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把小尺的大作用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测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并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在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低年级小学生中,建立概念光靠老师讲述是不行的,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都要靠一些具体直观的教具把它们演示出来。那么,本节课应该选择怎样的教具和学具呢?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想了很多,最后我选择了一把尺。下面我就结合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一课谈谈
2、自己的看法。片断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出示一把米尺:这是什么?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长度单位?1厘米大约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看尺想一想,导入新课。课堂的导入环节,其主要功能是复习回顾旧知,为新知进行铺垫。尺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样学具,本节课的导入我没有设计情境,而是由米尺直接导入,很快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长度单位上,我觉得简单又直接。片断2:(一) 认识分米。1、拿出学生尺:你能在你的尺上找到1厘米长吗?在直尺上找到刻度0和刻度10,想一想,从刻度0到刻度10一共是多少厘米?用手在尺上比划一下10厘米有多长?说明:10厘米也叫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2、请
3、同学们在自备本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同桌检查。问:你是从刻度几画到刻度几的?有没有不同的画法?3、找一找自己的身边有没有大约1分米长的物体?4、课件出示文具盒的直观图,图中标出长“20厘米”、宽“10厘米”。师:从这个图中你知道什么?追问:10厘米就是几分米?20厘米就是几分米?5、教学1米=10分米(1)我们今天又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知道1分米=10厘米,那么分米和米之间有没有关系呢?为什么1米=10分米,你是怎样想的?(100里面有10个10)(2)在米尺上数一数。(二) 认识毫米1、独立测量数学书的厚度。交流: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数学书的厚度不足1厘米,那是多少呢?我们就要来认
4、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观察尺:直尺上1厘米之间是不是还有很多小格?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1毫米大约是多少?1毫米长不长?2、体会1毫米的长度你觉得哪些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摸一摸:数出十张纸的厚度用手捏一捏。议一议:你觉得量哪些东西的长度、厚度也可以用毫米作单位?3、教学1厘米=10毫米数一数:1厘米之间有1多少个小格?独立数。 师生一起数。问:你知道了什么?板书:1厘米=10毫米借尺认一认,教学新知。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
5、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 10厘米,1厘米=10毫米。教学过程紧紧围绕一把小尺进行,通过从尺上看一看、数一数、比一比,用尺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了分米和毫米,建立了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这样的教学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片断3:量一量:1、想想做做第6题:下面的线段哪条最长?先互相说一说,再量一量。(学生先估计,再用尺量一量)2、小组合作:在小组里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量一量你
6、喜欢的物品的长度。比如说铅笔的长度,橡皮的厚度,课桌的高度,手掌的宽度等等。用尺量一量,巩固新知。数学教学应不断提供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因此,加强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思维的有效方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实际测量能力。在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后,进行小组分工,学生兴趣盎然,他们用不同的形式测量自己喜欢的物品,在测量中体会了不同的长度,对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理念。测量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测量能力。数学课堂不光需要教师的讲述和板书的协助,还需要有效的教具和学具的帮助,这样更能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那么应该如何去选择教具和学具呢?一把小尺在本节课上发挥了它的大作用,我认为,数学课堂中的教具与学具无需追求华丽和复杂,简单实用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