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山西省吉县地质灾害风险特征及管控对策浅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2211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吉县地质灾害风险特征及管控对策浅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山西省吉县地质灾害风险特征及管控对策浅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山西省吉县地质灾害风险特征及管控对策浅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吉县地处晋西黄土高原南部,域内地表千沟万壑、崎岖不平,是地质灾害的高易发区,长期以来呈现高发频发态势,如“5.9”水洞沟崩塌(2005年)、“4.6”柏浪沟崩塌(2014年)、“4.29”稳善渠崩塌(2021年)等均造成多人伤亡或财产损失。1 地质环境与社会经济背景1.1 地质环境吉县属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10,一般在11月封冻,次年3月上旬开始解冻,最大冻土深度0.82 m。多年平均降水量508.05 mm,每年7月和8月降雨量最大,占年均降水总量的45%55%。吉县地处黄土高原,大面积黄土覆盖,塬、梁、峁发育齐全,地层依次出露马兰、离石、午城黄土,基岩仅出露在沟谷底部及剥蚀中、低山

2、区。受深厚黄土分布与入黄水系的切割影响,在人祖山与高天山及黄河东岸基岩裸露区地形陡峻,在清水河与义亭河两岸的黄土沟谷内黄土陡崖发育,这些陡峻山坡为区内斜坡类地质灾害提供了启动势能;另外,在黄土塬面及河谷内地势平缓,为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区,存在切坡建房现象,改变了岸坡受力环境,从而影响坡体稳定。1.2 社会经济吉县第7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县常住人口为87374人,与2010年相比减少19033人,减少17.89%。但县城人口增长态势明显,较2010年城镇人口增加9901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6.88%。城乡规划与产业布局方面,主要体现在吉州新城开发与建设,以壶口瀑布为龙头,以克难坡、人祖山为重点

3、开展的旅游景点及基础配套建设,在屯里镇形成以王家河村为中心建设新型煤焦工业集中区和以窑头村为中心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和相关配套产业集中区等2个产业园区,以及黄土梁塬特殊苹果业的种植。2 地质灾害风险特征2.1 地质灾害隐患发育分布概况吉县发育有地质灾害隐患共计183处,包括崩塌隐患177处、滑坡隐患4处、泥石流隐患1处和地面塌陷1处。在崩塌隐患中,黄土崩塌隐患166处,岩摘要:文章依托山西省吉县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项目,从地质灾害风险源和承灾体结构分析现阶段吉县县域地质灾害风险特征,并结合现有防控措施,从优化风险源源头管控和降低承灾体易损性方面,初步探讨优化管控对策方案,为吉县或相似地区的地质灾害

4、风险管控提供参考。关键词:地质灾害;承灾体;风险特征;风险管控中图分类号:P69 文 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519(2023)05-64-4孙立军,邸建雷,程丹艺(山西省地质调查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6)山西省吉县地质灾害风险特征及管控对策浅析作者简介:孙立军(1989),男,工程师,硕士,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主要从事水工环地质调查研究工作。质崩塌隐患11处;滑坡隐患中土质滑坡3处,岩土复合滑坡2处。可见吉县境内主要以黄土斜坡地质灾害为主。在发育分布上,一是呈条带状分布在黄土残塬及黄土梁峁边缘,该区主要为原始窑洞居住区,地质灾害隐患主要沿窑洞边坡展布而分布,受马兰黄土特

5、性影响,总体呈现规模小、变形强、稳定性差、威胁人数少的特点。目前,该区发育有73处隐患点,占总数的39.9%。二是呈树枝状分布在清水河、义亭河等河流两岸及支沟两侧,该段坡高且陡,地层结构复杂,沟谷河流侵蚀严重,人类工程活动强烈,总体呈现出规模偏大、威胁人数多、致灾能力强的特点。目前,该段发育有110处隐患点,占总数的60.1%。三是集中分布在城区周边的人类工程活动集聚区,主要呈面状分布在吉昌镇城区周围或呈线状分布于屯里镇、安乐河沿岸及各类公路沿线等工程活动强烈地段。2.2 承灾体结构组成与分布吉县18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威胁2515户7994人的生命安全,以及房屋9265间、道路12640 m

6、,合计威胁财产25709.5万元。可见吉县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承灾体主要由人员、房屋、道路组成,详细组成结构及分布见表1。1)受威胁人员年龄结构与分布从年龄结构来看,全县受威胁人员5283人,主要以1559岁的中青年为主,占威胁总人口的65.83%。屯里、中垛、文城等乡镇受威胁的幼/老年人口比例大,占50%以上,特别是离县城最偏远的文城乡,受威胁的老年人口比例高达62.20%,受威胁儿童比例3.36%,这与该地人口流出关系密切。从总的受威胁人口分布来看,吉昌镇受威胁人员最多,为6980人,占总威胁人口的87.32%,占吉昌镇常驻人口的13.10%;其次为柏山寺乡、屯里镇,分别占总威胁人口的3.4

7、8%和2.43%。另外,在2吉昌镇城区周边29.02 km 的区域(1:2000地质灾害测绘区),发育有6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占全县隐2患总数的36.61%,点密度为2.309处/km,威胁人员高达2053户6754人,分别占全县威胁户数与人数的81.63%和84.49%,客观反映了吉县县城地质灾害风险防控形势的严峻性。2)受威胁房屋建筑结构类别与分布调查结果显示,吉县受地质灾害威胁的房屋建筑有土坯(土坯房、土窑)、砖木(砖窑、砖瓦房)、砖混楼房和其他类别房屋(彩钢棚、果库等)。其中,受威胁土窑4150间,砖木结构房屋142间,砖混结构房屋4908间,其他结构房屋65间。不同结构的房屋在地域分

8、布上具有显著差异。黄土梁塬、丘陵地带受威胁的主要是土坯房;沟谷区受威胁的主要是砖混房和土坯房2类。此外,从受威胁房屋总体情况来看,吉昌镇受地质灾害威胁最严重,有8094间房屋受到地质灾害威胁,占全县总数的87.4%。3)受威胁道路类别与分布调查结果显示,吉县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道路类别有高速、国道、县道及其他道路(城市道路、村道)。其中,受威胁的高速主要分布在县城柏浪沟至小府村一带,总长度300 m。受威胁的国道主要分布在吉昌镇水洞沟、祖师庙,屯里镇义亭河与壶口镇清水河沿岸等地,总长度6790 m。受威胁的县道主要分布在吉昌镇圪针小沟、壶口镇黄河沿岸、文城乡管头山高祖山一带,总长度5550 m。其

9、他受威胁道路以县城周边28条沟道内部水泥道路为主,零星分布。2.3 地质灾害风险分区根据吉县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成果,县域内极高风险区位于县城清水河两岸的沟壑区,分布面2积4.18 km,面积占比0.24%;高风险区位于县城周边人口聚集区、义亭河北岸边山斜坡区和黄河沿2岸,分布面积158.96 km,面积占比8.94%;中风险区分布面积最广,主要分布在黄土丘陵区,面积21100.93 km,占比61.95%;低风险区位于清水河、义亭河河谷堆积阶地区,黄土塬梁区和人祖山、高天2山中起伏山区,分布面积513.19 km,占比28.88%。2.4 吉县地质灾害风险特征1)县城地质灾害风险尤为严峻,是

10、地质灾害的高和极高风险区。主要体现在:a.基础条件差,受064065华北自然资源地质环境2023.5孙立军,等:山西省吉县地质灾害风险特征及管控对策浅析总第116期052023年吉县地处晋西黄土高原南部,域内地表千沟万壑、崎岖不平,是地质灾害的高易发区,长期以来呈现高发频发态势,如“5.9”水洞沟崩塌(2005年)、“4.6”柏浪沟崩塌(2014年)、“4.29”稳善渠崩塌(2021年)等均造成多人伤亡或财产损失。1 地质环境与社会经济背景1.1 地质环境吉县属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10,一般在11月封冻,次年3月上旬开始解冻,最大冻土深度0.82 m。多年平均降水量508.05 mm,

11、每年7月和8月降雨量最大,占年均降水总量的45%55%。吉县地处黄土高原,大面积黄土覆盖,塬、梁、峁发育齐全,地层依次出露马兰、离石、午城黄土,基岩仅出露在沟谷底部及剥蚀中、低山区。受深厚黄土分布与入黄水系的切割影响,在人祖山与高天山及黄河东岸基岩裸露区地形陡峻,在清水河与义亭河两岸的黄土沟谷内黄土陡崖发育,这些陡峻山坡为区内斜坡类地质灾害提供了启动势能;另外,在黄土塬面及河谷内地势平缓,为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区,存在切坡建房现象,改变了岸坡受力环境,从而影响坡体稳定。1.2 社会经济吉县第7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县常住人口为87374人,与2010年相比减少19033人,减少17.89%。但县城

12、人口增长态势明显,较2010年城镇人口增加9901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6.88%。城乡规划与产业布局方面,主要体现在吉州新城开发与建设,以壶口瀑布为龙头,以克难坡、人祖山为重点开展的旅游景点及基础配套建设,在屯里镇形成以王家河村为中心建设新型煤焦工业集中区和以窑头村为中心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和相关配套产业集中区等2个产业园区,以及黄土梁塬特殊苹果业的种植。2 地质灾害风险特征2.1 地质灾害隐患发育分布概况吉县发育有地质灾害隐患共计183处,包括崩塌隐患177处、滑坡隐患4处、泥石流隐患1处和地面塌陷1处。在崩塌隐患中,黄土崩塌隐患166处,岩摘要:文章依托山西省吉县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项目,从

13、地质灾害风险源和承灾体结构分析现阶段吉县县域地质灾害风险特征,并结合现有防控措施,从优化风险源源头管控和降低承灾体易损性方面,初步探讨优化管控对策方案,为吉县或相似地区的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提供参考。关键词:地质灾害;承灾体;风险特征;风险管控中图分类号:P69 文 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519(2023)05-64-4孙立军,邸建雷,程丹艺(山西省地质调查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6)山西省吉县地质灾害风险特征及管控对策浅析作者简介:孙立军(1989),男,工程师,硕士,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主要从事水工环地质调查研究工作。质崩塌隐患11处;滑坡隐患中土质滑坡3处,岩土复合滑坡

14、2处。可见吉县境内主要以黄土斜坡地质灾害为主。在发育分布上,一是呈条带状分布在黄土残塬及黄土梁峁边缘,该区主要为原始窑洞居住区,地质灾害隐患主要沿窑洞边坡展布而分布,受马兰黄土特性影响,总体呈现规模小、变形强、稳定性差、威胁人数少的特点。目前,该区发育有73处隐患点,占总数的39.9%。二是呈树枝状分布在清水河、义亭河等河流两岸及支沟两侧,该段坡高且陡,地层结构复杂,沟谷河流侵蚀严重,人类工程活动强烈,总体呈现出规模偏大、威胁人数多、致灾能力强的特点。目前,该段发育有110处隐患点,占总数的60.1%。三是集中分布在城区周边的人类工程活动集聚区,主要呈面状分布在吉昌镇城区周围或呈线状分布于屯里

15、镇、安乐河沿岸及各类公路沿线等工程活动强烈地段。2.2 承灾体结构组成与分布吉县18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威胁2515户7994人的生命安全,以及房屋9265间、道路12640 m,合计威胁财产25709.5万元。可见吉县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承灾体主要由人员、房屋、道路组成,详细组成结构及分布见表1。1)受威胁人员年龄结构与分布从年龄结构来看,全县受威胁人员5283人,主要以1559岁的中青年为主,占威胁总人口的65.83%。屯里、中垛、文城等乡镇受威胁的幼/老年人口比例大,占50%以上,特别是离县城最偏远的文城乡,受威胁的老年人口比例高达62.20%,受威胁儿童比例3.36%,这与该地人口流出关

16、系密切。从总的受威胁人口分布来看,吉昌镇受威胁人员最多,为6980人,占总威胁人口的87.32%,占吉昌镇常驻人口的13.10%;其次为柏山寺乡、屯里镇,分别占总威胁人口的3.48%和2.43%。另外,在2吉昌镇城区周边29.02 km 的区域(1:2000地质灾害测绘区),发育有6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占全县隐2患总数的36.61%,点密度为2.309处/km,威胁人员高达2053户6754人,分别占全县威胁户数与人数的81.63%和84.49%,客观反映了吉县县城地质灾害风险防控形势的严峻性。2)受威胁房屋建筑结构类别与分布调查结果显示,吉县受地质灾害威胁的房屋建筑有土坯(土坯房、土窑)、砖

17、木(砖窑、砖瓦房)、砖混楼房和其他类别房屋(彩钢棚、果库等)。其中,受威胁土窑4150间,砖木结构房屋142间,砖混结构房屋4908间,其他结构房屋65间。不同结构的房屋在地域分布上具有显著差异。黄土梁塬、丘陵地带受威胁的主要是土坯房;沟谷区受威胁的主要是砖混房和土坯房2类。此外,从受威胁房屋总体情况来看,吉昌镇受地质灾害威胁最严重,有8094间房屋受到地质灾害威胁,占全县总数的87.4%。3)受威胁道路类别与分布调查结果显示,吉县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道路类别有高速、国道、县道及其他道路(城市道路、村道)。其中,受威胁的高速主要分布在县城柏浪沟至小府村一带,总长度300 m。受威胁的国道主要分布在

18、吉昌镇水洞沟、祖师庙,屯里镇义亭河与壶口镇清水河沿岸等地,总长度6790 m。受威胁的县道主要分布在吉昌镇圪针小沟、壶口镇黄河沿岸、文城乡管头山高祖山一带,总长度5550 m。其他受威胁道路以县城周边28条沟道内部水泥道路为主,零星分布。2.3 地质灾害风险分区根据吉县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成果,县域内极高风险区位于县城清水河两岸的沟壑区,分布面2积4.18 km,面积占比0.24%;高风险区位于县城周边人口聚集区、义亭河北岸边山斜坡区和黄河沿2岸,分布面积158.96 km,面积占比8.94%;中风险区分布面积最广,主要分布在黄土丘陵区,面积21100.93 km,占比61.95%;低风险区位

19、于清水河、义亭河河谷堆积阶地区,黄土塬梁区和人祖山、高天2山中起伏山区,分布面积513.19 km,占比28.88%。2.4 吉县地质灾害风险特征1)县城地质灾害风险尤为严峻,是地质灾害的高和极高风险区。主要体现在:a.基础条件差,受064065华北自然资源地质环境2023.5孙立军,等:山西省吉县地质灾害风险特征及管控对策浅析总第116期052023年066067华北自然资源地质环境2023.5总第116期052023年根据产业园区建设情况,督促各自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主体责任,特别是矿区应结合采空区实际,开展采空塌陷监测、整治与搬迁等工作,保护矿区及受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3)联防联动多部门

20、合力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防治既需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国土所、监测员纵向协同,也需同乡镇政府、农业、应急、住建、水利、水保、旅游、道路等多部门横向联动。如县城在地质灾害威胁区内的房屋租赁、买卖问题、黄土塬梁塌岸问题、塬梁地质灾害移民搬迁问题,都亟需同相关部门、基层政府协商解决、共同监督。4 结论1)吉县发育有地质灾害隐患183处,主要以黄土斜坡地质灾害为主,且主要分布在吉县县城城区周边。2)吉县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承灾体主要由人员、房屋、道路组成,主要分布在吉昌镇。3)吉县地质灾害风险特征主要表现为县城地质灾害风险尤为严峻;黄土塬梁区承灾体易损性降低显著,但单体抵御风险能力差;道路边坡、景区崖

21、坡地质灾害风险仍处高位。4)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建议因地施策,强化部门联防联动。(上接第63页)2)含金沉积建造在加里东褶皱造山过程中,经成岩改造、埋深静压变质和褶皱造山构造热动力等作用,使建造水逐渐演化为由改造水、变质水以及部分远(深)源岩浆水组成的以变质水为主的含矿热液,金的成矿作用属于加里东褶皱造山(中低温)变质热液矿床类型,成矿演化过程中常有大量大气降水参与。3)金矿床、金矿点及矿化点受加里东期NE背斜叠加于四堡期EW基底隆起构造共同控制,其本质为构造叠加形成的“穹窿”控制,因此可同时划出EW向成矿带和NE向成矿带。4)矿体主要产于背斜轴部范围层间滑脱空间,以及与背斜伴生的断裂和轴面劈理构

22、造中,以顺层(含金)石英脉(见图3)为主,可划分为褶皱初期水平顺层充填(含金)石英脉和褶皱期及后期倾斜“整合”充填(含金)石英脉,另见顺层含金毒砂矿脉、构造蚀变金矿(化)和砂砾岩层蚀变金矿化等。受褶皱轴在造山过程中迁移影响,顺层含金石英脉常偏集于背斜轴部范围北西翼一侧。自身地形、沟谷演化、河流侵蚀等因素影响,县城边山、边坡、边沟地段处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且高陡的岸坡也是日常巡查监测的短板;b.城镇扩张切坡建房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2000年以来在县城的西关、林雨、桥南等地的沟谷内开展了大量不规范切坡、填沟、建房,诱发边坡失稳、地基沉降等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c.人口持续不断向县

23、城聚集,加上县城流动人员多,租赁住房不规范,特别是地质灾害威胁区内存在大量求学、求医临时租户,进一步增加了承灾体人口数量和日常管理工作难度。2)中高风险区道路边坡、景区崖坡地质灾害风险仍处高位。a.壶口景区沿黄公路崖坡陡立,由于砂泥岩差异性风化和卸荷风化作用,危岩体极为发育,危岩体稳定性差,活动性强;b.新建旅游公路、隰吉高速涉及大量高挖高填边坡,新边坡在形成后期会随着应力重分布而发生蠕动变形,加上雨水冲刷,进一步增强边坡的活动性,应注意防范。3)中低风险区的黄土塬梁、丘陵区地质灾害承灾体结构有新的变化。a.与详查时期相比,黄土塬梁、丘陵区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已大部分搬离,整体受威胁群众大幅减

24、少;b.现阶段仍在受威胁区居住的主要以老年人为主,行动、知识、防灾能力等各个方面均有欠缺,虽然受威胁人数少,但承灾体抵御灾害能力也急剧降低,风险依然存在;c.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改变了塬梁原始的排水路径,增加了排水管道塌岸风险,应谨防临近住户岸坡变形破坏。3 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对策以“问题导向,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多举并行”为原则,在充分借鉴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吉县地质灾害风险特征,特别是承灾体的易损性特征,对现阶段地质灾害风险防控,提出以下建议:1)继续推动综合防治体系不断向纵深发展。按照省、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统筹群测群防、调查评价、监测预警、排危除险、治理工程、避让搬迁、培

25、训演练、科技支撑等各项防灾工作。2)因地施策切实调动全民防灾积极性。县城周边应全部纳入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结合风险区划,及时调整该区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加强极高风险区用途管制;同时,鼓励果农主动参与地质灾害巡排查工作,加强山顶裂缝巡查,尽最大努力前移隐患发现关口,降低隐患风险。在壶口景区,做好日常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同时,还应加强面向游客的防灾宣传教育。对义亭河沿岸,可以参考文献:1 孙立军,等.山西省吉县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 报告R.山西省地质调查院有限公司,2021.:2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1 50000)(试 行)S.2020.表1 吉县各乡镇承灾体结构组成表参考文献:

26、1 王 尚彦,陶平,戴传固,等.贵州东部金矿M.北 京:地质出版社,2006,166-167.2 陈衍景,倪培,范宏瑞,等.不同类型热液金矿系 统的流体包裹体研究J.岩石学报,2006,23(9):2085-2108.3 江万.贵州东部镇远地区钾镁煌斑岩的矿物学和 岩石学研究J.现代地质,1995,9(3):351-358.4 徐惠长,邓松华,田旭峰,等.初论湖南省主要有 色金属贵金属矿床成矿谱系J.华南地质与矿 产,2003(1):39-48.孙立军,等:山西省吉县地质灾害风险特征及管控对策浅析乡镇年龄结构房屋结构/间道路类别/m14岁1559岁60岁土坯砖木砖混其他高速国道县道吉昌镇976

27、47691235343713944536530034501000车城乡131144595398屯里镇158099126115450中垛乡22787419336190柏山寺乡8814050132105壶口镇1374276310127004150文城乡32851104400总计113052831581415014249086530067905550066067华北自然资源地质环境2023.5总第116期052023年根据产业园区建设情况,督促各自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主体责任,特别是矿区应结合采空区实际,开展采空塌陷监测、整治与搬迁等工作,保护矿区及受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3)联防联动多部门合力推动地

28、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防治既需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国土所、监测员纵向协同,也需同乡镇政府、农业、应急、住建、水利、水保、旅游、道路等多部门横向联动。如县城在地质灾害威胁区内的房屋租赁、买卖问题、黄土塬梁塌岸问题、塬梁地质灾害移民搬迁问题,都亟需同相关部门、基层政府协商解决、共同监督。4 结论1)吉县发育有地质灾害隐患183处,主要以黄土斜坡地质灾害为主,且主要分布在吉县县城城区周边。2)吉县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承灾体主要由人员、房屋、道路组成,主要分布在吉昌镇。3)吉县地质灾害风险特征主要表现为县城地质灾害风险尤为严峻;黄土塬梁区承灾体易损性降低显著,但单体抵御风险能力差;道路边坡、景区崖坡地质灾害

29、风险仍处高位。4)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建议因地施策,强化部门联防联动。(上接第63页)2)含金沉积建造在加里东褶皱造山过程中,经成岩改造、埋深静压变质和褶皱造山构造热动力等作用,使建造水逐渐演化为由改造水、变质水以及部分远(深)源岩浆水组成的以变质水为主的含矿热液,金的成矿作用属于加里东褶皱造山(中低温)变质热液矿床类型,成矿演化过程中常有大量大气降水参与。3)金矿床、金矿点及矿化点受加里东期NE背斜叠加于四堡期EW基底隆起构造共同控制,其本质为构造叠加形成的“穹窿”控制,因此可同时划出EW向成矿带和NE向成矿带。4)矿体主要产于背斜轴部范围层间滑脱空间,以及与背斜伴生的断裂和轴面劈理构造中,以顺

30、层(含金)石英脉(见图3)为主,可划分为褶皱初期水平顺层充填(含金)石英脉和褶皱期及后期倾斜“整合”充填(含金)石英脉,另见顺层含金毒砂矿脉、构造蚀变金矿(化)和砂砾岩层蚀变金矿化等。受褶皱轴在造山过程中迁移影响,顺层含金石英脉常偏集于背斜轴部范围北西翼一侧。自身地形、沟谷演化、河流侵蚀等因素影响,县城边山、边坡、边沟地段处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且高陡的岸坡也是日常巡查监测的短板;b.城镇扩张切坡建房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2000年以来在县城的西关、林雨、桥南等地的沟谷内开展了大量不规范切坡、填沟、建房,诱发边坡失稳、地基沉降等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c.人口持续不断向县城聚集,加

31、上县城流动人员多,租赁住房不规范,特别是地质灾害威胁区内存在大量求学、求医临时租户,进一步增加了承灾体人口数量和日常管理工作难度。2)中高风险区道路边坡、景区崖坡地质灾害风险仍处高位。a.壶口景区沿黄公路崖坡陡立,由于砂泥岩差异性风化和卸荷风化作用,危岩体极为发育,危岩体稳定性差,活动性强;b.新建旅游公路、隰吉高速涉及大量高挖高填边坡,新边坡在形成后期会随着应力重分布而发生蠕动变形,加上雨水冲刷,进一步增强边坡的活动性,应注意防范。3)中低风险区的黄土塬梁、丘陵区地质灾害承灾体结构有新的变化。a.与详查时期相比,黄土塬梁、丘陵区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已大部分搬离,整体受威胁群众大幅减少;b.现

32、阶段仍在受威胁区居住的主要以老年人为主,行动、知识、防灾能力等各个方面均有欠缺,虽然受威胁人数少,但承灾体抵御灾害能力也急剧降低,风险依然存在;c.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改变了塬梁原始的排水路径,增加了排水管道塌岸风险,应谨防临近住户岸坡变形破坏。3 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对策以“问题导向,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多举并行”为原则,在充分借鉴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吉县地质灾害风险特征,特别是承灾体的易损性特征,对现阶段地质灾害风险防控,提出以下建议:1)继续推动综合防治体系不断向纵深发展。按照省、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统筹群测群防、调查评价、监测预警、排危除险、治理工程、避让搬迁、培训演练、科

33、技支撑等各项防灾工作。2)因地施策切实调动全民防灾积极性。县城周边应全部纳入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结合风险区划,及时调整该区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加强极高风险区用途管制;同时,鼓励果农主动参与地质灾害巡排查工作,加强山顶裂缝巡查,尽最大努力前移隐患发现关口,降低隐患风险。在壶口景区,做好日常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同时,还应加强面向游客的防灾宣传教育。对义亭河沿岸,可以参考文献:1 孙立军,等.山西省吉县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 报告R.山西省地质调查院有限公司,2021.:2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1 50000)(试 行)S.2020.表1 吉县各乡镇承灾体结构组成表参考文献:1 王 尚

34、彦,陶平,戴传固,等.贵州东部金矿M.北 京:地质出版社,2006,166-167.2 陈衍景,倪培,范宏瑞,等.不同类型热液金矿系 统的流体包裹体研究J.岩石学报,2006,23(9):2085-2108.3 江万.贵州东部镇远地区钾镁煌斑岩的矿物学和 岩石学研究J.现代地质,1995,9(3):351-358.4 徐惠长,邓松华,田旭峰,等.初论湖南省主要有 色金属贵金属矿床成矿谱系J.华南地质与矿 产,2003(1):39-48.孙立军,等:山西省吉县地质灾害风险特征及管控对策浅析乡镇年龄结构房屋结构/间道路类别/m14岁1559岁60岁土坯砖木砖混其他高速国道县道吉昌镇97647691235343713944536530034501000车城乡131144595398屯里镇158099126115450中垛乡22787419336190柏山寺乡8814050132105壶口镇1374276310127004150文城乡32851104400总计1130528315814150142490865300679055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