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教育创新视域下的教育高质量发展.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3498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5.7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教育创新视域下的教育高质量发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教育创新视域下的教育高质量发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教育创新视域下的教育高质量发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育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的生活化的活动,通过教育创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教育是有自身独特性的社会存在,它的价值和功能是通过与其它的社会活动相互融合实现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教育创新是教育本质功能的再发现,是对教育要尊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再认识。以往,教育与生活相互隔绝,其职能被固于一个有限的空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被遮蔽,导致教育的功能被扭曲。通过构建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以丰富沟通交往方式,既是教育本质的反映,也是教育创新的本质要求。为此,要密切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强化教育活动中的沟通与交往,建构教育的情境性、探究性和行动性,使教育内在的价值和功能

2、得以充分彰显。关键词:教育创新;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构建;回归原点课题来源: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2 0 2 1 年度项目“构建促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 1 XMZ034)、甘肃省“一流学科”突破工程项目:“智能教育协同创新促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项目编号:GSSYLXM-01)的研究成果之一。作者简介:刘旭东(1 9 6 4-),男,广东揭阳人,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一、教育创新的意蕴及其价值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作为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

3、地位和作用日益彰显。教育是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因素,推进教育创新之于国家的发展进步具有无以替代的重要性。因此,对这个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教育创新的内涵一般认为,作为学术概念的“创新”是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提出的。基于动态和发展的立场,他对创新的内涵、形式、主题等问题做了系统论述,认为创新区别于一般意义的技术发明,它是对各种与生产有关的条件和要素的重组,尤其是其中包含有制度的沿革和进步。在这个基础上,随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人们对它的认识的不断深化,形成了多种理解和认识,这使创新的内涵从不同角度得到揭示。有

4、人从科技、经济、社会协同的角度提出:“新经济增长理论把创新理解为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1 ,强调创新是与社会活动有关的各方面因素具有协同性的变化。有人结合中国的改革实践,从国家发展的宏观层面,将创新界定为“创造新的社会价值的(各类)活动”,强调创新必须创造新的价值、具备正外部性,而且创新活动不囿于技术创新本身 2 。在这样的认识中,创新被解释为是-3-CMYK专稿人在遇到疑难情境,为了解决问题、摆脱疑难而向往和追求幸福生活的能动的活动,是对自身当下已有发展状态的超越,因而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对创新理解的深入和对其重要性的关注,作为一种观念和改革策略,它被广泛地

5、运用到经济、社会、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中,由此生成了经济创新、社会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教育创新等多形态的创新领域。在我国,随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使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被认为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在知识社会条件下,创新往往与经济、社会、科学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关涉各类社会活动的目标、体制、机制、内容、方式、治理等方面,是系统集成的活动,其旨趣在于更好地满足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这是创新的动力之源,也是其目标所在。特别是社会领域的创新,显著地不同于技术发明意义上的创新,其目标、内容、方式、途径等具必须充分顾及社会、历史、文化乃至人性

6、等因素,是以需求为导向、以人为本为价值取向的系统性变革,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人文性和超越性。社会与人文领域的创新既不同于以指标为目标的经济增长,也不是单纯的技术革新。教育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人的发展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内涵和外延有别于其它社会活动,有自身的品格和规律。为此,我们需要能够准确地把握教育创新,依照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推进教育创新。围绕教育创新及其内涵,存在较多的讨论和认识。有人认为“教育创新是指教育上某一次推行一种新的观念和制度或方法,促使教育发生进步性结果的过程”3 ,把教育创新界定为在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或教育方法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进步性的变化。也有人从结构功能

7、的根本性的转变的角度讨论教育创新,认为“教育创新是教育的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变革过程”4 1。在这种认识中,教育创新被理解为是可以从多方面人手、对教育的具有根本性的变革活动。与之相关,有人提出“学校教育创新指的是学校教育主体,通-4-2023年第7 期当代教育科学过新的创意、新的构想、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新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对原有不合理的理论观点、思想方法、技术手段的突破和超越,是在学校变革与发展中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创新活动”5 。也有人从实践和动态生成的角度,认为教育创新是“对既存教育诸范畴进行持续性改革的自觉自为的积极的动态实践活动”6 ,明显倾重于教育概念的再认识和教育观念的更

8、新。各种观点从不同视角对教育创新做出解释,涉及教育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结构、教育功能、教育形态等。教育是关涉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具有强烈社会历史性的活动,这决定了教育创新并不是单纯的技术性革新,也不仅是教育的某个方面的局部的变化。教育创新与对教育和社会关系的整体把握密切相关,是对教育本质属性的复兴。从价值取向看,无论怎样理解教育创新,也无论怎样阐释教育本有功能的复兴,其目标都聚焦于培养更合乎时代需要的人,最终都要落脚到人的培养和发展上,这是教育创新的价值目标,也是教育创新的内容。进一步说,教育创新就是要通过对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构建,从观念、结构体系、机制体制、实施方式与途径等方面

9、,全方位强化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推进教育体系、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实施方式等教育实践更加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的本性。(二)教育创新的内在价值教育创新是社会发展进入高质量阶段给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教育是人类最古老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教育的期待越来越强烈,这使得它要能够显示出更为强大的职能。为此,教育能够从体系、结构、功能、内容等方面发生时代性的变革的需求,凸显了教育创新的价值和意义。创新是推动教育实践变革的内驱力。教育是实践性活动,具有强烈的生活性。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必然对教育提出各种要求,这会驱动教育的变化和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10、,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需要顺时应势地发生变革。然而,教育又是一个深受社会的体制机制和特定CMYK当代教育科学2023年第7 期文化影响与制约的活动,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重复,重复把上一代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知识传给每一代。”但是,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教育体系倾向于一种时间上和空间上密封的体系”7 。教育所具有的文化传承的社会职能说明教育活动中存在着某种惯性,这种惯性对教育价值和功能的发挥产生着巨大影响,既有可能成为推动教育更好地发挥其社会职能的作用,但也可能成为阻滞教育进步的因素。因此,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教育活动要更好地发挥惯性的正向作用而避免负向作用,就要通过

11、自身的创新来抵御和消解其中阻滞教育职能全面彰显的因素的影响。“高质量发展,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的高效率、公平和绿色可持续的发展”8 ,在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指导下,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推动教育变革的内在动力,也是教育实践变革的方向,这为教育创新提供了价值指引。为此,需要从体系、体制、机制、功能、内容、方法等不同方面推动教育发生与时代同构的变化。创新是彰显教育本质属性的重要路径。教育是一项有悠久历史的社会活动,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适应社会变化并深度融入到了社会生活中。近代以后,特别是2 0 世纪以来,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结合在技术的作用下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教育发

12、展所呈现的这个现象一方面体现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和职能,正如学会生存所揭示的那样,现代社会背景下的教育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社会发展要求它必须超前于社会的发展:“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9 这种超前性表现在“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1 0 。时代的变化对教育的要求是以往未曾有过的。因此,所谓教育创新就是教育要顺势而为,促进教育发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变革,促使教育更加充分地发挥自身独特的社会功能。但另一方面,教育仍然以“传递”为已任,致使其自身的体制机制染上了浓重的模式化色彩。这阻碍了时代所期待的变革,遮蔽了教

13、育的本体。教育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活动,各种教育专稿现象的产生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沟通、合作和交流的结果。教育的社会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取决于它能否平衡并丰富这个过程中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在传递和传承人类已有的知识文化的背后,教育还具有更为深刻的价值和功能。正如有学者深刻地指出的那样:“政治是为了解决人类生活的安全与合作问题,也就是为了解决负面外部性 的问题,因此,政治试图建构一种秩序去评定外部性导致的冲突,以秩序去化解外部性的负面作用而形成合作。”1 因此,对教育这样的社会活动来说,合作是通过增强其内在价值以消解外在的功利性的重要方式。对此,柏拉图也有相同的认识,

14、认为它具有最高的复杂性,他说:“教育在其最高的意义上而言就是哲学。”1 2 1 然而,近代以来,在技术理性以及主客二分的思想方法的影响下,教育的本质属性被各种外在的职能所遮蔽。教育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与社会所有领域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它的功能就是通过予人以在社会生活中存在有意义的知识和能力,引导人形成具有规范和引领作用的秩序,以此“去化解外部性的负面作用而形成合作”,推动教育回归其初衷,使其与各种社会活动有机地融合,实现职能的协同化。而要做到这一点,教育要更加关注和面对各种不同疑难问题过程中的合作、沟通和交往等基本途径。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教育要不断回归它的原点,要通过教育创新,

15、丰富其沟通交往的路径和方法,以更充分地揭示教育的内在意蕴。二、教育社会职能的充分发挥要通过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和转变育人方式实现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 0 1 9 年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 0 3 5,将教育体系现代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涵,明确提出“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 1 3 。其中“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和“优质教育”等是对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规定:“中国特色”是对高质量教育体系本质特征的要求;“世界先进水平”是对高质量教育体系价值目标的要求;“优质教育”是对高质量教育体系内在品质的要求。基于对教育的本质职能的把握,教育高质

16、量发展有两个重要内-5一CMYK专稿容:一是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二是转变育人方式,这是教育创新的价值目标和着力点。推动教育创新,就是要通过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和转变育人方式,进一步密切教育社会的关系,转变育人方式,以实现彰显教育的社会本性和育人本性的目的。不同领域的创新,在路径、形态和方法等方面有不同的要求。社会领域的创新是在一定的价值目标的引导下,“创造新的社会价值的(各类)活动”,特别是对教育这样的社会活动来讲,无论在形态上或路径上,教育创新完全不同于技术领域的创新,我们不能从技术的角度对教育创新做简单化的解读。教育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终极价值目标的活动,我们在推动起其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

17、以对人身心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为前提和目标。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 4 。教育创新在价值目标上,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培养和彰显人的本质属性的职能,在内容上就是要使教育回归到更好地依照人的本质特性来培养人的路径上。教育创新就是要能够从多个方面、多个维度和层面密切与社会的联系,并通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情境等途径,把这种联系转化为具有教育价值的人与人的沟通交流方式。因此,教育创新的核心要义在于通过构建高质量的教育发展体系,置人的成长于社会之中,使家庭、学校与社会深度融合,扭转被技术理性和体制扭曲的教育职能,协同全社会的资源条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推动回归教

18、育的原点。(一)通过教育创新,进一步密切教育与社会的联系通过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创新育人方式,进一步密切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是更好地彰显教育的社会职能的要求。作为具有对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发挥基础性影响力的活动,教育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核心职能。而人是社是社会性的存在,是在各种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存在和发展的。因此,教育的价值及功能蕴含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与各种社会活动交织在一起。换言之,在所有的各类社会现象中,教育所能覆盖和影响的范围是最为广阔的,其社会职能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它与全部社会生活的深度融合,其影响-6-2023年第7 期当代教育科学力具有广泛性和多元性、持久性和深刻性,这使得它得以在全部

19、的社会生活中发挥基础性、奠基性的作用,这种职能是其它社会现象所不具备的。正如罗宾巴罗所说的那样:“你不能像研究历史那样研究教育,不能像做数学那样做教育。但这个兴趣领域指教育领域。引注)会涉及许多问题,这些问题要么种类截然不同,要么解决方法需要用到不止一门学科的知识。特别是那些本质上属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史学的问题在教育领域不断涌现。”1 5 以往,在主客二分的思想方法下,人们试图与看待其他社会现象一样、等量齐观地设定一个边界清晰的教育领域,并在这个领域内言说教育的思想方法,人为地在空间、结构、功能等方面把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隔离开来。对教育的这种认识和做法,隔绝了教育与其他形态的社会领域的联

20、系,窄化了教育活动的范围和领域,致使它的功能因此失去自身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展现的条件而发生畸变。正是由于教育活动关涉全部的社会生活领域,如果在把握教育的过程中囿于以往强势学科的学科范式,以画地为牢的方式把握教育,教育的边界就会被封闭化,从而会导致无法将全部的社会生活纳人其视野中。只有转换思想方法,基于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而不是学科来把握教育,才有可能把全部的社会生活纳人到教育的视野中。教育的育人性决定了其功能的充分发挥必须通过与各种社会活动间建立普遍联系才能实现;同时,社会活动的复杂多样性决定了教育与其之间的联系的复杂多样性,只有充分地把握这一点,教育才能得到它们的支持。底特利希本纳(Dietric

21、hBenner)就指出,尽管人类的实践领域有很大的分化,但教育必须以行动的方式与它们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社会对教育活动的影响“从来就是通过人类行动达到的”1 6 ,他认为这是一条重要的教育原则。【1 7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各种社会职能的发挥在根本上都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实现的。因此,教育进步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越来越广泛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是能够以自身专业化的功能使各种社会生活在发挥自身的社会功能的过程中实现协同育人的教育职能。这就意味着现代社会要弱化并逐步消除教育与各种社CMYK当代教育科学2023年第7 期会活动之间的隔膜,柔化教育与各种社会活动之间的边界,使其具有良好的通透性,能

22、够使教育与各种社会活动有机协调的发挥功能。(二)通过教育创新,彰显教育的沟通和交流本性通过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转变育人方式,彰显教育的沟通和交流本性是更充分地发挥其育人职能的要求。人存在和发展于社会中,丰富多彩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是每个人得以发展的条件,因而强化和丰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往是实现教育与社会之间深度融合的基本方式,也是消除教育与各种社会活动间相互隔膜、各自为政现象的途径。有学者指出,教育是对人的成长的“一种善意的干预”1 8 ,而“善意”是“一种利惠和成全他人的意向”;在社会生活中,凡是对人的“社会生活形象、社会生活能力、社会生活理想有积极作用的因素,都属于利惠因素”1 9 。

23、在分工和生存的意义上,不同领域的人在做各自不同的工作。但是,社会生活必然是在协作中完成的,只要有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就会有相互间的影响。因此,教育具有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基点,把社会活动中各种有教育价值的因素聚集在一起并使之系统化、体系化,从而具有更为强大的教育影响力的功能。杜威就深刻地揭示到,社会是通过构建丰富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的,只要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往,相互间就必然会产生影响,沟通与交流方式越多、越丰富,教育的价值和品质就越能得到彰显和提升,这是教育得以发挥其功能的重要条件。他还深刻地指出:“社会生活不仅和沟通完全相同,而且一切沟通(因而也就是一切真正的社会生活)都具有教育

24、性。所以,完全可以说,任何社会安排只要它保持重要的社会性,或充满活力为大家所分享,对那些参加这个社会安排的人来说,是有教育意义的。”2 0 1 以往出现的教育与社会生活相互隔离的状况,本质上就是人与人的沟通交流途径被人为地阻断或被模式化,教育本来应该具有的丰富多彩的影响方式也被单一化。要纠正这种状况,就要创新教育的机制体制,为丰富沟通与交流方式创造条件,以此来抵消各种机制、体制带来的教育功能被孤立、肢解和扭曲的现象。对此,学会生存也从构建超越现有专稿机制的完整体系的视角指出:“新的教育策略必须从一个有关教育体系和教育资源的出发,教育是超出它的组成机构的。”2 1 强调教育职能的发挥,是超越社会

25、的组织机构的,不能因为机制体制的原因阻碍教育职能的充分发挥。正是由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普遍性和其所担负的为未来培养新人的职责,教育活动的领域不仅不能够拘泥于现有的社会部门划分的狭小空间内,而且要能够发挥出其独有的专业职能,把各种社会活动领域中有价值的育人要素集成化,使之聚合为强大的促进人发展的力量。这既是教育本质属性的体现,也是教育的途径与方式。(三)通过教育创新,推动教育实践变革通过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转变育人方式,推动教育实践变革,这是尊重其实践逻辑的需要。教育是具有鲜明自身特性的社会活动,它以人的培养为对象。人的发展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人的培养方式的创新与其他社会领域的创新存在着

26、本质区别。只有合乎教育本性的教育创新才是合规律和合目的的。如果背离了这一点,尽管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教育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是,其功能可能会因不符合人的发展规律而发生扭曲。这就意味着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教育的本质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以此作为教育创新的方向和内容。教育承载着人的发展之需,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活动。人的需要推动教育不间断地发生变革,特别是在以科技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先导的今天,教育更是呈现出了鲜明的变革性。“教育实践变革是具有鲜明价值取向和丰富文化内涵、以不同寻常的方式把各种有利于人的发展的要素充分整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活动。”2 教育实践变革就是要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通过创新驱动

27、推动教育实践变革,积极吸取其它社会领域在创新发展过程中构建的具有新的价值内涵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方式,及时把它们转化为教育的资源和条件,增强教育自身的功能。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 3 人的存在与发展是在自身已有的遗传素质的前提下,通过特定的时空环境、教育影响以及自身努力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实现的。每一个时代-7-CMYK专稿的社会进步、技术发展都会成为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是,其中教育发挥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人的成长有自身的规律,生活本身也千变万化,也有其自身的基本法则。教育就是通过时代已有的发展成果作为育人的资源和条件,而实现自身的育人功能的。受制于此

28、,任何社会资源和条件要进人到教育中能够为其所用是有条件的,这既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整理加工,也需要专业的教和学的支持。罗宾巴罗(RobinBarrow)就引用斯滕豪斯(L.Stenhouse)过程模式的观点指出,课程作为一个领域,必须以学校和课堂研究为基础,同时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史学有密切关系 2 4 。然而,多时以来,教育以外在目的作为发展目标,未能够充分顾及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将各社会领域中能够促进人的发展的要素聚焦到教育活动中的专业化职能认识不到位,致使其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支撑力量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著名的钱学森“世纪之问”就是对这个问题的质疑,呼唤教育创新。总之,教育是具有

29、独特功能的社会活动领域,与生活有内在关联性。今天所谓的教育创新,就是要返璞归真,从被外在目的的牵引、违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状态中摆脱出来,以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规律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三、以教育创新推动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构建生活之需是教育产生的本源。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教育之于促进人的发展和推进社会进步的职能不断得到彰显,逐渐被融入到社会的架构之中。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教育更为深层地融人社会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为此,我们需要把教育的职能和作用引导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本源上。人是在社会中成长的,丰富的社会实践是人得以成长的必须条件。从价值取向上说,教育创新就是要回归

30、其原点,使教育实践更加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的本性。(一)创新教育体系功能,推动教育与社会间深度融合现代教育已深深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各类教育形态都逐步被纳入到社会组织体系和功能结构中,成-8-2023年第7 期当代教育科学为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在其中发挥着基础性支撑力量。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中国国情,积极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教育经验和做法,不断完善教育的体系机制和内容方法,推动教育发挥出更为强大的社会职能和育人功能。密切和丰富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教育的价值和功能是在推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中彰显的,只有通过密切与社会的联系才能为之提供机会和可能。教育体系现代化是包括发展

31、理念、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发展路径等方面的根本转变,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实现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为价值目标。为此,我们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遵循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从顶层设计、教育制度、教育体制、教育治理结构等不同层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路径做出系统的勾勒和设计。高质量教育体系要能够消解和抵御以往阻隔教育与社会联系的体制机制障碍。密切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是教育价值得以充分显现的客观条件。在丰富多彩的沟通和交往中,各种社会活动的教育性要素得以转化为培养人的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教育资源,这是培养人的这种能力和素养的基本途径。为此,我们要通过完善教育体制机制,

32、构建以全体公民为对象并为其提供贯穿于终身的教育体系,推动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关注全民的终身发展,提供满足人生各个阶段发展需求的各种教育机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满足终身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价值得到进一步的彰显,终身发展成为每个人的教育需要。终身教育是以满足每个人在任何年龄阶段的每个方面发展需要为目标的教育,其理念具有先进性。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要花大气力完善教育体系机制,丰富教育形态;通过教育供给侧的改革,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发展需要。(二)推动教育实施方式的变革,实现教育回归原点的目标任何具有“善意的干预的价值取向的教育体制机制的建立,都应该回归到能够使教育的功能和职

33、能得到更充分的彰显和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CMYK当代教育科学2023年第7 期教育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联系与密切与社会的相互联系为手段,发挥自身功能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专业特性。为此,我们要通过深化教育机制体系改革,科学地制定各类教育的标准,创新其实施方式、评价方式,密切教育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使教育活动符合其本性以及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方式。要以生活的观点作为构建教育机制体制的思想源泉。在历史的原点上,教育是具有生活性的活动,偏离原点是近代以来出现的现象。因此,当今教育回归生活的观点不绝于耳。尽管各自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其价值旨归是相近的,就是要密切教育与生活的关联,使教育具有更为丰富的生

34、活内涵,能够更加充分地反映生活的丰富性和内在的普遍联系性。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很少有简单地把教育与生活等同起来或是以生活替换教育的观点,更多的是强调在教育活动中要重视生活的价值,以生活的思想方法去开展教育。生活有自身的法则,是按照自身的法则展开的。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得人在适应生活的过程中需要付出巨大的心智努力,而这种能力又是在生活中培养出来的。有学者指出:“创造性生活其实是非常平易的生活。人的创造性可以渗透在生活的每一方面之中,无论是爱情、友谊、家庭生活、养育子女,还是劳动、交往、说话和工作,这些能够充满生活空间的日常创造才是最重要的。”2 5 因此,我们要通过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把生活世界

35、的思想方法带人到教育活动中,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手段途径中呈现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在感悟、体验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的同时,使教育也能把握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生活成为教育得以展开和发挥功能的背景和思想源泉。教育的机制体制要能够支持教育活动与生活之间的相互融通。教育是与人的生活相伴而生的社会活动;只有通过教育,人才能适应并超越生活。对此,杜威指出,“生活的延续就是环境对生物需要的不断的重新适应”2 6 ,而“教育在它最广的意义上就是这种生活的社会延续”2 7 。人对环境的适应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实现,密切教育与生活关系的价值方向就是为了这个延续。为此,构建的教育体制机制要具有开放专稿性,能够摆

36、脱在技术理性的制约下教育与生活之间相互隔绝的肘,从而为教育与生活的融通提供条件和保障,以与环境共生并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升人应对情境的变化的能力。重视学习的价值,尊重个体的个别经验。学习是人不断地适应环境、并具有超越性的行为,它是人的天赋,也是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需,目的在于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之于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有价值的学习要能够触动生命的本质,尤其是要能够作用于潜质的生长。所谓教育创新,在本质上也可以理解为是推动人的学习方式的创新。学习是分层次的,通常可将它分为浅层学习和深度学习。前者是指以识记推理为主要形式的学习,后者则是指体验、感悟以及与人的内在品质素养的塑造相关

37、的学习。这两类学习对于帮助人适应不同情境的需要,都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中,我们不能厚此薄彼。然而,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却出现了重前者轻后者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有关识记、推理类的学习受到特别的关注,几乎所有的教育资源都投向于其;而因体验、感悟以及素养培养类的学习见效慢、难以测评则被轻视,学习的发展功能被抑制。在生活的情境中,每个个体都以自己的方式来应对环境挑战。我们要通过教育机制体制的创新,推动教育尊重个体的经验和他们的学习方式,使“因材施教”的理念得以真正地落实。(三)强化教育的情境性,拓展和丰富教育活动的时空条件教育是生发于特定情境中的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性、生成性和建构性,这

38、就决定了教育现象的多变性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复杂性。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活动理论”认为,无论是情境还是当事者都有其独特的社会与历史文化背景,其所进行的活动也会沿着这些经验的文化和历史脉络而展开。我们要通过创新教育机制体系,拓展教育活动的时空条件,使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要基于情境讨论教育问题并展开教育活动。人类所有探究性的行为,都是由某种特定的情境诱发、生成的;离开情境,探究便失去了发生的条件。但是,-9-CMYK专稿情境并不会自发地生成,它是以人在其中并且有明确“趋利避害”的意图和活动表现为直接动因的。换言之,人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存在和发展的,他的所有认识和行为均与此有关。教育也必须在这样的条

39、件下展开,它无法超越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特定的时空条件以及特定的教育对象,所有能够对人的发展有影响的活动也不能脱离对其这个基础和脉络的挖掘与把握。因此,对任何教育问题的讨论以及任何教育活动的展开,都要回归到语境和情境的条件下,基于语境和情境去讨论和设计活动。影响情境的因素纷繁复杂,导致情境的千变万化性,因而教育的情境性随时会出现很多始料不及的偶发性、概率性的事件,它们虽然可能给教育带来很多的复杂性,但也为教育展现自身的价值和功能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其在人的发展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人就是在各种不经意的偶发性、概率性的事件中产生体验、生活,获得对生活理解,并形成个人品质的。由于不确定性的增加,发生

40、偶发性、概率性的事件的可能性也在增加。对于这种情况,以往那种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宏伟叙事的理论和方法难以应对,唯有行动才能支持教育及时灵活地应对各种复杂情境。为此,我们需要通过对生活的观照和情境的建构来激活教育的行动品格,这是教育创新的重要路径。(四)构建完善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推动教育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进一步发挥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基础性支撑作用,都具有重大意义,在国家治理体系中也具有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作用。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价值选择,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有着丰富的

41、内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涵是更加先进的教育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的教育结构体系、更富质量的育人体系和更加现代的教育治理体系。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进一步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 8 ,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办-10-2023年第7 期当代教育科学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 0 3 5 将教育体系现代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涵,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 2 9 。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工程,涉及各领域各部分的联动和集成,更

42、是对政府、各类教育机构、市场、社会等多元治理主体的权利与行为的规范;既要维护公共教育事务秩序,也要为保障优质教育公共服务构建一系列制度和程序。为此,我们要以建设学习型社会为指向,积极推进简政放权与善政分权,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育治理理念的合理转变,全面协调教育与各个社会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灵活有效的教育治理机制,使教育的社会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参考文献:1傅世侠.创新、创造与原发创造性 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01):39-42.2胡鞍钢,张新.创新发展: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 C/国情报告(第十八卷2015年).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 0 1 5

43、:6 2 0.3冯增俊.论教育创新与民族创新精神 J.教育研究,2 0 0 1(1 1):24-29.4张传隧.教育创新论 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0 0 0(0 3:25-29.5裴娣娜,孙鹏.学校教育创新力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J.中国教育学刊,2 0 0 8(0 6):1-6+2 0.6邓友超,李小红.教育创新的界定及相关概念辨析 J.教育实践与研究,2 0 0 2(0 3):1 2-1 3.79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85,35,36.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战略重

44、点(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 0 1 9:2 0.11赵汀阳.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 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 0 1 6:2 2 9.12列奥斯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 M.彭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3:8 1.1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 0 3 5 EBOL.(2019-02-23)2023-01-01 Jhttp:/ M.北京:人民CMYK当代教育科学2023年第7 期教育出版社,1 9 8 6:5 6.1524罗宾巴罗.教育中的道德哲学 M.王丹斌,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2 2:1 1-1 2,1 7.1617底

45、特利希本纳.普通教育学教育思想的行动基本结构的系统的和问题史的引论 M.彭正梅,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6:8 0,9 1.1819刘庆昌.爱智统一:“好教育”的精神法则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2 1:1 1 3,1 1 7.20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0 1:1 0-1 1.2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学会生存 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7 9:2 3 3.22刘旭东.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 J.山西大学学报专稿(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2 1,4

46、 4(0 2):1 0 1-1 0 8.23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修订本)M.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8 6:5 6.25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4:1 0 2.2627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0 1:7,7.28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N.人民日报,2 0 2 1-1 1-1 7(0 0 1).29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 0 3 5 N.人民日报,2019-02-24(001).(责任编辑:刘君玲李文军)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 M.北Reflections on t

47、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from the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InnovationLiu Xudong(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Abstract:Education is a living activity aimed at promoting people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and so it i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times for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to pr

48、omot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hrough educational innovation.Since education is an existence with its own u-niqueness,its value and function are realized through integration with other social activities,andthus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plays a key role in it.The educational innovation is

49、 the re-discovery of the essential function of education and the re-understanding that education should re-spect the rule of human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In the past,education and life were sepa-rated,resulting in their functions being confined to limited space,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is obscured,and the function of education is distorted.Enriching the way of communication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a syste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education is not only a re-flection of the nature of education but also an essential requ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