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说叉——兼谈衣物疏几种发饰.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5017 上传时间:2024-01-0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叉——兼谈衣物疏几种发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说叉——兼谈衣物疏几种发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说叉——兼谈衣物疏几种发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古文字研究古文字研究(34):说叉兼谈衣物疏几种发饰陈美兰汉魏晋以下的衣物疏记录不少发钗,表示发钗之 钗 有叉、钗、杈、扠等写法(1),早期以叉字居多,后来才多写作钗。对于钗子的名称来源,乃是取发钗像叉子、树杈之形,可固发,学者多无异议(2)。以“叉”字表示钗饰,取钗簪分歧两股的意思;至于从金、木、手三种形声字,不难理解书手的思维,从金、木表示材质,从手则表示戴钗的动作。裘锡圭探讨形声字的产生途径时曾指出,为明确字义而加注意符的现象可分三类:为明确假借义、引申义、本义而加注义符(3)。叉与钗、杈、扠之间的关系属于哪种?此问题关乎“叉”字初形本义,第一小节先探讨“叉”字字源的问题,第二小节略论衣

2、物疏所见钗、簪、导等发饰的性别使用现象。一“叉”字字源“叉”是现代常用字,表示歧头义者如叉子、岔路等,表示交错义者如交叉、叉手等,今人对这些用法习以为常。“叉”字何以有歧头、交错义,我们追溯许慎 说文 对“叉”字的解释:“,手指相错也。从又,象叉之形。”从小篆形联想到“手指相错”的样子,想要“察而见意”并不容易,后世学者可能也察觉出问题,故而段玉裁诠释如下(4):谓手指与物相错也。凡布指错物间而取之曰叉,因之凡岐头皆曰叉,是以首笄曰叉,今字作钗。段注融合了交错与歧头两种意义,满足“叉”字两种常见义的来源,但是段注对字形的说明还是令人困惑,我们对说文“手指相错”的联想是:,与段注谓“手指与物相错

3、”不太一样。然而不论“手指相错”或“手指与物相错”,从小篆看来也都不太好理解,林义光 文源 将又形中的短画解为“手指错入之处”,林志强评注 文源,进一步指出(5):“叉”字未见于小篆之前的古文字材料。大徐本作“从又,象叉之形”。段注本“又”后补“一”,注云:“此字今补,象指间有物也。”林氏则以为“一”象手指错入之处。按,此当为指事符号,表示手指交错之意。林志强将“-”视为指事符号,则“叉”为指事字。洪成玉以旧说为基础,认为“叉”是象形字,“象手指叉开形”(6),此析形似又与许慎、段玉裁不同,意谓五指张开不并拢貌。显然叉字的形义还有待深究。583说叉小篆之前古文字材料究竟有没有叉字,学界有不同意

4、见。香港中文大学制作之汉语多功能字库“叉”字下收录了甲金文、等形,采取的说法是:“甲金文从又从数点,画数点于手指之间,指示指叉之位置。本义是指缝,引申为交错、交叉。”(7)该字库所收的甲金文字形可能都未必是“叉”字,以下分别讨论。字库所收前两种甲骨文为摹形,拓本为(合 36901)、(合 6450)等形,这类写法近来学者多释为“”,如黄天树释 花东267为“(早)祭”(8),字形编如李宗焜甲骨文字编、刘钊新甲骨文编(增订本)也都释为“”(9)。王子杨对此类字形进一步提出下列看法(10):卜辞确定无疑的“”字所从小点不止两个,且多位于手形指端部分(指端多呈钩形,类似“丑”,参看 合 23052、

5、花东 267诸形),指示指甲所在,也可能就象指甲之形。而黄组卜辞这个形体皆从两点,位于手指之间,在卜辞中皆用为地名,与出组二类、花东子卜辞的“”有别。王先生的分析细致有理。象手指甲形的“”字,演变序列很清楚,指端部位的指示笔画本不离析,到东周才出现分离的写法(11),如 清华拾四告 简9“(爪)(牙)”字作,上面手指末端还保持连笔,底下两指的指示笔画与手形分离,到了秦骃玉版“吉”字作,两小短笔写在又形之间,与小篆无别(12)。不过,从又加上多点的写法究竟是不是确切无疑的“”字,或有讨论的空间。花东 267字所从“”形清晰可辨,黄天树读为“早”,音义可通,学者多从其说,但是像 合 13937形之

6、类的写法,除非是异体,否则与象手指甲形的“”字还是颇有区别,新甲骨文编(增订本)列在附录待考,是谨慎的做法(13)。至于字库所引金文的写法,虽然目前尚有若干研究成果隶定为叉,但此类字形皆族氏文字,其“又”形之间的写法多作形,而且形所处位置也很一致写在下二指形之间,与小篆写在上二指形间不同。族氏文字从“又”形者不少,何景成制作“族氏铭文资料汇编”,“又”部下收录121个与“又”形相关的族氏文字(14),这类族氏文字的象形意味都很浓,“又”字所起的作用多是以手持各种器物,视而可识,而直观A210号的写法,很难与叉字习见的歧头、交叉义联想,与其说是表示抽象意义的“叉”字,更像是表示手握球形物。裘锡圭

7、结合汉印“奴、弩”等字的写法,认为金文此形“拏”的表意初文,像握物于掌中,其说可从(15)。此外,柞伯簋字,也有学者主张是“叉”字,象以手指(食指、将指)挟取之形(16),综观文字形义与铭文内容,我们认为陈剑释为“搴、掔”的表意初文是合理可信的(17)。以上与“叉”字相关的讨论皆奠基于说文形,对照古文字以“又”形为基础的字,如厷(肱)、丑、(拏)、(拇)、夬等,无论将叉字析为合体象形(复杂象物字)或指事(指示字),都不太容易理解,李守奎对“叉”字来源提出不同的思路,十分值得关注(18):指事字。说文:“叉,手指相错也。”段玉裁认为意思是手与物相错,义即“叉取”的“叉”,引申为凡歧头的东西也叫“

8、叉”。由于我们现在还未能确知“叉”字较原始的写法,姑584古文字研究存旧说。但从“叉”的分化字“钗”“杈”等来看,“叉”有可能是头部歧出“叉子”的“叉”的象形字,手指相错反而是引申义。李先生认为表示歧头、交叉、叉取等义的“叉”字,其字源可能来自叉子之形,此意见给我们相当大的启发。王仁湘曾研究中国古代进食器具,兹先引两张与叉子有关的图:图一三 古代的餐叉13.河南洛阳中州路(战国,见136图九八,13)4.洛阳西工区(战国,见137图五,15)5.山西侯马西侯马村(战国,见138图四,7)6.侯马牛村古城(战国,见 141 图版四,6)9.酒泉下河清(东汉,见 124 图17)123456978

9、图1图一六 进馔图 画像和石灶拓本1.陕西绥德大坬梁(见151图 66)2、3.甘肃嘉峪关(见152图版六一,1、2)4.陕西绥德延安岔(见 153 图四,1)5.山东苍山城前村(见 154 图八,2)12345图2585说叉王先生指出,目前所见最早的餐叉出现在二里岗商代遗址,为骨质叉子(参图1-7),图1的叉形器之所以确定是餐叉,乃是透过同时出土的器物推断,或与骨匕同出,或与食器如铜簋、餐刀放在一起;图2则是汉魏时期的画像石,餐叉除了进食,还可串食烧烤,考证征实可信(19)。上引李守奎提出的“叉子”说,并未指实为餐叉,只是我们最熟悉的器物莫过此。再者,叉形器未必皆以“叉”字名之,但用来描述器

10、物的特征,则不罕见,如:说文:“楎:六叉犂。”释名释兵:“矢,指也,言其有所指向迅疾也。其末曰栝,栝,会也,与弦会也。栝旁曰叉,形似叉也。”释名释兵:“仇矛,头有三叉,言可以讨仇敌之矛也。”释名释车:“轑,盖叉也,如屋构橑也。”“六叉、三叉”指器物之歧头六分、三分;“栝旁曰叉”则是借叉子之形来描述箭的末端分歧形状,十分明确;“盖叉”谓车篷骨架,“叉”指歧出的支架。我们再看几个与“叉”有关的同源词,以下摘引殷寄明 汉语同源词大典 说明及书证:钗 妇人首饰,由两股簪子交叉组成,“钗”之名寓交叉义。玉篇:“钗,妇人歧笄也。”杈 说文 木部:“杈,枝也。从木,叉声。”朱骏声 通训定声:“叉 亦意。”衩

11、衣衩,衣裙下侧开口处。玉篇:“衩,衣衩。”汊水流的分支,即分岔、交叉处。集韵:“汊,水歧流也。”扠引案:有交手相打、交叉两手作揖、手相交叉挟取等意义。岔路。集韵:“,歧道也。”訍异言。集韵:“,异言。或作訍。”殷先生考证上列同源词核心语义为交叉义,很可能是受到说文“手指相错”的影响,我们认为歧头、分歧义更适合作为上列诸词的核心语义。杈、衩、汊、訍各词皆有分歧义,不难判断;至于“钗”,虽说交叉两股簪子也可成为钗,但后世所见的钗比较接近玉篇所谓的“歧笄”,本来单股的笄制成双股的钗,因此有歧头、分歧义;还有“扠”,较早的记录见于汉代旧注,周礼天官鳖人“以时簎鱼鳖龟蜃”,郑玄注引郑众曰:“簎,谓以扠刺

12、泥中搏取之。”郑注所谓“扠”为刺取鱼鳖龟蜃的工具,虽然形制无可考(20),既名之为扠,其形制极可能是歧头者。此外,洪成玉还列有“靫”字,靫又称鞴靫、步叉,玉篇:“靫,箭室也。”广雅释器:“鞴靫,矢藏。”洪先生认为:“因箭放入盛箭器中,露出器外部分,其形歧出如叉。故名。”(21)对照箙字的表意初文、(22),此说不言自明。综上所述,再加上分岔之“岔”,这些同源词的核心意义皆源自歧头、分歧义,洪先生认为叉是这组字的古字,也是根字,亦即词源音义的来源,我们认为相当有道理(23)。叉字关键问题在于:目前缺少明确可信的证据说明其初形本义。我们搜查古书似可得到586古文字研究一点线索,仪礼特牲馈食礼“宗人

13、执毕,先入”,郑注:“毕状如叉。”彭林融合旧注对毕字说明如下:“祭器名,木制,前端分叉,指挥执事陈放器物时用。”(24)“毕状如叉”一句,形容生动,很难不令人联想到与毕字相关的古文字写法,明确可信的“毕”字见于周初:周原H11:45、集成 4031、集成 4205,田形底下即象有柄歧出的捕兽网(25),当然这只能印证毕与叉的形似,无法证明“叉”字来源,不过结合 仪礼 与古文字的讯息,加上传抄古文的叉字作、二形(26),明显作歧头状,与许慎所谓“手指交错”状的篆文不同,这让我们对“叉”字可能本作叉状物的看法又增加一点信心。此外,甲骨文有几个未释读的字形:(合 655正甲)、L(合 35356)、

14、(合 4553)、(小屯 4357)(27),这几个字形从又或廾,象以手持丫形物,此丫形物特征一目了然叉状物(28),这几例卜辞都很难从文例判断其读法,我们不能对号入座将此类字形等同上文所讨论的“扠”字,但是结合上文王仁湘对进食器叉的考证,此类字形的确很可能表示手持叉状物天然者如树杈,人为者如呈叉状的渔猎用具、农具、兵器、祭器等。小文受李守奎意见的启发,结合现有材料推论至此,有待来者。最后,回应小文起始所提出的问题,衣物疏出现四种表示钗的写法:叉、钗、杈、扠,后三种形声字究竟是为了明确假借义、引申义还是本义而加注意符呢?若依 说文“手指交错”为叉字本义,则钗、杈、扠乃为明确引申义而加注意符的形

15、声字;若据李守奎提出的看法叉字是叉子的象形,则钗、杈、扠是为了明确本义而加注意符的形声字,如它/蛇、须/鬚、止/趾等(29)。二衣物疏所见几种发饰的性别使用观察汉晋遣册、衣物疏的性别现象是学者关注的面向之一。上节所讨论的叉(钗),相较其他发饰,出现频率高,且绝大多数见于女性衣物疏,详见下表(表1)。表1汉晋衣物疏所见发钗衣物疏名释文时代1高荣衣物疏金叉(钗)一枚东吴前期2萧氏家族墓地 M2 衣物疏银叉(钗)六枚金叉(钗)四枚突(玳)无(瑁)叉(钗)三枚2483赵阿兹衣物疏 4故叉(钗)二双3174夏侯妙妙衣物疏 5故银叉(钗)一3175前凉郭富贵衣疏 6故银钗一双故鍮石钗一只355587说叉衣

16、物疏名释文时代6周芳命妻潘氏衣物疏 3故银钗二枚故【瑇】(玳)鉾(瑁)钗3617盈思杂物种被疏钗一枚,盈思故所有髲一枚,故所有3638孙狗女衣物疏故緰石叉(钗)三枚3709赵宜衣物疏故银叉(钗)一枚37810桓眇亲衣物疏等墨叉(钗)一双桃支(枝)叉(钗)二双黑角叉(钗)一双兜石叉(钗)一双表中衣物疏资料来源如下:1.高荣衣物疏墓主为丙棺男性,刘林 江西南昌东吴高荣墓的发掘,考古 1980年第3期;2.田河 安徽南陵县麻桥东吴墓遣册考释,简帛研究2010,广西师大出版社2012年;3.寇克红 高台骆驼城前凉墓葬出土衣物疏考释,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2期;4.白须净真撰,裴成国译晋建兴五年夏侯妙妙

17、衣物疏初探,西域文史 第8辑,科学出版社2013年;5.张立东 美国麦克林氏藏前凉郭富贵衣物疏,西域研究2017年第2期;6.李正光长沙北门桂花园发现晋墓(晋升平五年),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11期;7.吴浩军河西衣物疏丛考,张德芳主编甘肃省第二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810.张俊民 甘肃玉门毕家滩出土的衣物疏初探,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第7辑,岳麓书社2010年。例 10“眇”或作“妙”,此件无尾题,无法判断时代,故列最后。另,曹魏大墓石楬也有“六寸瑇瑁叉(钗)”(M1:053)、“角叉(钗)”(M1:171),参史家珍等主编 流眄洛川:洛阳曹魏大墓出土石楬 第

18、147、92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21年。上表以汉晋时期衣物为主,高荣墓为男1 女 2 合葬,男性墓主高荣的衣物疏出现“金叉(钗)”,其他衣物疏的主人绝大多数为女性。出土实物部分,目前最早见到的实物为春秋时期的骨钗,东汉墓葬出金、银钗者,男女墓主皆有之,扬之水指出:“古代男子也挽发,但通常是用笄或曰簪,钗便好像是女子专属了。”(30)目前所见的汉晋以后衣物疏也可证此观点(31)。除了钗,衣物疏也有簪、导等发饰,如“顿(玳)牟(瑁)簪”(西郭宝 2.2.2、尹湾 M2:2.3.10、尹湾M6:2.2.4簪作蚕)、“顿(玳)茅(瑁)蚕(簪)”“竹蚕”“顿(玳)茅(瑁)横蚕(簪)”(青岛土山屯M14

19、7)、“道(导)”(尹湾M6:2:2:1)、“(导)”(高荣墓)、“(犀)(导)”(吴应衣物疏)等(32),自现有衣物疏看来,这几例簪、导皆出于男性墓葬,实则实物笄、簪也见于女性墓葬(33)。至于“导”,马怡考证尹湾M6墓主师饶的随葬清单“道(导)”为首饰名,即 释名释首饰之“导”:“所以导栎鬓发,使入巾帻之里也。或曰栎鬓,以事名之也。”其功能乃将束巾后的鬓发引到发巾内,“导”形如簪,又名“帻导、笄导、簪导”(34)。从文献记载观察,相较于后世钗子兼具实用装饰功能,导之为物似偏重实用,从上述导之又名可知,目前主要也见于男性使用,据 隋书礼仪志第七 玉导最为贵重,天子独得用之。续表588古文字研

20、究附记:本文为科技部专题计划(108-2410-H-260-023-MY2)之部分研究成果,谨致谢忱。小文急就,感谢业师季旭升先生惠赐宝贵意见;同时也感谢我的学生殷丽雅同学在完成学位论文初稿后拨冗帮忙校对草稿。(作者单位:台湾暨南国际大学中文系)注:(1)叉、钗常见,参本文第二节表1。写作“杈”者,见吐鲁番出土北缺名衣物疏“桐杈一枚”,字作,参荣新江等主编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第174页,中华书局2008年;写作“扠”者,见高昌阿苟母随葬衣物疏“故扠(钗)一枚”,字作,参中国文物研究所等编 吐鲁番出土文书(壹)第116页,文物出版社1992年。表示发钗的杈、扠二字,与古书里表示杈枝义的杈、挟取义的

21、扠,当是同形字。(2)如吴娅娅 吐鲁番出土衣物疏辑录及所记名物词汇释 第6061页,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赵国伶 甘肃河西地区十六国时期衣物疏整理与研究 第60页,西北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学位论文。(3)参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修订本)第151页,商务印书馆2013年。(4)汉 许慎撰,清 段玉裁注 说文解字注 第11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5)林志强等评注 文源 评注 第35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6)洪成玉 古今字字典 第50页,商务印书馆2013年。(7)第一形为甲骨文,该资料库采用汉达文库/甲骨文文库提供的字形(所引出处为CHANT0909)。(8

22、)参黄天树 殷墟甲骨文白天时称补说,原载 中国语文 2005年第5期,收入氏著 黄天树古文字论集 第228页,学苑出版社2006年。(9)李宗焜编著 甲骨文字编 第316317页,中华书局2012年;刘钊主编 新甲骨文编(增订本)第164165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10)参王子杨 甲骨文字形类组差异现象研究 第84页,中西书局2013年。(11)详参季旭升 说文新证 第975页,艺文印书馆2014年。(12)参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黄德宽主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第31页,中西书局2020年;徐在国等编著 战国文字字形表 第39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3)

23、刘钊主编新甲骨文编(增订本)第948页(306、307号)。我们有一点不成熟的推想,姑记于此。早期研究甲骨的学者多主张此象澡手之形,如罗振玉、王襄、李孝定等(参甲骨文字诂林第886887页,中华书局1996年),一如后世表示洗足的 洗,甲骨文作(合 4824)、(合 6998)等形(详参 新甲骨文编(增订本)第632634页“洗”字头下),构造概念相似,此说不无道理。循此思维,卜辞还有一个可对照的写法,新甲骨文编(增订本)第165页列了一个从二的字头,收录字形为、,三处都是专名,后两形颇似双手交错澡手,可惜都出于倪氏家谱刻辞的人名(英2674),无法推论。类字形的释读还缺乏有力的证据,从又从小

24、点之形也未必只能表示澡手之形,也可能是从水又声的形声字,况且这若干小点是否也可能表示沙形呢?象手指置入沙中之形,有点贴近段玉裁对小篆“叉”字的说明:“谓手指与物相错也。凡布指错物间而取之曰叉。”再往下推论,似乎就找到小篆形的来源了,叉、沙二字并属歌部,声母相近,一为初母、一为山母,沙字亦可起表音作用,初文象手置入沙中,表叉入、叉取之义,小篆则省略成一点,表示叉取义,歧头、交错则是后出引申义。当然,这个推论过程仍然缺乏坚实的证据,“叉”字来源还有待深究。589说叉(14)何景成 商周青铜器族氏铭文研究 第318319页,齐鲁书社2009年。(15)据陈剑 柞伯簋铭补释 所言,此为裘先生未刊旧稿

25、释,参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999年第1期第51页,又收入陈剑 甲骨金文考释论集 第4页,线装书局2007年。(16)此说为冯时主张,参氏著柞伯簋铭文剩义,古文字研究第24辑第225页,中华书局2002年,又微改题为柞伯铭文剩义,收入氏著古文字与古史新论第288页,台湾书房出版社2007年。也有赞成此说者,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 第六分册第1567页,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17)陈剑 柞伯簋铭补释,氏著 甲骨金文考释论集 第6页。(18)李学勤主编 字源 第220页,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本条撰写者为李守奎。(19)王仁湘 中国古代进食具匕箸叉研究,考古学

26、报 1990年第3期第285290页。(20)孙诒让疑即“铦”,见于初学记渔部引纂文:“铦,铁有钜,施竹头,以之掷鼋鼍。”(孙诒让周礼正义第306页,中华书局1987年)所刺取之物虽皆鼋鼍,但不知扠、铦是否一物,姑记此。(21)洪成玉 古今字字典 第52页。(22)参小学堂“汉字古今字资料库”:“箙/”。(23)洪成玉 古今字字典 第5253页。但洪先生将小篆分析为象手指叉开形,则有待商榷。(24)彭林注译 仪礼 第401页,岳麓书社2001年。(25)参江学旺西周文字字形表第16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另,甲骨文(,合156)、(,合17387)、(,合 6384)、(,合 2175

27、9)等形所从之,有禽(擒)、(毕之初文)二说,学者各执己见,实则古文字不乏同形字,从禽、毕二字演变看来,的确都与形相关,至少周初明确可信的“毕”字,其所从的旁与甲骨文字同形,是无可否认的事实。(26)刘建民 传抄古文新编字编 第162页,复旦大学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27)李宗焜、刘钊的字形编皆未隶定,态度严谨。参李宗焜编著甲骨文字编第324页;刘钊主编新甲骨文编(增订本)第940、942页。为便于阅读,原拓之后附上李、刘二书的字形,标示L者为李书,其余为刘书。(28)后世习见“丫叉”一词连用,字又作“桠杈”,多指分歧义。(29)参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修订本)第151页。(30)扬之水 中

28、国古代金银首饰(上)第2324页,故宫出版社2014年。(31)赵国伶认为,十六国时期发钗男女皆宜(参氏著甘肃河西地区十六国时期衣物疏整理与研究第60页)。不过,我们检视其论文“附录四:河西地区十六国时期衣物疏中所记载的非衣物类物品分类表”,除了“周女敬衣物疏”无法判断墓主性别之外,其他都是女性墓主。(32)连云港市博物馆连云港市陶湾黄石崖西汉西郭宝墓,东南文化1986年第1期;连云港博物馆等编尹湾汉墓简牍,中华书局1997年;彭峪、卫松涛青岛土山屯墓群147号墓木牍,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17年12月27日;刘林 江西南昌东吴高荣墓的发掘,考古 1980年第3期;江西省博物馆 江西南昌晋墓,考古 1974年第6期。(33)如长沙马王堆M1墓主辛追/妾避,其发髻插着三支笄,材质分别为玳瑁、角、竹,参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上集)第28页,文物出版社1973年。(34)马怡 尹湾汉墓遣策札记,李学勤、谢桂华主编 简帛研究2002、2003 第266267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