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全球视角下的晚清中西经济交往——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分析中心.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3276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8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视角下的晚清中西经济交往——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分析中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全球视角下的晚清中西经济交往——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分析中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全球视角下的晚清中西经济交往——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分析中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晋阳学刊2 0 2 3 年第4 期历史学研究全球视角下的晚清中西经济交往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分析中心兰日旭(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 0 0 0 8 1)摘要:中西经济交往始于先秦,在明清之前基本以中亚、中东为中介展开经济交往,之后中西经济直接交往的展开一定程度上需遵循中国确立的交往规则。晚清时期西方各国以武力更替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秩序,引发了政治、经济等层面上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彻底改变了中西经济交往的格局。中国被迫纳入西方主导的经济交往秩序和世界市场之中,成为中西经济交往中的倾销市场、原材料的供应地,失去了几千年来所拥有的制度红利享受者地位,变成西方各国社会经济矛盾的转嫁之

2、地。晚清时期社会各界虽然都进行了破局的尝试,且屡试屡败,但其努力为之后的成功培育了基础。关键词:“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西经济;晚清;经济秩序中图分类号:K249.305中西经济交往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物品交往的记载,但在明清之前基本上都是借助中亚和中东的媒介间接展开的,直接交往很少。明清之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中西之间直接的经济交往逐渐占据主体。在西方引领的全球化视野下,中西之间的经济交往开始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之前西方对以中国为主的东方商品组合的向往,逐渐转向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全球化扩张,中国被迫渐趋打开国门,由此造就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命题,成为横亘在晚清时期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之问,

3、深深地影响了整个近代、乃至当代中国的走向。本文尝试从晚清中西经济交往秩序更替的角度,围绕“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展开系统分析,以揭开晚清中西经济交往秩序更替的深层次内涵、特征,为当前解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回答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提供一些有益镜鉴。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0-2 9 8 7(2 0 2 3)0 4-0 0 5 0-0 8“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目前主要从政治、国际关系、文化角度进行研究和解读的成果居多,从经济史视角进行探索的较少。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理解尽管仍然存在很大争议,但本文把它界定在晚清时期中西经济秩序变更的层面来探索它在经

4、济层面上是如何出现的,又怎样影响中西经济交往的。一、大变局前的中西经济交往概况中西经济交往始于何时存在很大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根据中西留存下来的传说、考古资料等的考证,“在先秦时期,中原与西方世界之间肯定已经存在某些物质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斯泰基人活跃于北方草原之路的事实是此种联系得以发生的地理基础。.中国最古老的神奇特产一丝织品成为西方人对中国最华丽的印象 0-2 1。中西之间尽管在先收稿日期:2 0 2 3-0 2-1 9作者简介:兰日旭,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外经济比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金融理论与近现代金融史、中外经济比较。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古丝绸之路对新疆地区经济文

5、化发展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 9 vxT007)。马平安:晚清大变局,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 0 1 6 年版;袁伟时: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版;仲伟民:三千余年一大变局试解,随笔,2 0 2 1 年第1 期;孔令伟:试论李鸿章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才智,2 0 1 8 年第5 期;刘纯:“大变局”下中国近代文化的“觉醒”,中国文化研究,2 0 2 0 年第3 期等;以及一些近代中国经济史、政治史、中国近代史、复兴史等论著中均有涉及。50兰日旭:全球视角下的晚清中西经济交往秦时期可能已经有了直接或间接的经济交往,但在西方新航路开辟之前基本上都是依托中亚

6、、中东等地区作为中介展开的,双方之间直接交往仍然是零星的行为。之后,中西之间直接的经济交往开始增多。葡萄牙、荷兰等国相继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闯人中国南海、东南沿海,由此改变了中西之间经济交往的格局。伴随西方国家开展与中国之间的直接经济交往,中国的丝绸、丝织品、茶叶、糖、漆器、瓷器、大黄、香料等大量商品流人西方世界,对其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对东方产品的长期偏好。茶叶输入欧洲,“使欧洲人开启了一条通往东方的财源滚滚的贸易航线,气势空前地巩固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并最终使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全球超级大国。当茶发展成为英国的国饮时,就产生了保证茶叶稳定供给的需求,它深深影响了英国的外交政策,

7、对美国的独立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侵蚀了中国古代文明,并最终导致茶在印度的大规模生产”2 i。而瓷器的输人则在法国路易十五统治时代曾引导了一场销毁金银器而以中国瓷器代之的所谓“日用品革命”,当时有诗人曾为之赋诗赞美“中华土产有佳瓷,尤物移人众所思,艺苑能辟新世界,倾城不外亦如斯 1 3 4 9。“1 6 一1 8 世纪,中国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约有2 3 6 种之多,其中手工业品有1 3 7 种,占总数的一半以上。4 可见,中华物品对欧洲影响的程度之深、之广、之久。当然,在中国物品大量输往西方防范章程制定缘由防范外夷规条洪任辉事件嘉庆十三年饰依期归还,不许在澳逗留。三、澳门华夷宜分别稽查。四、夷船

8、引水人等,宜奏令民夷交往章程英人炮击澳门事件(1808)道光十五年防夷八条章程律劳卑事件资料来源:粤海关志卷2 8 夷商三、四;转引自陈廷湘、周鼎的天下、世界、国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 0 0 8 年版)一书,第1 1 页。51的同时,西方由于缺乏必要的大众化商品输人中国,为此,不得不把金银等贵金属及一些上层偏好的玻璃制品、钟表等奢侈品输人中国以平衡其贸易。在长期的中西经济贸易活动中,西方长期处于逆差之中,不得不把从新大陆掠取的大量白银输往中国。“殖民地时期西属美洲生产了大约1 0 万至1 3 万吨的白银;其中向美洲以外地区输出了大约8 0%以上,这些白银的近一半流人了中国。”5 大量贵金属

9、的输入,不但对西方各国带来了严重影响,促使它们形成了重商主义传统以阻止贵金属的外流,而且也对中国经济发展尤其是货币制度产生根本性影响。白银的大规模流人为明朝中叶以后的货币白银化,以及明中叶、清初以来的国内资本主义萌芽或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深化铺垫了基础,但同时也使中国逐步失去了对白银货币供给主权的控制。伴随西方各国来华交往的日益增多,清政府出于安全、统治等因素考虑,逐步规范了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特别对东亚和东南亚有着重要影响的对外经济交往规则。对中西经济交往而言,清政府比较明确了与西方各国经济交往的秩序,使彼此之间的交往渐渐限制在广州一口。面对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遵守交往秩序的做法,在“洪任辉事件

10、”爆发后,清政府直接关闭了江、浙、闽等三口,只开放广州一口与西方贸易,之后还多次颁布“防范夷人章程”(参见表1)。一切来华贸易都在广州由官方指定的商行来负责,使中西经济交往完全纳人到中国表1 乾嘉道三朝防夷章程制定时间一、夷商在省过冬,应永行禁止。二、夷人到粤,宜令寓居行商管束稽查。三、借领外乾隆廿四年夷资本及雇请汉人役使,并应查禁。四、外夷雇人传递信息之积弊,宜请永除。五、(1759)夷船进泊处,应请酌拨营员弹压稽查。一、外夷兵船应停泊外洋,以肃边防。二、各国夷商只准暂留司事之人经理货账,余澳门同知给发牌照。五、夷商买办人等,宜责成地方官慎选承充,随时严查。六、夷船取货时,责令洋行按股交易,

11、不准奸夷私行分拨。一、外夷护货兵船,不准驶人内洋。二、夷人偷运炮马,私带番妇番梢人等至省,应责成行商一体稽查。三、夷船引水、买办,应由澳门同知发给牌照,不准私雇。四、夷船雇用民人,应明定限制。五、夷人在内河驶用船只,应分别裁节,并禁止不时闲游。(1835)六、夷人具事件,应一律由洋商转,以肃政体。七、洋商承保夷船,应认派兼用,以杜私弊。八、夷船在洋私贸税货,应责成水师查拿,并咨沿海各省稽查。章程内容晋阳学刊2 0 2 3 年第4 期官方的严密控制之下,明显处在管制贸易环境中,以此保障清政府的安全和统治。“1800年前长达3 0 0 年的时间中,西方势力在美洲地区之外的世界各地并不占上风,恰恰相

12、反,他们是通过接受和遵循非西方社会的地方性游戏规则,才加人到区域性贸易体系之中的。在此期间的全球化进程是西方主导和非西方主导的区域体系多元并存与相互整合的时代,与后期全球化席卷世界一家独享的格局完全不同。”6当然,遵照中国对外经济交往规则,西方国家,如英国仍然没有放弃按照他们的方式来与中国进行经济交往,即尝试展开与中国的外交活动以获取经济交往的便利和主导权。1 7 9 3 年,英国派出了以马嘎尔尼为代表的使团到北京,拜见乾隆皇帝,以开展中英贸易和建立经济往来,但因中英之间礼仪的差异(即文化礼仪)而使中方无法接受英国的祈求,最终导致了中英使节交往的中断。1 8 1 6 年,英国又派出了阿美士德率

13、领的第二个使节团,嘉庆皇帝也把他们看作来自异邦的进贡团,然而仍因双方仪节等文化差异问题,遭清政府的驱逐。由此可见,西方各国力图按照他们的规则来展开与中国的经济交往,而中国则仍然停留在过去所形成的对外经济交往规则之中,没有意识到中西经济交往格局与过去完全不一样的事实。同时,也显示出了在晚清之前中西经济交往活动中,中国不但基本保持了两者交往规制者角色的地位,而且西方来华的经贸活动也都在中国规则或秩序范围内进行。一旦违背了中国的交往规则,中西经济交往就有可能被中国政府所禁止、放逐,甚至完全断绝彼此的经济交往活动。此点在“洪任辉事件”中关闭三口、仅限在广州一口通过“十三行”进行交易,就是最好的佐证;但

14、对于这些做法,尽管存在像闭关锁国等很多的负面评价,但如果从经济秩序的角度来看,应该是一个国家独立主权的象征,能够自主地依法处置对外经济交往事务。彼此之间的规则更替,应该是在相互尊重各自主权、不干涉彼此内政的条件下有序推进的。二、大变局及其对晚清中西经济交往秩序的更替随着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展,生产率大幅提升,完全改变了过去粗放型生产、少量剩余的局面。“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52历史学研究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7 1 3 2 为了销售日益增多的工业化产品,西方对外交往的规则由重商主义为主导向自由贸易制度转变,中西经济交往由此开始发生

15、了根本性变化,西方各国展开与中国之间的直接经济交往。针对来自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制度性约束,西方各国力图用武力或欺诈等方式来打开中国国门,但在鸦片战争之前,中西经济交往秩序并没有发生本质性变化,仍然需要遵循运行悠久的中国规则。伴随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农业、商业和价格为载体的三重革命,最终促成西方渐趋完备了工业革命的先决条件。以英国为先驱的工业革命的完成,为了倾销日益增多的工业制成品,他们以武力开拓海外殖民地、急剧扩张自己的海外势力范围,中国自然就从早期他们寻找商品的对象日益转变成为他们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工业原材料的来源地。“紧跟着起来的,是欧洲各国以地球为舞台的商业战争。那种商业战争,以尼德兰对西班

16、牙的叛乱作为开始,在法国的反雅各宾战争中取得了广阔的范围,并且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等等中继续进行下去。”1 8 J828西方各国凭借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渐趋“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化的世界市场,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 1 9 6 8。这样,在中西经济交往中,中国就必然注定会走上被迫纳人西方主导的产业分工体系和全球化之中的命运,“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古老国家卷人世界经济漩涡之中,它就不能存在与发展 1 0 5 4 5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助船

17、坚炮利等条件,在鸦片战争中迅速打败了中国。“帝国主义列强强迫中国订立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根据这些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中国驻扎海军和陆军的权利,取得了领事裁判权,控制了中国一切重要的通商口岸,并把许多通商口岸划出一部分土地作为它们直接管理的租界。它们控制了中国的海关和对外贸易,控制了中国的交通事业(海上的、陆上的、内河的和空中的)。因此,它们便能够大量地推销它们的商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工业品的市场,同时又使中国的农业生产服从于帝国主义的需要。1 2 8 6 2 9 这样,中西之间的经济交往开始按照他们的对外经济交往规则来重兰日旭:全球视角下的晚清中西经济交往塑,用一系列不平等条件框架强制替代了之前

18、中国约定的对外经济交往制度。在南京条约中,即做出了明确规定,“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赴各渡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之后,西方各国从其利益出发不断通过武力、诱骗等方式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扩大在中国的特权。根据王铁崖的统计,自中俄尼布楚条约开始到新中国成立之间,与西方各国签订了1182个条约,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不平等的。通过这些条约,西方完全改变了与中国之间的经济交往规则。之前中国行用于几千年的对外交往规则,“.是没有现代的外交关系的,因为传统中国没有用西方的国际公法处理对外关系,也没有派外交使节到别的国家去”1 2 1 6。西方国家强制用民族国家的对外交往规则替代

19、中国传统的交往规则,从经济交往的角度就造成了经济领域内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即需遵循西方确立的全球经济秩序。大变局及其所引发的经济秩序更替,给中西经济交往造成了颠覆性影响。一是中西经济交往的规则由以中为主向西方主导转变。晚清之前,西方各国虽然与中国已经开始直接的经济交往,荷兰还曾武力侵占过台湾、葡萄牙以欺骗手段占有澳门、英国以外交方式力图打开与清政府的经济交往,但最终他们都需要按照中国的规则来与中国进行经济交往。晚清以来,西方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的规定,逐步清除了中国的对外规则。此时,不管晚清政府是否愿意与西方开展经贸交往,西方各国都从其立场出发、以暴力等不正当的方式从中国取得了开放通商口岸

20、、协定关税、“值百抽五”、子口半税、沿海和内河航行权等特权,控制海关直接以超“主人”的身份与中国开展经济交往,而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设立租界等权利则以他们自已的方式来保障在华特权。中西经济交往规则的改变,由此导致了晚清中西经济交往收益的转变。之后,中国只能按照西方控制的规则来从事与西方的经济交往,不能享受任何制度红利,只能在与西方经济交往中获取失去双重价格决定权后的部分收益。晚清时期中西经济交往规则的转换,以及由此引发的中国社会各界应对规则变化的认识及处置方式,则成为经济视角下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大变局。“政治经济、经济发展、经济史的问题都要理解决策者背后的思想模式和

21、意识形态。1 3 1 2 9-3 0而仍然停留在传统国家理念思想模式下的晚清各界,自然难以意识到西方民族国家概念背景下的交往规则与行之于几千年的规制之间的完全不同性。对于交往规则的变化,社会各界均经过一个较为漫长的认知过程。大致上,在咸丰之前以传统的羁方式加以应对,自然对割地、赔款、对外经贸规则变化几乎是无视的。“和议之后,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4 5 2 9“清朝接受条约的根本原因是运用了自古就有的羁观念。通过羁政策,崇尚物质主义的外国人被赐予一些好处和特权,这将形成他们的既得利益,他们为此将依靠皇帝,由此皇帝就可以控制他们。西方的贸易列强带着他们对贸易的强烈贪欲,在皇帝批准条约时

22、确认他们的利益。清朝希望这些物质利益能激励他们保持和平。1 5 2 8 0-2 8 1之后,才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切身体会中逐步意识到此次中西交往格局的全新性变化,由此发出了“.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东北,闯人中国边界腹地,凡前史之所未载,亘古之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1 6 1 0 7针对变局,开始了模仿西方各国的做法,开启经济现代化之路。盛宣怀在自强大计折中指出,“西人聚举国之财,为通商惠工之本,综其枢纽,皆在银行。中国呕宜仿办,.”17。设立股份制企业、成立现代金融组织、构建经济制度,不自觉地与西方各国争利。

23、在晚清时期,受认知限制,基本没有涉及到中西经济交往秩序的制度内核,反而在西方人侵中日益陷入半殖民地深渊,成为西方各国经济矛盾的转嫁之地。二是中西经济交往的内涵由西方偏好东方产品向以西方机制品外销、原材料回流转变,中西经济交往网络渐趋被迫融人到西方控制的世界市场之中。晚清之前,中西经济交往主要是由西方各国对中国的茶叶、糖、瓷器、丝绸、大黄、香料等产品的追求而展开的,中国基本不主动与西方进行经贸交往,由此也使西方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在与中国的经济交往过程中长期以白银流入中国,引致了中国长期处于入超状态。在鸦片战争之前,受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影响,西方在难以持续获取白银等贵金属以换取中国产品后,甚至一度出

24、现了以一定白银配一定比例棉布等西方产品的方式来与中国进行经贸交易,但受53晋阳学刊2 0 2 3 年第4 期中国对西方产品偏好程度低的约束,该方式难以有效运转。“进行交易的商人或是运货来售,或者是回航时运走土产品,或者是订购土产品而以英国货物支付。1 8 1 4 在此过程中,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各国在与中方交易过程中认识到了鸦片的效用,才逐步扭转了中西经济交往中的不利形势,开始以印度为基地通过大规模走私鸦片到中国以套取白银的方式,彻底改变了中西经济交往格局。之后,清政府尽管采取了禁止鸦片流人等措施,但最终在英国武装侵略下,被迫打开了对外交往的大门,接受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后,西方各国按照产品输出要

25、求,不断通过武力以使中国扩大通商口岸、割占中国的领土、设立租界、在中国领土内划分势力范围。在此过程中,中西经济交往的内涵开始发生了本质性变化。同时,随着现代交通设施和信息技术等的发展,“轮船的便捷及航程的缩短,大大降低了商业经营中的冒险时间,电报的应用又可在中外市场推行期货交易”1 9 1 2。西方机制品渐趋占据中国的市场,分化、瓦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基础,使中国日益成为西方工业品的倾销市场;由中国输往西方各国的产品则不断被“去工业化”,成为西方多样化原材料的来源地。在此过程中,西方各国借助在华特权和现代金融组织,通过对钱庄等本土金融组织的资金拆借和控制,逐步垄断了中西经济交往的沿海与内地贸

26、易网络,使中国被迫日益融入到西方主导的世界市场之中。“在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商品的进口,逐年增加;它们要从中国搜刮的原料,亦年比一年的增加。为了将大量商品推销到中国内地和从内地吸收原料,就非有就地的金融机关替他们94929088868482801890图1 1 8 7 3 一1 9 1 0 年间中国进口贸易中消费资料占总额比例变化(%)54历史学研究经营货款的汇划不可。外商银行虽然资金雄厚,但他们尚不能深入内地,故必须提拔中国的土著金融组织。最初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青睐的,乃是江浙一带的钱庄。钱庄与外商银行的关系是这样:当外货进口时,钱庄就代进口商开出庄票或公单,外商银行就凭这张单票向钱庄取款;土

27、货出口时,出口商所领得洋款 和公单,亦必须经过钱庄而向外商银行兑换或付清。在这种情形之下,钱庄与外商银行的关系便密切起来了。洋商银行在剩余资金的放贷上,需要钱庄做他们的媒介;而钱庄在庄票流通上,则需要洋商银行买办的抬举,在资金的通融上,亦需要洋商银行作后盾。钱庄所发出的庄票”,特别是远期的庄票,必须洋商银行收受无阻,才能流通市面,否则进口洋行便不接受它们以清偿进口货款了。在外商银行这种提携之下,钱庄日益发挥其对外商之便利2013-14“当时钱庄流动资本,大部取给于外国银行之拆票,外商银行之剩余资金,亦常以此为尾间,且可由此推动国内贸易,以利洋货之畅销,并由此操纵金融市场,使钱庄为其附庸。2 1

28、 2 0-3 0 通过资金拆借,外资银行借助钱庄便能给西方各国顺畅其进出口贸易,同时还能以此为依托操纵中国的金融市场。伴随西方各国对中西经济交往规则的控制,中西经济交往的商品内涵便开始发生了完全倒转。产品价格受其控制,贸易物品也由早期相对集中在茶、丝、瓷器、白糖等少数品种向多样化原材料转化,中国开始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来源地与西方工业品的销售地。进口贸易中,消费资料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它仍然占据了8 0%以上的额度,如图1 所示。18951900190519101915兰日旭:全球视角下的晚清中西经济交往与此同时,中国出口产品70中,原料、半制成品的比重迅速上升,制成品的比例快速下降,如图2

29、所示。三是中西经济交往秩序替代的结果是导致中国对外贸易长期人超和经济交往条件日益恶化。随着中西经济交往秩序的根本性转变,中国由新航路以来的长期入超改变为出超,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到清政府覆灭之间,除了1 8 6 4、1 8 7 2 一1 8 7 6 年外其他时间内均处于逆差,且其差额不断扩大。同时,在中西经济交往中中国的对外经济交往条件日益恶化,完全失去了独立的地位,海关自主权丧失,贸易依存度日益扩大,中国经济的波动则完全受制于西方,按西方经济周期的变动而呈现出商业性周期波动趋势,受西方主导的世界市场影响而陷人到频发的经济危机之中。面对中西经济秩序变化下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各界尽管

30、从政治、文化等角度进行了探索,但从经济视角的探讨则基本停留在已有规则的范畴之内,更多从器物层面上模仿西方的做法,力图实现“求强”“求富”目标,尚未认识到民族国家范畴内制定对外经济交往规则的重要性。三、大变局下晚清时期中西经济交往特征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方渐趋形成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全球化交往规则,到晚清时期实现了对中西经济交往秩序的完全更替,彻底改变了中西经济交往的格局,在经济领域中出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长期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中所占据主导性的秩序被西方主导的秩序所替代而陷人边缘化,被动纳入到西方主导的世界市场之中。在此期间,中国虽然也展开了追赶西方国家的努力,探寻改变与西方经

31、济交往的方式,力图重回世界经济的舞台,但在晚清、乃至近代期间,中西经济交往基本遵照了西方按照不平等条约所建构的秩序来展开彼此之间的经济交往活动。对照大变局前后中西经济交往活动,中西经济交往的特征极其鲜明。6050403020100年份原料年份半制成品年份制成品18731893图2 1 8 7 3 1 9 1 0 年间中国出口贸易中产品类别占比变化(%)一是晚清时期中西经济交往秩序由独立、自主,甚至中国主导向不公平、不对等、西方主导转变。晚清之前中西经济交往不管是间接,还是直接,其间经历军事冲突、欺诈、外交沟通,中国均能够从自身利益出发确立彼此之间的经济交往规则,需要接受中国历代政府所制定的制度

32、性约束。晚清之际,伴随西方武力人侵,他们直接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由此引致中国完全丧失了与西方各国经济交往中的自主性,开始由长期独立的对外经济交往转变成由西方主导下的不对等、不公平局面。在这一变局下,中国不但失去了出口商品上的定价权,而且在进口商品上也完全需要遵循西方控制的市场规则。这点虽然经过之后的长期斗争,尤其是经济实力的变化而有所改善,但直至现在仍未完全改变西方霸凌式、不公平、不对等的秩序。当前提出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本质上也是近代“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延伸,回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历史之问”就是要改变西方主导的不公平、不对等的交往秩序。二是中西经济交往的产品、技术等由中

33、国为主的对外输送向以西方主导的需求转换。晚清之前的几千年间,中西经济交往基本上是以中国产品外输为主,甚至西方展开新航路的探索都是以寻求中国为主的东方产品为动机的。中国产品、技术、制度对西方的输送,也给西方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17、1 8 世纪,“没有一个人在他们著作的某一部分中,不对中国倍加赞扬。只要读他们的书,就一定会看到对中国的赞美他们心目中的中国政府好5519031910晋阳学刊2 0 2 3 年第4 期比是后来全体法国人心目中的英国和美国。在中国,专制君主不持偏见,一年一度举行亲耕礼,以奖掖有用之术;一切官职均经科举获得;只把哲学作为宗教,把文人奉为贵族。看到这样的国家,他们叹为观

34、止,心驰神往。”2 0 3 然而,1 9 世纪以来,特别是晚清之际中西经济交往秩序的强制性替代,西方为了倾销日益增多的工业产品和掠取更加多样化的原材料需求,对中国展开了强制性的产品外销,把中国转化为西方各国的工业品销售市场和原材料掠夺来源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利用在华获得的特权,借助在华外资银行以拆借资金给钱庄等本土化金融组织的方式,渐趋形成并控制了以洋货内销、原材料外输的沿海与内地的贸易网络,由此实现了对中国产品的替代和功能的转换。三是在中西经济交往中实现了中国长期顺差向长期逆差的转换。晚清之前中西经济交往均以西方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物品偏好为导向,引致中国长期顺差。仅从1 6 世纪4

35、0 年代至1 9 世纪2 0 年代之间大约有4 亿两白银输入中国2 3 。晚清期间随着中西经济交往秩序的强制更替,西方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就完全改变了长期对华逆差的局面,开始利用自身所控制的世界市场规则,彻底实现对华经济交往长期顺差的变动,并且顺差额也越来越大,在全部享受中西经济交往中的制度红利的同时,完全削弱了中国的经济优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式微,也使中国在中西经济交往中陷人恶性循环之中。四是在中西经济交往中中国由秩序规制者或维持者向被迫接受者转化。晚清时期由西方武力入侵中国所引发的中西经济交往格局的强制性改变,直接引发了由中国长期主导的中西经济交往秩序被西方规则所替代。在此之后,

36、在中西经济交往中中国由秩序的维持者和规制的制定者转变为经济秩序的被动接受者、西方经济危机和他们国内矛盾的转嫁者。经济范畴内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对此的认知和探索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间,直至今日尚未完全改变晚清这一变局所带来的规则变更结果。目前所出现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自近代以来经济探索、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崛起重回强国格局的一个反映或结果。只是西方主导的、非公平、不对等的经济秩序或世界市场规则难以适应56历史学研究中国经济日益强盛的需求,中国呕须谋求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四、结论通过对晚清时期“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前后中西经济交往

37、秩序更替的分析,我们明显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以西方为主导的全球化格局,完全颠覆了晚清之前中国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所确立和维持的对外经济交往秩序,被迫纳人西方主导的非公平、不对等、霸凌式的交往秩序和世界市场之中。原先以中国为主体的东方商品组合是西方展开全球化、直接与中国进行交往的原始动力,随着中国被动纳入西方主导的全球化网络,中西经济交往的重心完全转向了西方世界,中国成为中西经济交往的倾销市场、原材料的供应地,失去了制度红利的享受者地位,变成西方各国社会经济矛盾的转嫁领域。中国在应对大变局的策略中,经济偏好和结构的韧劲最终被西方强加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框架所打破,自觉不自觉地被动纳人全球化下的经

38、济秩序之中。对经济领域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在咸丰之前基本遵循了原有的应对措施,之后在切肤之痛中开始意识到西方各国已经成为完全不同于过去的交往对象,其所制定的以强权维系的交往规则也完全不同于中国之前所维持的对外交往秩序,由此引发交往制度更替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成为中国内部探寻出路的动力。晚清时期的探索方案,虽然屡试屡败,但为民国之后的探索培育了基础,也为当前解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历史之问”提供了有益的历史镜鉴。责任编辑李卫民参考文献:1张国刚.从张骞到郑和(1 5 0 0 年以前):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1 9.2I美 汤姆斯丹迪奇.六个瓶

39、子里的历史M.吴平,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 0 0 6.3谈敏.法国重农学派学说的中国渊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2.4陈昆.明朝中后期世界白银为何大量流入中国EB/OL.http:/e- 0 0 5(2).兰日旭:6杨念群.清朝统治的合法性、“大一统”与全球化以及政治能力N.中华读书报,2 0 1 1-0 9-2 1.7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9.8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6 5.10列宁全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5 9.11毛泽东选集:第2

4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1.12梁伯华.近代中国外交的巨变外交制度与中外关系研究MI.中国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0.13JDenzauArthur T.and Douglass C.North.Shared MentalModels:Ideologies and InstitutionsMy/In Arthur Lu-pia,Mathew D.McCubbins,and Samuel I.Popkin,eds,Ele-ments of Reason:Cognition,Choice,and the Bounds ofRationality,1993.14林则徐.软尘私

41、议MV/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5册.上海:神州国光社,1 9 5 4.15美 费正清.中国的世界秩序中的早期条约体系M/费正清.中国的世界秩序一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北京:中国社全球视角下的晚清中西经济交往会科学出版社,2 0 1 0.16李鸿章.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M/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第5 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集团,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17愚斋存稿初刊:第1 卷.奏疏1 M.北京:中国书店,1 9 8 5.18JB.P.P.Returns of the trade of the various ports of chi-na.Downtothelatestperi

42、od1847:45.转引自张国辉.晚清钱庄和票号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7.19聂宝璋.中国买办资产阶级的产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4.20许涤新.官像资本论MI.上海:海燕书店,1 9 5 1.21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上海钱庄史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7 8.22工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3刘军.明清时期白银流入量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 0 0 9(6).Economic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n the Late Qing Dyna

43、styfrom the Global Perspective-Taking Great Changes Unseen in 3000 Years as the Analysis CenterLanRixu(School of Economics,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ijing 100081,China)Abstract:The economic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began in the pre-Qin period.Before theMing and Qing D

44、ynasties,the economic exchanges mainly took Central Asia and the Middle East as the interme-diary.After that,the direct economic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had to follow the communicationrules established by China to a certain extent.In the late Qing Dynasty,the Western countries replaced

45、the orderof Chinas foreign economic exchanges by force,which triggered the great changes unseen in 3000 years at thepolitical and economic levels,and completely changed the pattern of economic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West.Forced into the Western-dominated economic exchange order and the world

46、 market,China became adumping market and a supplier of raw materials in the economic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Chinalost its status as a beneficiary of institutional dividend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became a place for the transferof social and economic contradictions of Western countries.Although all sectors of societ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made attempts to break the game and failed repeatedly,their effort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ubsequentsuccess.Key words:Great changes unseen in 3000 years;Chinese and Western economy;the late Qing Dynasty;eco-nomic order5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