迪了学生的心灵。
二、感情只能向感情说话,因此感情只能为感情所了解。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名家名言,教学时充分利用它来作为语感练的材料,让学生通过有表情有节奏地反复朗读,有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入境又入情,在读中形成具体的形象来引发学生的语感,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亲为了救儿子,他在那片倒塌的废墟上挖了足足38个小时,作者用时间来表达了父亲那坚定的信念和对儿子的爱,这时要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就能打动读者的心。 语感是学生语言的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正象作仁教授所说:“敏锐的情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加强小学生语感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关注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学习心得
五语组 赵芬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听了范星星老师关于“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的讲座后,我受益匪浅。
一、加强朗读多感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良好的语感的形成最直接地来源于朗读训练。读,尤其是有感情地朗读,其最大特点就是以声传情,通过语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缓急,就能把语言中包含的音意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从而使语言文字本身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吸引读者对它产生强烈的兴趣,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创造机会,以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我们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文章,灵活选择不同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多读、善读,对学生进行语感能力的培养。
二、品词析句善领悟
语言是人们思想和情感的载体,是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述的基本形式。固此,抓好词句教学是阅读教学的根本。特别是课文中的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最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激发学生的情感,应让学生对其反复推敲、揣摩、品味,使学生能通过语言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和作者共享其中的情,认识其间的理,从而感悟语言文字表达的深层内容及表达方式的精妙之处,进而准确地把握它。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也曾说要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如《荷花》中有这样一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在教学时,我抓住这个“冒”字,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冒”是什么意思,可以用哪些词来替换它?学生回答可以把它换成“长”“生”“钻”等词。这时我要求学生说说作者为什么用“冒”而不用其他词,学生通过阅读讨论,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找出了原因:因为荷叶“挨挨挤挤”,所以荷花只能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冒”不仅写出了荷叶数量多,还写出了荷花生命力的旺盛。这样,抓关键词句揣摩品析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用句的独具匠心,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因此让学生在阅读中咬文嚼字,找出语言规律,领会语境 ,对培养语感都是极其重要的。
三、创设情境触语感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初步感知课文意境,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便能触发语感。并使学生的审美情感油然而生,有关的心理活动也随之活跃起来。通过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语感,将课文的情感渗透于学生心灵。
四、多思多想重体验
想像力是一个人智力活动的重要因素,想像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想像,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生动情景和形象,通过大脑加工改造,以学生的生活表象为基础,再现作品中的生活图景,以加深学生的感悟与领悟。通过语言文字想像“画面”,通过想像中的“画面”感悟语言,这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环节。如学习《观潮》一文,仅靠抽象的分析和教师具体生动的讲解,学生往往难以体验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展开丰富的想像,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如闻其声,才能领悟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气势。此外也可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实物形象、动作形象和言语形象的刺激,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利用直觉形象思维的帮助去感悟课文内容。
五、联系生活勤培养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中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中去。”阅读教学时,教师如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中人物的境遇,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逐渐具体,进而入情入境。
总之,语感训练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语文教学应该强化语感训练。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言环境,通过这些有效的途径,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提高感悟能力。
《关注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学习心得
五语组 王艳蓉
12月16号上午,听了我们校范星星老师关于“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的讲座后,我收获颇丰。我把自己的一些体会概括如下:
(一)以读为本,培养语感
“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是在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既是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有效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必经之路。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粹。汉语言文字固有的音韵美、意境美、文章结构的严谨美,都需要通过有指导、有要求的反复吟诵,品尝“文中味”,悟出“文外意。”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整体读、部分读、引读、分角色朗读、范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得到感悟,训练语感。
1、范读
夏丏尊先生说:“国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传语感于学生。”教师的范读,体现了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其表情、语气、语调、体态都作为一种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学生会看得到,听得清,可以模仿、学习。教师读得好,可以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起到“情染语感”的作用。
2、自由读
培养学生的语感,自由朗读比齐读更加有效。朗读时,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感受来读,边读边品味课文的感情,如果觉得还存在没有充分领悟的地方,可以慢慢读,多读几遍,从而不断加深学生的感受。
3、分角色读
分角色朗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朗读中可运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和语速,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从而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感受。学生在角色朗读中与主人公一起思考,一起感受,对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体验的真切深刻,不但培养了朗读的热情、兴趣,还发展了他们的语感能力。
4、引读
有的班级学生朗读整体较弱,语感普遍不强,学生的情感与教师的情感、文本的情感不能很快产生共鸣。此时可用“引读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在教师情感的感染下,相对集中感悟某些重点词句,从而激发学生的感情。
(二)品词析句,训练语感:
咬文嚼字,品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朱熹对此有过精辟的解释:“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读,精熟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须是细嚼教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味。”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也曾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可见语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由此,我们在课堂上要着力引导学生推敲词句,品析文本,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在文本、师生、作者和编者间形成平等的对话,感悟用词的准确性,感悟语句的意境,体验语句的情感,增强语感的灵敏度。具体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通过“加、减、调、换”等方式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感。
1、加。就是加进课文中没有写出的内容再与原句比较。如《狼牙山五壮士》中,“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一句,让学生在“走”前面加上“我们”,把这句话改为“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我们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然后比一比,两句话在情味上有什么不同,通过揣摩比较,学生领悟到在当时环境险恶的情况下,一个“走”字掷地有声,充分体现了五壮士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
2、调。就是把前后几个词语调换位置,然后进行比较。”《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有这么两句话:“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这里的“眺望”和“望望”都是看的意思,能不能调个位置?学生通过调序朗读,通过思考,通过联系上下文和原句比较,就知道这两个词不能换位置。因为,是由于他们与日寇英勇顽强的搏斗,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已安全转移,“眺望”写出了五壮士心中充满的无比自豪,和对人民对部队的无比热爱、留恋。回头“望望”向上爬的敌人,表达了五壮士对敌人的无比蔑视。
3、换。就是将句子中某个词语换成另一个词语,然后进行比较。《燕子》中有这么一句话:“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正在演奏的曲谱啊。”为让学生体会到“痕”字好在哪里,可先启发学生思考:电线一般用什么量词?(根)然后换成“根”后与原句比较:在这里用“根”好还是“痕”好。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和对生活的联想,学生体会到了用词的妙处:一个“痕”字把处于高、远处的电线只能隐约可见的特点极准确地表现了出来,与后面描写“燕子”成了“音符”相映成趣,产生了一种朦胧的美。
(三)联系生活,汲取语感
敏锐的语感总是和对生活的敏锐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的。训练语感,应引导学生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与对语言的研究结合起来。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真切。” ⑤茅盾先生也说,理解文章应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中去。由此可见,培养语感必须联系生活经验,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也就是说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总之,培养学生语感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因为语感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使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用不尽。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