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学校德育生活化的现实境遇及实现路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3152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7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学校德育生活化的现实境遇及实现路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学校德育生活化的现实境遇及实现路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学校德育生活化的现实境遇及实现路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教育活动,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形成具有复杂性、多维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等特征,关于道德的知识是可教的,但知识不能脱离社会生活单独发挥作用,道德素养只有在生活体验中方可形成。学校是德育的重要场所,学校德育是培养人良好品德的关键环节,为推进德育更好融入现实生活,融入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全领域和全过程,必须推进学校德育生活化。学校德育生活化是指教育者以现实生活为载体,在学校德育全过程中将德育教学、德育工作从学校课堂向生活全领域延伸的过程。学校德育生活化横向来看要求学校、家庭、社区等德育主体充分发挥教育合力,将德育从“学校小课堂”延伸至“社会大课堂”,拓宽德育向生活延伸的广度;纵

2、向上看需要学校树立德育一体化和整体育人观念,大中小学校既要做好分层德育,又要做好学段衔接,从每个学段的特点和侧重点入手,循序渐进地将德育向现实生活延伸。但当前在大中小学校各学段德育过程中,德育多停留在课堂理论教学层面,存在德育下不去生活、课堂延不到生活的问题,德育课堂和生活存在严重的时空阻隔,致使德育逐渐“知识化”而非“生活化”。因此,探讨学校德育生活化的现实境况和实现路径是有效贯彻落实德育立德树人要求的关键所在和切实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现实要求。一、学校德育生活化的研究境遇纵观我国学者对学校德育生活化的研究,表现出数量总体不多的态势。以学校德育生活化为主题,利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截至 2

3、023 年 2月,共搜索到386篇相关文章,其中核心期刊文章共40篇。以40篇核心期刊文献为主要分析对象发现,研究关键词集中在“德育生活化”“生活化”和“学校德育”,以“学校德育生活化”为关键词的文献较少;研究对象多为小学、中学论学校德育生活化的现实境遇及实现路径刘杨(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南宁530299)摘要:学校德育是学生品德培养的关键环节,学校德育生活化是学校德育工作向生活延伸的过程。但当前在我国学校德育实践中德育课堂与生活实际存在时空阻隔的现象。文章依据当前课题研究现状,对学校德育生活化的概念作了界定,并针对学校德育生活化中的现存问题,分析原因,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

4、法和德育场域四个方面探索学校德育生活化的实现路径,以期提升学校德育工作实效。关键词:学校德育生活化;现实境遇;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410(2023)02-0101-07收稿日期:2023年3月20日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新时代民族地区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发展规律及其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0BKS004)的阶段性成果。2023年第2期(总第184期)广 西 教 育 学 院 学 报GUANGXI JIAOYU XUEYUAN XUEBAONO.2,2023(Serial NO.184)-101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

5、023年第2期或高校等具体学段,以大中小学校整体为研究对象的较少。首先,学界并未对“学校德育生活化”的概念进行准确的界定,但有对“德育生活化”或“学校德育教学生活化”等相关概念的论述。学者王晓香认为,“学校德育教学生活化是指学校德育教学的组成、内容、手段等方面以学生的生活为逻辑起点,与社会生活保持一致,加深同家庭、社区及学生间的沟通,同时丰富其生活化内容和文化内涵,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自由生成,促进其人格健康发展的教学模式”1。马吉勋认为,“德育生活化是指德育工作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要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体验道德魅力,培养德性,学会过道德生活”2。黄彬彬则认为,“生活化德育就是以具体生活场域为载

6、体,发挥学生德育践行的主体性,以开放的、民主的、对话的方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生活化德育模式”3。综合研究者的论述,本文对“学校德育生活化”持过程论的观点,将其定义为:学校德育生活化是教育者以现实生活为载体,在学校德育全过程中将德育教学、德育工作从学校课堂向生活全领域延伸的过程。其次,德育生活化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亚里士多德就曾指出,“道德德性是通过习惯养成的”4,卢梭也提倡生活教育理论,他主张“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遵循自然的秩序,教育要回归儿童的自然生活”5。20世纪初,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表性人物,杜威从实用主义哲学的角度出发谈论教育的本质,他提出“教育即生活”的教育观念:“不仅经

7、久不衰的社会生活本身需要教导和学习,共同生活本身也具有教育作用。”6陶行知先生在把杜威的教育思想中国化的过程中,创造性地优化杜威“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在晓庄师范学校中优先推行“生活即教育”理念7。这些理论为学校德育生活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最后,学校德育生活化的问题研究层面,学界多从学校课堂教学角度着眼,对学校德育形式、德育目的、德育方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但因多局限在学校课堂和某一学段中,其横向广度和纵向深度均存在不足。横向来看,影响学校德育生活化的主体并不只有学校。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站,学校作为学生通向社会的中转站,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学校德育生活化的过程中起着同等重要的作

8、用。纵向来看,学校德育贯穿大中小学每个学段,因此学校德育生活化在学段之间的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也是至关重要、值得研究的。二、学校德育生活化的现实境况学校是系统进行德育的重要场所,在当前的学校德育中,存在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德育活动在生活中的实践体验,使课堂知识与生活实践无法有效衔接。这主要表现在学校德育目标定位过高而难以贴近生活;德育课堂教学偏重知识传授而难以融入生活;德育实践教学侧重表面而难以扎根生活;德育场域较为分散而难以衔接生活。(一)德育目标难以贴近生活学校德育目标难以贴近生活是指学校德育目标的设定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脱离,欠缺对生活实际可能性、可行性的考虑。学校要在总体

9、教育目标的指导下,结合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制定贴近生活实际的德育目标,既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也要有具体性和现实性。在当前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实践中,对德育目标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学校德育目标的设定一般都着重在社会终极理想的信仰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培育,习惯于用理想主义的目光来看待道德教育的一切,过分强调最高层次的道德,追求道德的理想化、神圣化和超越性,对基础性的道德行为规范讲得少,轻视了日常生活中学生的个体行为道德需要,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生理实际和心理实际8,导致德育目标的制定忽视了道德在生活中的生成性作用,使目标难以在实际生活中践行,也难以对学生的道德

10、行为进行目标式的考核和评价。因此,学校德育目标要在“立大志”的总体目标引领下“落实处”,使德育目标看得见,摸得到。(二)德育课堂教学难以融入生活德育课堂教学难以融入生活是指学校将德育-102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刘 杨 论学校德育生活化的现实境遇及实现路径活动作为一种在课堂范围进行的、脱离生活实际的理论知识教学活动,而不是一种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教育生活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生活结合起来。”9这集中体现了情感教学、体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德育中的重要性。德育是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实

11、践活动,不同于知识的传授,它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教育。道德行为的产生不仅需要道德认知的指挥,更需要道德情感的驱动,只有将知、情、意结合起来,才能一步步促进道德知识的内化,进而外化为道德行为。在现阶段的学校德育课堂教学中,尤其是中小学阶段,将学生当作接受各种高尚道德的“美德袋”,将对道德内容的识记背诵情况和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课程目标是否达成的标准,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道德知识、了解了法律规则,学生就可以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确立正确的行为准则,主动自觉地形成道德行为,而忽略了道德情感的体验、道德意志的磨砺和道德行为的强化。在大学阶段的德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多将德育停留在课堂道德知识、道德理念的灌输中;停

12、留在正确的道德和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阶段,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缺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参与,也缺少了与日常生活结合的、促进道德认知内化和外化为道德行为的强化过程,将课堂教学局限在道德知识的传授而不太重视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在德育教学中如果一味地重理论、轻实践,就会导致德育教学向知识化而非生活化发展,造成学生知行脱节。(三)德育实践教学难以扎根生活德育实践教学难以扎根生活是指学校德育实践课程的开展流于表面而不注重生活实际的应用效果,侧重于是否开展过而非是否开展好。德育不是停留在书本知识上的传授,而是化知识为生活实践的修养培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该特征决定了德育的课程形式仅停

13、留在课堂层面是不能取得良好效果的,而要延伸至生活实践中。当前学校德育实践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德育实践课程流于形式;二是德育课程连续性无法得到保障。首先,近年来,有不少学校增设了德育实践课程,例如清明扫墓、志愿服务、敬老院服务等,但也浮现出一些现实问题。部分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时,使活动“打卡式”和“镜头化”,在镜头记录的地方认真工作,镜头外就“松了一口气”。任务完成的标准在于有没有拍好照、能不能作为宣传稿件,而不是任务的完成是否高质量,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是否真正从生活实践中得到提高。这种形式化的实践课程无形中切断了课堂和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无法全身心投入德育活动,课堂

14、理论无法在实践中尝试和检验,更无从获取道德情感的体验和道德实践的成果。这不仅违背了实践活动的初衷,更是把学生向德育目标的反方向推,使实践效果和德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学校德育中,要在保证开展实践课程数量的基础上重视课程质量。其次,德育生活化强调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长期性和稳定性。这要求学校德育要有一以贯之的课程开设制度、完整的德育课程体系以及长期稳定的课程开展频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德育经历了数次改革,当前我国大部分学校都有着相对完备的德育课程开设制度以及完整的德育课程体系,也有丰富的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但在实践课程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方面却不尽如人意,这种不稳定性多表现在课程的连贯性和衔接

15、性方面。当前部分学校的德育课程或多或少会受到不可抗力因素的冲击,例如临时的会议、教学安排的改变、节假日的间隔、突发事件的影响等。这些因素切实影响到德育课程的正常进行,一些学校会在随后补课,但大多数学校为不影响其他课程的教学进度则对冲掉的德育课程不予补回。这就使得德育实践课程的连贯性和稳定性无法得到保障,学生无法在连贯且长期的实践课程中强化道德行为,实践教学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四)德育场域难以衔接生活德育场域难以衔接生活是指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场域多局限在“学校小课堂”,难以向“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延伸,各个德育系统、德育主体内部以及各主体之间相互独立,衔-103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3年

16、第2期接不好,德育场域整体呈现出封闭化、分散化的状态。首先,学校德育整体化建设不足。一是学校德育中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不紧密。教师将德育教学局限于课堂知识教学,实践教学活动开设明显不足,课堂与生活形成时空阻隔,道德知识难以转化为道德行为;二是学校德育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各教学环节间联系不紧密,未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其次,大众往往将学校视为进行德育教学活动的唯一场域,使德育空间封闭在学校小课堂,无法延伸至社会大课堂,忽视了家庭、社区、社会乃至网络的有机联动和协同育人作用,各个德育系统过于独立,缺少互动,致使德育场域呈现分散化的状态,难以回归生活。为促进各德育场域联动起

17、来形成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的概念,将社会“大课堂”与学校思政“小课堂”形成对比,从课堂和生活的视角、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视角解读大思政课的社会生命力和鲜活的生活气息,要求思政课要有大视野、大格局、大空间、大愿景,突破学校课堂教学的局限,将德育从课堂延伸到社会生活中来9。三、学校德育生活化现存问题的原因上述学校德育生活化中存在的问题是相当普遍,其背后也存在着共同的原因,主要包括教师鲜少树立德育生活化的理念、学校德育评价体系多以结果为导向、各学段和主体德育间的衔接程度不足。(一)教师鲜少树立学校德育生活化的理念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教育理念不仅影响教师的教学态度,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

18、态度和学习效果。教师只有自觉树立学校德育生活化的理念,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践行德育生活化。当前在大中小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教学中,不少教师仍处在“道德教化”而非“道德感化”阶段。尤其是一些有经验的教师,长时间持有传统的德育理念,将德育停留在学校课堂和书本层面,缺乏实践教育和生活教育的环节,且将最高层次的道德作为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容易忽视日常生活的基本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二)学校德育评价体系多以结果为导向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当前在学校的评价体系中,存在以成绩结果或量化结果为导向的评价制度。其一,从教师角度,中小学教师面临升学考试的压力和升学率考核的要求,促使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道德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

19、考试结果,而非学生是否会将道德知识在生活中运用。从学生角度,当考试成绩和考评结果作为评价主体的唯一标准时,其学习的侧重点成为背会书本知识,而在道德学习的过程和在生活中道德实践行为运用重视程度将被弱化。其二,不少中小学校热衷于推行德育量化考核制度,将德育行为以积分的方式呈现。这种德育评价方式虽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督促自己提高品德修养,但如果不关注学生在德育量化考核中的道德行为,而过分关注德育量化的分数结果,反而容易使学生产生“功利主义”的思想,这也就失去了德育量化管理的意义。(三)各学段和主体德育间衔接程度不足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是受多方面影响、循序渐进的过程。从纵向上来说,学校德育贯穿各

20、学段教育的全过程,因此学校德育生活化不仅是各学段学校德育生活化,更是大中小学德育一体生活化。在学校德育的全过程中,要有层次性的目标、衔接紧密的内容和生活化的教育方法。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工作对于主体性、实践性重视程度有待加强,在整体上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大中小德育的保障体系10。从横向上来看,学校、家庭和社区三者之间是一个难以割裂的整体,学校德育生活化要求其要延伸至家庭、社区、网络等领域。但长期以来,学校德育仅停留在课堂层面,与家庭和社区缺乏沟通联系和协调配合,有时甚至会出现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面的德育要求、内容互相冲突的情况,三个德育主体力量不能往一处使,最终也会影响学校

21、德育生活化的发展进程。四、学校德育生活化的实现路径德育生活化是学校德育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克服传统德育模式的弊端,充分发挥生活化-104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刘 杨 论学校德育生活化的现实境遇及实现路径德育的优势,要从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环境四方面入手,探索学校德育生活化的具体路径,使德育目标立足生活、德育内容回归生活、德育方法紧贴生活、德育场域链接生活。(一)德育目标立足生活实际,坚持循序渐进阶段性德育目标作为德育目的的具体化,不能大而空泛,要立足社会现实,着眼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也要面向未来,把握时代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段,以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差异而制定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

22、首先,目标确立要科学,明确不同学段的侧重点。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制定侧重于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学阶段侧重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阶段侧重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政治参与的能力。构建完整的德育目标体系和横向贯通渗透、纵向分层递进的目标网络。其次,目标制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仅要契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也要契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现实生活的要求。个体所处环境、接受的教育状况和自身思想道德发展阶段存在着主体差异性。因此,在把握阶段同一性的基础上也要及时关注到个体的特殊性,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在学校的德育目标确定中,既要以“立德树人”

23、为一以贯之的德育总目标,也要按照学生的特点和相应目标的要求,为每个学段的学生制定相应的阶段性目标,使其相互衔接,层层递进。打破“一刀切”“理想化”德育目标的桎梏,增强德育目标的生活性、现实性和层次性,使德育目标能够落到实处。(二)德育内容回归生活,贴近时代现实道德规范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因此,教育内容的现实性、生活性和时代性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教育内容要回归生活现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取近期发生的、贴近现实生活的案例作为教育内容展开教学,将抽象复杂的道德理论具体化、朴素化、生活化。其次,教育内容要坚持时代化,与时俱进。将新时代新阶段发生的事件融入德育教学内容,是保证教育内容及时性、完整性、

24、现实性的重要保障。当前社会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时代在变,道德规范也会变,教育要适应这种变化及时作出回应。在教育内容的确定上,要及时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适应新环境新变化,贴近现实生活实际。再次,要分学段分层次设置德育内容。义务教育学段加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集体的教育;高中阶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大学阶段则要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坚持用马列主义武装学生头脑,指导实践。只有将理论与学生生活实践相融合,才使理论有效内化为其思想观念,外化为其具体的道德行为。最后,做到“碎片化”德育。德育生活

25、化不仅是将德育理论落实到生活实践中,也要求在生活中讲道德,做德育。教师要学会在生活大小事中渗透德育,真正做到将思政课在课堂上讲,更在生活中讲。(三)德育方法紧贴生活,重视实践强化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也只有在付诸实践、得到实践的强化才能实现。学生要将道德理论、道德观念充分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意识并外化为自然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必须在学习的时候就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针对性实践活动,将道德观念从理论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此外,还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的德育工作素养和实践性教学能力。当前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多是集中在理论教学技能上,对教师在实践层面的教学方法和能力

26、的培训还不完善。因此,要增加对教师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升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和道德培育水平。还要深化并加强德育课程的实践教学,将德育渗透进各学科教学中,做好德育课程和课程德育的结合。开辟生活实践的第二课堂。当前学校德育课程主要集中于教室课堂教学,但生活实践也是德育的第二课堂。例如选择红色纪念馆、红色旅游胜地、烈士陵园扫墓活动等,使学生设身处地体验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劳动、做清洁志愿者等,加强劳动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开展模拟法庭活动,使学生增强法治意-105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识并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开展模拟经商活动,使学生在

27、办执照中学会讲规则、讲秩序,在经营中学会诚实守信。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增强理论与现实的互动,也在长期稳定的实践中不断强化理论观念,增强认同感和获得感,增强德育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更好实现“知行合一”。(四)德育场域链接生活,形成教育合力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及德育场域中进行的,环境是人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将学校德育课堂向网络、家庭、社区场域延伸,各主体间加强链接,形成教育合力,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强化、引导和感染作用。1.发挥网络环境的德育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德育的影响逐渐增大,与其他德育环境的不同之处在于网络环境信息量大、信息种类繁多且

28、传播速度快,具有强烈的交互性和共享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网络环境中,受众主体十分广泛,信息量又太过庞大,良莠不齐,使学生无法辨别其真假优劣,难免会受到错误观点的影响。因此,德育生活化的发展必须优化网络环境,以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正面德育作用。首先,充分挖掘、开发网络德育资源,创建网络德育资源库,从社会生活中选取正能量的德育典型素材,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并融入网络信息传播的各环节,通过网络潜移默化地将思想道德知识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次,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和执行力。当前,互联网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又面临新的道德要求和选择,网络道德于是应运而生。网

29、络道德是网络环境中人与人相处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但互联网的匿名性和虚拟性却成为一些不法分子的“隐身衣”,使网络环境受到错误思想内容的污染。因此,必须加强网络秩序监管,过滤掉负面的思想内容,为网络德育生活化运行提供技术和环境保障。最后,加强网络与学校德育的联通性。将网络与教学相结合,教师可将身边网络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融入德育课教学,并以网络技术辅助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引导正确的网络道德行为。2.发挥家庭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基础性作用道德的培育除了学校的课程教育以外,家庭也是重要的德育场所,家庭环境对学校德育具有基础性作用,这主要来源于学校德育对象对家庭在经济和感情上的依赖。前者构成学校

30、德育对象的物质基础,后者构成其成长的精神基础11303。在性格和价值观的形成期间,学生对身边人言行的模仿性很强,长期受到家庭环境氛围的浸染,家庭成员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长期的。因此,德育生活化在家庭场域的实现主要依靠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和家庭氛围的日常浸染。第一,家长自身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掌握一定的思想道德知识,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并不断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在家庭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给予孩子正面的影响。第二,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家庭氛围。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监督、纠正、学习来提升家庭日常教育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学校也要做好德育的家校联合工作,定期开展家长课堂活动,使家长增强家庭德育的意识

31、,学习更多家庭教育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能以身作则,在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方面起到正向的引导作用。3.发挥学校环境的全面育人作用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劳动技能、价值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培养合格社会公民的机构12111。因而,学校不仅要对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此,学校环境往往是融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从而使学校环境对学生产生全方位的影响12112。因此,从硬件设施到细枝末节,学校要营造出浓厚的正向道德氛围。第一,在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选取上、在校

32、风学风标语的选择上、在校训的设计上,都要体现出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和育人思想,并在配套设施中严格落实校风校训内容,营造出浓厚的沉浸式的校园德育氛围。第二,在德育课程方面,首先,结合德育目标构建一套一以贯之、循序渐进的道德培育课程体-106系,并将德育内容渗透进其他各学科课程中去,使德育课程和课程德育相互融合。其次,引时事政治进课堂、进课本、进学生头脑。只有将生活引入课堂,课堂才能链接生活。最后,要保证德育课程开展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坚持每周开设“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习读课”“读书沙龙”等课程活动,引导学生读经典、学思想,增强问题意识。在长期稳定的课程熏陶下,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会得到质变性的提

33、升。4.发挥社区对学校德育的环境影响社区环境与作为学校德育宏观环境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心理要素不同的是,它既有后者一定时空的沉积,对学校德育传递后者的诸种影响,构成学校德育的中介环境,又因不同于一般社会宏观环境而具有自身的社会文化特征,从而具有一定环境影响下的独立个性,成为学校德育的直接影响源11300。对于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社区德育能够在学校德育的基础上在德育生活方面进行实践的辅助和补充,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强化作用。要充分发挥社区的环境作用和做好社区德育与学校德育的衔接。首先,要完善社区德育体系。社区要制订德育计划,确定德育宣传内容,落实明确并分工,设立监督管

34、理机制,确保社区德育工作的有效进行,加强与学校德育的互补效果。其次,要积极开展社区德育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13。一是可选取契合时代发展现状的正能量德育横幅、标语等在社区张贴、宣传,营造出全员学习、全民学习的社区德育环境;二是有计划、有规律、有针对性地在社区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制定合理合规的实践活动开展时间、内容和方式;把握活动开展的频次,使活动丰富且长期稳定;对特殊人群和重点人群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德育实践活动,力求全员参与。道德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因此有必要使德育进社区、进家庭、进居民头脑,将道德观念融入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切实将德育做到生活化、稳定化、终身化。参考文献:1王晓香.浅谈品

35、德教学目标、内容、过程及 评 价 生 活 化 J.教 育 实 践 与 研 究,2004(09):43-44.2马吉勋.论学校德育生活化的依据及实现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2(12):14-15.3黄彬彬.中学生活化德育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6(24):65-67.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5.5法让-雅克卢梭.爱弥儿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43.6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5.7顾红亮.杜威“教育即生活”观念的中国化诠释J.教育研究,2019,40(04):22-27.8王子荣.基于生活化的学校德

36、育困境与突破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5(10):36-38.9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01)10吕晓霞.大中小德育一体化保障体系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26.11檀传宝.德育原理(第三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00,303.1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11,112.13桑彤.社区教育:德育体系建设的有效实现载体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10):60-61.作者简介:刘杨(1999),女,河南郑州人,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责任编辑:韦吉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刘 杨 论学校德育生活化的现实境遇及实现路径-107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