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说课稿一、说设计意图生活中各种声音无处不在,到处充满着各种各样奇妙的声音:比如拿个勺子敲敲会发出当当的声音,用铃鼓碰碰会发出叮铃铃的声音 大班孩子们喜欢这些声音,乐意表现这些声音,他们有了辨听、探索各种各样声音的能力,本次学习活动“奇妙的声音”就是想在孩子原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给孩子们有个提升,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更主动地探索自然中各种奇妙的声音,激发幼儿探索的能力。二、说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引导幼儿了解声音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东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能辨别生活中常见物体发出的声音。活动难点:让幼儿感知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知道是由物体相互碰撞震动而产生。三、说活动目标根据
2、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方面的目标:1引导幼儿了解声音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东西发出不同的声音。2感知声音是由物体相互碰撞震动而产生的,丰富幼儿对声音的感性认识。3对生活中各种现象有探索兴趣。四、说活动准备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我做了一下准备:1.各种声音的录音带。(铃鼓声、翻书声、筷子声、小碗声)2.提供了很多物品,让幼儿探索。如:打击乐器、书、纸、积木、小鼓、小棍、筷子、碗等。五、说教学法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形成合作
3、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为,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 观察指导法: 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采取观察指导法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在幼儿寻求声音的操作活动中,运用观察指导法,对他们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困惑予以帮助指导,完成活动目标。2. 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本次活动有两次的操作过程:一次是让幼儿自由探索声音是如何产生,通过物体的碰撞、震动感知。第二次是通过各种方法模仿声音,感知声音的乐趣
4、。3. 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这个方法贯穿在幼儿操作活动的始终。六、说活动过程(一) 猜测活动,猜一猜,听一听。(指导语:你听见了什么声音?)教师为了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索活动奠定了基础。幼儿猜猜发出的是什么声音,这时老师不作回答。(二) 操作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声音的形成(指导语: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刚才猜测的是否一样?)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室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额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
5、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1. 刚才你才对了几种声音?(操作后回答)2. 你用什么东西发出了怎么样的声音?幼儿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小结:许多东西都可以发出声音,不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不同。第二次探索:幼儿自由在活动室内“寻找”声音,再次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及发现。1. 谁有办法让各种东西都发出声音来?(幼儿随意走动,寻找并制造声音,然后说出自己的做法。)2. 声音是怎么来的呢?(动、震动)小结:物体间相互碰撞、震动产生了声音。(三) 配音游戏活动、感受乐趣游戏可以这样玩1. 播放不同的声音,幼儿辨别并模仿这种声音(鸟叫、风声、马蹄声)2. 让幼儿利用自己的手、脚和口发出声音(跺脚、拍腿表示马蹄)3. 用准备的材料发出声音(摇晃纸张等模仿风声;摇晃塑料袋模仿下雨声)这一环节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欲望,让他们对声音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活动推向高潮。延伸活动:活动结束给幼儿再次提出悬念:辨别噪音和美妙的声音。让幼儿到生活中去倾听寻找,给此活动留下更多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