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开漳圣王文化研究综述.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79170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9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漳圣王文化研究综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开漳圣王文化研究综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开漳圣王文化研究综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5General Serial.No.74(总第7 4 期)FUJIAN-TAIWANCULTURALRESEARCHNo.2.2023闽台文化研究2023年第2 期开漳圣王文化研究综述张捷(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福建漳州3 6 3 0 0 0)摘要:开漳圣王文化是中原文化与闽南文化相互融合,并结合闽南族群海洋活动发展而成的结晶。学界对开漳圣王文化的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目前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专题研究发展不平衡、缺少材料创新等问题。为理清开漳圣王文化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本文对二十世纪2 0 年代以来开漳圣王文化研究的内容、状况和特点进行了梳理,试图探寻开漳圣王文化研究的更多可能。

2、关键词:开漳圣王;陈元光;学术史由于朝廷对于地方社会治理的需要,陈元光作为开漳治漳的唐代将军屡受敕封,进而发展成为福建民间信仰系统中的“开漳圣王”,具有了多重文化价值。随着海内外闽南华人的迁移,开漳圣王具有了新的文化内涵。开漳圣王文化是中原文化与闽南文化相互融合,并结合闽南族群海洋活动发展而成的结晶。总结百年来的开漳圣王文化研究,来自政治、地理、历史、文学和宗教等不同领域的学者以陈元光文化溯源、开漳圣王信仰及与之相关的文学内容为重心展开热烈的讨论,并根据不同的文献材料,从各自的视角分别阐述,甚至曾就同一问题引发多次20世纪2 0 年代以来陈元光相关研究,对四个时期开漳圣王文化研究的状况、内容及

3、特点进行梳理,试图探寻开漳圣王文化研究的更多可能。一、以平闽十八洞研究为发端的萌芽期开漳将士的事迹虽然在正史之中并无记载,但流传于闽南民间传说、歌谣、方志、族谱及文学作品之中,如朝野金载元和姓纂武溪集宝佑仙溪志北溪大全集朱熹集奥地纪胜宋会要辑稿(弘治)八闽通志(正德)漳州府志(嘉靖)龙溪县志闽书(康熙)漳浦县志等。这些丰富的文史材料成为学者们研究开漳圣王文化的重要资源。开漳圣王陈元光的文化研究要从中国民俗学运动说起。1 9 2 6 年成立于厦大的风俗调查会对闽南民俗文化展开了一系列搜集、整理与研究,其中重要成员林语堂于1 9 2 8 年通过对闽南民间文化的调查,发表了平闽十八洞所载的古迹一文。

4、该文引发了许多值得思考的议题,如平闽十八洞起于何时,故事主角的实际身份,等等。其学生叶国庆在1 9 3 2 年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平闽十八洞研究 2 中,从版本、地名、人物、内容、体裁、故事演变等角度,观“史实与传说其间之关系若何”,首次直接肯定了平闽全传与陈氏父子平闽的关系。之后叶国庆在作者简介:张捷(1 9 8 9 ),女,浙江舟山人,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2 0 2 1 级硕士研究生。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时期南洋华人民间信仰及其家国情怀研究”(2 2 XZJ002)。562023年第2 期闽台文化研究1945年撰写了再论杨文广平闽,其中对卫聚贤所说的“宋代确有西南夷杨文广

5、平闽”一事和“闽乃指西南夷中的闽,洞是西南夷中的洞”进行探究。通过史料分析,叶国庆再次主张“平闽传是影射唐陈元光平定福建三十六寨的事。杨文广的将佐李伯苗、马殷即是指陈元光的将佐李伯瑶、马仁,文广杀闽王蓝凤高,即是指陈家将杀闽王蓝奉高,而十八洞乃是影射三十六寨的”。3 张先清认为叶国庆的研究是迄今为止从传说与历史角度探讨平闽十八洞最为深入的一项研究。4 在“古史辨”学派的影响下,林语堂、叶国庆师徒二人将主流趋势与地域特色相结合,利用文史互证的方法,以民间传说平闽十八洞来探索陈元光开漳史的真实性,对开漳圣王文化研究产生了开创性的意义。随着民俗学研究中心的转移,闽南开漳圣王文化研究之火逐渐减弱。研究

6、者由高等学府学者转向了地方文史工作者,其中林钊 5 等人发表了具有参考价值的作品。20世纪前半叶是开漳圣王文化研究的第一阶段,以平闽十八洞为主的文史研究是这时期的主要特征。在这个阶段,虽然开漳圣王文化研究局限于民俗学运动之中,没有得到更加充分的探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它从一开始就体现了多学科的性质,为后续研究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以三个研究方向为重点的发轨期经过数十年的开漳圣王文化梳理,1 9 9 0 年,首届“陈元光与漳州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福建漳州召开。海内外众多知名学者和漳州本地的文史工作者参与其中,并以陈元光开漳的历史贡献和籍贯身世为主要内容进行研讨。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

7、有组织的陈元光学术研讨会,为开漳圣王文化研究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二十世纪改革开放后,开漳圣王文化研究进入了发物期,主要有以下三个研究方向。(一)陈元光的历史贡献。其特点是从政治、军事、文化等不同角度论述陈元光对闽南地区开发的影响,梳理陈元光平闽安療、开漳治漳的一系列措施,从而在唐代大背景中对其进行整体性评价。在研究之初,有部分学者认为陈元光是为了地主阶级的利益,使用武力压迫手段征讨“蛮擦”。汤漳平于1 9 8 3 年以论陈元光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一文首次正面评价了陈元光积极开发闽南地区,并间接影响了台湾地区的发展的历史性贡献。6 后陈元煦 7 、卢继定 8 、陈桂炳 9 、俞兆鹏1 0 等

8、人以发展性视野评述了陈元光为了维护地方安稳、开展地方建设、推动地方发展而做的贡献,总体而言他的一生是功大于过的。在这些讨论基础上,学者在对陈元光开漳治漳的积极影响上已形成共识,认同唐初以陈政、陈元光为首的中原移民入闽对闽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闽南文化的初步形成起到了正面推动作用。(二)陈元光的籍贯与龙湖集真伪考辨。有学者在研究陈元光历史贡献之时,关注到地方史志资料中对陈元光籍贯所书的差异。然而开漳一族迁移路线复杂、动态难辨真假,又因史料撰写者出于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和对开漳圣王的敬畏,伪造、假托、讹传与历史真象并存于纷杂的志书和族谱之中,带给研究者巨大的困难。因此,各地学者就自身所引资料出发,对陈

9、元光的籍贯进行了一番详尽的梳理并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讨论,分别有固始人、揭阳人、河东人、潢川人四种说法。陈元光的籍贯在明清闽豫方志、何乔远闽书、川陈氏开漳族谱中多明确记载为光州固始人。谢建中将固始实地考证、民间传说梳理与史志材料分析相结合,推断陈元光为固始人一说确为准确。但是谢重光于1 9 9 1 年以现存史料和历史环境之间的矛盾和疑点说明陈元光实为岭南首领,来自光州固始之说为伪托和虚构1 2 ,将陈元光的籍贯梳理为“陈元57张捷:开漳圣王文化研究综述光先世为河东人,但从祖父一代起即已居于潮州,为广东揭阳人”。1 3 并与杨际平先生对相关谱、志进行了多角度的辨伪,以唐代张的朝野载、陈元光僚佐丁儒

10、后人白石丁氏古谱、明隆庆刻本潮阳县志、明万历刻本粤大记、清顺治刻本潮州府志等为据,指出陈元光先世来自河东,落籍岭南。1 4 而贝闻喜于1 9 9 1 年以清代顺治、乾隆、光绪三部光州志为据指出虽陈元光自其祖父陈洪始就立籍古揭阳的贵人村,自父陈政始子孙世代定居于古揭阳辖属的云霄、潮州,但是他的原籍是河南潢川县。1 5 自2 0 1 6 年“第三届海峡两岸陈元光文化论坛”以来,地方志研究者对于陈元光籍贯辨析之讨论愈发频繁。根据学界目前研究成果,“陈元光原属河东郡人”一说是据明代以前的文献资料考证得出的结论。后明清族谱的修撰影响了地方史志文献的编写,从而出现了陈元光是“固始人”“揭阳人”等说法。在籍

11、贯之争中,龙湖集之真伪考辨因与陈元光生平的密切联系而成为学者们重视的另一个议题。谢重光在 的真伪与陈元光的家世和生平一文中通过史料论证龙湖集中地名、人物、职官、名物、制度、犯讳等谬误,指出龙湖集是陈氏子孙中无识好事之徒为了增加祖先的光荣而拾讹传或擅自伪造出来的。除了龙湖集的文本内容,谢重光还依据陈氏族谱的演变过程还原出伪作产生的历史脉络,并指明陈元光籍贯为固始一说有误。1 6 此文发表之后,史学界反应颇为激烈。张耀堂1 7 、欧潭生 1 8 表示质疑,认为他所罗列的龙湖集中所谓“纰缪”有很多经不起推敲的地方。对此,谢重光对龙湖集做进一步考察,指出反对者举出的种种理由并不能开脱严重犯讳问题。从整

12、体上来说,龙湖集是晚近之人(大体上可推定为清末民初)杜撰而托名陈元光的伪托之作,至于其中是否存在几首真作有待进一步深研。1 9 杨际平则从“龙湖”地名、诗作内容所涉及的军事斗争、避讳问题等证明所谓龙湖集并非陈元光所作,且认为龙湖集校注者考证龙湖集为陈元光唐代佚诗的论据均是辨龙湖集之伪的有力佐证 2 0 。作为文、史价值并存的一部作品,龙湖集表达了写作者的思想情操和审美趣味,其文学性也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何池 2 1 、翁奕波 2 从文学作品鉴赏的角度,分析陈元光诗歌的独特艺术风格,指出陈元光以其文韬武略的内在气质,溶融了南北诗歌的艺术特点,其字里行间充斥着平蛮征战、宣威教化、造福一方的豪情壮志

13、。由此观之,龙湖集的内容映衬着开漳背景之下的社会变迁与民风民俗,其作者身份的考究并不影响它成为开漳圣王文化研究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三)开漳圣王文化与人类学、宗教学。二十世纪6 0、7 0 年代人类学派在台湾进行田野工作时,焦大卫 2 3 等国外学者已经留意到宗教信仰与实践对于台湾家庭、社会结构及变迁的影响。二十世纪9 0 年代,许金顶 2 4 、张文绮 2 6 、林国平 2 6 将开漳圣王文化从文学、历史学的学科范围延伸至宗教学、人类学,以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族群关系为焦点,部析陈元光由祖先英雄演化为地方区域神明的历史过程,研究亦祖亦神的开漳圣王在开发闽南、建设台湾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陈元煦

14、2 7 、李亦园 2 8 以民族学视角分析“杨文广平闽十八洞”故事与少数族群的内在关联,证明了闽南族群形成过程中陈元光父子开漳的重要作用,对探究开漳文化中的少数民族史产生了具有影响力的贡献。总体而言,在研究成果方面,早期学者产出作品侧重于史学方面的探讨,后期转入探究开漳圣王文化与族群文化之间的联系,关注人类学视野下的开漳圣王文化。在研究方法上,学者们以文史研究为主,并已经逐渐走向跨学科与交叉学科的考证研究,试图把握人类学、宗教学、民族学等多类学科视野。此外,1 9 9 1 年建立的泉州学研究会也关注到开漳圣王,并出版了涉及其研究的论著,如 及其研究2 9 泉州学散论 3 0 等。围绕唐代陈元光

15、产生的漳州的社会变迁、文化发展、政治观念等事项,如开漳圣王信仰、闽南文化的形成、开漳史等仍有很大研究价值。582023年第2 期闽台文化研究三、以跨学科整合为要领的繁荣期自2 0 0 1 年始,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讨会和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由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海峡两岸著名专家学者、学术团体和其他机构共同承办,每届研讨主题因时制宜,举办场地涵盖闽台,产出了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守望与传承:第四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闽南文化新探:第六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等一系列论文集。与会学者主要从陈元光思想、开漳文化与闽南文化的关系、开漳圣王信仰的传播等方面进行研究,逐渐赋予了

16、开漳圣王文化研究重振闽南地方文化的学术价值和重温两岸精神文化联系的现实意义。会议精神也影响到了闽南文化辐射圈之中的其他学者,他们对开漳圣王文化进行了多学科多维度的探讨。黄亚惠、何池指出陈元光通过以“仁政”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和以“霸术”为核心的法家思想安边治漳,由此翻开了漳州文明史的第一页。3 1 陈汉洲 3 2 、徐晓望 3 、许晶 3 4 、李志坚 3 5 等学者从地区开发、民族融合等维度指出“陈元光开漳是福建开发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孙炜 3 6 、陈思 3 7 、吴宇轩 3 8 在民间信仰层面指出,陈元光的形象经历了人一王一圣一神的变迁,其中王权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朝廷通过救封陈元光为地方

17、神灵,将“忠义”等儒家观念赋于神灵封号中,从而实现地方教化。这一过程体现了国家与地方社会的互动。总而论之,开漳圣王信仰是源于陈政、陈元光父子艰辛而伟烈的开漳创业历史,进而在海外漳籍同胞创业史上,开漳圣王的民俗文化光环逐渐演绎为民族情感。3 9 正如林殿阁 4 0 、周晓红 4 1 所说,开漳圣王文化的内涵是以开漳治州文化、民间信仰文化、寻根文化为主要特征。由此,我们可以窥探到开漳圣王文化是以亲缘和神缘为主要桥梁,乡族性移民到海外的信众以庙宇为媒介展开宗族联系和宗教活动。黄伟民认为陈元光是由家族、宗族向利益族群扩散,进而演化成为区域性共祭的家族性民间信仰神,因而在海峡两岸关系上,开漳圣王信仰表现

18、出移民对故土和祖先的认同。4 2 换言之,开漳圣王陈元光就是维系海峡两岸“五缘”的重要历史文化人物。郑镛 4 3 、李乔 4 4 、周建昌 4 5 则将陈元光开漳治漳的实践活动与中原文化的南传相结合,指出中原文化在闽南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开漳圣王文化是中原文化与边文化、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之间联系的表征。李少园从开漳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民间通俗小说平闽十八洞与汉越族群互动的联系出发,为今天各民族的互动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和有益的启迪 4 6 。钟建华从陈政父子开漳与王氏兄弟开闽对比入手,指出中州和闽南在政治、文化、血缘方面紧密相连。4 7 2006年,新加坡保赤宫建宫1

19、3 0 周年暨首届国际开漳圣王文化联谊大会隆重举行,集结了国内外诸多学者、宗亲会参与,明确希望开漳圣王文化是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加强亚太地区华人经济文化交流、建立超国界的地区性文化圈的的重要文化渠道。2 0 1 0 年,作为第三届国际开漳圣王联谊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漳圣王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漳州市举办,来自北京、河南、福建、广东、台湾与东南亚的学者共6 0 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4 8 跨越二十年,与1 9 9 0 年在漳州举办的“陈元光与漳州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相比,本次会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由偏重开漳文史的探讨进而注重开漳圣王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体现出开漳圣王文化研究内容的深化。除此之外

20、,福建民间文学工作者曾在1 9 8 6 1 9 9 7 年完成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之“故事集成”。该集成将福建民间传说独立分类,如云霄卷中直接将“开漳传说”作为单独的一章,甚至位于开篇,显示出开漳圣王在本土文化记忆中的重要地位。这些开漳传说往往涉及陈元光59捷:开漳圣王文化研究综述张平寇战功、开漳伟业、治漳功绩、成神显灵等事件,并将其具体化、形象化,甚至灵异化。在此基础上,学者尝试从开漳圣王传说观照陈元光生平、开漳圣王信仰、闽南族群文化,包括苏永前(2 0 1 1)4 9 、张先清(2 0 1 2)5 0 、温春香(2 0 1 4)5 1 、梁丹(2 0 1 5)5 2 、刘涛(2 0 1 8)

21、5 3 、罗伟芳(2 0 1 9)5 4 等。其中,苏永前以文化人类学视角将“开漳”传说叙事作为闽南地区汉民族“集体记忆”不断追加的结果,因此显示出闽南族群对自我的圣化、神化与对他者的非人化与妖魔化的集体想象。温春香通过文献梳理,发现陈元光传说的构建反映了本地土著借机将之前的历史蛮荒化,并以一位中华圣人来代言自已文化的过程。由此观之,开漳圣王传说的叙事模式取决于创作主体的文化素养和心理倾向。文化素养影响了他们对开漳圣王传说内容的逻辑设置,心理倾向影响了他们对开漳圣王形象的审美偏好。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可知探究陈元光在族群叙事中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及不同族群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接受、相互融合的过程也是

22、研究开漳圣王传说是一项任务。21世纪初,随着国内外各类学术研讨会的蓬勃开展,开漳圣王文化研究迎来了繁荣期。在这个阶段,学者充分利用实践成果,将开漳圣王传说、开漳圣王庙宇与开漳圣王文化相联系,探寻碎片化的开漳圣王文化元素背后的逻辑系统。和以往开漳圣王文化研究相比,繁荣期的开漳圣王文化研究呈现出连续性和组织性,表现为国内外学者互动更为频繁、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较之以往不断延伸、产出作品的学科视野扩展到更大的范围。研究者越来越强调开漳圣王文化研究在海峡两岸、海外华侨交往与合作中的重要文化地位,展现出开漳圣王文化研究的新面貌。四、以高校、宫庙和宗亲会为据点的多元期从2 0 世纪开始,开漳圣王文化研究经

23、历了近一个世纪的研讨,其研究范围逐渐定位于闽南、台湾、河南及海外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与开漳家族、开漳圣王信众具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区域之中。研究范围的定形虽然有利于研究的专项化,但是也存在着资源传播受到地域局限的问题。2012年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于漳州成立,下设闽台文化交流编辑部、东南海疆文化研究所、闽南方言文化研究所、闽南民间信仰研究所、闽南家族文化研究所等。其中许多学者关注到闽南民间信仰中开漳圣王的历史文化地位,在东南学术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闽台文化交流等期刊发表了研究成果,具有切实的贡献。研究院在2 0 1 6 年与漳浦县政府、漳州市历史学会共同召开“开漳圣王文化学术论

24、坛”,深度挖掘开漳圣王文化对美好漳州建设、两岸文化交流的现实意义,会后精选3 2 篇汇编为开漳圣王文化研究 5 5 一书予以出版,较全面地反映了近年来开漳圣王文化研究的成果。郑镛首次明确开漳圣王信仰体系是以开漳圣王为核心,以其父陈政将军及配偶、其子、其女怀玉等为辅助,以许天正、李伯瑶、马仁、沈世纪等主要部将为拱卫的神系。在庙宇配置中,民众常增设儒释道文化影响下融入民间信仰体系之中的大小神灵,如土地公、神农像等。5 6 蔡惠茹通过分析陈元光神将的增加和明清漳州开漳圣王祠庙的分布,指出明清漳州地区的开漳圣王信仰在宋元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影响深度与广度大大超过前代。5 7 在“开漳圣王”神格逐渐

25、升级的史料考证基础上,王建红认为塑造这一沿时间序列持续强化的威权神形象的深层推手是王朝政治。5 8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开漳圣王信仰文化的发展已经脱离了封建统治的政治性,王琛发指出如今的开漳圣王信仰是架构在人们相信神圣能对生者感应和护佑的信念之上的。5 9 1 3 0 0 多年来,开漳圣王信仰跨越古今、连通海内外,在部分地区已经逐渐沦为普通神灵。钟建华与汤漳平认为开漳圣王能够在漳州清晰稳定地延续至今,离不开开漳圣王及其部属的伟大功绩、传衍至今遍布漳州602023年第2 期闽台文化研究的后裔血脉以及闽南闭塞的地理环境外加传统环境赋予民间信仰宽松的发展空间等因素。6 0 2014年第一届海峡两岸(

26、厦门)陈元光文化论坛由2 0 0 0 年成立的厦门市陈元光学术研究会主办,之后约一年举办一次,成为研究陈元光文化的另一重要基地。会中不乏看到汤毓贤、郭联志、陈国太、江智猛等地方文史工作者的身影,他们从实地考察、史料分析、政策解读等方面入手,发掘开漳圣王文化对续地方文脉的时代价值。在开漳圣王文化研究的进程中,我们必定需要提及开漳圣王宫庙和宗亲会在其中的贡献。福建省云霄县燕翼宫、漳浦县威惠庙、新加坡保赤宫等宫庙以弘扬开漳圣王文化、维系海内外华人情感为已任,通过与政府单位、学术机构的合作开展活动、举办会议、出版文集。作为开漳祖庙,燕翼宫以与时俱进地传承与建设文化祖根为宗旨,于2 0 2 2 年举办“

27、陈元光文化与中华文明传播学术研讨会”,近百位与会专家学者就“陈元光精神传承与中华文化传播”主题进行深度交流研讨。漳浦县威惠庙在漳浦陈元光文化研究会、漳浦县政协学习与文史委、漳浦县威惠庙管理委员会等单位的支持下,陆续形成了漳浦威惠庙与开漳圣王文化漳浦威惠庙开漳历史纪念馆资料汇编等。新加坡保赤宫是国际开漳圣王文化联谊大会的主办单位,以开漳圣王为纽带,在建宫纪念、信俗仪式等活动中成为搭建海内外华人华侨沟通感情、加强合作的良好平台。同样,福建漳州陈氏宗亲、金门陈氏宗亲、河南省潢川县(光州)根亲、马来西亚柔佛颖川陈氏公会等海内外宗亲会也积极参与开漳圣王文化研究,发挥着促进社会结构互动、推动民间交往、维系

28、情感交流等不可忽视的作用。概而论之,开漳圣王文化研究目前处于第四阶段,呈现出以高校、宫庙和宗亲会为研究据点的多元发展态势。开漳圣王文化研究虽然更深入地融合了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但是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固化的范围,遇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学术发展瓶颈。如何在当下文化环境中重新寻找新的突破点成为学界函需关注的重要问题。五、总结与展望通过以上回顾,一个世纪以来的开漳圣王文化研究在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研究内容上看,学者主要从多角度研究开漳圣王的开漳史、成神史和信仰史三方面,诸如陈元光的开漳治漳历史、陈元光的敕封过程、开漳圣王信仰的传播与开漳家族渊源等等。但是开漳圣王文化的专题研究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实

29、情况,如在开漳圣王相关民间文学、开漳圣王信俗的艺术表现等方面还比较薄弱。从研究资料上看,学者在利用地方志、文集、族谱等文献的基础上,同时对地方档案和各类民间文学加以搜集和整理,挖掘出新的佐证材料,展开新的时空视野,为更深入探讨开漳圣王文化提供更多的可能。开漳圣王文化研究虽然处于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但是内容的趋同是不可忽视的问题。部分研究成果局限于固有结论和使用普遍存在的地方资料,缺少创新与现实参照,不利于研究的深入与发展。从研究方法上看,学者已经在早期古史辨的方法之外,增添了文化史、人类学、民族学、艺术学等学科方法进行研究。在跨学科与交又学科方法的使用中,理念的定位是研究开始的第一步。因此学科

30、方法需要结合现实需要和研究目标进行合理的叠用。展望接下来的开漳圣王文化研究,主要有三方面的发展趋势。首先以多重视角看待开漳圣王文化,注重多学科互动、融合以提升研究的创新能力。比如运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文学等多学科方法来研究“旧问题”,有助于打破思考局限和推动问题的延伸。其次,开漳圣王文化的延续是通过对自身历史的回忆,巩固群体确认自已身份认同的过程。我们更61张捷:开漳圣王文化研究综述需要关注开漳圣王文化与族群记忆、历史记忆的连结,阐释基于事实的开漳史被转化为回忆中的开漳传说的变化缘由,探寻文化深层中开漳圣王信仰是如何促成闽南集体成员思考和行为的。最后,吸取以往研究的经验教训,我们

31、需要更充分地挖掘和理解史料,形成系统化的研究。作为闽南区域文化组成部分的开漳圣王文化,只有保持着与其他类型文化对比的尝试,才能促使研究者更深入地理解文化内涵和特质。在新时代中,开漳圣王文化研究立意应朝着更广、更深、更新的角度发展,追求实现文化层面的两岸心灵契合的目标。注释:1林语堂:平闽十八洞所载的古迹,民俗1 9 2 8 年第3 4 期。2叶国庆:平闽十八洞研究,说文月刊1 9 4 4 年第4 期。3叶国庆:笔耕集续编,漳州市图书馆,2 0 0 9 年,第8 5 8 9 页。4张先清:文本、族群、叙事:作为一种民族志的平闽十八洞,民族学刊2 0 1 9 年第1 期。5林钊:华安汰内仙字潭摩崖

32、的调查,文物参考资料1 9 5 8 年第1 1 期。6汤漳平,林瑞峰:论陈元光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 9 8 3 年第4 期。7陈元煦:陈元光与漳州族兼谈陈元光启漳的影响,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9 8 4 年第3 期。8卢继定:唐代中原移民漳潮的组织者和带头人陈元光,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 9 9 0 年第2 期。9陈桂炳:略论陈元光平“蛮療啸乱”,泉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 9 9 2 年第1 期。10俞兆鹏,陈智超:陈元光与闽南开发,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 9 9 3 年第3 期。11陈元光籍贯之辨析,固始根亲文化研究会,2 0 1 9 年,第4

33、 4 页。12谢重光:唐岭南行军总管陈元光考质疑一附论陈元光平蛮开漳的性质,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 期。13谢重光:龙湖集 的真伪与陈元光的家世和生平,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 9 8 9 年第5 期。14杨际平,谢重光:陈元光“光州固始说”证伪一一以相关陈氏族谱世系造假为据,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1 5 年第3 期。15贝闻喜:陈元光原籍考,韩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 9 9 1 年第1 期。16谢重光:龙湖集的真伪与陈元光的家世和生平,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 9 8 9 年第5 期。17张耀堂:陈元光籍贯身世考辨及其他,中州学刊1 9 9 0 年第

34、5 期。18欧潭生,卢美松:龙湖集)真伪与陈元光祖籍:与谢重光同志商榷,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 9 9 1 年第1 期。19谢重光:再论龙湖集是后人伪托之作,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 9 9 1 年第4 期。20杨际平:也谈龙湖集)真伪兼评陈元光龙湖集校注与研究,东南学术1 9 9 2 年第1 期。21何池:陈元光龙湖集)校注与研究,厦门:鹭江出版社,1 9 9 0 年。22翁奕波:陈元光诗歌概说,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 9 9 2 年第4 期。23焦大卫(DAVIDK.JORDAN):神鬼祖先:一个台湾乡村的民间信仰,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 0 1 2 年。24

35、许金顶:闽南开漳圣王崇拜试论,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9 9 0 年第2 期。25张文绮:宣兰开发与开漳圣王崇祀,台湾研究集刊1 9 9 1 年第2 期。26林国平,吴云同:开漳圣王信仰与台湾社会的变迁,漳州职业大学学报1 9 9 9 年第4 期。27陈元煦:试论闽、越与畲族的关系,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 9 8 4 年第6 期。28李亦园:章回小说平闽十八洞的民族学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 9 9 4 年第7 6 期。29林少川、李少园主编,泉州学研究所编:平闽十八洞及其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 0 1 1 年。30陈桂炳:泉州学散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 0 0

36、9 年。31黄亚惠,何池:论陈元光安边治政思想,守望与传承第四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 0 0 7 年,第9 0 9 6 页。32陈汉洲,曹丽薇:陈元光及开漳文化的产生和影响,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 0 0 8 年第4 期。33徐晓望:论陈元光开漳对福建开发的巨大贡献,闽台文化交流2 0 1 0 年第2 期。34许晶:试论陈元光对泉潮地区开发的贡献,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1 0 年第1 期。35李志坚:从陈元光开漳看唐代对民族地区的开发,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1 1 年第5 期。36孙炜:由人到神:陈元光形象变迁的文化解读,寻根2 0 0

37、 6 年第6 期。37陈思:论南宋政权对闽南地区的控制以陈元光的神格化为例,闽台文化交流2 0 1 1 年第3 期。38吴宇轩:南宋初期陈元光敕封探究,闽台文化研究2 0 2 2 年第2 期。39汤毓贤:唐代开漳文化源流考要,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2 0 0 5 年,第1 9 8 2 1 0 页。40林殿阁、陈易洲、邹聪顺:开漳圣王文化初探一一关于内涵、特征、人文价值及其意义的辨识,闽台文化交流62(责任编辑钟建华)2023年第2 期闽台文化研究2006年第1 期。41周晓红:“开漳圣王”文化开发研究,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 0 0 7 年第1 1 期。42黄伟民:陈元

38、光信仰与祖先崇拜,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0 7 年第4 期。43郑铺:分与聚合一闽南对中原文化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中州学刊2 0 0 9 年第2 期。44李乔:固始移民入闽对闽文化形成的影响,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 0 0 8 年第4 期。45周建昌:陈元光与中原文化的南传,2 0 1 7 年厦门大学第四届陈元光文化论坛论文集,2 0 1 7 年,第3 3 6 2 页。46李少园:和睦融合是闽南各族的共同期盼闽南古代章回通俗小说 的文学探析,守望与传第四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 0 0 7 年,第5 8 0 5 8 5 页。47钟建华:试析唐代闽南文化的肇基与型

39、塑一兼论“开漳圣王”与“开闽王”入闽之异同与影响,闽南文化新探第六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2 0 1 0 年,第9 2 9 6 页。48夏涛:开漳圣王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闽台文化研究2 0 1 0 年第2 期。49苏永前:想像、权力与民间叙事:人类学视野中的陈元光“开漳”传说,民族文学研究2 0 1 1 年第5 期。50张先清、杜树海:移民、传说与族群记忆:民族史视野中的南方族群叙事文化,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 期。51温春香:地方叙事与族群想象:陈元光“征蛮”传说研究,民俗研究2 0 1 4 年第6 期。52梁丹:开漳圣王传说的中原情结,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

40、0 1 5 年第3 期。53刘涛:闽南陈元光像赞诗背后的故事,2 0 1 8 年厦门大学第五届陈元光文化论坛,2 0 1 8 年。54罗伟芳:陈元光故事演变史探究,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 0 1 9 年第1 2 期。55漳浦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陈宝钧,邓文金主编:开漳圣王文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 0 1 7 年。56郑铺:论开漳圣王信仰体系的特点,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0 9 年第4 期。57蔡惠茹:明清漳州开漳圣王信仰的发展与变迁考察,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1 6 年第3 期。58王建红:人神之际:开漳圣王“开拓”神格的塑造一一以政治语境及其祭祀仪轨

41、内涵的衍化为视角,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2 1 年第4 期。59王琛发:中华神道的信仰版图以开漳圣王为讨论范例,闽台文化交流2 0 1 2 年第1 期。60钟建华、汤漳平:闽南“开漳圣王信仰”的形成与承续研究,东南学术2 0 1 3 年第5 期。A Research Overview of Kai-Zhang Shengwang CultureZhang JieAbstract:The Kai-Zhang Shengwang(Sacred King of Zhangzhou Development)culture,which integrates the cul-ture

42、of the Central Plains and the culture of southern Fujian,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activitiesof southern Fujian ethnic groups.The research on the culture of Kai-Zhang Shengwanghas made some progress throughfour stages.However,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unbalanced deve

43、lopment of thematic research and lack of materialinnovation.In order to clarify the dynam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Kai-Zhang Shengwang culture,this papersorts out its content,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since the 1920s,and attempts to explore its more possibilities.Key words:Kai-Zhang Shengwang,Chen Yuanguang,Academic history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