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壬辰战争明、日议和期间中、朝、日三国纷争.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3550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壬辰战争明、日议和期间中、朝、日三国纷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壬辰战争明、日议和期间中、朝、日三国纷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壬辰战争明、日议和期间中、朝、日三国纷争.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592 年,日本太阁丰臣秀吉决定出兵侵占朝鲜半岛。日军于 1592 年 4 月 13 日在朝鲜半岛南部釜山登陆,20 天后攻破朝鲜朝王京汉城,朝鲜朝八道几乎全部沦陷。朝鲜朝国王李昖被迫逃亡,并派出使者请求明朝出兵救援。在意识到出兵的必要性后,明朝出兵朝鲜半岛,一场涉及明朝、朝鲜王朝、日本三国持续七年之久的东北亚国际战争自此展开。在战争期间,持续四年以明、日双方为主导的和谈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此文将和谈统称为明日议和。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有张庆洲抗倭援朝战争中的明日和谈内幕、朱亚非明代援朝战争和议问题新探、陈尚胜壬辰战争之际明朝与朝鲜对日外交的比较以明朝沈惟敬与朝鲜僧侣四溟为中心等,这些成

2、果对明、日议和的研究视角并不一致,但是都认为,明、日议和确实影响了壬辰战争的走向。因此,研究明、朝、日三方对明、日态度及纷争在壬辰战争整体研究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壬辰战争与明、日议和的始末1592 年(万历二十年)4 月,蓄谋已久的日军发动侵朝战争,于朝鲜半岛东南端釜山登陆,由于朝鲜朝方面未安排有效的军事防御部署,各地守军虽顽强抵抗,但接连失败,以致朝鲜朝“浃旬之间,三都失守,八方瓦解”。1(268)朝鲜宣祖李昖被迫一路逃亡至边境义州,以宗藩关系为义理请求明朝出兵,甚至提出内附于明朝。了解到朝鲜朝的危险处境后,明朝处于出兵救援与否的争论中,以石星为代表主张援朝的文臣武将认为:“关白之图

3、朝鲜,意实在中国。”2(968)对出援的必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后,最终明神宗决定出兵救援,指示兵部:“朝鲜危急,请益援兵,你部里看议了来说。王来,可择一善地居之。”3(万历二十年七月壬辰卷)根据明神宗旨意,明朝兵部商议后决定发兵出援,“七第 40 卷第 3 期2023 年 7 月东 疆 学 刊Dongjiang JournalVol.40 No.3Jul.2023论壬辰战争明、日议和期间中、朝、日三国纷争郑红英1,刘耀东2摘要 壬辰战争爆发初期,朝鲜王朝军队节节败退,意识到出兵必要性的明朝派出军队远赴朝鲜半岛抗击日军。1593 年正月明军和日军在碧蹄馆发生遭遇战之后,战争逐渐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即

4、议和时期。由于出境作战的种种不利原因掣肘,明朝同意与日本和谈;朝鲜作为被侵略的国家,从最初的坚决拒和,到后来在现实条件逼迫下上书明朝同意议和;日本因战局不利,在后继无力的情况下投书乞和。因三方围绕着明、日双方和谈交涉产生了分歧,使得议和在曲折中进行,时间长达四年。但最终由于议和使臣的欺瞒,和谈破裂,战火重启。这导致了明朝内部狱案增加,朝鲜王朝长期存在的党争加深,日本丰臣氏权力也随着战争的进行而被削弱。明、日议和纷争不仅给这场战争带来负面效应,也对三国国内外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壬辰战争;中朝日;议和;纷争中图分类号K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23)03-066

5、-08收稿日期2021-12-22作者简介1.郑红英,女,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东北亚国际关系史;2.刘耀东,延边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东北亚国际关系史。(延边 133000)67月,游击史儒等师至平壤,不暗地理,且霖雨,马奔逸不止,儒战死。副总兵祖承训统兵三千余,渡鸭绿江援之,仅以身免。”2(963)明军不谙地形、缺少情报导致了首战失利,消息传来,由兵部建议,任命兵部右侍郎宋应昌为备倭经略,李如松为提督,再次派兵出援朝鲜朝。然而,“八月,倭入丰、德等郡,我兵稍集兵部尚书石星亦谓诸将未得利,计无可出,议遣人探之,嘉兴人沈惟敬应募。”2(964)明朝军马短

6、时无法集结,不得不通过外交手段来拖延时日。自此应召而来的沈惟敬被任命为游击将军,于 1592 年 8 月 25 日到达顺安。沈惟敬先派遣家丁到日军军营,“以皇旨免责问:朝鲜有什么亏负归于日本,日本如何擅兴师旅?行长见书,回报求面见议事。”4(宣祖二十五年九月丁巳条)次月沈惟敬到达平壤日军营中,与日方代表小西行长谈判。经过谈判,“惟敬约以往还间五十日为期日,其间倭众毋得出平壤西北十里外,朝鲜兵亦不得入十里内,乃立木为禁标而还。”4(宣祖二十五年九月丁巳条)小西行长则提出朝日以大同江为边界,平壤以东纳入日本国土的要求,同时表示日本是想与明朝再次开通朝贡贸易。11 月,沈惟敬“复入平壤,再申前约,又

7、赍帽子,分给将卒,暗知兵数回去”。4(宣祖二十五年十一月丁巳条)两次所进行的和谈最终带来休战五十日的约定,为明朝援军集结进入朝鲜半岛争取了时间。1593 年(万历二十一年)正月初八,趁日军还在踌躇之际,明朝援军一举攻下平壤。随后,明军又收复开城,继而收复黄海、平徽、京畿、江源四道,日军节节败退,集结于汉城。明军却由此滋生轻敌情绪,李如松孤军冒进,在碧蹄馆偶遇日军,力战不敌,“正月二十七日,祖承训,调查大受,张彦忠,李宁等,率三千余人,去碧蹄倭贼无数出来云。臣在军后见,则贼数十倍天,不顾万。”4(宣祖二十六年二月甲辰条)此战双方均有损伤,明军亦被迫退往坡州,次日退守开城,这场规模不大的战役严重影

8、响了明军士气。碧蹄馆之役后,明军处境艰难。在忌惮于进剿而犹豫不决之时,恰巧有日军方面乞和书传来:“会,行长投书于龙山舟师,求约和提督依违不从,续遣游击周弘谟等,往贼营议事。”4(宣祖二十六年四月乙酉条)面对日军提出的议和倾向,考虑到现实因素,宋应昌派出谢用梓、徐一贯充当使者前往谈判。1593 年 5 月 16 日,谢用梓、徐一贯等人一行与小西行长到达名护屋面见丰臣秀吉。在和谈中,丰臣秀吉答应部分日军撤出朝鲜半岛,同时提出七项讲和条件。沈惟敬等人向宋应昌报告议和的情况,这些被华夷秩序所无法接受的讲和条件被沈惟敬等人谬称为“封贡”传达到明朝,只言“关白极其恭谨礼待,愿顺天朝”。5(万历二十一年九月

9、壬戌条)以册封和重开朝贡之路来搪塞。而到了 1593 年 7月,“沈惟敬往谕倭,令渡海,又使徐一贯、谢用榟渡海,入郎古邪,见关白开谕,秀吉始许还王子、宰臣。”4(宣祖二十六年六月甲申条)最终通过几番交涉,日本方面放还了被俘朝鲜朝王子及其陪臣,而撤军一事并无音讯。在议和使臣的欺瞒下,明朝未能将丰臣秀吉的真实意图查实,认为日本只求封贡。再经过宋应昌和石星的劝谏,明朝便决定命令李如松撤军回国,全力与日本议和。与此同时,明朝内部对封贡之事争议不断,多数人认为通贡将给明朝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沿海地区的祸乱,所以不能答应。沈惟敬得知后约见小西行长,两人担心谈判失败,于 1593 年 12 月 21 日合谋

10、伪造关白降表。“万历二十一年十二月日,日本前关白臣平秀吉,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谨上言称谢者臣秀吉,无任瞻天仰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奉表以闻。”4(宣祖二十七年二月庚申条)1594 年(万历二十二年)2 月,沈惟敬携伪降表回国,加上明朝主和派一再向朝鲜朝方面施压,朝鲜朝派来的奏请使未如实上报倭情,并为日本请封。石星借此请求准封,又提出让日本使者进京和谈。随后日使内藤如安于 1594 年12 月 13 日到达明朝。关于议和条件,明朝提出三项:“一、勒倭尽归巢;一、即封不予贡;一、誓无犯朝鲜”。2(970)面对明朝要求日军无条件撤回,并且只册封不重新开启朝贡贸易的严厉条件,在小西行长等人的授意下,内藤如

11、安满口答应,明神宗便同意遣使册封。经过一番准备,1595 年(万历二十三年)3 月 29 日,明神宗下旨令李宗城任封倭正使,68随同内藤如安渡海册封丰臣秀吉。其间,沈惟敬先行与小西行长前往名护屋,却迟迟没有消息传回,李宗城对此非常焦虑。此时又有福建人萧鸣鹤等人从日本前来拜见李宗城,带来丰臣秀吉无受封之意的消息。李宗城深感议和难成,畏惧中连夜逃回汉城。随后,明朝则按石星奏请,改任杨方亨为册封正使、沈惟敬为副使,继续完成册封之事。朝鲜朝方面,在沈惟敬的施压下,朝鲜朝于 1596 年 8 月 18 日派出黄慎、朴弘长等人一同前往日本。册封定在 1596 年 9 月 2 日,然而沈惟敬一行并未按照旧例

12、行册封之礼,便提前将诰命和教谕以及金印、冠服等授予秀吉。据记载,册封当日,丰臣秀吉恼怒朝鲜朝王子未到,怒斥黄慎等人官阶太低,经小西行长等人劝说后,丰臣秀吉等人才移至花畠山庄。秀吉命高僧西笑承兑译读明廷的诰命和谕书,而小西行长则先行对西笑承兑嘱咐将一些不利话语隐晦表达,但西笑承兑不敢蒙骗,如实译读。“封尔为日本国王。秀吉色变,立脱冕服而掷之地,取册书扯裂逐明朝使者,赐资粮遣归。”6(508-511)对于怀有野心的丰臣秀吉来说,明朝只封其为日本国王,意味着壬辰战争没有取得任何战略成果,这是他不能接受的。丰臣秀吉在盛怒之下,命各将领准备再征朝鲜半岛,并送上朝鲜朝的状书:前年自朝鲜使节来享之时,虽委悉

13、下情,终不达皇朝,尔来无礼多多,其罪一也。朝鲜依违约盟,征讨之军中,二王子并妇妻以下,虽生擒之,沈都指挥依传勑命宽宥之。即先可致谢礼者,分之宜也,天使过海之后,历数月,其罪二也。大明、日本之和交,依朝鲜之反间,经历数年,其罪三也。4(宣祖二十九年十一月壬寅条)秀吉将议和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朝鲜朝,借着朝鲜朝使臣身份卑微的理由,结束了这场荒唐的册封仪式。至此明、日议和彻底失败,日本纠集兵力,再次发动战争。二、明、日议和期间中、朝、日三国纷争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一书中指出:“在现实中除了无力抵抗,还有两种情况可以促使议和,一种是获胜的可能不大,一种是获胜的代价过高。”7(50)在经历碧蹄馆一战

14、后,明、日双方基于已经消耗和将要消耗的各方面因素考虑,以此为转折进入了壬辰战争的第二个阶段,即议和阶段。然而,战争中的议和不是盲目的,是受着交战方政治目的支配的行为,所以中、朝、日三国也为了各自政治意图,产生了不同的政治纷争。(一)明朝战和之争壬辰战争爆发后,明朝始终处于战与和的争论之中,战事上遇有挫折时,主和派势力抬头,休战议和之事便再次被提起。主张议和者,比如兵科右给事中侯庆远,其疏中明确地表述:“朝鲜存亡兴灭义声赫于海表,我之为朝鲜者亦足矣。而复为之苦战,以横挑已讲之倭,恐非完策也。”5(万历二十一年六月甲申条)很明显,侯庆远认为出兵朝鲜半岛产生收复失地的效果已经明显超过出兵预期目的了,

15、继续消耗苦战是得不偿失的。大学士王锡爵等亦认为:“以完师为功,不以深入多杀为右,早休士马。”2(967)议和派的主要主张是:其一,认为明军的功绩已经达到,继续鏖战带来的只有消耗,早日议和停战对明朝来说无疑是有利的;其二,基于华夷秩序的考虑,朝鲜朝与日本均为藩属之国,对其应怀柔对待,不可亲其一而疏其二,失去怀柔的基本理念;其三,明军的消耗过大,继续消耗会超过预期政治目的的价值,放弃交战是合乎情理的。作为兵部尚书的石星,更是充分认识到明朝国内局势的变化,援军大量消耗粮草,国库资金日益不足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石星。战火的燃烧使得朝鲜朝无力承担明军的粮草需求,以致明军不得不杀马食肉以弥补口粮的不足,

16、明军的困境可见一斑。在全面考虑到各方因素后,石星坚定议和决心,向明神宗提出与日本议和建议:“辽左以残破之余,虏乘其内,倭攻其外,其何以支。又况海内兵端屡动,无处无患所在,兵疲饷竭,无一堪恃,乃不为中国,而为属国,是舍腹心而救四肢也。”5(万历二十二年十月丁卯条)石星以心脏比喻明朝,直接指出倾全国之力不69断与日本征战,将是以牺牲明朝利益为代价的,甚至会给明朝带来亡国危险。明朝也有部分大臣对石星、宋应昌等依赖沈惟敬一味主和不满,形成主战派。1593 年,兵科都给事中张辅之上疏道:“今日请封明日乞贡矣,今年西北许贡,明年东南叩阙矣。盖天下事无全利,亦无全害。”5(万历二十一年七月癸丑条)张辅之直陈

17、:“此皆沈惟敬倡其说以误应昌,而应昌复溺其说以误阁部。”5(万历二十一年九月庚午条)张辅之认为,明朝周边国家众多,如果不能借日本这一次入侵达到警示目的,那么明朝会有更多边患。另一方面,他认为石星等人是受沈惟敬蒙骗,相信这种蒙骗的代价将会是巨大的。此外,福建巡抚许孚远对沈惟敬的一面之词颇为不满,他认为:“议者多谓封贡不成,倭必大举入寇,不知秀吉妄图情形久著,封贡亦来,不封贡亦来,特迟速之间耳。”8(398)反对议和的主要观点包括:其一,认为议和时机未到,明朝未达到压倒性的战略优势,日军便投书乞和是不可信的;其二,丰臣秀吉的野心绝不是乞封贡那么简单,即便封贡议和成功,日军也会休整后再次入侵。明神宗

18、在众多的纷扰争论中对议和之事不能决断。随后,1594 年(万历二十二年)改任的蓟辽总督顾养谦经略朝鲜军务,在顾养谦的授意下,朝鲜朝国王派出使臣请求允许封贡日本,以保本国安危。朝鲜朝的意见在明神宗看来颇为重要,又综合考虑到朝鲜半岛战场的僵持现状、明朝国内的现实困境后,明神宗最终偏向了主和派一方,明确指示兵部;“倭使求款,国体自尊,宜暂糜之”,5(万历二十二年九月丁亥条)同意与日本议和。议和之事便在此后的时间里曲折进行,并有了最终的结果。(二)朝鲜朝拒和及嬗变自战争爆发,朝鲜朝军事上的连续失利让其放弃了单独与日军作战的想法,转而寄希望于明朝援助,期望明朝能一举驱逐日军。明朝出援之后,朝鲜朝方面一直

19、密切注意着明朝对战争的态度。当沈惟敬第一次进入倭营之后,朝鲜朝便产生了明朝将要与日本议和的担心。但沈惟敬返回后对朝鲜朝做出解释:“俺见你国兵力单弱,不可与敌交锋,欲速报朝廷发兵而来,以诡术姑与之和。”4(宣祖二十五年九月乙丑条)并表明与日方有五十日之约,乃是缓兵之计。朝鲜朝方面对此表示赞同,并特将内厩马一匹送给沈惟敬,“时惟敬出入贼中,兵机进退在于其口,故上以此送之。”4(宣祖二十五年九月乙丑条)此后,沈惟敬又第二次、第三次进入倭营,朝鲜朝方面对此开始产生怀疑,认为明朝想要通过和谈这一不损耗国力的方式来解决朝鲜朝问题。朝鲜朝国王同尹斗寿等人的对话可反映出朝鲜朝方面的担忧:“在天朝则讲和为上策,

20、姑许其和,俟其出城而鏖杀,则于我国甚好矣。应南曰:虽许和,在中朝则无失,臣恐和议终成也。”4(宣祖二十五年十一月乙亥条)尹斗寿等人认为明朝会采取和日本议和这一上策,以此来换取明军最小的伤亡损失。但后来因明军陆续抵达朝鲜半岛,朝鲜朝君臣则未明确提出议和顾虑。碧蹄馆之役明军受挫后,朝鲜朝方面得知宋应昌重新启用沈惟敬与小西行长会谈后,立即明确表明反对议和立场,提出主张:“以其小邦之义不可和,倭奴之情不在和其不即冲突者,将欲蓄力养锐,待时而发耳,此情不在和也。”4(宣祖二十七年四月丙子条)朝鲜朝从义理上坚决反对议和的进行,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他们认为日本绝没有和谈的诚意,另一方面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希望日本

21、能被彻底逐出朝鲜半岛,再无侵犯。朝鲜朝国王李昖及尹斗寿多次上书明朝建议停止和谈。据朝鲜王朝实录记载,仅从 1593 年 7 月至 1594 年 5 月,近一年的时间内朝鲜朝就拒绝议和问题向明朝上书的记录共达 55 次。9(39-62)上书中不断强调义理,认为明朝与日本议和会使得朝鲜朝无立身之地,无不表明朝鲜朝对于和谈的忧虑。朝鲜朝的拒和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明朝议和计划的执行。对于 1593 年(万历二十一年)7月内藤加安携带的降表,朝鲜朝提出:“今见倭书,曾见于自中原出来小记中,与此文大同小异,无乃自中相传,以为与中国相通文字根本耶?其言,大似与敌国相对之语,而侮慢过之。”4(宣祖二十六年八

22、月甲申条)朝鲜朝直接指出日方乃是夷狄之国,态度本应蛮横,而该国书语70言流畅,内容欺诈难信,明、日间议和不应该继续下去。但此时,朝鲜朝得知在石星等人的支持下,顾养谦执意提出了撤回朝鲜朝境内明军,并继续和日本议和的建议。朝鲜朝对此记载:“封贡一款,中朝论议不一,只王阁老以为可许,石尚书、顾提督,亦皆主张。”4(宣祖二十七年四月丁丑条)顾养谦企图以议和封贡的方式使日军从釜山等地撤退,遂派遣副将胡泽前往朝鲜朝,劝说其同意议和并尽快遣使为日本请封。为了完成任务,胡泽劝说朝鲜朝若执意错过此次和谈,则“如不听顾爷之言,顾爷则撤回刘綎兵马,防守鸭江而已,更不管你国之事,倭若再来,无望天兵之救,云云”。4(宣

23、祖二十七年五月丁酉条)再三考虑后,朝鲜朝君臣一致认为,在明、朝宗藩关系中,如果朝鲜朝继续一意反对议和,明朝将放弃对朝鲜朝的守护责任,甚至对朝鲜朝再无援助,这样的后果是朝鲜朝无法承担的。出于国家安全层面考虑,朝鲜朝君臣再次进行商议后认为,如果不同意明、日议和,作为宗主国的明朝极有可能如胡泽所言,不再出兵援助,同时会给双方外交层面带来极大的危害。对于议和态度由此发生转变,朝鲜朝方面记载道:“为今之计,尔国君臣,如以倭渐退留釜山等处,听候明旨,不敢复肆凶犯,悉入章奏,闻之朝廷,为倭恳请封贡,以速其去,倭必反德尔而去,且不复来矣。”4(宣祖二十七年四月辛未条)再考虑到朝鲜朝全境的现实情况,境内无可用之

24、兵,百姓生产停滞,兵将人心涣散。迫于现实情况,朝鲜朝对于明、日议和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上奏明朝同意议和,并为日本请封。(三)日本求和参考日本学者北岛万次的观点,对于日本求和乞贡之事,是关系到以小西行长、宗义智为核心的所谓的“对马团队的”10(286-293)。这个团队主张和谈并且试图操纵明、日议和,所以他们传递的信息是日本只是为了恢复与明朝的勘合贸易而发动战争。史料中亦记载小西行长作为日军第一先锋,在开战时便同对马岛主平义智说过:“南蛮、琉球,皆是外夷,而奉贡、称臣于大明;日本独为弃国,未参其列。前以此意请朝鲜,欲达于大明,而朝鲜牢不肯许,不得已举兵出来。”4(宣祖二十七年十一月乙亥条)宣祖接见

25、李如松时,亦有载:“倭贼言:日本贡于天朝久矣,自嘉靖十二年,绝不相通。更欲朝贡,朝鲜阻绝入贡之路,是以来之。”4(宣祖二十六年三月己卯条)通过小西行长等人传来的信息可知,日本企图获得朝贡国地位,以勘合贸易之利来缓解本国物资匮乏的现实。1593 年明军收复平壤后,有史料记载,日本方面乃是先投出乞和之书献于提督府的。日军在军事上并未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却投书乞和,对此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投书乞和只不过是一时的缓兵之计。此时的日本在战场上失利,因此不得不选择议和。朝鲜王朝实录记载道:“则乃欲假托迁就,缓机便时邀机而乘之,此贼之所以愈欲和也。”4(宣祖二十七年二月乙丑条)由于入朝鲜朝

26、境内作战,粮草辎重等多数要从海路运送。然而,日本的水军力量在当时东北亚地区较为落后,担任运输任务的水军在装备、战术等方面均显劣势。而朝鲜朝方面由名将李舜臣领导的水军则显得训练有素,在几次水战中皆取得胜利,使得日军后勤保障体系遭受重创。“日本的水军处于劣势,海上的补给受到了威胁。”11(125)同时,平壤之战后,“闻倭将平秀嘉据龙山仓粟数十万,从间道纵火尽焚之,倭乏食。”2(967)龙山粮仓遭遇明军奇袭,日军陷入了粮草都无法维持的困境。其次,战争给日本国内各阶层都带来了巨大伤害。进入安土桃山时代后,日本军民在连年的征战之中不断减员,并产生了极大的厌战情绪。壬辰战争发动后,军马不断投入前往朝鲜半岛

27、战场,以至于“凡日本之人,虽儿童走卒,皆困于兵革,莫不怨关白而咎清正。且关白各镇、一歧、对马等岛,人烟稀罕,为半空虚矣。”4(宣祖二十九年十一月戊戌条)日军士兵的巨大损耗,是丰臣秀吉不得不考虑的现实因素,加上出境作战,士兵水土不服多生疾病,思乡厌战情绪日益高涨,军事哗变脱逃不断。这迫使日方想通过议和取得既得利益,早日回国休整。最后,议和是为了丰臣氏政权稳定的选择。71由于丰臣秀吉政权建立的时间还较短,日本国内还存在着诸多不稳定因素。第一,丰臣秀吉一直无亲生子嗣,1593 年壬辰战争进行期间,丰臣秀赖诞生,确保秀赖统治基础成为丰臣秀吉的要事;第二,由于日军将领出身以及信仰的不同,相互之间质疑猜忌

28、,导致日军不能协同作战,将领矛盾日益加深;第三,在国内以德川家康为代表的大名并未参战,壬辰战争的进行会削弱秀吉势力,进而减小对外样大名的钳制力。所以,在认识到上述客观条件的限制后,丰臣秀吉对议和并不是完全反对的,甚至希望通过议和来得到战场上没有得到的利益,因此议和成为了此时日本的最佳选择。三、明、日议和的破产及三国走向1597 年(万历二十五年)正月初四,加藤清正率领七千日军,从对马岛出发,于十三日到达加德岛,后登陆机张、西生浦。自此,日军发动的第二次侵朝战役开始,明、日议和彻底宣告失败。(一)石星入狱及明朝狱案日军发动第二次对朝鲜朝的侵略后,加藤清正登上朝鲜半岛,宣称再次入朝乃是奉了太阁之命

29、。日本登陆朝鲜半岛的情报马上为明方哨探获悉,并在半月之后传至明朝,明朝对此颇感震惊。1597 年二月初五日,明神宗下旨召开会议商议再次出援事宜。经过议定,明朝于1597 年 2 月 11 日第二次出兵援朝,并让朝鲜朝方面加强戒备。至此,明朝不再寄希望于继续议和,而是选择了直接出兵来帮助朝鲜朝抵抗日本侵略,完全驱逐朝鲜半岛的日军。册封日本失败,主和派石星便成了议和失败的责任人,多次被人参劾。石星上书请求明神宗削去自己的兵部尚书一职,亲自去往朝鲜朝,并未得到准许。此后近五个月时间里,再次入侵的日军并未展开全面的进攻,朝鲜朝战场无太大变动,虽然有很多人弹劾石星、沈惟敬两人,但明神宗并未深究其责任。沈

30、惟敬不断往来于朝鲜朝和日本之间,但议和之事却毫无起色。直到 1597 年 6 月,日方明确回复明朝不会撤兵,而沈惟敬显露出有意投向小西行长的倾向,杨元遂逮捕沈惟敬押送回明朝。随后,日军在 8 月攻陷明军所守备的南原城之后,明神宗大怒,将石星逮捕下狱。朝鲜王朝实录记载:“石星天朝大官也。一为倡和,罪至不测,白首囹圄,妻子徙边,而圣皇曾莫之恤,天下亦不称冤。”4(宣祖三十二年七月辛酉条)石星、沈惟敬的论罪结局,无疑是因为明、日议和的失败。石星面对着种种不利因素的掣肘动摇了主战决心,转而寄希望于议和,因而轻信沈惟敬,最终导致入狱论罪。沈惟敬则由于功利心驱使,铤而走险,欺骗明朝,使得明朝在无法得知倭情

31、的情况下与日本和谈,这是明朝所无法容忍的。对于两人的最终悲剧,朝鲜朝认为:“惟敬,不足道也,石星,只为国也,可惜。”4(宣祖三十二年十月癸巳条)与二人一并受到牵连的,还有试图替沈惟敬圆谎的山东按察使萧应宫,被判以革职为民,夺俸一年。“及封事败,议者蜂起,凡劾星者必及志皋,志皋求罢、上多遣言者以谢之;后言者益多,则多寝不下。至是星论死,张位亦以杨镐故罢官,上虽不谴及志皋,而志皋已病不能视事。”12(2011)此次明、日议和失败,议和派不断受到弹劾,明朝严厉追究石星等人罪责,石星等人亦成为议和失败的牺牲品。(二)朝鲜朝党争的加剧壬辰战争爆发前,朝鲜王朝中党派之争便已存在。早在 15 世纪末期,朝鲜

32、王朝便存在着所谓“勋旧派”与“士林派”之争,双方在利益的驱使下,相互对抗。到明宗时期,士林派取得最终胜利。随后宣祖时期“士林派”内部又因官位争夺,分裂成西人党和东人党,两派以私人感情好恶为根本展开激烈斗争,打压对手。1575 年,发生“乙亥党论”,在激烈竞争过后,东人党掌管朝政大局。1591 年,东人党内部因为其对待西人党态度的不同发生分裂,形成了以柳成龙为首的“南人”党和以李山海为首的“北人”党。南人党的优势一直保持到“壬辰倭乱”爆发之前。壬辰战争开始后,朝鲜朝不同党争集团立即借战争之机在朝堂上利用舆论进行争斗。议72和之中,明军撤出朝鲜半岛后,朝鲜朝国王李昖犒赏群臣,北人党李山海趁机再起,

33、为了打击南人党,李山海决定拉拢抗击女真名将元均,攻击由柳成龙提携,战时被封为全罗、忠清、庆尚三道水军统制使的李舜臣。1597 年正月 23日,利用议和,北人党巧妙地挑起党争,以李舜臣不主动出击日军为由,上书弹劾:“李舜臣欺罔朝廷,无君之罪也;纵贼不讨,负国之罪也。至于夺人之功,陷人于罪,无非纵恣无忌惮之罪也。”4(宣祖三十年三月癸卯条)在北人党言官强烈的舆论下,李舜臣被下狱革职,元均由此统领朝鲜朝水军,但其治军无方,以至于在漆川梁海战中水军几乎全军覆没,元均战死。随后,南人党柳成龙在议和中站在了主和一派中,议和失败受到北人党打压弹劾,柳成龙被迫辞官回乡,于 1607 年病逝于庆北安东,谥号“文

34、忠”。在王位继承上,“及称次子,珲聪明好学,遇倭乱而能号召绥集,一国臣民属望,夫论世乱之继立,必先有功。”4(宣祖二十八年九月戊戌条)在壬辰战争中,宣祖长子临海君李珒在频繁的战争中受到惊扰,思虑成疾。次子光海君李珲则临危受命,为守护朝鲜朝做出百般努力,因而威信大增,被宣祖所看重立为王世子。1601 年北人党掌握了实权,在北人党支持辅佐下,在战争中表现突出的光海君被明朝所认可登上王位。而后,北人派又分裂成大北和小北两派,这又给以后的朝鲜朝“仁祖反正”埋下了伏笔。王位继承问题斗争更加剧烈,不得不说是壬辰战争的爆发和明、日议和的破裂所激发的。(三)丰臣氏统治的衰亡继织田信长之后,丰臣秀吉通过不断的征

35、战,基本上平定了日本全境的大名势力,名义上统一了日本,但是这种统一是不稳固的,一些大名在武力或者外交手段的逼迫下暂时臣服,像德川家康这样拥有实力的大名们,多数是口服心不服,这些大名对丰臣秀吉的统治始终存在着威胁。“秀吉深知日本人心之善变,大名们如若发动战争或者谋反,自己如果不改变协定的话,就会失去对于本国的支配权,这是常有的事。”13(124)因此,将大名的兵马调往朝鲜半岛战场与朝鲜朝军队相互厮杀是丰臣秀吉发动战争的意图之一,欲借与朝鲜朝发生战争之机来削弱地方大名势力。议和失败,丰臣秀吉又发大军十二万。日军以兵力优势很快攻破闲山、南原等地。据明朝方面记载:“七月,倭夺梁山、三浪,遂入庆州,侵闲

36、州。夜袭恭山岛,统制元均风靡,遂失闲山要害。”2(973)日军偷袭闲山岛一个月后,又集中兵力进攻南原城,杨元所率明军几乎被全歼,南原失陷。但在随后的战役中,明朝与朝鲜王朝联军调整战略多次击溃日军的先头部队,日军的战略意图受挫。连年的征战加上毫无结果的和谈,造成了丰臣氏嫡系部队的损耗殆尽,但是并没有消耗掉德川家康等大名的实力。1598 年(万历二十六年)8 月 15 日,丰臣秀吉召见儿子秀赖与德川家康等人,做了最后的托孤。“前关白太政大臣从一位丰臣秀吉薨与伏见城。”14(753)最终丰臣秀吉留下“勿使我十万兵为海外鬼”的遗言,日军从朝鲜半岛上全部撤出。议和失败,丰臣秀吉再次起兵,七年的战争便得日

37、军损耗十一万余人,更为重要的是,像小西行长等重臣统帅的嫡系部队损失惨重,丰臣氏遭受严重的打击,直接削弱了丰臣氏对日本的统治力。在战争中以讨伐北条残余势力为由得以保存实力的德川家康则最终取代了丰臣氏而确立了对日本的统治。同时,由于丰臣秀吉急于成功,对部分将领处罚过重,赏罚不均,发生了以加藤清正等为代表的丰臣七将的石田三成袭击事件以及后来的关原合战,最终导致丰臣氏统治逐渐消亡殆尽。四、结语壬辰战争自明军出兵援朝后,经历碧蹄馆一战,战争进入了以议和为基调的第二阶段。在此期间,明、日双方围绕着各自设定的条件进行了议和,然而中朝日三国对议和的态度表现却不尽相同。在三国不同政治立场和预期利益的限定下,议和

38、效果无法达成一致,最终议和失败,使三国再次陷入战争之中,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明朝开始对以石星为首的主和派73进行清算,导致了一系列狱案爆发;朝鲜朝党争更加激烈,甚至影响了王位的继承问题;日本倾其国力再次投入战争,对丰臣氏本就不稳定的统治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德川幕府最终得以建立,与议和失败有着直接的联系。由此可见,明、日议和在壬辰战争中具有重要意义,议和失败引发的负面效应是深远沉重的,这不仅给明、朝、日三国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更改变了此后二三百年时间里三国关系的走向。参考文献:1 朝 柳成龙:惩毖录,吴丰培主编:壬辰之役史料汇辑(下),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 年。2 谷应泰:

39、援朝鲜,明史纪事本末(卷 62),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3 钱一本:万历邸钞,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 年。4 韩 宣祖修正实录,朝鲜王朝实录,首尔:奎章阁,1973 年。5 神宗实录,明实录,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 年。6 日 赖山阳:丰臣氏(中),重订日本外史(卷 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年。7 德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年。8 许孚远:敬和堂集请计处倭酋疏,儒藏(263),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年。9 李光涛:万历二十三年封日本国王丰臣秀吉考,台湾:台湾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五十三,1967 年。10 日北岛万次:丰臣秀吉的朝鲜侵略,东京:吉川弘文馆,1995 年。11 日依田悬家:简明日本通史,卞立强、李天工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年。12 夏燮:明通鉴(纪 71),湖南:岳麓书院,1991 年。13 日 松田毅一、川崎桃太:秀吉与文禄庆长之役基于路易斯弗洛伊斯的日本史,东京:中央公论社,1974 年。14 日 川口长孺:征韩伟略,壬辰之役史料汇辑(下),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 年。责任编辑 张克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