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互动与交融:古代越南与印度宗教文化关系诠释.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0925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1.8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动与交融:古代越南与印度宗教文化关系诠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互动与交融:古代越南与印度宗教文化关系诠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互动与交融:古代越南与印度宗教文化关系诠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互动与交融:古代越南与印度宗教文化关系诠释李涛 摘 要现今考古学等文献资料可清晰反映出古代印度文明对越南的艺术、宗教、建筑、文学、社会规范、日常生活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印度等外来文化文明的碰撞、互动与交融促进了古代越南融入海上贸易网络搭建了与世界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壮大与创新发展了本土文化模式成为了越印民间互相理解和欣赏的文化纽带 对古代越印宗教文化关系诠释可为我们深入探讨、正确解读与科学检视当前越印紧密关系提供一个重要的历史与文化视角关键词越南 印度 宗教文化 印度化:.: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东南亚国家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涉华重大叙事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印跨境水

2、资源问题的疏解路径及管控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越南在华留学生陈草玲()对本文亦有贡献 特此致谢 现今历史地理的越南 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交汇处 处于连接中华文明、印度文明的枢纽位置 印度是人类重要文明的摇篮之一 以自己独特和丰富的宗教与文化而享誉世界 数千年前越南就与印度文明息息相关 有着密切的历史与宗教文化联系 这也是两国共同培育和推动各方面特殊关系的文化纽带国内外学界过去对越印经贸、外交、政治及军事关系研究颇多 对越印的历史和宗教文化关系解读 譬如对扶南的印度化、占婆的印度化、越南佛教海上传入路径等论著颇丰 但从历史学与考古学、宗教学、人类学等相结合的角度 在遵循基本中越古籍史料

3、的基础上 从陶器、雕塑、碑铭、建筑雕刻等考古史料中发现新材料 试图厘清古代越印宗教文化互动交融的历史发展脉络解析其宗教文化互动交融的基本特点及深远影响的文献并不多 希冀本文这一历史与文化视角对于我们深入探讨、正确解读与科学检视当前越印紧密关系有一定研究价值一、古代越南和印度宗教文化互动交融的基础与条件越南地处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咽喉地段 拥有悠久历史文明 地缘政治地位和地缘文化优势显著 自古就已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有着形式多样的宗教、文化和经济联系(一)独特的地理环境及区位优势越南位于印度支那半岛东部 濒临泰国湾、北部湾和南海 拥有长达 多公里的漫长海岸线 地质发展导致越南形成了

4、大小不一的沿海海湾 以及分散的岛屿 这些又可以作为过境点、中途驿站 以及躲避风暴的港湾或主要港口 越南的河网主要是以西北至东南方向与海洋相连 形成河流三角洲 包括最大的红河和湄公河三角洲 这种自然环境为越南的内陆和沿海地区 以及与遥远地区的伟大文明之间的交通和文化交流提供有利的地理条件 美国耶鲁大学著名的越南史学者本基尔南在其著作 越南古今史 中论述越南国家地理空间的历史时“记录和叙述自有记载以来居住在该国范围内不同地区的各族人民的经历 以及他们与自然环境和周边国家的互动”互动与交融:古代越南与印度宗教文化关系诠释 越南先后经历了“北属”时代、自主时代、近今时代等不同时期 旧有南粤、交趾、安南

5、、大瞿越、大越和大南等称号 年 嘉隆王阮福映建立阮朝()次年他遣使宗主国中国 请求改国号为“南越”最终嘉庆皇帝下赐国号“越南”越南之名从此开始 本文为行文方便 文中不作过多的细分 统一采用“越南”名称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论著诸如 :“”:等 “:”:()他认为 水是越南人自我和民族观念的中心“这个国家自古就有水文化”从有关民族起源的古代传说、神话故事到海洋神祇的崇拜与祭祀 从造船技术的进步到近海和远海的航行 从关于近海海口、海门和海岛的地志记载到海外航行游记诗文 从沿海港口港市的盛衰到帆船出海前往外洋贸易 从沿海各种开发活动到海洋观念意识层面 古代越南早已创造了相对丰富的海洋文明和文化 也早已同海

6、洋沿岸国家发生了形式多样的联系(二)互联互通的海上贸易网络亚洲海上航线上的商贸活动早在公元前两个世纪就已得到蓬勃发展 古代的越南和印度也很早就建立了商贸关系 古代中印之间的海上贸易路线之一就是越南中部和南部的海岸线 抵达马来海岸的印度商人穿越暹罗湾 到达越南南部的喔口夭 港 然后抵达占婆 属地的海岸 到达越南的交趾港 或前往中国的广东 由于位于连接暹罗湾和湄公河主航道的运河交汇处 喔口夭港在公元 至 世纪一直是个联结古代中印之间贸易的重要转口港 特殊的位置使得该港口特别适合于为远洋航行的水手们提供庇护 同时为他们提供短暂停留的中途驿站 以等待吹向大陆的季风转变方向 喔口夭既是湄公河三角洲的一个

7、重要经济和文化中心 也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朝圣者和工匠的聚集地 这反过来又为越南内部发展和接受外来影响 尤其是来自印度的影响提供了充分的地理条件梁书扶南传 载:“扶南国 在日南郡之南海西大湾中 其南界三千里有顿逊国 在海崎上 地方千里 城去海十里 有五王 並羁属扶南 顿逊之东界通交州 其西界接天竺、安息徼外诸国 往返交市 其市东西交会 日有万余人 珍物宝货 无所不有”在占婆时期 占婆港在东西方之间的贸易路线上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 世纪以前古代越南与中国以及其他南方国家的贸易从华南一直延伸至越南中部地区的占婆 这片海域被称为“交趾洋”当时越南京族建立的安南政权对于海外贸易的态度非常积极 在越

8、南北部的云屯和乂静 相继建立了贸易口岸 与此同时 占婆王国的港口城市在季风时节还是佛教朝圣者和僧侣的重要中途驿站(三)璀璨的早期文明越南境内江河众多 河谷地带和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理想的栖居地 并由此诞生了灿烂的历史和文化 北部的东山文化、中部的沙黄文化和南部的喔口夭文化等最具有代表性 是越南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三大著名文化中心 海交史研究 年第 期 :于向东:古代越南的海洋意识 博士学位论文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 年 第 页喔口夭位于现今越南的安江省 其名称在古代高棉语里是“水晶之河”之意 被认为是扶南王朝的属地占婆国()在中国古籍中又被称之为“林邑国”“”:唐 姚思廉撰 余有丁、周子义校正

9、:梁书 卷 海南诸国传总叙乂静是乂安省和河静省的统称 著 顾卫民、钱盛华编译:越南古代以及中世纪的海外贸易史 越南学者黄英俊博士的一些观点介绍 载 海交史研究 年第 期 第 页“红河宝物 越南博物馆考古学展 在俄罗斯亮相”越 越通社 年 月 日法国考古学家亨利曼修和科拉妮相继在越南北部发掘了“北山文化”和更早的“和平文化”遗址 这些是越南史前文明的重要遗址 也被越南人认为是古代越南作为东南亚文明中心的证明与新石器时代晚期沿海文化发展有关的考古发现揭示了越南古代对外文化交流的证据 证实了古代越南对外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海上通道进行的 分布在越南北部海岸线上的广宁省和海防省的下龙文化遗迹所在地 在当

10、时是重要的商业据点 在越南北部、泰国、菲律宾和中国广东、福建、香港等沿海地区的遗址中发现的具有下龙标记的肩斧和锛 以及下龙标记的陶器 均表明了古代越南当地人已经具备了制造旅行和交换用船的知识 下龙文化所在遗址在当时不仅是海岸线上的中转站与转口港 而且还通过河网与内陆地区连接 通过海路与周边地区连接 发展成了商业中心 并通过甘河、洛河、大河和红河与内陆山区人民进行交流 奠定了东山文化形成的文明基础 在越南中北部沿海地区发掘的保卓文化的文物 反映了与北部的和禄文化和下龙文化 以及义安、广平、上寮和西阮高地的边和等山地地区有密切的交流 公元前 世纪至公元前 世纪 东山文化在越南北部的红河、马江和兰江

11、等大三角洲地区繁荣发展起来 东山文化是越南青铜时代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 证明了越南在受到中印影响之前的史前文明水平 这种文化的特点是具有高水平的青铜器制造技术 并与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各个地区进行交流 越溪墓葬(公元前 年)的文物表明 海防地区的沿海平原可能通过海路与华南地区有直接接触 从竒村、釜村和黄李等不同的东山遗址挖掘出土的罐葬、水晶耳环 以及河静省春安遗址出土的双头动物形状的耳环等均表明 东山人与越南中部的沙黄文化的人直接通过海路保持文化关系的 并通过河网间接进入内陆地区 在出土的东山文化类型的装饰品组合中 一个沙黄文化类型的水晶耳环 以及红玉髓和玛瑙珠子也反映出古代越印之间有着密切的贸

12、易关系沙黄文化在公元前 年蓬勃发展 有大量的遗址分布在越南的中央海岸线上 在这些遗址中出土的文物也证明了当时越南参与的亚洲海上贸易网络的繁荣与发达 在这种海上贸易的基础上 沙黄人能够将外来的文化元素与本土知识相结合 创造出多样化的文化模式 除了能佐证越南与东山人关系的青铜工具和武器外 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台湾、香港、泰国和缅甸等东亚和东南亚遗址中也出土了沙黄文化型的双兽首耳环和水晶耳环 在顺化、广南、广义、平定、庆和与宁顺等省的沿海地区发现的各种遗址被认为是公元前 年后半期至公元前几百年的产物 丰互动与交融:古代越南与印度宗教文化关系诠释 :韦伟燕:东山文化与越文化的关系 以越南海防市越溪二

13、号墓的研究为中心 载 学术探索 年第 期 第 页 “:”:富多样的墓葬物品表明 当时穿越这一沿海地区的贸易网络在不断扩大 顺化的丘郎 广南的乌木、平安的莱宜 庆和的和阎 广南的桂木、五土山和广义的李山岛等遗址除了出土具有东山文化类型的武器、日常生活用具和珠宝外 还有源自中国汉族的小铜钟、铜镜、武术币以及源自印度和地中海的各类珠子 由此可见 越印之间的地理环境、早期的灿烂文明、互联互通的海上贸易网络以及四通八达的越南内陆与河网 为古代越印之间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基础和有利条件 使得跨海跨国商贸活动以及移民活动日趋频繁 使得越南当地社群和来自印度的水手、商人、朝圣者和工匠间形成了商贸与文化

14、互动二、古代越南和印度宗教文化互动交融的历史脉络古代越印之间的文化交流交融大多是围绕着商贸、宗教文化、宗教艺术而不断演绎与推进的经历了一个长时段的发展过程 大致可分为越印文化之间的早期交流阶段、频繁交流阶段与广泛交流阶段三个时期(一)史前时代:古代越印宗教文化互动交融的早期阶段海上和陆上贸易不仅是促进物资交易的主要手段 而且还是世界各地的宗教、文化和艺术传播到各地的重要平台 印度有着悠久的海上贸易历史 据考证 海上贸易在公元前 年的哈拉帕文明 的经济增长和扩张中就已发挥了重要作用 越南、泰国、印尼、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现代考古调查和文学资料都生动地阐明了海上交流的重要作用 让人们看到了它们与古

15、代中国或印度互动与碰撞后产生的繁荣文化 事实上 早在公元前 印度的影响就已经开始渗透到东南亚地区发达的物质社会中 印度的宗教、政治思想、文学、神话和艺术主题逐渐成为史前东南亚当地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早在史前时期 人类就已经在越南各地 包括山区、平原、沿海地区和海岛等地生活 并留下了许多与印度宗教文化交流交融的特色文化遗产 在公元前 年至公元前 或 年期间 存在于越南中部的沙黄文化的附属品 与南印度的铁器时代巨石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 沙黄文化最显著的特点是其罐葬传统 在越南出土的沙黄文化和巨石文化遗址中 死者与墓葬物品一起埋葬是很常见的 考古挖掘的墓葬物品中 发现了一些无疑是从外部进口的诸如青铜礼

16、器、铜镜、蚀刻的玻璃珠等物品 尤其是玛瑙和红玉髓制成的蚀刻型和领口型的玻璃珠(通称为“印度太平洋单色玻璃珠”)极有可能是从印度进口 这与在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发现的玻璃珠子非常类似海交史研究 年第 期 “:”“”:哈拉帕文明()亦称印度河流域文明()或印度河文明()“:”“()”()据彼得弗朗西斯考证认为“印度太平洋单色玻璃珠”至少从公元前 世纪开始在印度南部大规模制造 它们被广泛交易到非洲、日本和韩国 以及东南亚 在广南省莱宜的沙黄文化墓地中 发现了两颗鸟形和虎形的红玉髓珠子 以及数百颗可能起源于印度的红玉髓和玛瑙珠子作为墓葬物品 与此同时 在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阿拉干库兰 本地治里附近的阿里

17、卡梅杜和马纳帕图、奥里萨邦的马尼卡特纳、西素帕勒格勒赫和杰格达、安得拉邦的科他帕特南和孔杜卢帕勒姆等 以及印度东部沿海的许多其他遗址的探索和发掘 发现了许多可能来自包括越南在内的东南亚国家的陶器、钱币和其他材料 在科他帕特南和马尼卡特纳等其他几个沿海遗址发现了许多印花陶器 除了边缘和颈部 整个壶身都有几何和线性图案的压印设计 这在南印度的陶器中是一个“未知”的特征 通过现代的“射线衍射分析”()技术 人们发现这些陶器样品没有显示出与当地粘土的成分相似性 显然这并非来自印度 极有可能来自包括越南在内的东南亚地区 这些考古发掘物都充分证明 越印之间从史前早期开始就有了活跃的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 一些

18、印度产品为人所知 成为越南等东南亚古代社区最喜爱的商品之一 然而 此时印度的宗教信仰和社会文化制度等尚未在当地社区中普遍传播开来 也尚未在早期的越南社会结构中发挥作用(二)扶南王国与喔口夭文化:古代越印宗教文化互动交融的频繁阶段扶南是最早的“印度化”国家 位于今柬埔寨和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下游 并延伸到泰国、缅甸 甚至马来西亚 也是东南亚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海权国家 喔口夭是湄公河三角洲安江省南部瑞山区的一个古遗址 已被确定为扶南王国时期的物质遗产 在公元 至 世纪 它是扶南王国的一个繁忙港口 据印度著名考古学家和艺术史学家达亚兰杜赖斯瓦米考证 喔口夭可能是互动与交融:古代越南与印度宗教文化关系

19、诠释 :“”:/:“”“”“:”/“:”:“:”乔治赛代斯认为“东南亚印度化过程在本质上应当理解为一种系统的文化传播过程 这种文化建立于印度的王权观念上 其特征表现在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崇拜、往世书 里的神话和遵守 法论 等方面 并且用梵文作为表达工具”参阅 法 乔治赛代斯著:东南亚的印度化国家 蔡华、杨保筠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年版 第 页 因此 学术界常使用的“印度化”一词是用来描述早期印度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印度化”不是指东南亚被印度文化所同化 而是指东南亚地区曾经被印度文化深刻影响 :/公元 世纪希腊地理学家克劳迪斯托勒密在其著述 地理学 中提到的喀提嘎拉()港 扶南在古印度文献中被称为“

20、金地国”()据记载 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派遣须那和乌达马作为佛教传教士到金地国或勃固城弘扬佛法 到了 世纪 扶南的精英文化已经彻底印度化 扶南王国的宫廷仪式和政治机构的架构都以印度模式为基础 譬如扶南法院使用梵文 印度法典 摩奴律 被广泛使用 基于印度书写系统的字母被引入 据 梁书扶南传 记载:“穆帝升平元年 王竺旃檀奉表献驯象 其后王憍陈如 本天竺婆罗门也 复改制度 用天竺法”印度的法理学、政治思想、宗教、神话、天文学、文学、艺术和建筑等观念逐渐成为扶南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虽然在越南地面遗迹中仍然存在的印度教神庙不多 但它们都可追溯到喔口夭文化的繁荣时期有几处可追溯到公元前 年后半期的立碑

21、 包括同塔省的塔丘、安江省的 、明海省的永兴塔、西宁省的平盛 以及林同省的吉仙神庙群的几处遗址 在神庙地基内发现的文物展示了丰富多样的印度教万神殿 以及从简单的符号发展到各种神灵的形象 经考古证实 喔口夭人在建造印度教神庙时 彻底理解并遵循了 (胚胎着床)和 (铺设第一块砖)仪式的做法 正如印度文献中所描述的那样 在喔口夭发现的公元 或 世纪的毗湿奴和其他神灵的雕像 是印度教图腾的杰出标本 现今收藏在胡志明的越南历史博物馆 从风格上看 它们与在印度发现的类似人物雕像有诸多相似之处 在此博物馆中 还有一尊可追溯至公元 世纪的安江省新富县新会村遗址出土的毗湿奴站立铜像 这一标本也同样展现了印度风格

22、的影响 在两枚戒指上(其中一枚在喔口夭发现 目前由海交史研究 年第 期 达亚兰杜赖斯瓦米认为“”这个名字可能源于梵文术语 (著名的城市)或(强大的城市):/但据国内学者牛军凯考证 喀提嘎拉(又译“卡蒂加拉”)应为屈都昆、屈都乾或古笪 参阅牛军凯:都元、屈都乾与卡蒂加拉考 载 海交史研究 年第 期 第 页印度的梵文经典和史诗 罗摩衍那 曾把东南亚一些地区称为金岛()或金地国()但所指系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爪哇岛 抑或马来半岛或缅甸南部一带 诸说不一 另一说是东南亚地区之泛称 “”:/“:”唐 姚思廉撰 余有丁 周子义校正:梁书 卷 海南诸国传总叙 “”:“:”私人收藏 另一枚收藏于越南国家历

23、史博物馆 均发现了公元 世纪的梵文字体 在喔口夭发现的嵌有石刻的金戒指梵文字体读作“”而收藏在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另一个金戒指梵文字体则读作“”这两人名都是典型的印度化名字 这些艺术、画像特征和印度教建筑反映了印度各地和艺术中心与越南的长期宗教文化交流交融的历史 喔口夭人也信奉佛教 到目前为止 芒果坎子是唯一被明确定义为佛教舍利塔的遗址 这座残存的建筑发掘出了 件金器 四枚戒指 几个雕刻成蛇、龟、莲花和睡莲形状的金匾 刻有大象的雕像 以及一个刻有可追溯到 世纪的铭文和佛像等佛教文物 这反映出喔口夭人佛塔的建造仪式是被严格遵守的 在隆安省喔口夭、坎子塔和美盛东发掘的一些木雕和石雕 代表了最早的佛

24、教艺术风格 这些佛教艺术品先是受到“马图拉”和“阿马拉瓦蒂流派”的影响 后来又受到诸如“古普塔”印度艺术风格的影响 喔口夭遗址发现的陶器上经常出现有莲花图案、卐字形图像 以及带有佛塔形盖子 这些均是佛教信徒标志的明显例证通过在现今越南喔口夭、坎子塔、浮石塔、日見寺庙和吉仙等喔口夭文化的主要遗址的考古发掘 我们发现扶南王朝的喔口夭人对印度教和佛教同时都严格遵循 通常是以几种方式进行宗教仪式 这可能是喔口夭文化在参与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网络过程中国际化和多样化的结果 (三)占婆王国与占婆文化:古代越印宗教文化互动交融的广泛阶段占婆人在民族语言学上属于马来人 他们讲南岛语 主要生活在越南中部和南部的东

25、部海岸公元 年 释利摩罗建立了占婆国 其疆域领土对应于现今越南的广平省、广治省和承天省 在其疆域最大时 占婆王国覆盖了从北部的横山到南部潘切的大片中央海岸 从 世纪末到 世纪 占婆王国在越南的南部和中部的沿海地带发展起来 繁荣时曾是东南亚海上的重要贸易中心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与外部世界 特别是与印度、中国和其他东南亚及远东国家的多文化互动 其中与印度文化圈的联系最为紧密 在越南南部和中部散布着许多占婆文明时期的寺庙遗址和雕塑 在这些占婆文明的文化遗址也可清晰地看到印度文化对当地社会的渗透、传播和影响的痕迹印度教在占婆王国早期就已经传入 并成为国教 梵文被作为官方语言广泛使用 几个世纪以来 印度教塑

26、造了占婆王国的艺术和文化 在占婆统辖土地上留下了许多精美的极其富有占婆文化互动与交融:古代越南与印度宗教文化关系诠释 “”:“”:“:”“:”年前后 区连建立了林邑国 释利摩罗是南方芽庄武景碑记载的国王名字 但是否是北方的国王有很大的争议 参阅乔治马斯帛洛:占婆王国(:)转引自牛军凯:武景碑与东南亚古史研究 载 世界历史 年第 期 第 页色彩的印度教雕像和砖制神庙 现今美山、会安和其他一些著名的文化遗址中心仍然向世人展示着占婆王国过去艺术和建筑的辉煌 历史上的占婆 主要由因陀罗补罗、阿马拉瓦蒂、毘阇耶(今平定)、古笪国(今芽庄)和宾童龙(今藩朗)五个城邦国组成 几乎都有印度名字 据美山圣地发掘

27、的碑文记载 占婆王国和真腊吴哥王朝的国王都是印度史诗 摩诃婆罗多 中在“十王之战”中战败的俱卢族武将阿奴文陀的子孙 印度教的三位一体形象在占婆文化遗址上是随处可见 湿婆在碑文中有不同的名字称谓 诸如楼陀罗、商羯罗、湿婆兽主、乌迦、舞王湿婆、伟大的天神、伟大之主、伟大的瑜伽士、宇宙之神、至高无上的主等 有些占婆国王如律陀罗跋摩和他的儿子律陀罗跋摩二世还认为自己就是湿婆的化身 在不同地方的占婆文化遗址上还发掘了诸如梵天、拉克什米女神、因陀罗神、萨拉斯瓦蒂女神、太阳神、俱毗罗等诸神和女神的雕塑占婆人对 罗摩衍那 非常熟悉 波罗迦含达摩国王(年在位)建造了专门用于供奉 罗摩衍那 作者蚁垤和俱毗罗的神庙

28、 在美山的一则铭文中 印度考底利耶 作品 政事论 中关于王子品质的语段被逐字逐句地摘用 在可追溯到公元 年的一则美山铭文指出 国王诃黎跋摩二世精通摩奴规定的 种法律 因陀罗城在公元 年至 年左右是占婆王国的首都 此后首都迁至毘阇耶 它位于岘港市附近现今东阳村的位置 已被确定为现代茶桥 村的一个考古遗址 毘阇耶已被确定为阇槃的考古遗址 对附近的平定进行的发掘结果显示 毘阇耶曾是占婆时期一个重要的宗教和文化中心古笪罗的宗教和文化中心是女神婆那加神庙 它的几座神塔在芽庄仍然存在 年法国人在茶桥的挖掘工作中发现了许多占婆时期的神庙遗迹 还发现了大量的雕塑和碑文 其中大部分现在都保存在岘港的占婆雕塑博物

29、馆和其他地方博物馆里 在茶桥发掘的建筑遗迹、雕塑和“罗摩衍那”祭坛的巨型“林伽”(现存于岘港占族博物馆)、胭脂红陶、玻璃珠子和其他物品都充分表明了印度宗教文化对占婆地区的深远影响美山圣地位于广南省维川县维富村附近 距历史名镇茶桥约 公里 在公元 世纪期间占婆的国王们在美山建造了许多神庙 最早的神庙是在公元 世纪由国王拔陀罗拔摩一世用木头建海交史研究 年第 期 :考底利耶()又译为遮那迦耶或毗湿奴笈多政事论 是印度古典现实主义代表作 它阐释了一系列国家治理 巩固政权和实现霸权的方法 其作者考底利耶也被称作“印度的马基雅维利”:()茶桥()古称僧伽补罗 又译为信诃补罗 “”()“:”造的 他把整个

30、美山山谷都献给了“湿婆神拔陀利首罗”许多世纪以来 美山曾经一直是占婆王国的宗教中心 是君主们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 也是占婆王室和民族英雄的陵寝 占婆王国历代君主们不断建造印度教寺庙 并在美山的主神殿中以湿婆林伽的形式崇拜湿婆 到了 世纪初占婆的权力中心转移到离美山不远的东阳 到了 世纪末 由于在与大越王国的战争中遭受军事挫折 它又向南迁移到现今的平定省 然而 占婆王国的君主们继续定期对美山的神庙进行修缮甚至建造新的地基 在美山遗址上留存下来的关于占婆的最近的重要记录是公元 年因陀罗跋摩五世国王留下的石柱铭文占婆王国统辖地区主要吸收了印度的婆罗门教元素 但也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 事实上 占婆人与印度

31、东海岸人们之间的宗教文化接触可以追溯到摩诃毗罗的时代 耆那教文本 经提到 占婆人为了宗教和商业目的访问了羯陵伽 的 港口 据越南民间传说 一位来自占婆的名叫帕里塔()的商人与羯陵伽的一位当地妇女结婚 在乘船返回占婆时 其妻子生了一个儿子 名叫萨穆德拉帕拉 从公元 世纪开始 羯陵伽和占婆之间的关系在同一份耆那教文本中也多次提及 公元 世纪下半叶 羯陵伽的首都是僧伽补罗 同一个地名“僧伽补罗”有一段时间也曾是占婆王国的首都 在越南中部的海岸 一些佛教寺庙塔楼的遗迹仍然存在 因陀罗跋摩二世(在位)是第一位接受大乘佛教并宣布其为国教的占婆统治者 他借鉴了印度君主们从著名圣人那里追溯血统的做法 宣称自己

32、是薄利古 的后裔 印度古代经典 摩诃婆罗多 中详细描述了这位圣人的成就 因陀罗跋摩二世将新的首都命名为因陀罗 声称它是由薄利古亲自建立的 他是试图通过宣称来自早期印度著名人物的族谱来使其统治合法化 在他的统治时期 佛教的雕塑和建筑都有显著的成就 公元 年的一篇碑文描述了因陀罗跋摩二世建造佛像以及为纪念摩醯首罗天而建造的佛堂和寺院 同年 他又雕刻了一尊精美的阿嵯耶观音的青铜像 吉仙遗址的印度神庙金匾上发现的八个守护天使、吠陀和梵天神的画像 就蕴含着“曼陀罗”思想 打下了印度教和佛教等宗教文化的深深络印 互动与交融:古代越南与印度宗教文化关系诠释 该神庙被拔陀罗拔摩一世国王命名为 实际是国王名字

33、和湿婆神名字 合二为一的简称 将国王的名字后面加上后缀“”也就是将国王的名字与湿婆神的名字合二为一作为神庙或林伽的名字 这项制度一直延续到以后的数个世纪羯陵伽()音译又作为迦陵伽、羯霁伽、卡林加等 印度难陀王朝(公元前 年前 年)时期已经存在的印度古国 在现今奥里萨邦 薄利古()神话中的十始祖之一 由第一摩奴所创生 参阅毛世昌编:印度文化词典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年 第 页 :/()三、古代越南和印度宗教文化互动交融的基本特征虽然与包括印度、中国等外来文化形态的接触和交流之中 发生过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但越南通过自己独特的文化适应过程 有机吸纳和融合了外部文化 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对外文化交

34、往交流交融的特色与模式(一)僧伽队伍是古代越印宗教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生力军范勒尔认为古代印度与东南亚地区的商业交往加深了东南亚对印度的了解 是印度文化传入东南亚的重要基础 然而商人并不是传播印度文化的主力 相反“印度传教士阶层以具有神奇的力量而著称 他们可能是被东南亚土著首领召唤而来 以便加强自己的权力和提高威望”在古代越印宗教文化交流史上 有许多关于印度与越南佛教界交往、交流、传播佛教文化的传统与历史记载 据考证 越南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世纪 当时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派遣传教士宣传佛教的教义 在阿育王的支持下 在华氏城 举行了第三次佛教结集 在帝须目犍连子 的主持下 从印度派出了九

35、组佛教传教士 其中一个小组抵达交州龙编(今越南北部的北宁省)据编纂于公元 世纪越南文献 岭南摭怪 记载 在公元前 世纪或 世纪中期 越南的第一位佛教徒渚童子和他的妻子仙容媚娘(雄王之女)在今河静的琼园山向一位名叫佛光法师的印度僧人学习佛法 印度佛教高僧常在中国内地、尼泊尔、中国西藏地区、日本、马来亚半岛、爪哇、婆罗洲、苏门答腊、越南北部和占婆等地传播大乘佛教 早在交趾太守士燮 统治时期 交趾已经是印度、中国内地和其他外国旅行者和使团的一个重要聚散地以及佛教传播中心 据越南最古老的佛教文学简编 禅苑集英 中的 通辨国师传 记载“羸娄已建有寺院二十多所 度僧五百余人译经十五部”另据 禅苑集英 记载

36、 东汉汉灵帝统治末期 有两名印度佛教僧人摩罗耆域和丘陀罗 经扶南来到交趾郡府羸娄 丘陀罗留在了越南福严寺弘传佛法 而摩罗耆域继续前往洛海交史研究 年第 期 范勒尔:印度尼西亚贸易与社会()阿姆斯特丹皇家赤道研究院 年版 第 页 转引自牛军凯:武景碑与东南亚古史研究 载 世界历史 第 页华氏城()又称“波咜厘子城”帝须目犍连子()生于华氏城 印度佛教高僧 为阿育王尊崇的上座长老 曾召集第三次结集 :/:士燮()汉末至三国时期割据交州一带的军阀 中平四年()士燮被任命为交趾太守陈文玾撰 黄轶球译:越南佛教史略(起源至十三世纪)(上)载 东南亚研究资料 年第 期第 页丘陀罗()又译为“伽罗阇梨”阳

37、据中国南朝梁僧慧皎撰佛教史书 高僧传 卷 所载“耆婆 天竺人也 游踪靡常 人不知其所棲止 遍游天竺 至扶南 沿海岸至交广 所至显灵迹 群相骇异 晋惠帝(年在位)至洛阳 迨后 天下扰乱 耆婆复归天竺 人不知其所终”对照中越的文献记载 可以考证摩罗耆域在汉代末年 约在 世纪末 世纪初曾居留交趾 关于印度僧丘陀罗的传说 在许多越南载籍中也多有谈及“丘陀罗 西天竺国人 为纯粹婆罗门族 得秘术 隐居树下土窑 漫游四方 所至显灵异 与耆婆同时至交趾”高僧传 也提及了印度出生的越南佛教高僧康僧会“康僧会 其先康居人 世居天竺 其父因商贾移于交趾 十岁 父母见背 哀痛尽孝 乃出家 康僧会好学博览 不但明解三藏

38、且对于六典、天文、图纬诸学亦无不精通 吴赤乌十年()康僧会至建业 建茅屋并安置佛像 立志将佛法传播于江南”康僧会还是越南第一位加入僧团的佛教大师 他曾因在南京建造佛塔和传播佛教而在交趾备受赞誉 越南 禅苑集英 也曾提及这位著名僧人的生平 越南前李朝()早期 随着第一位印度禅宗大师毗尼多流支的到来 越南北部出现了盛大的佛教传播活动 毗尼多流支是越南佛教史上最著名人物之一 他出身于南天竺的婆罗门种姓 年轻时曾在西天竺求法 然而学业未竞即于公元 年奔赴长安 后又转赴邺城(今河南安阳)随即拜禅宗三祖僧璨为师 尽得其法 后听从三祖劝告南行 初至广州 译出 象头精舍经 和 报业差别经 后于公元 年转赴交趾

39、 住锡法云寺 又译出 大藏方广总持经 公元 年他将大法传于弟子法贤后不久便去世 毗尼多流支在交趾共传法 年 开创了越南禅宗第一个派别(“灭喜禅宗派”)()佛教僧侣和朝圣者取经求法以及宗教文献和宗教遗产的同时分享 刺激了印度王国与东南亚和远东各国之间的互动 与斯里兰卡、中国内地、韩国和其他国家的佛教僧侣一样 仍处于“北属”时期的越南的佛教僧侣也是通过陆路和海路访问印度 向佛教圣地致敬 并学习佛教教义 据唐三藏法师义净撰写的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记载 在大约 位经海路前往印度的佛教僧人中 来自交州和爱州 的佛教僧侣就有运期法师、木叉提婆师、窥冲法师、慧琰法师、智行法师、大乘灯法师 其中对大乘灯法师

40、着墨颇多“大乘灯法师 爱州人 幼随父母泛舶往社和罗钵底国 方始出家 于慈恩寺三藏法师玄奘处进受具戒居京数载颇览经书 既越南溟到师子国 观礼佛牙备尽灵异 过南印度复届东天 往耽摩立底国 既入江口遭贼破舶唯身得存 淹停斯国十有二岁颇闲梵语 与净相随诣中印度”互动与交融:古代越南与印度宗教文化关系诠释 :(:):():/王邦维: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 北京:中华书局 年 第 页 :/张小欣:浅谈禅宗在越南历史上的传播及其文化影响 载 东南亚 年第 期 第 页爱州 中国古代行政区 从隋起 治所在今越南清化王邦维: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 北京:中华书局 年 第 页正是由于众多的越南僧侣途经交趾前往印度取

41、经或东来弘扬佛法活动 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越南佛教文化迎来了高度繁荣 世纪越南独立以后 佛教在越南发展迅速 并一度被越南封建统治者立为国教 李、陈两朝都有皇帝退位出家的事迹(二)宗教艺术是古代越印宗教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越印之间的宗教及艺术文化交流很早就开始了 并对越南产生了颇为深远的影响 印度的陶器、绘画和雕塑有着辉煌的历史 其陶器与雕画艺术很早就被引入至越南 被称为“军持”或“捃稚迦”的净瓶 是印度的一种陶瓷 在公元前几个世纪被东南亚广泛采用 在缅甸、泰国、印尼爪哇、越南和许多其他国家都发现了这种陶器的遗迹 在越南南部的喔口夭、中部茶桥和其他一些遗址发现了印度产的胭脂红陶和其他陶器碎片

42、 通过现代 分析技术显示了它们具有“印度血统”粘土是来自印度的 时间为公元前 世纪至公元 世纪 在越南广南省的古占婆遗址发现的深灰色和浅灰色的胭脂红器中 也有源自南印度的器皿和红器的壶嘴 在湄公河三角洲坎子塔、安江省浮石塔、喔口夭和其他考古遗址的砖瓦建筑的挖掘过程中 发现了大量金匾 这些金匾上压印或镌刻着许多与印度教有关的图案和人物浮雕 最为醒目的图案与雕像有:毗湿奴的轮子、毗湿奴的法螺、三叉戟、莲花、净瓶、金刚杵 、牛、大鹏金翅鸟 和蛇 毗湿奴的各种化身 如 (鱼的化身)、(龟的化身)、(野猪的化身)以及带有毗湿奴和拉克希米等的图像也出现在金匾上 这些毗湿奴像与印度中世纪早期的雕塑有很多相似

43、之处 在浮石塔发现的大鹏金翅鸟迦楼罗的雕塑也遵循了印度中世纪早期雕塑的特征 湿婆林伽的遗迹在越南南部的许多地方都有发现 如在浮石塔发掘出土了比例良好的湿婆林伽 胡志明市历史博物馆中的九曜展板(世纪)、象头神犍尼萨雕像(世纪)、湿婆林伽、四臂毗湿奴、太阳神和其他占婆王国时期的印度教雕塑都相当有说服力 显示出明显的来自印度的风格和图像特征 证明了印度宗教艺术对越南文化的影响与印度教艺术一样 喔口夭文化的佛教艺术也是在引进原型的基础上得以发展起来 然后进行模仿 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喔口夭遗址出土的犍陀罗风格的青铜佛像和日見寺庙遗址出土的鹿野苑风格的石像就是例证 木质佛像是构成所谓扶南艺术风格的最典

44、型艺术产品之一 而坎子塔遗址海交史研究 年第 期 净瓶源于印度 是僧侣出行时与衣物、饭钵等物品一起随身携带的盛水器 梵语音为 汉语音译为“军持”“捃稚迦”等 后来这种僧侣生活必需品的用途逐渐扩大 成为供奉佛祖的法器 用来盛放清净水 “”“”()金刚杵 因陀罗的一种武器大鹏金翅鸟()毗湿奴的坐骑 “:”:“:”: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木雕佛像和印度教石雕图像的雕刻中心 由此可见 宗教艺术在古代越印两国文化交往交流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两国在陶器、建筑、雕刻、石像等方面互相借鉴 互相影响 一定意义上 宗教艺术见证了古代越印两国文化交往交流的历史(三)印度各地区的宗教文化在越南的有效吸纳与有机融合印度文化不是

45、一个有机单位 而是由不同的传统组成 假设越南的印度化是印度内部“雅利安化”的延伸 那么印度文化在越南的传播方式可能与它在印度不同地区的推进过程有一些相似之处 印度文化由多种传统组成 这些传统是在梵语文化和主导群体的方言传说之间的互动中演变出来的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他对印度宗教的研究中提出了印度教从笈多王朝时期的核心地区“雅利瓦尔塔”向印度不同地区传播的设想 部落的统治集团通过对部落地区进行“广泛”的印度教化 开始接受特定的印度教习俗 婆罗门给部落统治者作证 证明他们有刹帝利血统 通过这一合法化过程 统治者作为合法的部落土邦融入了印度教社会 并成为主体阶层的主人 梵语文化与边缘群体的双向互

46、动过程 包括最初的接触和文化的渗透 导致了社会的向上流动 这种印度教“梵化”过程不仅限于印度教种姓 也包括经历这一过程的部落 更包括经历“印度化”的东南亚早期国家 现代考古学资料也清楚地证明 在东南亚国家的不同时期 印度各地区的文化影响都被有效吸纳与有机融合印度各地区的文化在越南有效吸纳与有机融合的实例 大多可通过现代考古发掘加以证明 如印度各地区的文化元素影响可从文字 尤其是从梵文被镌刻在石碑和金匾上的铭文体现出来 世纪后期发现于越南芽庄的梵文碑铭 武景碑是东南亚现存最古老的碑铭 是印度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最早证据 该碑突出地体现了早期印度化的特征 即印度的文化阶层与当地政治首领的结合 而且碑

47、是用梵文写成的 从语法和拼写上都是“完美的印度式”在喔口夭遗址附近的山顶上 有一座现在属于佛教的寺庙 但据说最初是一座婆罗门教神庙 在该神庙里 有一块刻有大约公元 世纪的南印度“婆罗米”体的梵文铭碑 铭文记录了一位名叫奎师那 的人在山顶上为 神 和歌颂国王 的功绩而建造了此座砖砌神庙 在谭安博物馆保存着一片长方形的贝叶经 上面记载着大约公元 世纪的文字 里面有佛陀对从痛苦中获得救赎的互动与交融:古代越南与印度宗教文化关系诠释 :雅利瓦尔塔()指的是雅利安人安家定居的地方 即雅利安人之国 ()武景碑正是由印度婆罗门为本地政治首领撰写的碑铭牛军凯:武景碑与东南亚古史研究 第 页印度主神 的第八个化

48、身 来自梵语 黑色神 手拿笛子的原始两臂形象虽然 被普遍理解为耆那教“蒂尔丹嘉拉”(意谓祖师)的名字“大雄”()它在佛教的说法中也作为佛陀的名字出现 但也被认为是毗湿奴的名字之一 毗湿奴神在该碑文中不仅被称为 而且还被称为 即毗湿奴神具有九个生殖力(梵文 )或能量()的属性 这块梵文铭碑是印度所有主要宗教信仰在进入东南亚后不久就被综合起来的一个极好例子“八圣道”的阐释 所使用语言是古印度语“帕拉克里语”显示出相当大的梵文影响 令碑铭研究家们惊奇的是 该贝叶经上已经呈现了突出地域特征的文字符号:同时使用两种类型的“”和“”这说明在一个以南印度文字为主导的衍生品中 北印度的婆罗米和南印度风格混杂在

49、了一起 印度各地区的文化元素影响也可从石砖建筑风格中体现出来 如美山的大部分庙宇大多是用砖砌成 只有少数是用石头砌成的 庙宇通常有一个圣殿 然后是曼达波 、瞿布罗 和其他辅助建筑结构 与南印度的神庙建筑风格一样 这里的庙宇在圣殿上方也有金字塔式的立面 圣殿的墙壁上也都装饰着雕刻的壁龛 壁龛由壁柱构成 顶部通常有装饰性的类似于泰米尔纳德邦玛玛拉普兰的毗摩拉塔和甘内什拉塔 巨石的桶状顶部门楣 与南印度的神庙极为类似四、古代越南和印度宗教文化互动交融的影响与外来文明的交往交流交融是越南整体古代文明和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因为面临便利的海洋环境 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海口、海门 是古代越南历史文明演进

50、进程始终不可分离的自然条件之一 是古代越南融入海上贸易网络 接触外来发达文明 搭建与世界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 更是促进自身创新发展的推动力(一)印度文化文明的传播为越南搭建了与世界沟通、对话及交流的桥梁古代越南和印度的宗教文化历史关系被认为是与海上贸易网络密切相关的 在研究了东南亚大陆的青铜时代(公元前 年)后 查尔斯海厄姆认为 越印之间远距离的货物交易及文化交流主要是沿着河网系统进行的 越南漫长的海岸线 以及从湄公河下游三角洲到湄南河的各种河网系统为区域间和国际间的交流和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和罗马帝国对奢侈品和当地产品的需求 加快了印度和包括越南在内的东南亚贸易机制和社会的形成印度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