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政治认同功能.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2988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政治认同功能.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政治认同功能.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政治认同功能.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共二十大报告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和“十三个方面成就”,全方位多层次展现了这一重要思想的丰富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在指导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彰显出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于把这一思想变成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包含着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也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价值追求、精神境界、作风操守的要求,为加强主观世界改造、不断锤炼党性修养、提升思想境界提供

2、了科学指引。当前,我们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勇毅前行。新征程上,我们要完整把握、准确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领会其中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本专栏或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李正军,王紫薇“六个坚持”: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方法论遵循),或从历史、当代、世界三个维度(张永红,化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历史回溯、当代确认、世界意义),或从政治认同的角度(李仁卿,刘

3、岩岩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政治认同功能),各有侧重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系统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旨在运用这一思想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doi:10.3969/j.issn.1674-117X.2023.03.001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政治认同功能李仁卿,刘岩岩(湖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摘要: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共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系列论述的重要内容。其蕴含的政治认同功能,可以从政党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三个方面去把握。从政党认同方面看,

4、它有利于增强人民对党的宗旨和性质、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工作作风和执政能力的认同;从国家认同方面看,它有利于增强人民对国家发展道路、国家制度和国家形象的认同;从民族认同方2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3 期(总第 152 期)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共二十大报告的重要内容。二十大报告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1。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为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一贯立场。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

5、,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2171,“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2141。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蕴含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政治认同功能。所谓政治认同,按照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的解释,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3。从心理学上讲,它是一种满足人的政治归属感的心理机制。政治认同是一个生成的过程,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接触的人文地理、历史传统、国家制度、发展状况等要素进入心理活动,都可以成为政治认同生成的素材。政治认同是维系政治共同体关系的纽带,对政治共同体的存续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6、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政治认同功能,可以从政党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三个方面去把握。一、政党认同政党认同,主要是指人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对政党在思想情感上产生的归属感,是人民对政党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取向、方针政策、工作作风和执政能力等方面发自内心的认可、拥护和爱戴之情。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增强人民对党的宗旨和性质、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工作作风和执政能力的认同。首先,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增强人民对党的宗旨和性质的认同。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面看,它有利于增强人民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共同

7、体意识的认同。关键词:共同富裕;政党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117X(2023)03-0001-08引用格式:李仁卿,刘岩岩.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政治认同功能 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8(3):1-8.On the Political Identity Function of Promoting the Common Prosperity for All PeopleLI Renqing,LIU Yanyan(College of Marxism,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8、Zhuzhou 412007,China)Abstract: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for all people is an important point of the Partys 20th National Congress report and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remarks on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The function of political identity it implies can be grasped from three aspects:party id

9、entity,national identity and ethnic identity.In terms of party identity,it is conducive to enhancing peoples recognition of the Partys purpose and nature,guiding ideology and strategic plans,as well as commitment to work and governance capacity.In terms of national identity,it helps to strengthen th

10、e peoples identification with national development path,national system and national image.In terms of ethnic identity,it is beneficial to the promotion of peoples recogni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national cohesion and the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one united community.Keywords:comm

11、on prosperity;party identity;national identity;ethnic identity3李仁卿,刘岩岩: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政治认同功能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无论是共同富裕的内涵界定、目标设定,还是路径选择,都是党顺应人民诉求和时代发展趋势作出的科学决策,体现着党的宗旨和性质。党的宗旨蕴含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厚重价值。早在党成立初期,李大钊就指出:社会主义是“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给,得最大的幸福”4。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提出我国发展富强的目标,强调“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5。改

12、革开放后,邓小平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是党领导改革与发展的最终目的,共同致富将来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新世纪新阶段,江泽民提出共同富裕应该体现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要把提高最广大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目标;胡锦涛提出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明确“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6。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1。党始终把共富裕作为价值追求,生动诠释了党的宗旨,必能获得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深切认

13、同。党的性质承载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深沉情感和历史渴望。近代中国曾陷入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黑暗境地。为了民族复兴、人民解放,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浴血奋战,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革命道路,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 70 余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7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时指出:“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

14、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1。这是中国社会变迁最鲜明的特征、最真实的存在、最生动的实践,全国各族人民置身其中,真切地体悟到中国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性质所承载的深沉情感、所实现的历史渴望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必能获得人民的深切认同。其次,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增强人民对党的指导思想和现代化战略部署的认同。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也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指南。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

15、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一开始就把共同富裕的旗帜树立其上,明确社会主义“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8。党自成立之日起,便努力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回荡在中国上空的历史之问,党从未停止作答,对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最大优越性的认识始终如一。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每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都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科学指南。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

16、裕如一根红线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实践品格,极大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和理论魅力,必能增强人民对党的指导思想的深切认同。党的现代化战略部署,承载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初心使命。马克思曾经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9它揭示了一切社会形态的产生都是顺应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

17、裕的现代化”1。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现代化战略部4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3 期(总第 152 期)署经历了从“实现工业化”到“实现 四个现代化”再到“三步走战略”再到“分两阶段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演进阶段。在每个阶段,党都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坚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上日程,实事求是地研判国情,提出相应的目标和任务。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被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党的十八大提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并作出了相应的部署;党的十九大提出到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实现现代化强国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党的十九届

18、五中全会首次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提出。在党的现代化战略部署的指引下,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出坚实步伐,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党领导人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以共同富裕为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能获得人民的广泛认同。再次,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增强人民对党的工作作风和执政能力的认同。邓小平曾经指出:“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10实事求是,体现了党坚持真理的高度自觉性;群众路线,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生动演绎着党的群众路线和实事

19、求是的工作作风。脱贫攻坚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强调脱贫攻坚要坚持群众路线,“要注重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1190。另一面要求脱贫攻坚要坚持实事求是,强调“脱贫工作要实打实干,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1192,“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1191。广大党员干部坚决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伟大号召,在脱贫攻坚战中,注重激发内生动力,凝聚各方力量,脚踏实地,勇于担当,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和“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扎实作风,形成了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取得了脱贫

20、攻坚的全面胜利。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全党“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1。随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扎实推进,人民对党的工作作风的认同必能进一步增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要协调各方面关系、化解各种矛盾和困难,对于党的执政能力是一大考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来党“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1。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党明确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要求,坚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举措都要围绕和服务于这一目标;注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同富裕的目标特色,协调效

21、率与公平;明确目标与过程的统一,把共同富裕的目标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安排之中,把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与根本原则,落实为可操作的阶段性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打好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组合拳;等等。这些发展方略的顶层设计、战略安排、路径选择,彰显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展示了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能力”1,诠释了“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1,必能增强人民对党的执政能力的认同。二、国家认同国家认同是指人民在政治社会生活中对国家为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而选择的发展道路、构建的制度框架,以及由此形成

22、的国际地位等方面的认知、接受和认可。国家认同既来自于教化熏陶,也来自于现实体认。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诠释了国家发展道路、彰显了国家制度优势、提升了国家国际地位,有利于增强人民的国家认同。首先,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增强人民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认同。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是由该国的历史积淀、文化传统、社会性质、现实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决定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在艰辛实践中探索出5李仁卿,刘岩岩:论促进全体人

23、民共同富裕的政治认同功能来的,是为解决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课题,经过反复比较、试验选择出来的,也是从中华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和世界五百年社会主义发展的深厚历史中孕育出来的。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基础、理论指引、制度保证和文化底蕴,都诠释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当代资本主义福利国家虽然也有改善社会成员生活状况的政策,但没有哪个资本主义国家提出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全体人民共建共治共享,既注重把成功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又注重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注重发挥文化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作用,使其在与其他发展道路的比较中更有韧劲、更具内涵、更富力量,

24、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引发出广泛的关注,许多国家纷纷向中国寻求发展之道。德国前总理施密特认为,中国道路“不仅解决了中国问题,也为西方走出困境提供着启示”12154。阿富汗前总统哈米卡尔扎伊说:“如果阿富汗有机会重新选择的话,一定会走中国式发展道路。”12154西班牙塞尔维利亚大学教授弗朗西斯科西埃拉说:“中国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世界。”1215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展现的勃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昭示了它“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1136。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能增强人民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认同。其次,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

25、裕,有利于增强人民对国家制度的认同。国家制度的显著优势,是增强人民对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我国国家制度的显著优势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其中,“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是显著优势之一。共同富裕不会自然发生,它只有作为执政理念促成建立保障性制度,成为执政实践的遵循时,才会达成共识性目标。共同富裕的目标之所以能够实现,就在于有国家制度优势的保障。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立足新发展阶段,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基础上,探索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以更有效的举措不断推进共同富裕,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分好,

26、逐渐“让更多人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构建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大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来党“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1,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保障。特别是针对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等问题,党和国家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完善民生保障、健全社会治理等宏

27、观和微观层面,作出了一系列有序有力有效的制度安排,人民群众已真切地体会到制度成果带来的获得感。党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全体人民在共同富裕的征程中,必能更加感受到国家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对国家制度的深切认同。再次,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增强人民对国家形象的认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实现的过程,也是国家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中国人民从此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走上了富起来的康庄大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

28、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不仅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认可,也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英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罗纳德哈里科斯认为,中国的历史性成就“无法以现有的理论解释”1229。美国著名投资商沃伦 巴菲特说:“中国注定有一个美好未来。”1229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还是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无论是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还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显示了6

29、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3 期(总第 152 期)我国巨大的国际影响力,“世界对中国整体形象的好感度持续上升”,“海外受访民众普遍认可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13。走在共同富裕路上的中国人民见证着这些奇迹,为能亲历这个时代而感到无比自豪。曾几何时,出国留学是人们追求的时尚和风潮,而如今,归国就业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海外学子的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出现了新中国 70 多年来最大的“归国潮”,归国人数占到 1978 年以来回国总人数的七成多12159,这是人们对中国国际形象好感度提升的表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促进

30、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助力国家国际地位的提升,是“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的生动素材,必能增强人民对国家形象的认同。三、民族认同斯大林在他的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书中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14费孝通先生将“共同心理素质”解释为“民族认同感”15。民族认同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自觉认知,主要包含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文化传统、民族凝聚力、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展现了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有利于增

31、强人民的民族认同。首先,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增强人民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1共同富裕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最质朴的理想,“天道均平”是中国古代共同富裕思想的萌芽。中国古代先民在对天地万物的观察和思考中,感悟天地之“道”,认为“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16,主张人类也应该像天地日月那样公正无私。这种质朴的理想涵养着中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天下”情怀。孔子认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17,老子认为“损有余而补不足”18是天道的特点,孟子强调“制民之产”的重要性19,荀子认为“不富无以养民情,不

32、教无以理民性”20,管子则提出“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21的主张等,“共同富裕”思想逐成为古老中华文化界的思想共识。历朝开明君主皆“以富邦国,以养万民,以生百物”22为标榜,推崇“富民之政”成为悠久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当然,把“共同富裕”当作为政的方略,只是我国传统士大夫为维护现存社会秩序而寻求的“补天”之策,封建统治者也只是把安民富民作为巩固政权、体现“仁德”的治理手段,但它在客观上也使“共同富裕”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千百年来我国广大民众的根本诉求。“均贫富”一直是古代农民起义的战斗口号。从秦汉一直到清末的农民起义,其口号和纲领无不以“均平”为核心。近代以后,追求“共同富裕”更是成为无数仁人

33、志士的普遍共识。洪秀全集千百年来“均平”思想之大成,在其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了要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23的理想社会;康有为反刍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描绘了“至平、至公、至仁”24的理想世界;孙中山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作为民主革命的行动方针,提出了“均富”的民生主义学说等。可见,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对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可能性,使中华民族的公平正义传统、“大一统”传统、政在养民传统、守望相助传统得到了充分体现,必能增进人民对中

34、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其次,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增强人民对民族凝聚力的认同。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凝聚起最广泛的社会参与,形成全民族协作的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1,我们要“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1。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提出了沿海内地、东西部协作共建共富的“两个大局”战略构想。他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7李仁卿,刘岩岩:论促

35、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政治认同功能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那时候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25多年来,党中央不断强化区域间协作,推动发达地区人才、资金、技术向贫困地区流动。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强调对口支援和帮扶协作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区域合作、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要求“加大东部地区和中央单位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帮扶支持,强化帮扶责任”1189。为推进区域协作,省、市、县各层面都成立了专门协作机构,实行结对帮扶,建立联席

36、制度,推行县市结对,确立协作项目;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和人民军队等都有定点帮扶任务;全国蓬勃开展“万企帮万村”行动,形成了政府援助、社会帮扶、企业合作、人才支持等主要协作方式,涌现出了沪滇合作、闽宁协作、两广协作等各具特色的协作模式,各少数民族先后实现整族脱贫,进一步实现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成为增进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础。如今,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区域协作必将为促进国内大循环作出更大贡献,为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提供契机,彰显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增强人民对民族凝聚力的认同。再次,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增强人民对

37、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6,在 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进一步要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2245,“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224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再次强调“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2740,“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741。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1。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频共振、互利共生。促进全体人民共同

38、富裕旨在实现各族人民共建共享共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旨在促进各族人民共进共融共兴。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信念支持。马克思说:“要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他们应必须有共同的利益。”28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始终是一个共融共兴的大家庭。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辽阔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精神,各民族的具体利益与共同的整体利益早已浑然一体。新中国成立后,党充分考虑民族地区实际,坚持自治和统一相结合、区域因素和民族因素相结合,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落实好,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改革开放

39、以来,民族地区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巨大变化,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显著提升,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融入血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促进共同富裕要充分考虑民族差异,秉承“一个民族不能少”的原则,运用多元治理、对口支援、兴边富民等科学举措,满足各族人民的多元化需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已然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使命担当,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斗志,形成了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共进的新气象,展现了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人民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必将进一步增强。总之,政党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从不同维度诠释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政治认同功能,彰显了促进

40、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政治价值和认同意义。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系列重要论述,深入研究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政治认同功能,有助于我们对共同富裕的认识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参考文献: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EB/OL.2022-10-30.http:/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4 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83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501.4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 4 卷 M.北京:人民

41、出版社,2013:246.5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 6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95.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1 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7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8-12-19(2).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7.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44.10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2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5.11 习近平.习近

42、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2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新中国发展面对面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13 李曾骙.世界对中国整体形象的好感度持续上升 N.光明日报,2020-09-16(12).1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斯大林选集:上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9.15 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 J.北京大学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3 期(总第 152 期)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4(2):5-13,159.16 陈 澔.礼记集说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83.17 杨

43、伯峻.论语译注 M.北京:中华书局,2019:250.18 王孺童.道德经讲义 M.北京:中华书局,2013:128.19 王治国.孟子译评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20 周先进.荀子全本注译 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410.21 蔡景仙.管子译注 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6:154.22 陈戌国.周礼仪礼礼记点校 M.长沙:岳麓书社,1995:7.23 王庆成.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 M.北京:中华书局,1985:41.24 康有为.大同书 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7.2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3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7.2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3 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27 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8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上册 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16.责任编辑:陈 璐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