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内除法(二)教学反思我教学了解决问题以及表内除法,教学第一单元的解决问题与表内除法中的解决问题时,我将新课程的解决问题与传统中的解应用题进行了对比。解决问题与传统的解应用题是有区别的。 “应用题”是把实际问题进行限制,即条件问题;而“解决问题”是从数学角度上去提炼条件,去提炼问题。 在呈现方式上,以前的应用题多是全文字形式出现,少量图文相结合。新教材则相反大多是图文结合,少量是全文字。低年级学生有限的识字量和理解文字的能力,所以以图文结合为主。随着学生的年龄的增大,我们要让学生慢慢适应“文字”型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的理解水平才可能有提高,若只停留在“图”或“图文”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将不能得
2、到良好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多用文字提炼应用题。 我在教学乘加乘减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再根据画面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然后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出示完整应用题:跷跷板乐园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人在玩,还有7人在旁边看,跷跷板乐园里一共有多少人? 传统应用题教学经验中有些是值得解决问题教学继承的。如重视数量关系的训练。重视解题的训练。重视解题训练,特别是重视变式练习和对比练习是传统应用题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经验。教给学生一定的解题策略。 所以接下来在全班读题后老师出示问题: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知道跷跷板乐园里一共有多少人,应该知道什么
3、条件?(有多少人在玩?旁边有多少人?)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读题,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讲得是一件什么事?帮助学生分析、熟悉题目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第一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助于学生形成“综合”与“分析”的能力。 其后的“用乘法口诀求商”中的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我也贯穿了这一思路。熟练背诵的乘法口诀作基础铺垫,因此,使学生掌握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不是难点,在创设情境,学生通过观察获取数学信息并依此提出问题,再独立解决问题,在反馈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在提问的时候,往往不会考虑能不能平均分这个问题,也有在提问过程中没有考虑到是否能够平均分,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我会加强这方面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