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莲说教学设计南关学校 保继霞一、教学设想: 爱莲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我在教案的设计上,力求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从教法上看,力求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说”的特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
2、.朗读并背诵课文。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你们爱花吗?生:(略)师:既然爱花,那么请你说出一种你喜爱的花,并说出喜爱的原因。生答:(略)师:看来,同学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师:咱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画(打开多媒体课件-国画“莲花”)。多美的莲花啊!清纯,脱俗,它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
3、全班同学听。示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二)了解体裁,简介作者。了解体裁点拨:“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作者简介明确: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三)整体把握,感知语言。1.学生自由的读课文。2.听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3.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四)分组自学,疏通文意。1.分组自学,要求:对照注释,
4、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不懂之处,互相讨论。2.汇报自学情况,不懂之处,举手提出,可指名回答。(五)合作探究,品味赏析。1.探究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合作学习相结合)(多媒体展示问题)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讨论
5、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讨论并归纳:(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点拨:作者把
6、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六)背诵积累,积淀语感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七)实践语言,习得语感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我爱”说或写一段话,抓住所说事物的特征,力求能出新意。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归纳总结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附:板书设计爱莲说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高洁濯清涟而不妖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香远益清-芳香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托物言志 (莲)(不慕名利洁身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