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新时期以来中国河流小说的考古叙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3108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新时期以来中国河流小说的考古叙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新时期以来中国河流小说的考古叙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新时期以来中国河流小说的考古叙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第4期新时期以来,在思想解放的旗帜下,文化思潮涌动,中国文学创作与文化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文学家们纷纷转向对传统文化的探寻与反思。考古文化也被众多作家纳入各种文体的创作。其中,尤为明显的就是河流小说中的考古书写形成一股热潮,成为较为突出的文学现象,并且持续至今,这也是当前小说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在这一阶段,颇具代 表 性 的 作 品 主 要 有 张 承 志 的 北 方 的 河(1984)、张炜的古船(1986)、罗伟章的大河之舞(2010)、徐则臣的北上(2018),以及赵本夫的涸辙(1987)和由涸辙扩展而来的沙漠里有一条鱼(2020)等,这些文本在中国河流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地

2、位,其中均不同程度地融入了考古叙事,值得关注和研究。一考古叙事:河流小说创作新现象考古叙事是新时期以来中国小说创作中一种较为明显的趋势,比如有童恩正等考古学家以自身考古经历为主要背景创作的科幻小说,有张叹凤等学者根据最新考古发现创作的历史小说,有冯玉雷等作家根据百年考古研究新成果创作的敦煌题材小说,甚至还有盗墓小说的伪考古写作。但学界对这一现象关注尚少,仅有少数学者论及,如施劲松把童恩正的古峡迷雾等作品称为“考古小说”,李生滨、安骞在论述冯玉雷的敦煌遗书等作品时使用了“考古叙事”。无论是从小说创作来说还是从评论研究来看,目前对“考古小说”“考古叙事”等概念的界定还比较粗浅模糊。笔者认为,“考古

3、小说”或“考古叙事”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小说直接与考古发现有关,有对考古事件、古物、古人等较为详细的书写;二是指作家的写作姿态和精神,作家以考古的心态写作,其小说常常具有明显的考古学、博物志、地方志色彩,当然这二者既有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的。本文所论述的河流小说文本总体上属于现实主义范畴,还说不上是“考古小说”,因此使用“考古叙事”较为贴切。纵观新时期以来的河流小说,其中的考古叙事论新时期以来中国河流小说的考古叙事蒋林欣摘要:新时期以来中国河流小说融入考古叙事是突出的文学新现象,大多数以真实考古发现为依据,书写考古场景、出土文物、考古人物等。其原因主要在于现代考古学迅速发展、人类文明沿河流地理分布

4、、文化寻根思潮涌动,以及作家们作为考古学者、考古爱好者的知识背景、写作视野与主观追求。这些文本特色鲜明,在回望历史的同时更加关注现实社会人生,并通过虚构与非虚构相融合、蒙太奇式双线并进等叙事策略实现融古通今。考古叙事在创新小说文体风格、深化河流文学意蕴、拓展乡土文学特质、借鉴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新时期;河流小说;考古叙事140表现得十分突出。北方的河是较早融入考古元素的河流小说,主人公“我”准备报考人文地理系研究生,他在大学里选修过历史系的考古学讲座,“幸亏我一直听历史系考古专业的课拿学分,人文地理学的一半我可以用汉语方言的知识和考古学文化的知识来垫底”。小说中反复提到

5、考古学讲座、考古讲义等,这无疑是“我”的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对自己的理想充满信心的能量源泉。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我”和搞摄影的姑娘跑到黄河支流湟水流域,发现一条水沟里堆满彩陶碎片和一只破碎的彩陶罐。小说详细地描写了彩陶罐的质地、碴口、花纹等,以及“我”和姑娘对它的凝视、沉思与赞美,他们翻找彩陶碎片来拼接修复它。小说又以“我”的视角和“我”的考古学知识介绍彩陶罐的来历,“这彩陶是四千多年前的,他想起了在历史系听的新石器时代考古课雨水冲垮了山上的古墓葬,于是,顺着小沟,彩陶流成了河”。小说中反复写到湟水流域古老的彩陶流成一条河,说明这是自然的河、文明的河、精神的河。这里的彩陶书写正是以

6、 1975年前后湟水流域柳湾墓葬出土的彩陶为原型的。古船开篇就写到勘察者在芦青河畔洼狸镇附近考察古城墙,发现古都遗址,即东莱子国故城,洼狸镇就位于东莱子国的都城里,“稍微展开一下想象,就依稀可见那在阳光下闪亮的甲胄,听到战马的嘶鸣”。东莱子国的都城在黄县归城,小说中的描写显然是以1973年的考古发现为依据的。更重要的是,当地村民在兴修水利时挖出一艘古船,小说详细地描写了古船出土时的样子,“这是一条残缺不全的大木船。船舷已朽碎无存,只剩下一条六丈多长的龙骨。有两个铁疙瘩歪在龙骨上,那是两门古炮。龙骨一旁是一个生铁大锚。还有些散乱东西看不出眉目,沾了黄土粘在一起,黑黝黝一簇。船头上有斜横着的两个铁

7、杆,原来是什么笨重的枪矛扎在上面”。中医郭运鉴定分析后认为它是芦青河故道上的一条战船,后来古船被运往省城博物馆,而这艘古船的原型就是 1956年山东梁山县林秭河挖出的明代古船。大河之舞开篇引言也以考古开始,书写考古队在四川宣汉县回龙镇罗家坝半岛的考古发掘活动和惊世发现,其中第M22号墓的主人被认为是巴人首领。小说中还写到两个三河流域的村民偷挖盗卖巴蔓子将军青铜塑像被抓,然后引来省考古研究所专家的实地勘察,并发掘了王孙袖戈,因此确定罗家坝半岛是古代巴人聚居地,从而引发研究巴人的热潮。北上在开篇的引子中摘录了一份考古报告,列出2014年京杭大运河济宁段故道考古发现的出土文物清单和附近民间发掘的文物

8、。其中最特别的就是一封意大利语信,以此引出小说的重要情节。赵本夫的小说也常有考古情节。可能读者最熟悉的是天漏邑里的大学教授祢五常等人在天漏村附近的一山上进行田野考古,发现消失已久的舒鸠国都城。其实早在涸辙中,赵本夫就写到挖出黄河鲤的类似考古的场景,沙漠里有一条鱼更加详细地描写了发现鱼王的整个过程和场景。老八发现泥泞中金光闪闪的鱼鳞,引来众人一起挖掘,“大船和一伙人迅速伏倒身,用双手在泥泞中扒起来,一块块泥团被甩出去。老八则忙着不断从路旁的水荡里往这边用手掌泼水,一边大声催促:扒!快扒!快快!又看到鱼鳞了!一片!一片!都有碗口大小。金光闪闪,熠熠生辉!终于,泥块扒开,露出一条黄河巨鲤的脊背!接着

9、整条鱼都露了出来。一头大鱼斜卧着,如一条搁浅的木船”。从一片鱼鳞到整条黄河巨鲤一步步呈现,简直就是一个激动人心的黄河故道上的考古发掘现场,只是与一般考古不同的是,那条鲤鱼还活着。从以上列举可见,新时期以来河流小说中的考古叙事是比较丰富的,弥漫着浓郁的古风古韵,其中大多数都是以现实中真实的考古发现为依据或原型。考古构成这些小说文本的重要情节和线索,是推动小说发展的关键环节,比如大河之舞北上都写到专业的考古发掘工作,而且整部小说都是以考古开篇又以考古结束,首尾呼应。与考古相关的物件也常常成为小说的核心意象、重要精神与文化象征,比如北方的河中的彩陶罐、古船中的古船、沙漠里有一条鱼中的黄河鲤等,均是承

10、载着丰富文化意蕴的符号,深化了整个小说的主题。论新时期以来中国河流小说的考古叙事1412023年第4期二主客统一:河流小说考古叙事的多重原因这些河流小说为何常常融入考古叙事?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考察。一方面是客观环境氛围的影响。首先,近代以来考古学的兴盛对文学叙事产生了重要影响。现代考古学诞生于欧洲,随后普及到世界各国,1921年中国出现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的现代考古学。随后考古学家们积极探寻中华文化的起源,涌现出大量的考古发现成果,这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灵感。上述河流小说考古叙事主要依托于现代考古研究。例如,罗伟章的故乡是四川省宣汉县普光镇,这里广泛流传着巴人部落首领廪君与盐水女神的故事,关

11、于“巴人消失学”也一直是悬而未决的谜案,罗伟章一直想写一部有关巴人的小说,但直到罗家坝半岛古巴人遗址的发现才出现了转机,“从这里获得启示,也从这里出发,我写成了长篇小说 大河之舞”。罗家坝遗址是 20世纪末新发现的一处大型古代巴人文化遗址,特别是疑为巴国王侯墓的出土文物具有显著的巴人文化特征,这些都促成了这部小说的创作。其次是由人类文明的地理分布特点决定的。人类文明主要是沿河流分布,河流地理空间保存了大量的历史秘密。美国人类水文环境学家劳伦斯C.史密斯认为:“人类最早的庞大的社会形态,是沿着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尼罗河和黄河流域兴起的。”考古发现证明,远古人类文化遗址大多数是沿河流分布

12、的,我国的文化遗址也主要分布在河流地带,这既为考古研究提供了多样的资源,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北方的河中的彩陶属于马家窑文化,这类遗存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洮河、湟水、大夏河等河流两岸台地上。此外,由于河流改道、历代战争等地理环境和历史事件的发展演变,河流掩埋了很多遗存,这也为小说创作提供了多种考古叙事的可能,如古船北上等都写到对古代沉船的考古发掘。现代以来全国各地出土多艘古船,多位于长江、运河河道以及长江出海口区域。古代山东水文地理条件优越,河流纵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考古发现的古船就有十多艘,古船之名就是因张炜参观山东省博物馆那艘巨大的古船而得。最后是新时期寻根

13、文化思潮的深刻影响。中国的现代考古学虽然从 1920年代就发展起来,但现代小说中的考古叙事并不多见,鲁迅的理水是新编重述大禹治水神话以讽刺现实,当然其中也提到关于大禹来历的文化考古,但这与本文所说的考古叙事还有着较大区别。到了新时期,文化思潮迅速崛起,的表现就是文化寻根。寻根的方式与对象有很多种,而河流文化地理即其中之一,因为江河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和重要载体。如寻根浪潮中的黄河行走,促发了郑义、王安忆、张承志等作家的寻根行动和文学创作。融入考古叙事的河流小说北方的河古船涸辙等都是这一潮流下的产物。另一方面与作者这一创作主体的知识背景、写作视野和主观追求紧密相关。中国文学家的考古情怀自古有之,古

14、代就有大量的咏古诗、咏史诗、考古诗等,历史文化古迹对文学创作影响深远。不少现代文学家也与考古有着深厚的渊源,如鲁迅、胡适、郭沫若、陈梦家等,“五四之后,许多作家与诗人介入到考古学领域,沉浸在对于古代文明另类思考中,其实是重新寻找旧迹的一种冲动”。新时期以来的作家当然也有着这样的主观追求,有着对考古的丰富言说与实际行动,并且将其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张承志的学缘背景就有考古学,他 1972年入读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75年毕业后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考古工作,1978年考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研究民族历史,多次参与田野考古。在成为文学家之前,他是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这对其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15、。北方的河对河流文化地理的热情,与他的考古研究直接有关。柳湾墓地出土彩陶丰富,被誉为“彩陶王国”,张承志曾亲自参与发掘,因此才有北方的河中那样迷人的彩陶。在他的身上也体现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与文学家的身份纠结与调和,写作北方的河142“已表现出作者协调文学与学术的努力”,此后他基本转向文学,但他“从来没想把历史研究与文学生涯、现场考古与北方民族史及文化源流真正地分开,相反他认为双方的关系是辩证的彼此深入的”,考古成为其文学创作的重要底色。其他作家虽不是专业的考古学者,但大都是考古爱好者。张炜兴趣广泛,这在很多文献中都有记述,他喜欢“古代航海、建筑、地质、考古、史略、海洋、地貌、植物、移民、武术

16、、佛学、棋类、气功等等”,甚至还自修考古学。赵本夫上中学时就喜欢阅读考古杂志,“这些爱好却在多年后发芽,他退休后的雅好正是收藏,而他对考古的钟情也凝结在了新作中”。徐则臣多次说到自己热爱历史和考古,喜欢搜集资料,“当然时机成熟,它们也可能进入小说,比如长篇小说北上中就写到了运河故道的一次重大考古发现”,北上无疑是他考古爱好和相关知识积累的一次集中展示。可见,影响河流小说考古叙事的原因是多层面的,其中既有客观环境氛围的因素,也有作家主观爱好、知识背景的因素,包含着作者的写作姿态和文学追求,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作家们既努力探寻民族文化根脉,也有着为时代为民族写史的志向,因而在小说中通过考古来实现。

17、考古兴趣和考古知识是促成文学创作灵感、动机的重要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写作也是文学家们考古情怀、考古梦想的延续与展现,因此我们在这类小说中可以看到考古知识展演的生动场景。三融古通今:河流小说考古叙事的主要特色河流小说考古叙事最明显的特色就是在回望历史的同时更加关注现实社会人生。首先,河流小说中的考古叙事是对文化的多维观照和重新审视。北方的河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敬畏,对河流与文明关系的思索,古船是在河流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对照中对民族文化未来的思考,大河之舞是对远古巴人文化的追寻以及对其现状的焦虑,荒漠里有一条鱼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坚韧精神的赞颂,北上是对大运河文化的集中回望,等等。当然,这种对民族文化

18、的追寻与新时期以来的“文化热”有关。当时的“文化热”涉及到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而河流小说的考古叙事几乎都涵盖了这些层面。特别是传统文化热更深层地影响到文学创作,探索历史源头和民族精神成为作家们的写作冲动,其中既有赞扬,也有批判和反思。近年传统文化热也可以说是对 1980年代“文化热”的一种持续,作家对历史文化的回望也一直持续着。此外,河流小说对历史文化的回望还体现在塑造较为鲜明的考古人物形象上。一是考古学者形象,最典型的就是北上里的胡念之。胡念之从小就对古老的、遥远的事物更感兴趣,高考时选择了北大最冷门的考古学,后来他因参与北运河沉船考古发掘一鸣天下,还是济宁运河故道清代沉船考古发

19、掘的首席专家,他对考古工作有着独特的感悟,强调历史在场感,而他正是通过考古完成了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原来他的太姥爷就是写那封意大利信的马福德。二是古物迷恋者形象,如古船中的隋不召。自从古船出土之后,隋不召就是古船的忠实守护者,他独自到省城去看古船,反复研究古船,还想把古船带回洼狸镇,他在临终前也念念不忘古船:“镇上人该明白它是镇子上的,镇上人应该供奉它,找不到实物,就在心里供奉!”三是古物收藏者和管理者形象,如 北上 中的周海阔。他的家族产业是经营金砖窑,但他更喜欢搞博物馆以保存金砖,因此建了金砖博物馆,又建了小博物馆客栈,收藏大量运河沿岸富有地方特色的老物件,包括那个意大利罗盘。这类人物形象的

20、塑造既是对历史文化的回望,体现了考古与身份认同的关系,也为现代小说人物形象谱系增添了新成员。其次,这类河流小说在书写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社会人生的积极关怀与介入。与辛追传奇(张叹凤,2007)等根据考古发现完全演绎古代传奇故事的小说不同,这些河流小说依然属于现实主义作品,是在现实题材中融入考古元素,体现了作家对现实社会的深切关怀和借古写今的策论新时期以来中国河流小说的考古叙事1432023年第4期略,只是历史与现实的成分多少存在一些差异。第一类是以现实为主的小说。北方的河总体上写的是以“我”为代表的那一代青年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理想、激情、挫折和命运,考古叙事作为一种背景知识、发展线

21、索而存在。作家们也纷纷表示自己写的不是历史小说,“我所写的,并不是一部历史小说,而是对现实人生的关照。我希望把历史和现实打通”。大河之舞更加关注的是巴人文化在当下的发展变迁,关注罗家坝半岛人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古船主要写的也是洼狸镇的变迁史,而非古莱子国或者那艘古船的传奇故事。第二类是历史叙事和现实关怀平分秋色的作品。徐则臣关于北上中对历史与现实的安排有过明晰的阐述:“当时我还在想,虽然写北上部分很重要,但比重多大合适?如果比重过大,比如占到三分之二,那这部小说就变成历史小说了,写当下的三分之一只是点缀,所以怎样让两者之间有一种平衡感,也是我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也就是两方面比例要均衡,不

22、能失重。”北上一边讲述历史上小波罗、谢平遥等人北上的故事和马福德参战并落脚中国运河边的故事,一边讲述现实中“大河谭”节目策划、“小博物馆”建设等,可谓一半历史,一半现实。荒漠里有一条鱼也是如此,一边以创世模式写鱼王庄的来历,一边写现实中鱼王庄的人事变迁,赵本夫善于运用这样的结构展示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当然这里所说的“历史叙事”的范围远远大于考古叙事,考古叙事只是历史叙事中的一部分。因此,无论哪一类,都不是历史小说,也不是考古小说,而是直面现实社会人生的现实题材小说。最后,为了实现古与今的对接,这些小说均采用了独特的叙事策略。一是虚构与非虚构的融合。考古叙事的“考古”大多数对应于现实中真实的考古发

23、现,包括时间、地点、考古行动、出土文物等细节,都显示出非虚构的特征,特别是像北上那样对考古报告的直接摘录,列清单似的展示,让读者感觉一切都是真实可信的。当然,其中也存在虚构成分,那封意大利语信本身及其被发掘的过程是作者想象的,考古学家胡念之也是虚构的人物,但这种虚构是基于大运河济宁段考古发现之上的。这也更好地体现出考古的非虚构性与小说这种文体所具有的虚构性的融合。荒漠里有一条鱼有着浓郁的象征意味和魔幻色彩,对鱼王的“考古”结果虽然是虚构的,但发现鱼王的过程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真实性,形成一种“虚构与写实相结合的审美辩证法”。二是蒙太奇式的双线并进结构模式。古船里有个片段就是李知常、李技术员和隋不召

24、同在一个场景中,李知常和李技术员在热烈地谈论着星球大战、军备竞赛等关于科技和时局的热门话题,而隋不召却在独自讲述着那些久远的航海故事和海道针经,两种声音既相互交织又互不干扰,从而突出古与今的强烈对照。北上中的胡念之在繁忙的考古工作与照料母亲的生活场景之间不断切换,他认为有两个自己,一个活在当下,另一个生活在沉船时代的大清朝。荒漠里有一条鱼采用“类似团块式或片段化写作方式”,打破时空顺序,讲述老八、梅云游、老扁等几代人的创世故事。三是通过某种事物或事件实现古今穿越与融通。古船中的隋大虎在前线阵亡,与古莱子国的战争形成对接,“炮声摇撼了铁色的城垛,古莱子国的城垣,鲜血四溅”。北方的河中姑娘为彩陶罐

25、拍摄了一张静物照片,这成为她和“我”、徐华北三人命运的转折点,这就是彩陶罐从历史到现实的延伸。还有大河之舞中的罗杰在铜坎洞打鱼之后就背痛,这与M22号墓主人的剑伤有着某种神秘联系,这就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作家们采用这些叙事策略融通古今,避免被贴上“历史小说”的标签,独具特色。四丰富与拓展:河流小说考古叙事的价值意义尽管上述河流小说依然属于现实主义作品,但其中考古叙事的融入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一是对现代小说文体风格的创新。考古叙事是跨学科知识、视野的交叉融合,这与当前小说创作中的博物志、地方志等趋势相一致,共同丰富拓展144了小说的题材内容和表现领域,使其更加繁复,也增强了小说特别是长篇小

26、说这一文体包容、博大的气魄。考古报告的直接引入、考古场景的生动呈现、考古文物的精细描写等,都大大强化了小说的非虚构色彩,体现了小说创作中虚构与非虚构相互融合的趋势。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这是非虚构对虚构的渗透,这对小说文体风格有所创新,文学并非一成不变,“它不会永远是小说、诗歌、散文框化的老面孔,它可以是虚构非虚构混融的四不像样式,可以是文学历史学社会科学杂交的作品,可以是神话传说寓言童话混融的形态”。考古叙事就为不断变化的文学及样式提供了新的可能。小说文体风格的变化以往常常表现在各种文体之间的相互渗透,而现在可能存在于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中,河流小说考古叙事就是这种趋势的具体表现。二是对中国

27、河流文学的深化。河流是文化的母体,也是文化的载体与象征,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大河文明之国更是如此。现代河流文学之所以如此厚重,是因为它走出了古代那种赏玩式、隐逸式、观光式的写作模式,走向富于现代理性的沉思与批判,有着多维的文化话语。河流文学的文化话语主要有回归与出走两种模式。新时期以来河流小说的考古叙事更多的是回归模式,更能体现河流文学与文化的紧密关联,也是对河流文学所代表的宏大文化话语的回应。古船中的古船是对民族文化前途命运的隐喻,沙漠里有一条鱼对“鱼王”的考古是一种对民族精神的探寻,北方的河中对彩陶罐的描写也表明这部小说不仅仅是对北方河流的观光式写作,更重要的是对北方河流所承载的中华民族文

28、化的热情赞美,等等。正因为有了考古叙事,寻根潮流里的这些河流小说才更好地完成了寻根的初衷与使命,也才更好地代表了这一时期河流小说创作的高度与深度,无疑是对中国河流文学的深化。三是对中国乡土文学的拓展。关于新时期以来中国乡土文学的变化,已有不少学者论及,比较一致的看法就是认为它们已是“新乡土文学”,而“新乡土文学”之新最明显的就是文化视角。比如金汉认为,“新乡土小说一个最明显、最突出的变化是,几乎所有作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文化视角,尝试着从文化学的角度去认识、把握和表现生活”,他所列举的作品就是“葛川江系列”、浮躁、古船等寻根小说。张继红认为新时期以来的乡土叙事,“显现出以乡土为书写对象,以过去

29、时空中的乡土为观照对象,以实现文化寻根的叙事目的”,其中也列举到古船等作品。新乡土文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文化关怀和文化寻根,而河流小说的考古叙事又是寻根文学的重要支脉,因此我们可以说,正是考古叙事形成了新乡土文学的某些特质。当然,关于新乡土文学,有的认为是 1980年代以来的乡土文学,有的认为是新世纪以来的乡土文学,笔者比较认同前者,这些融入考古叙事的河流小说也体现了 1980年代至今的变化。此外,王一川认为现代性体验有四种基本类型,其中之一是“回瞥体验,即对行将消逝但却意味无穷的古典文化传统报以深深的回瞥,涉及剩余过去的维度”,从这个角度来说,河流小说考古叙事所体现的文化乡愁也接续并拓展了“五

30、四”时期乡土文学中“隐现的乡愁”主题。四是对当下文学创作融合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启示。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任何时代文学创作均可借鉴的文化资源,当前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空前重视,这一潮流已经影响到文艺创作的各个层面,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文学家们深入思考和不断实践。当然,新时期以来已有不少作品在这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比如汪曾祺的 受戒、阿城的 棋王、陈彦的 主角等,均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均写出了某种传统文化的常与变。河流小说考古叙事也对这方面有所启示,至少提供了一种途径,那就是通过考古书写让历史活起来,将考古学等跨学科的知识有机融入到

31、文学创作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下转化,以及对“中国故事”的文艺讲述,而这种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写作又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此外,河流小说考古叙事的意义还体现在对小说表现手法的新探索、对新式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中国文学传统的赓续等层面,限于篇幅此处不再赘论新时期以来中国河流小说的考古叙事1452023年第4期述。总之,考古叙事的价值是多方面的,是对过去小说的传承、丰富与拓展,特别是在当前文体界限日益模糊、小说风格逐渐多元、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结 语总的来说,由于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和考古成果的不断涌现,人类文明沿河流地理空间分布,文化寻根思潮影响,以及作家们作为考古学者、

32、考古爱好者等身份,新时期以来中国河流小说融入考古叙事是一个突出的文学新现象并持续至今。这些作品从总体上看依然属于现实主义,而不是纯粹的历史小说,在回望历史的同时更加关注现实社会人生,关注民族文化的现状及未来,并使用独特的叙事策略来实现古今对接。这在小说文体风格的创新、河流文学的深化、乡土文学的拓展、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考古叙事并非河流小说所独有,其他题材作品中也可能存在,但考古叙事在河流小说中表现得最为典型,由此可以管窥小说创作甚至其他文体创作中的类似现象和问题,而文学与考古的关系及表现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究。注释:施劲松:考古学家的小说情怀童恩正“考古小说”释

33、读,南方民族考古第九辑,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李生滨、安骞:考古叙事的自觉追求以冯玉雷小说创作为例,丝绸之路2022年第3期。张承志:北方的河,花城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4页,第37-38页。张炜:古船,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第51页,第351页,第69页。赵本夫:荒漠里有一条鱼,百花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第219-220页。罗伟章:我写大河之舞,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第4期。美劳伦斯C.史密斯:河流是部文明史自然如何决定文明兴衰与人类未来,周炜乐译,中信出版社2022年版,第页。王煜、叶冲编著:中国古船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478-561页。孙郁:鲁

34、迅:在金石、考古之趣的背后,文学评论2018年第2期。庞云芳:张承志西域古道考及相关考释,北京社会科学2020年第5期。程光炜:心灵史的历史地理图,文学评论2014年第1期。丁彭:真诚执着炽热作家张炜剪影,亓凤珍、张期鹏编著:张炜研究资料长编1956-2017(上),山东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72页。路艳霞:70 岁赵本夫创作聊发少年狂,北京日报2017年第15版。傅小平、徐则臣:在文化和历史的场中,山花2022年第5期。张光芒:大地书写与苦难叙事相结合的扛鼎之作评赵本夫长篇小说 荒漠里有一条鱼,扬子江文学评论2021年第2期。徐刚:一个意象和三个人物论荒漠里有一条鱼的主题生成,扬子江文学评论2021年第2期。李朝全:小说与非虚构的混融及其文体创新意义,中国文艺评论2018年第1期。金汉:中国乡土小说的艺术新变“新乡土小说”论,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张继红:论新文学传统流变中的“乡土文学”与“新乡土小说”,当代文坛2021年第1期。王一川:现代性体验与文学现代性分期,河北学刊2003年第4期。(作者单位: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本文系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长江流域开埠文化与现代文学发生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9XJC751004)责任编辑:刘小波14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