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树立和突出共享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三重逻辑.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0823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树立和突出共享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三重逻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树立和突出共享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三重逻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树立和突出共享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三重逻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西民族研究 2023年第2期(总第170期)树立和突出共享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三重逻辑夏云峰【摘要】树立和突出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是增强民族团结,展示国际形象的重要途径。鉴此,需要对其内涵的逻辑进行深入剖析。以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自然属性、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蕴涵的“是什么”的内在逻辑进行研究;以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筑牢中华民族文化根基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之路“为什么”的价值逻辑展开分析;以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继承、转化和发展的“怎么做”的实践逻辑加以思索。【关键词】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三重逻辑【作者】夏云峰,中共邵阳市委党校宝庆论坛编辑部副部长,

2、讲师。湖南邵阳,422000。【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23)02-0036-00102019年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到“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1。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提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2。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因内涵于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

3、形象,三者关联伴随式延续发展,中华文化符号是文化基因的根本载体,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符号凝练的结晶,中华民族形象是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外在展示。共享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其核心价值在于彰显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发展。一、共享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内在逻辑把握“共享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内在逻辑,就是要把握其内在的丰富内涵、文化特质,把握“树立和突出什么”的内核。把握内涵的关键在于对其属性理路的探究。属性是共有事物显现的独有特质,属性既是对外物的刻画,也是区别他物的抽象定义。研究视角不同、属性类别不同,存在不同的属性分析,在此,根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因蕴涵着中华文化符

4、号、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形象等丰富内容,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的自然属性、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为切入点分析探究。(一)本源:共享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自然属性自然属性是对事物的面貌、现象、规律及本质特征的描述说明。对于文化而言,自然属性的范畴更多是符号的具象表达。就符号学理论而言,文化是人类在生产、生活方式中创造的具有一定意义、共同属性、共同认可的符号。符号则是以图文、图腾、数字等为载体传递、表达实际意义的工36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具。不同学者对其有着不同的论述:巴尔特提出了具有实物的实指、符号的元语言直指和内涵式的涵指三层符号意指系统。3赵毅衡认为符号就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4王建民提出符

5、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所构成。5总体来看,符号就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图文、形状的组合构成的表征,同时,也是传递更深层次意指的抽象表达。虽然符号受载于物体的实指且蕴含于意指,但符号和意指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二元关系,符号本身并无实在的意蕴指向,只有在对其解释时,其才有一定的价值意义。即在主观意愿的指向性情况下,符号的意指才能够立体化、鲜活化的呈现。物质决定意识,一切意识形态的存在都离不开物质的伴随,同理对于文化的形成依托于符号的存在,没有符号的存在,文化的意识形态也不复存在。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因,其载体的存在就是具有共源性、共生性、共享性的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符号的涵指,是在主客观发展因素的推动下形

6、成,其主要载体以物质为表征,其表征的形成在于空间、时间、时代的叠加、交替、创造、延续,构建出具有精神层面的中华文化符号体系和中华民族形象。6不同研究对中华文化符号体系给与了不同的划分。闵言平从主体分类的视角,提出了国家象征标识、国家建筑标识、国家民俗标识和中华民族精神标识。7曾明等人以不同维度的指向,将其分为地理类、物质类、精神类、历史类、文化艺术类和生活类等六种类型的符号。6阮静则是根据不同领域将其细化,提到了中国历史人物、中国传统哲学核心思想、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中国民族艺术文化、当代中华文化等符号。8从符号学角度而言,符号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主要就是实指和意指,即以物为载体的符号及物化

7、之后的意蕴指向。研究的视角不同提出的中华文化符号的分类也不同,脱离不了实指和意指的符号。鉴于此,可以将中华文化符号分为实指和意指两种符号类型。实指型文化符号:这类型符号也就是具象化存在的实体符号,代表一个国家或民族特有的符号。一是自然地理符号。以山河湖泊、名山大川为标志的地理符号,如我国最有名的长江、黄河等大河名川等。二是领域类符号。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等大范畴下形成的具有实物存在的符号。涉及各文本体系,如国家的政治符号体系、经济发展符号体系、文化艺术符号体系、历史记忆符号体系、科技符号体系、社会生活符号体系等。政治符号体系是以国家为载体形成的一系列具有国家象征标识的符号,如古代历

8、朝历代的朝代旗,当代的国旗、国歌、国徽以及具有国家印记的法律制度体系等一系列的具象化的国家标识。经济发展符号体系是以生产、加工、销售、储存等为主线形成的具有经济体征的符号体系,如以物质生产为体系形成的符号体系,从历史发展进程看,主要以冷兵器的锻造、古木结构建筑等人工加工;以冷热加工形成的机械加工;以数字化控制形成的智能加工等为主的符号体系。文化艺术符号体系是文艺发展形成的古物典籍等实物化的符号体系,根据感元类型,大致可分为视觉艺术符号、听觉艺术符号、视听艺术符号。视觉艺术符号,是指具体呈现的艺术类型,如有书法、绘画、雕刻等。听觉艺术符号是通过声音的感知形成的符号,如以打击乐器、吹管乐器、弹拨乐

9、器等为主形成的音乐符号体系。视听艺术符号是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形成的视听一体的文化艺术符号,如综合文学、音乐、舞蹈等为一体形成的中国戏曲。历史记忆符号体系是在历史长河中,由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构成的历史记忆的符号。如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历史新纪元等等重要的历史事件。从古至今出现了孔子、李白、毛泽东等在不同领域杰出的历史人物。科技符号体系是在历史进程中,改变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历史发展的发明创造,如古代的四大发明,当今高铁、北斗系统等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符号体系,是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质,这类符号体系涉及生活习俗、民间传统、节日庆典等,如二十四节气、传统的文化

10、节日、地方菜系等具有不同特色的符号表征。意指型文化符号:这类型符号是在历史长河中,人类依托生存环境、实践基础上创造出在实指型符号基础之上物化的意指型符号。一是人文地理符号。是在自然地理基础上,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因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影响,具有人为意识的地理标识。至于名山大川,其本身并没有实际的名字和意义,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为其赋予了名称符号甚至具有一定寓意的象征。如黄河,养育众人,催生人类文明,被称为母亲河。二是象征性符号。在实指类型符号基础上具有一定意指的象征类符号,具有一定的精神标识。这类象征性符号也是涵盖于各个领域。政治象征符号就是依37广西民族研究 2023年第2期(总第170期

11、)托于国家权力,在开展各种社会活动和各种社会关系中,形成的有形的国旗、国徽和国家领导人或无形的党的伟大建党精神等符号。这类符号对内是凝聚全民对政治信仰、政治认同的关键标识,对外是宣示主权、捍卫政权的政治符号。经济象征符号是在经济过程中,内涵有一定功能、价值的象征符号。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货币,在生产经济活动中,人类赋予了货币一定的价值。文化艺术象征符号通过实体存在彰显一定的象征意义。如古代的紫禁城象征皇权,朝服、官轿代表一定的地位;敲击乐编钟象征的是等级和权力;京剧中的不同脸谱将“色”与“形”结合,不同颜色象征不同语言。历史记忆象征符号,是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凝聚升华形成的一种代表和精神。如红军长征

12、事件,形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历史人物孔子的儒家思想、毛泽东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代表的是一种思想精神。科技象征符号,就是利用科技创新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代表意义的精神,如载人航天精神。社会生活象征符号,就是人们在生活生产过程中,将一定的寓意寄于空间、时间附属物的一种象征。如一提到中秋节,想到的是家人团圆,承载的是对家庭幸福美满的寄托。(二)内涵:共享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文化属性对于文化属性的研究,戴昭铭先生把超自然性、符号性、整合性、可变性、民族性和区域性等作为文化属性的五个基本属性。9 2227于婷婷提出了认同属性、信仰属性、忠孝属性和传承属

13、性。10罗桑开珠根据文化创造的源头将文化具有的属性分为民族、区域、阶级、行业和学科属性。11无论对文化属性怎么解读、怎么分类,都应该从本质着手分析,也就是对文化内容和形式的深层结构进行分析。从符号确立的普遍意义场到文化建立的特殊域,文化的本质是内容与形式的同一性。据此,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属性的分析重点从内容与形式开展。文化属性的内容展现。文化的形成受客观环境的导向。也正是在客观因素影响下,呈现出多元、特色的文化。客观环境制约下的差异文化话语,主要体现于民族属性、区域属性、领域属性。就民族属性而言,需要探究民族与文化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促进依存的,文化是民族存在的根基,民族是形成文化的基础。一个

14、民族的发展、前进、传承和延续依托的就是独特性、体系化的民族文化,这是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本质特征。这种民族文化的内核在于以文化符号、价值理念和信仰形成的具有凝心聚力的典型文化元素。56个民族形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则具有典型的民族属性。就区域属性来看,区域有大范畴和小范畴概念,可指大范围的区域,也可称小范围的区域,对此影响下的文化属性,也就存在大文化体系和小文化体系。大文化体系,指非单一民族、个性文化形成的多元文化。如汉族、壮族、回族等各民族的文化体系形成的中华文化。小文化体系,是在同一民族文化体系下,因区域差异形成的单一文化。如古代出现的晋商、徽商等等都是在中华民族同一文化下形成的区域文化特色。小文

15、化体系是大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文化体系特有的文化形态,隶属于大文化体系,也丰富和充盈了大文化体系的多样性,达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就领域属性分析,则是在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形成的具有专属的以学科体系为基础的文化文本表达。如关于政党学的研究、经济学的研究、词汇的系统研究、艺术的各类研究等等。既是领域内符号化、体系化、文本化的不断延续和发展,也是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文化属性的形式范畴。文化的形成依赖于主观能动性的创造,也正是在主观因素影响下,衍生出具有主观意识流的象征意义。主观意识下形成的文化属性,带有主观色彩的特质,而这种主观性更多地是依赖于大众对文化的期许。此时的文化属性是一种被动属性,

16、也就是文化具有的被认同属性、被信仰属性。对于认同的概念,弗洛伊德提出,认同就是个人与他人、群体在情感、心理上趋同的过程。12文化认同是个体对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共同文化在情感和心理方面的认可。文化认同是对其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延续民族共同体生命的精神基础。新时代的发展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才能到达信仰的境界,并在行为习惯上保持信仰的痕迹,在心灵上更加虔诚的信奉,如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其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信仰,在这一信仰下,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成就伟大事

17、业、创造伟大奇迹。38民族理论政策研究(三)并存:共享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社会属性文化的社会属性研究需要对文化和社会两者的关系进行分析,从两者关系中了解文化的社会属性。周运清从社会学角度将社会定义为由人、文化和自然构成;文化则是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物组成的特殊关系。马克思则从另一个角度界定了社会和文化,将社会定义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文化由各种社会关系产生。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共同物质和精神基础上所结成的一切相互关系。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两者联系于人与人之间发生过程中共生性,但区别于社会是外显于这种关系中,文化则是影响这一关系的因素。13文化脱离不了社会属性的关键特性,社会属

18、性依托于社会关系这个大范畴而存在。即以人为主体建构的上层意识形态的体现。于此,文化的社会属性大致可以看作是政治的内属性,外属性。对于内属性而言,首先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文化的形成受主客观因素影响,人类发展程度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等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就世界来看,因地域出现了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欧洲文化,等。就同一文化来看,因时期不同出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其次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构建的意识形态。这些意识形态从物质和精神层面予以表达。就政治方面而言,国家意志通过对内一系列的政治文化、对外实施的外交文化等来展现。就生活方面,衣食住行最为彰显,如古代,不同材质的

19、服饰,是一种服饰文化,具有一定标识、职业性,代表一定的阶层、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对于外属性而言,更多体现的是外交文化。首先是民族文化的传播性。符号是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形成,具有一定的抽象和象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文化的构建依赖于符号系统的建构,其意识形态属性相对较强,也是推动民族文化传播的逻辑条件。2021年,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其次是实现文化的交融性。同一民族、民族间、国家间具有文化上的差异,在交流层面看本质就是一场文化间的互通,势必会出现文化的冲突、文化的渗透。曾有未来学家预言“将来的战争不是经济利益冲突,而是文化冲

20、突。”14因此,促进民族文化繁荣昌盛最好的方式是实现文化交融,减少主体间的内耗,避免文化的零和博弈。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内核动力就是伴随环境的动态变化,实现文化的动态发展。这是文化本身内在的需要,也是民族进步的关键因子。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外部环境多变、多元的情境,也在外部需求层面,迫使一个民族在自有文化的基础上,寻求融合之道,适应社会变局发展。如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适应世界经济多元化发展,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之下形成的文化融合的典型。还有就是树立民族形象。民族形象是一个民族对外交流的展示,影响决定着一个民族对外交流的关键。中华民族文明在漫长的过程中,树立了

21、一系列的形象。如民族团结统一、独立自主、开放包容、勤劳奋进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形象,这也是我们树立和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文化形象的重要内容。二、共享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价值逻辑共享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价值在于增强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展现中华文化的立体感、强化对外传播力和影响力。实质就是解决“为什么树立和突出”的价值引领,具体而言就是要标定“我是谁”的文化认同,回答“从哪里来”的文化之源,指明“到哪里去”的文化发展之路。15(一)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在英语话语中,identity既有身份表层意思,也有认同的深层内涵,本质则是内涵于“我是谁”的身份认同,从概念来讲两者具有很强的

22、一致性。在心理学领域中,认同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指“个人在心理和情感上变成其他人的趋同过程。”在哲学研究中,认同的哲学起源于“我是谁”的哲学之问提出,将其标定为主体对客体在意识、情感和行为上的反映。16在中文语境中,表达的是“认可、赞同”之意,没有学理层面的深意,属于一般范畴。对于文化认同,习近平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显然这为文化认同的研究提供了学理支39广西民族研究 2023年第2期(总第170期)持。在多元文化林立的国内国际环境中,寻求文化认同,必须建立在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基础之上。对中华文化符号与中华民族形象的认同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23、、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既根植于生活日常的具体形态,也延伸于抽象的精神神态。实现文化的认同,就是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辨,以自然形态、文化状态和社会形态等多维角度对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研究分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共源性是以自然形态承载的具有现实和神话形态呈现的根源性文化体系。从自然形态角度解析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文化形象,能够深刻认识其在共源性、历史性和包容性的发展价值。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中华民族出现多源异流、异源同流等情况,但还是有着共源性的文化象征。17一是以自然地理为依托

24、构筑的共源性文化。最典型的就是孕育了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黄河和长江,黄河形成了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意识形态的黄河文化,长江形成了巴蜀、荆楚、吴越等具有区域性的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符号共源性的直接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形象的根源性存在。二是以神话形态折射的共源性符号。如盘古开天辟地,在不同的民族里都有相似的说法,在瑶族的历史故事歌中提到“自盘古开天地,伏羲姊妹造人民”18 510总体来说,共同的文化渊源、文化心理形成了我们共源性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这是实现文化认同的根基,也是让各民族在认知方面了解中华文化,达到认知层面的认同。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历史性,纵观人类历史长河,以能动主

25、体与客体发生的一系列的历史记忆具有传承性和延续性,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是民族记忆的具体呈现,是彰显中华文化基因的内在根基,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创新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是在历史文化记忆的基础上延绵发展。中华民族在发展进程中,以文化的自我延续,对外交流、融合等方面的社会实践,以符号、形象等历史事实和历史遗迹的存在,保留了民族发展的记忆,彰显了民族发展的韧力和创造力,造就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了民族共同的记忆。如语言文化符号系统,这是我们延续中华文明,凝聚文化力量,观照现实世界、探索宇宙奥秘的关键秘钥,体现的是一种同其他民族交流沟通的思维方式。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

26、族形象的包容性。我国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随着多民族的交融,各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从分散走向团结融合,其内核动力来自于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包容性涵盖两个层面。一是中华域内的包容性。中华文明的形成在于由各民族、多元文化在兼容并蓄中产生、创造。承认其存在的差异性,内涵上对大统一的高度认同。如各民族以可移动的文献书籍和以不可移动的古遗迹等物质类的遗产,包括:青铜器、玉器、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等等;代表民族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非物质类遗产,包括:蒙古族的长调民歌、藏戏、侗族大歌等等。二是中华域外的融合。中华文明的

27、发展在于各民族的共同创造,也在于积极包容、汲取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将域外文明与域内文明相结合,创造出与时俱进、保持活力的中华文明。如佛教进入中国后,不断衍生出的天台宗、禅宗、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三论宗等主要的六大宗派;还有四大佛教石窟等。近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结合实际,形成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二)筑牢中华民族文化根基筑牢中华民族文化根基,实质是明确“从哪里来”的文化之源,了解文化发展的源头,知悉来的源头,回应“去哪里的”发展之路。历史观提到,历史是所有事物的来源,回答了“从哪里来的”哲学问题。承认、尊重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是传承民族精神、国家记忆和文化基因的关键

28、。从辩证唯物主义分析,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认识具有无限性、前进性”。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观点。人类的文明也是在生活实践中,在认识论的基础上形成。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文化形象是在各民族不断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各民族的共同经历是实践中40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形成的认识,共同记忆是文化的认识来源,共同创造是认识的能力,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是在无限认识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能动意识的指导实践的重要标识,通过不断的“实践认识再实践”认识过程,这些共同经历、共同记忆、共同创造形成了中华文化基因特有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是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文明的明确标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来看,

29、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不因人的意识而转移,物质决定人的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来源于物质支撑上形成的意识形态,也即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这个角度看,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从哪里来”的问题来自于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以物质的本原为载体,通过各民族主观能动性而形成。从历史唯物主义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可见,各民族共同文化的基础依托于社会已有各要素发展的社会存在,来源于人民群众对生活发展需求的满足。鉴此,以共同记忆存在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是各族人民在历史进程中,历史主体在社会历史因素下

30、认识和改造社会中形成。这意味着对共同历史形成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形象的正确认识、传承发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根本,也是正确解决“从哪里来”的问题。(三)发展中华民族文化之路随着人类历史发展,以行使主权为原则形成的现代化国家,取代了以维护等级秩序为原则的传统帝国,现代国家政治使命的重心是国家建设,改变了传统帝国加强等级为目标的政治任务。与此相应,具有神权象征的政治符号体系也被实现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国家认同等政治功能代替。中华民族文化符号涵化的政治功能彰显的是树立特色的中华民族形象,政治使命是加强民族团结融合,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和突出共享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

31、是社会属性的外在表达,指明“到哪里去”的文化发展之路。突出了中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就是要“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道路。2中华文化符号不仅有自然属性的地理符号,文化属性的文化认同意义,还有政治学的文化功能。树立和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有助于构建民族共同体,提升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必选,也是时代价值的彰显。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来源依托于物质的存在,也就是需要树立和突出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文化符号的本质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标识,是构成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构建民族共同体,实现文化认同是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个体达到知行合一

32、的统一,也就是个体在情感、环境的作用下,实现认知和行为的统一。这种闭环的运行模式的始端在于个体对于民族文化的认知,也就是通过加强中华文化符号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增强民族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对多元化、多极性发展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文化冲突成为现实发展应对的重要问题。于此,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这发轫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哲学,也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我国古代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同等哲学智慧思想的是儒家提出的“天下大同”,礼记礼运中论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强调

33、的是邻国友好往来,没有战争和阴谋,实现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影响在于普遍联系的辩证思维,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关系。习近平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站在社会历史复杂的变局中,以时代发展的政治眼光,思考国家发展的道路、人类发展的趋势,强调的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因此,中华文化符号被赋予了时代和空间价值,即传播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和展现中国形象的空间价值。41广西民族研究 2023年第2期(总

34、第170期)三、共享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实践逻辑以“是什么”的内在逻辑和“为什么”的价值逻辑对共享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展开分析,那么对其实践逻辑的论述,则是回答“怎么做”的实践之路。这是实现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真实化、立体化的关键,就要其以发展渊源、时代背景作为践行的基本原则,从总结、挖掘、构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基础上共进,加以继承、转化、创新发展。(一)总结: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继承文化符号和民族形象伴随人类生产生活而存在,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类生存的印记体现于文化符号和民族形象中。纵观社会历史发展,阶级意志的存在影响民族各类活动,展现出不同的文化符号

35、和相应的民族形象,形成了共同发展的不同形态。以经济基础的不断调整,内涵于个体与集体间形成的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利益分化博弈而生,上层建筑的文化符号和民族形象而构建的共同体信仰多样并存,但都是以共同分化共同的趋势演进。19这里的共同是同词不同意,并不是同等概念,共同的发展是以血缘关系构建的氏族形成的原始社会形态,个体与集体间的利益不存在分化,是以血缘、部落等自然形成的集体意志的原始共同体。“共同”的发展是经济基础不断改变、民族发展多样、世界发展多变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够凝聚民族文化、展现民族文化和构建世界大同的共同体文化。实现这个目标,就要从传统文化和时代发展中继承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优秀

36、文化基因。加强传统文化符号和中华形象的研究。共享的中华民族符号和中华文化形象,是在各民族共同历史、共同记忆、共同创造,承载各民族共同情感、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彰显的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和形象。树立和突出共享的中华民族符号和中华文化形象,就是要达成各民族文化共性和多元性的平衡。单一的民族文化符号文本是中华民族符号的一个分支系统,并不能代表共享的中华民族符号,原因在于其文化符号的窄化。形成共享的符号意义的认同,那就需要加强各民族文化符号的内部研究,在各民族文化符号系统的架构的基础上,加强各民族文化符号的并置、交融,以符号文本集合的形态,构建各民族文化符号文本联结机制,形成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共同体

37、文化符号体系,加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及共同体意识的提升。实现中华文化认同的前提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化符号,文化符号有自然属性的本体存在,也有文化和社会属性的意指形成,当前,对于文化符号侧重于文化和社会属性的解读研究,对于文化符号的自然属性解读较少。要达到对文化符号和文化形象的高度认同,应对其存在的丰富内涵进行深入研究,让大众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研究发展中,理解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蕴涵的本层之意,增强大众的基本认知;熟悉其衍生的深层之道,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总结现代革命文化符号和民族形象。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华文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众的价值观有了巨

38、大改变,在社会生活中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于此形成了新时代的革命文化。最具典型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如革命文化中展现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形象,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文化是理解中国发展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彰显了民族性、斗争性的革命文化特征,达到了世界文化和本国文化的交流发展,打破了传统文化构建的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隔离的界限,注重大众文化的发展。在其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文化符号和民族形象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对这部分文化符号的系统研究。面对国内国际多变局势,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取得了一系列的伟大理论、伟

39、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立足国情实际,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其蕴涵的民族性,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代表各民族的发展,也呈现出民族间的融合发展;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以人民为中心构建的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文化。树立和突出共享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既要着眼于42民族理论政策研究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也要立足于近代文化发展的实际,共同构建全面、完整、系统的中华文化符号体系和中华民族形象。(二)挖掘: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转化内在品

40、格和外显表征,是理解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两个重要维度。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有其内在的主导核心体系,通过外显的话语体系向国内外展现民族形象。话语体系是在一定的时空规限下相互联系的思想表达,嵌于文本、言词和各种践行之中,涉及寻找、生产和证实真理的各种程序,2027体现的是语言符号、思想观念和价值立场的集成。这一定义表明了话语体系的形成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形成的不同语境的话语体系。于此,对于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话语体系的构建就应该根据所处历史阶段和时事发展的环境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注重语言文化符号向视觉文化符号的转变。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

41、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化符号活起来,也就是让文化符号动态化、过程化,让大众在动感中认识和理解。当前对于中华文化符号的探讨,多以语言文化符号系统研究为主,缺乏其他文化符号的研究,尤其是视觉文化符号的探索。以生物科学原理分析,人类大脑的左脑控制语言,右脑控制图像,但左脑运作的效率低于右脑,主要在于左右半脑处理信息的不同。一般默读,大脑先看到文字,再听到文字,输入左脑,而右脑完全省略了默读的环节,直接进入大脑中枢。这说明了视觉符号比语言符号更快速被人接受。相关研究表明,大脑处理视觉比文字要快

42、60000倍,视觉辅助可以将学习效率提高多达400%。21这印证了视觉化叙事的科学性和高效性。因此,在加强语言文化符号系统研究的过程中,并进对视觉文化符号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注重理论话语体系向大众话语体系转化。从现有文化话语体系对内传播来看,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话语体系偏向于理论层面的表述,大众话语的完整体系还未完全形成。当前大众对中华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但达到深层次的认同还有距离。从心理学分析,意象是认知主体在接触客观事物后,对客体认知形成的形象。伯纳德斯蒂格勒也提到,缺乏心理意象的参与,也不存在物理意象。鉴此,形象内涵于表层在和深层两个层面,一是意识表层的内在形象,也就是对物理意象的粗

43、浅认识;二是意识深层的内在形象,是通过强化物理意象,激活表层的认识,将浅层认识与具象化的形象匹配、衔接、转化,达到更高层次的认知。对于中华文化民族形象的立体化、鲜活化呈现,需要通过激活和转化物理意象的形式强化中华民族形象。因此,实现大众深层次的认可,需进一步加强理论话语体系向大众化转变,让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逐步深化。(三)构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这是文化发展的指导性纲领,提出了文化发展的道路,明确了发展什么样的社

44、会主义文化。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发展给予了明确指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要在传承中紧跟时代需求,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那就需要在坚持正确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加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产业发展和传播体系建设。坚持正确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新时期国家意识形态是国家安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仍将面临西方地方势力的文化渗透、多元价值的冲击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带来了更多挑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曾说“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也就是说一个

45、阶级在支配生产资料的同时,也支配着精神力量,也就衍生出每个阶级都有其代表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更多的是把自己的特殊利益说成是普遍利益,这种形式上的虚幻利益掩盖不了追求实质内容上的特殊利益。相反无产阶级所代表的利益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人类普遍利益具有一致性。22列宁提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意识形态,是无产阶级斗争的指导43广西民族研究 2023年第2期(总第170期)思想和革命武器。23马克思、列宁的主要论述为坚持科学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提供了学理支持。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马克思主义是其根本指导思想,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因此,树立和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

46、地位。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文化形象的产业发展。在市场经济语境下,等价交换和自由竞争是基本原则,经济主体追逐自身利益也是通过价格和竞争来实现。一是加快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市场主体趋利性的本性,资本的流向于能够带来暴利的文娱产业,如电影、综艺等等。在市场主导作用的情景下,也应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推动中华文化符号产业的发展,展现优秀的中华文化形象。因此,搭建服务中华文化产业的综合服务平台,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二是依托技术推动中华文化符号的推广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展现。随着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发展,我们正在从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时代走向DT(Data

47、Technology)时代,新时代的变革深刻改变和影响着人类的客观认知、主观意识和生活方式。这使我们对生产、生活和管理等方面有了新认知,提出了新挑战,提供了新契机,打破了人与人社交关系的时空界限,信息产生和传播趋于“扁平化”,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成为发展大势。因此,以满足物质需求、社交属性等多元化消费需求为原则,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线上先下的方式,实现科技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推动传统文化产业与时俱进,发展符合中国实际的、有特色的文化产业链。构建文化传播体系。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文化冲突成为各国发展的一个重大命题,如何表达各国间文化价值也是各国考虑的重要使命。即如何开展对外文化价值的传播是值

48、得我们深思的重大课题。与对外文化传播方式不同,对内传播有其共有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语言环境、社会文化背景等同一性要素,而对外文化价值的传播,在思维、语言、社会背景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翻译路径成为对外文化传播的逻辑前提。在这一前提下,传播效能的高低,依赖于传播手段的创新,但本质而言,在于由多民族构成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复杂性与国际接受能力之间的张力。中华文化符号的翻译是“编码解码”的路径,也就是中华文化在已有文化基础和不同文化交流中,如何把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通过编码的方式与国际解码,提升其内在的张力,实现有效传播。“编码”就是根据不同文化下的思维、生活习惯等,将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在另一语言

49、环境中编译成符合其接受信息的符号,实现中华文化的精准阐释、完美重构和高度认同。“解码”则是避免出现偏差性解码。就需要在转化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过程中,在了解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基础上重新“编码”。参考文献:1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国人大网 EB/OL.(2020-09-15)2022-12-18.http:/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文.中国经济网 EB/OL.(2022-12-25)2022-12-27.https:/ J.现代传播,2021(11).4赵毅衡.时代呼唤符号美学的繁荣发展 N.光明日报,2022-06-29(16).5王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下的文化符

50、号与视觉形象 J.民族艺术,2021(6).6曾明,龚婷,戴登云,等.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划定原则及类型特点 J.民族学刊,2021(7).7闵言平.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 J.中国民族,2021(3).8阮静.中华文化符号与中国文化传播 J/OL.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9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 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10于婷婷.基于设计符号学原理的万寿宫文创设计文化属性及重构路径研究 D.南昌:南昌大学,2020.11罗桑开珠.论建筑的民族文化属性以藏式建筑为例 J.中国藏学,2011(3).12张航鹰.基于文化认同模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